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吹不黑,连载中美大厂公司文化,财务回报,海归,WLB你关心的所有事

insight4u 一亩三分地Warald 2020-09-28


 


作者@ insight4u

发布在一亩三分地

[职场感言] 版


原帖持续更新中~

欢迎大家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到原帖与作者交流讨论哦!




楼主背景



之前美国留学,毕业后一直在美国互联网行业工作,startup和大厂(F500)都做过,后跳槽到中国互联网大厂。楼主人脉比较广,在中国和美国大厂都有很多认识人,所以也经常交流各公司经历,八卦,吐槽。


感受到中美之间公司文化的巨大差异为普通打工一族带来的各种困惑与挑战。希望通过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见闻与感受,为地里的朋友们打开黑匣子的一角,希望后来人看过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在职场路上越走越好。


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不会回答任何有可能泄露个人隐私的问题,这样写得也痛快,大家看的也彻底。


帖子更新计划



这个系列我准备多写一些,希望不会断更,同时一边写一些自己的见闻与感受,一边回答问题。现阶段主要内容会集中在美国大厂和在美国有业务的中国大厂这两个方向。后面看帖子反应情况,再做拓展。


我的原则是:只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和身边一度关系亲身经历的一手信息,不会写二手信息,比如:我听xxx说他的朋友YYY做了ZZZ事情。


另:
我的经历也具有局限性,因为数据点太少了,不一定具备普适性,但是至少是黑匣子的一角,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娱乐八卦之用,拒绝杠精。


  2020毕业季  


从毕业季开始写吧。毕竟,今年毕业的留学生号称史上最难一届。这个情况和08年经济危机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点:

经济危机下大量企业裁员,停止招聘,工作岗位绝对数量减少,这个情况地里的各个版块研究的很清楚了。这个情况不会随着经济reopen消失,而是会一直影响未来1-2年的就业情况。现在看,唯一的“正面”影响是H1B可能不用抽签了。。。


不同点:
12年过去了,世界已经大不一样。
中国不再是08年的中国了。08年经济危机时候找不到工作的留学生,很多回国,加入了那时尚弱小的中国互联网头部公司,接着吃了10年中美蜜月的红利,运气好的,已经退休,或者指挥千军万马在一线冲杀。
中国的互联网也变了,08年到现在,成长出来了一批巨无霸,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技术积累抑或公司前景都可以拿出足够的资本和美国一线大厂硬拼,有时候看起来中美区别并不大。. From 1point 3acres bbs
互联网也不再是08年的互联网,有了微信,海外华人的群体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更紧密的联系,信息流通更快更透明,获取帮助的渠道非常丰富。

行业影响方面,08年经济危机,整个资本市场被打蒙,那时候互联网行业没有现在这么繁荣,整个行业都受到拖累;科技重镇硅谷也是哀鸿遍野。今非昔比,今天的互联网行业成了疫情下为数不多的坚挺大行业,虽然有airbnb uber lyft这种和实体行业紧密结合的细分领域受伤严重,但是也有像亚马逊,fb,netflix这样的大厂成了疫情股,逆势增长成了资金避风港。

疫情给全球带来的永久性影响要远甚于当年的911,所以这些疫情下逆势增长的公司,如果把握住机会有可能就抓住了下一个10年的机会。

我的建议:
领域比老板重要,老板比公司重要,公司比收入重要。
选对行业,跟对老板,找好公司,其他自然会来。这就是所谓的“运气”。10年之后你能到什么段位,能力只是一方面,“运气”很重要。    



  海龟  


海归这两年是个非常热的话题。楼主本身也有两边飞的经历,身边有好多好多海归的人,年轻,资历浅的有,年长,资历深的也不少;甚至还有海归又回来的。
涉及的事情也非常多,林林总总,那楼主就争取把这个事情尽量说清楚。

时机:
很多人会纠结,什么时候会是海归的最好时机。
总的来说海归会大致分三个时机(美国为例):刚毕业(包括毕业后工作2年内);毕业5-7年(title是公司里面的sr,或者比较初级,manager);工作10年+(公司做到中层管理,中级manager甚至以上)


为什么是这么三个时机呢,一个是因为这代表了职业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0背景,打杂阶段;业务熟悉,专业性建立阶段;行业专家,有影响力阶段)。此外不可忽视的是还对应着美国这边三个身份阶段:没有任何身份,h1b都没有呢;绿卡路上了,甚至快绿了;绿卡到手,准备生娃/刚生娃;

所以,当一个人在考虑海归的时候,会同时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工作问题以及生活问题。国内的公司给你的offer只能解决你一半问题,另一半你要自己衡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地里问海归建议,大家没法给答案的原因。因为你的输入只有一半,而输出要的是全部结果。

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晚海归的人,报出来的offer越惊人,因为1. 在美国某个领域时间长了,专业的溢价足够让国内公司开出高offer 2. 越晚归,改变生活轨迹的代价就越大,这时候如果offer没有足够的溢价,无法平衡付出的生活成本。

以上三个时机,是我接触过的大多数人的选择海归的时机,大家能看出来每个时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总的来说越早回,生活改变的成本越小,溢价越低,越容易被雇主坑(这个中美都一样);越晚回去越能刮地主老爷的油水(虽说没多少),同时生活改变成本也越大。


  海龟心态  


对海归来说,什么最重要?不是眼界也不是技术,而是心态。不是说前两个不重要,而是说第三个才是决定你能不能做一个成功的海归的决定性要点。

展开说说:
有句台词怎么说的: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如果做一个开心而不是怨气滔天的海归?摆正自己的心态。


基于以下几个事实:
1. 中国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大厂,很牛逼。这点全世界投资者已经用手里真金白银证明了,不接受反驳。
2. 中国互联网大厂的海归非常非常非常多,不少你一个。
3. 你一点也不特殊,公司没了你照样转,有了你能转的快点?有限

如何避免心态出问题?

我尽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一下我观察得出的结论:
1. 不要把中美公司的企业文化放到一起比,没有可比性。因为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2. 企业文化决定了公司的工作环境,管理风格,如果要海归,就要首先接受中国企业的管理风格。这种风格就是:
A. 企业和员工不是平等的,企业也懒得和员工装平等相处 
B. 既然给你这么多钱,就不要抱怨其他,这年头有工作都是福报 
C. 没人在乎你生活是否开心,只在乎你工作是否可以完成,不要耽误其他人晋升。
3. 中国大厂现在国内所向无敌,在海外也不断取得成绩,所以这种企业文化没毛病,这叫狼性,你来了,就说明你是愿意拥抱这种企业文化,既然来了就不要bb。
4. 环境无法改造,只有适应;加入之前一定要多花时间考察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如果对企业文化不认可,不要加入,否则自己家不开心,也呆不长;如果一时脑子热眼红大包袱,加入了发现环境不适应,赶紧走人,不要一遍抱怨一遍干活,你难受,公司看你也不顺眼。



  中美企业观察  


插一个好玩的观察:


中国企业的逻辑:人性本恶。

加入中国大厂,你会觉得公司处处防着员工,生怕员工 1.占公司便宜 

2. 出卖公司信息,数据权限之类的层层申请 

3. 拿钱不干活,不出力 没有用尽洪荒之力 

4. 决策权不在一线员工手里,管理层收的紧


美国企业的逻辑:人性本善。

加入美国大厂,你会觉得公司处处善待员工,生怕员工 1.没占够公司福利的便宜 

2. 公司信息大部分可看,分享精神贯穿,尤其是硅谷公司 

3. 相信你不会拿钱不干活 

4. 决策权下放

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

我的理解: 主要出现在基础人才素质上。

美国大厂的人才来源:
各个国家本科优秀毕业生->美国研究生院->美国企业5+轮面试->美国移民局H1B ->留在美国大厂的人才。
(地里的筒子们大都是这么一路走来,可想而知这一路的艰辛和淘汰率。各个国家人才无一例外都要经过这个流程才能走到美国大厂。因此哪怕你今天在公司看到的再不入眼的三哥三姐,拉横了看都是筛过无数遍的人才了。)


国内大厂的基础人才来源: 国内院校毕业生->大厂5+轮面试.


所以,如果中国大厂按照美国大厂搭建企业文化,会被员工分分钟玩破产。美国企业如果按照中国大厂搭建企业文化,会被员工分分钟告倒闭。

另一个侧面说明,国内企业的人才短板不是单一方向的,而是全方位的。因为从技术,到市场,销售,产品,运营,hr,财务,法务各个方面,美国大厂的人才素质全面高于国内。


所以很多海归回国加入国内大厂只管感受是:

- 我草,技术这么牛逼?

- 诶,为啥hr这么不proffesional? 

- 为啥marketing做得跟老中医广告一个水平?

- 诶,怎么做UXUI的就tmd会像素级抄袭这一招?

中美大厂之间的真正差距大的,不是核心技术尖端人才那一小撮,而是庞大的中层下层人员,以及各种非核心业务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这个从薪资待遇也能看出来,海归offer越高级别人员的offer可以match甚至大大超出美国这边的offer。越是职场新人,美国这边的offer比国内的offer好了不是一点半点。

掏钱的时候,没有人是傻子。



   中美大厂套路   


讲个常用词-套路。

这个词大家经常听到,尤其是你要海归或者和国内公司合作,你去寻求江湖资历深的前辈意见,前辈总是语重心长的和你说“年轻人要注意学习国内套路”。给你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甩袖而去。留下一脸懵逼的你

何为套路?套路就是... condom road

歪了,套路就是一套在特定环境下约定俗称的固定的做事方式,狭义上还可以理解为某种best practice。

今儿举一个亲身经历的🌰把国内套路的体感给大家描述一下。以便大家举一反三。

想当年,我在美国工作n年后,跳到中国大厂工作。运气好,一入职就碰上一个大项目,一个美国大厂(F500)级别,有意使用该厂的产品,之前也谈了n轮了马上就能close。

项目潜力大,对整个BU都很重要。上头很重视,我老板亲自出马(级别相当于阿里P10)去pitch最后一轮,顺便带着我让我熟悉一下客户,毕竟活儿要是能接下来就是我干。

会议上,老板展开ppt侃侃而谈,把整个解决方案的愿景,实操计划,过去产品成功案例,时间表的点点滴滴都讲得清清楚楚。 美国客户听得也是两眼放光,毕竟这么新的思路他们以前没遇到过,绝对业界领先。我老板也确实牛逼,高接抵挡把所以客户提的问题都回答的滴水不漏。客户很开心,表示推进合同争取未来一两周合同敲定,叫我们给出具体上线时间表写到合同里。

我在旁边听得也是心潮澎湃,默念100遍:我厂威武,老夫眼光还是犀利的...


回到办公室,自然而然的,老板开始吩咐我准备接手项目,做相关准备。


我问老板:产品能不能我先用用,找一下体感啊...


老板:什么产品?叫你来拉齐产品技术我们今天晚上开始研究产品方案,看怎么实现。


我:¥%……&*()#$%^&* WTF??? 

合同马上要签了,故事讲那么大 敢情您这儿东西都没有呢?


之前听过PPT融资,今天见识了PPT签约。。。。

说说这里面我的shock:厂子卖的是新产品,不是解决方案或者项目,正常美国厂子的套路,一个新产品怎么出来的?调研市场,做需求判断和收集,找到一个focus的核心痛点,针对痛点出MVP,扔到目标客户群做test,回炉改,Alpha,Beta 不断迭代,最后product launch开始卖。对吧?


国内厂子的常见套路:听说做这个能赚钱,做一下调研,觉得应该有机会,不确定,拉齐产品美工做一套PPT,销售出去拿着PPT,先找客户把单子签了,定了交付日期,回来逼死研发在规定时间内做一套解决方案交给客户用,如此往复弄上几十个客户,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这些解决方案的共同点,开始产品化...然后MVP, Alpha Beta launch...

所以中美厂子的这个套路关键不同点大家也看出来了。中国厂子套路里面有卖ppt的习惯。


总结:中美厂子不同



我分享一下我的总结,中国厂子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后果是什么?


国内厂子这么做,有一定的外部环境原因和内部管理原因。


外部原因:
国内厂子的经商环境一开始都是国内的商业环境,特点是什么?1. 政策不稳定,经常朝令夕改自相矛盾,一朝领导一波政策,延续性很差 2. 信用差,大家都满嘴跑火车,不守信用的事情经常发生,合同都能说撕就撕...


所以国内任何一个商家做事情,都要保证自己的投入不要打水漂,如何防止被客户忽悠?
最好的办法就是,我先不投入,你把单子签了,最好能打订金,等你一只脚进来,我再下注。
再加上大厂普遍信誉好,所以ppt签约成为可能。


内部原因:
大厂的政治斗争惨烈,高管拿着数百万的年薪,步步小心,一个差错就会被盯上,群殴致死。所以没人愿意赌。


虽然大厂的口号都在喊要敢于承担责任,但是无论是国内的文化环境还是厂子的斗争环境,对失败大概率是0容忍。


实操的时候,很少见高层领导去赌一个方向,然后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所以,如果按照美国套路,通过调研市场,堵一个方向,做错了咋办?分分钟被干死。

这两年商业环境好了很多,但是惯性的强大力量导致了这个套路今天仍然大量存在。


Pro&Con


这个套路的后果呢?当然是pro&con都有


Pro:厂子风险小了,都是客户花钱进来被折腾,厂子横竖不赔钱。赚多赚少的问题。

Con:
1. 效率低:解决方案产品化的过程中涉及很多技术的历史遗留问题,有时候为了保证客户无感知(不敢让客户知道)产品化方案代价很大。。。
2. 累:程序猿民工会被榨干每一滴油。。。

国内诸如此类的套路有很多,比如你和国内做生意,一定会遇到国内一张嘴,美国跑断腿的情况。国内的潜在客户上来忽悠你有几个亿的大生意,让你忙着忙那,一顿鸡飞狗跳,然后客户销声匿迹了... 你细品,是不是和我描述的套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agian,类似的很多套路,没有对错。这是在国内的经商环境下必须的best practise。 


不信?你在国内做个公司试试,会发现想活下来,甚至活得好,类似的套路你也要熟练掌握。






FAQs


Q1

用户:怕黑的小鬼

请问楼主: 
1. 国内工作的 WLB 一般在什么水平呢?我国内同学在 BAT头条等经常加班到11点多甚至更迟,不知道这是常规情况,还是只是有的组在忙季会这样?
2. 国内大厂 package 在一线城市的水平大概是怎样的呀?就是相对于平均的白领收入来对比的话,大概可以在多少百分位呢?


→ 楼主回答:

1. 国内大厂,没有WLB。国内有WLB的只有一种企业,叫国企~~~甚至这年头国企也有例外了。

2. 这个问题我猜你想问的是你这个级别如果回国拿到的包裹在企业所在城市属于什么收入水平。这个事情很难回答,主要我不知道你现在的级别水平能力行业职业等信息,所以无从判断你能拿到什么样子的包裹,所以也就无法判断在所处城市是什么水平。
3. 大概给个参考,比如国内大厂3-1,P8以上总包基本可以对标美国同级别比如GoogleL5的待遇。个别方向,职位公司BD甚至给更多。


Q2

用户:axe4f

请问楼主: 

感谢楼主分享!楼主有没有关于女性海归的分析?

个人经验是国内无论大厂小厂招工时对女性还是很不友好的,比如HR直说女生受不了我们的工作强度。想听听楼主想法。谢谢!


→ 楼主回答:

本人不是女性。。。。泄露隐私了 >_< 

所以只有侧面观察得出结论

1. 国内it大厂职场女性比例很高,不比美国少,具体没数过。。。所以招聘期间公开性别歧视在大厂如果有也不会特别明显。当然,如果你在怀孕状态下去面试9成可能会被hr找个理由默默划掉。。。这是现实。
2. 我觉得与其关心怎么进去,不如关心女性要想在狼性文化著称的国内厂子站稳,要付出多少代价。我能看到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多。

我在见到的国内女性同事,大量的同事一周甚至一个月见不到老公或者孩子。所以别提带孩子了... 当然休产假这些没问题。

当然有付出就有回报... 如果大厂双职工,生娃的时候级别都是Sr以上,两口子一年往家里搬3-4百万rmb 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请很好的保姆军团伺候家里的祖宗。

Q3

用户:insight4u

想问楼主:

💰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今儿先开个头,关于钱的事儿太多了慢慢来。


→ 楼主回答:

看得出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之一是国内大厂包袱的size...但是其实你关心的不光是绝对值,还有相对值,对吧? 

一个P8包袱250wrmb,算是合理范围,但是突然听说有人拿了P8 (280w),或者3-1 320w,是不是250w就不太爽了?


包袱组成: 

国内大厂的包袱给的千奇百怪,vesting规则更是啥样都有。
我们就拿喜闻乐见的马总厂子举栗子:
一个P8 包袱的基本组成是这样的:基本年薪+bonus+股票。股票4年vest,周期211。基本底薪不会变,没啥好说的...

股票的话,假设你在阿里,已经上市没啥好说的,到手就能卖,到时候按国家标准缴税,根据P8收入标准,小一半没了,和美国差不多,但是美国股票上缴比国内少点,税上沾点便宜。


如果加入在阿里的准上市业务,比如蚂蚁,你就只能等。今天1500亿美金估值,就是1万亿人民币不知道上市能翻几倍...

bonus这里,就有点儿意思了。国内BAT(字节,阿里,腾讯)都是发14,15,16,18 或者xx薪。这个xx-12多出来的x薪就是你的bonus。算的时候x/年薪就是bonus百分比。所以很多时候你能看到bonus是40%,50%,60%甚至更多。


BUT!你要知道,这只是个估算。HR和你说的时候肯定会说我们都70%的人是18薪,ta没说的是,剩下30%是多少薪?


其次,这个18薪不是你绩效达标就能拿到,万一你手贱,选了hard模式,加入坑爹团队,整个BU财年表现不好,系数是0.8,你的18薪有可能就成了16薪。。。也就是说你的bonus部分,就算你绩效达标,也不完全在你的掌控范围内。




楼主还在持续更新中...

还有什么问题的话

快去地里与楼主互动吧!







数据来源

截选自一亩三分地疫情网站


 1point3acres | 一亩三分地



往期精选 

👉


👉

👉

👉H1B2OPT

👉H1-B

后台回复:APP

下载一亩三分地看帖回帖更方便!

海量内容等你来发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