陈峰:《武士的悲哀:崇文抑武与北宋兴亡》出版丨202104-24(总第1624期)
转自“华章同人”公众号。
回首北宋历史,其成败得失,可述、可评者多矣,不仅当时人大加感慨,后世史家继之以点评,今日学者亦从不同视角予以研究。若细致梳理一番北宋王朝的演进轨迹,不难发现统治者长期奉行的崇文抑武治国方略,是深刻影响其发展的导向性精神,也是引领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其余波直至南宋依然不绝。
《武士的悲哀:崇文抑武与北宋兴亡》
在崇文抑武治国方略的引导下,北宋当政者以内部稳定为施政的重心,在边防上采取消极防御战略,即强调文治建设,军事规划则趋于保守,也就是在对待文治与武功之间的关系上,权重明显倾斜到前者。可以说,这既是对以往教训的矫枉过正,也是极端现实主义逻辑的表现,由此遂与以往统一王朝形成很大不同。兵家鼻祖孙子曾指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当然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最高致胜境界,而宋统治集团长期被动地以和缓战的做法,似乎就此寻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论依据。借助“议和”的经济方式处理外患的做法,固然打着“化干戈为玉帛”的旗号,却明显表露出保守退缩的精神状态。西方学者也认为,宋王朝“是以高度的现实主义政治为特征的”,“依靠军事手段不能打败契丹人的国家”,便与辽议和,“宋辽缔结的澶渊之盟成了处理日后冲突的一个样板”。
宋太祖赵匡胤
对于北宋长期实行的崇文抑武治国思路,需要冷静客观地评价,不能一概而论。凡事着力于一端,必难顾及另一端,此即“双刃剑”效应,北宋崇文抑武治国方略的实践,便带来对外边防的相对失败与对内发展的相对成功的结果。这一消极影响已见上述,在此还要对其正面成效简要说明。由于宋朝长期关注内部建设与发展,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政治秩序与社会的稳定方面,倡导文治,注意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为此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具有明显的怀柔理性成分,因此保持了宋廷长期的控制力,同时也保障了社会有较长时期的稳定局面。大致而言,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北宋王朝除了末年外,在大多数时期内上层的矛盾斗争相对缓和,政治动荡相对较少,既没有产生如汉唐中央的宦官专权、权臣当道、外戚干政的突出问题,也没有出现地方上的豪强大族盘踞或藩镇割据的局面,更没有发生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其二,宋朝的制度建设虽然不免繁杂,甚至以牺牲效率为代价,但选官、监察、法制等制度相对完备,多数帝王与官员注重程序规矩,从而使得其政治的文明程度超越了前后许多王朝;
科举考试图
其三,在实行募兵制的情况下,一般的兵役与劳役由军队承担,明显减轻了民众所受干扰,对保护社会生产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其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特别是商品经济活跃,市场与城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清明上河图》所绘的社会经济状况便是其形象化的反映;
其五,文化教育及科技快速发展,成就斐然,社会整体的文化知识水平显著提高;
最后,在特权门阀士族消解的背景下,实用主义的文治路线促进了社会的上下流动,普通地主以及部分平民获得上升的机会,从而激发了社会活力,以至于被外国学者称之为“市民社会”“近世社会”。因此,南宋学者吕祖谦指出:本朝“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名胜相望而干略未优”;宋人又总结道:“汉唐多内难而无外患,本朝无内患而有外忧。”元代人修宋史时则评价说:“宋恃文教,而略武卫。”即明确地揭示了宋朝国运与以往时代不同的史实。由此,两宋时期经济、文化及科技独领风骚,如现代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史学家邓广铭先生赞誉道:“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也可以说,中国古代经历的唐宋时代变迁转型,就包含了这一重要的方面。
宋朝居于当时世界经济最发达、文明程度最高的地位,并首先发明了火药武器,然而先进的生产和雄厚的经济力量并没有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实力,火器这种巨大革命性技术的投入,也未能引发军事变革和应有的效用,而长期处于对外被动挨打的境地,北宋和南宋先后亡于边患,终以“积弱”为后世诟病。推究其因,固然有多种解释,但根本还在于宋朝自身的治国方略及其实践的结果。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所有国家都面临处理建设与国防、内政与外交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大国,其国防与外部环境是否良好,对国内的建设有重要影响;反过来国内建设是否成功,又直接影响到其国防的实力。说到底,就是如何解决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这一人类社会长久遇到的两难问题。仅满足于和平建设而轻视国防显然属于短见,穷兵黩武而忽视和平发展也同样无益。诚如古人所云:“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现代西方著名军事家利德尔·哈特也认为:“战争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较好的和平,这当然是从你自己一方的愿望来说的……一个国家,如果它把自己的力量消耗殆尽,那它也就不会有能力继续推行自己的政治,因而必然使其前途不堪设想。”如果说这一深刻的认识,是在日益理性和多边制约的现代国际关系下,告诫人类要正确处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关系,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强烈的现实关怀。那么宋朝片面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实施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过早而被动走上了脱离军事的主和道路,可谓过犹不及。因为当时还是一个武力战争不受任何约束的时代,多少先进的文明都在惨烈的战火中毁灭,种族灭绝的悲剧也不会引发征服者心灵的战栗。宋朝不能保持自身的军事强势,对外长期采取守势,其军队和边防也就不足以维持长久的和平局面,一旦内外平衡被打破,就会陷于被动挨打乃至于亡国的境地。
总之,宋代以前诸统一王朝,在治国上注重寻求文武并重,力图保持内外平衡,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进取举措压制了塞外军事威胁,从而呈现一个时期的强盛局面。其外部压力固然解决,但随着国力的巨大消耗,内部矛盾却快速上升,造成统治秩序动荡,王朝终因内部危机的爆发而走上下坡路,直至覆灭。而听任外部威胁加剧,对统一王朝不仅是耻辱,而且会造成难以容忍的被动挨打结局,从而会影响到内部建设与大一统的局面,这就成为一种悖论与矛盾。战争与和平的冲突,成为古今中外难以万全应对的重大难题,考验着当政者的政治智慧。宋朝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以及重内轻外的路线,有利于内部长期的稳定发展,却牺牲了外部环境,最终因此亡国,这便是非常惨痛的教训。
研究北宋崇文抑武方略在治国中的实践,探究其相关内容与影响,无疑可为当今提供难得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书名:武士的悲哀:崇文抑武与北宋兴亡
作者:陈峰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