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温州人方培林,创造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

2017-11-25 温州草根在线

讲述名人背后的

奋斗故事和人生境遇

 扫一扫查看更多温州名人故事 

来源:钱江晚报。作者:詹丽华,编辑:潘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方培林,浙江苍南县钱库人。1970年4月,年方18岁只念过一年初中的方培林踏上支边列车,来到了黑龙江梧桐河农场。


1979他回到家乡,经考试进入钱库江南医院,当统计员、当食堂管理员,后抽去搞财务……在此期间成家。


1984年下海,创办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方兴钱庄”。


此举惊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方培林顿时成为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


现任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





“玩钱”资历深


方培林被认为是温州“玩钱”资历最深的人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他登记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私人钱庄;但在民间借贷盛行的温州,他还算是个保守派.


在民间金融这一敏感领域,方培林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1984年,他成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私人银行——“方兴钱庄”。2000年,国家刚一出台《担保法》,方培林又立马成立了第一个担保公司。因此,方培林被认为是“玩钱”资历最深的人之一。


“我相信中国会出民营银行家,是不是我不重要,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有义务把民间金融引到正路上。”在方培林看来,针对中国目前的金融垄断格局,若能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已是最大的成功。


温州曾以无数草根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向国人展示了民营经济的巨大能量。同时,在那里,还有故事的另一面——民间金融。


多年以来,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民间金融,格外渴望阳光化。


话到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一枚章。方培林,温州苍南人,1953年生。1984年9月29日那天早上,他在自己家门口挂出了“钱库钱庄”的牌子,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私人金融机构就在那幢不起眼的小楼里开始营业。那枚木质圆章就是当时的财务专用章。




此举震惊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时年32岁的方培林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



被迫转地下


钱庄挂牌一天被迫转地下


“开业当天,芦蒲镇(现芦浦社区)的一位女同志拿来了5000块钱,那是我收到的第一笔存款。”回忆起29年前的那个早晨,方培林脸上有一种难以描述的神情,那是改变他人生的一天,此前从未与金融打交道,此后再没离开过。


虽然没有以“银行”命名,但实际上,“钱库钱庄”主要从事存款、贷款业务,具有普通银行最基本的两大功能。


开张第一天,方培林在门口贴了一张手抄的利率表:长期存款,月息1.2%,3个月以上结算;临时存款,月息1%,随时存取;贷出款项,月息1.86%~2%,视情况而定。




当时银行、信用社的利率普遍是:活期存款0.24%;5年长期存款为0.78%;贷款利率为1.5%。而民间高利贷借贷早已超过3%。


方培林还提出一句口号:24小时服务,上门取款。比现在银行ATM机的服务还周到。


这下银行不干了。“第一笔生意还没做成,县上几家银行的领导就上门来抗议了。


”开业第二天,“钱库钱庄”的牌子从室外移到了室内,成为当时温州众多地下钱庄当中的一员。“牌子挂门口要被监管,挂里面就不管了。”


两个月后,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同意钱库钱庄试办,方培林取“方兴未艾”之意将钱库钱庄更名为方兴钱庄重新挂牌。


开业一年,方兴钱庄的资金周转总额已近500万元,月利差约6000元。“做得最大的时候,存贷款规模有1000多万元,客户有几百个,我记得当时放出去的最大一笔贷款有几十万元。”


钱庄歇业以后方培林算了算,那五年,赚了差不多100万元,“有一段时间一想到做金融赚钱这么容易,心里就害怕。”



感觉很孤独


赚钱不难,但感觉很孤独。


对方培林开钱庄前所从事的工作至今仍流传着多个版本,人们似乎希望以此去解读,一个非金融专业出身的人为什么会想要开银行?


“从食堂管理员到办公室,我都干过,就是没有直接跟金融打过交道。”直到他看到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其中允许农民和集体的资金自由地或有组织地流动,不受地区限制。”


这件事被重复了太多遍,方培林早已对文件中的这段话倒背如流,而看到消息时脑海中的那一闪念则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轨迹。


1984年的温州,已是家家开工厂户户响叮当,高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对资金有着更多需求。



“整个钱库镇当时的流动资金需求总共为900多万元,银行和信用社贷款金额只有200万元,有时还不到100万元,缺口主要靠民间借贷来调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在《草根金融》一书中如此写到。


“当时镇上的民间借贷非常活跃,而银行的改革并没有跟上。”在方培林看来,民间金融有充分的理由走出灰色地带,走到阳光下。“赚钱不难,难的是觉得孤单,很受排挤。”


1986年,在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座谈会上,温州被列为金融体制改革12个试点城市之一。方培林的私人钱庄又有了重见阳光的机会。


很快,新到任的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找他谈话。“他问我私人钱庄能不能继续做,我说我营业执照都没有,怎么做?”方培林说自己那是故意打马虎眼。


凭着一句“下不为例”的批复,方培林拿到了地方工商局颁发的一张临时执照,方兴钱庄再次开张,直到1989年他主动停业。



钱一点也不好玩


钱是好东西,但一点也不好玩


“当时对温州姓社姓资的讨论很激烈,我总觉得很不安。”方培林说,停业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当时村村开始设立农村信用社,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搞金融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挤兑,就像拆房子,与其到时候被人挤兑,不如自己拆。


”花了三个月时间,方培林陆续收回贷款,再把一笔笔存款亲自送回到客户手中。


不开钱庄了,方培林转身投入股市。




这期间,他目睹了温州民间金融又一个惊心动魄的10年,无比庆幸自己全身而退。他说,他最有成就感是钱庄停业过程中没有出现存贷纠纷。


“金融情结”未了,2000年方培林沿用“方兴”之名注册了“方兴担保有限公司”。如今方培林的大部分业务在上海,担保做得少,投资做得多。“


有人说我是‘玩钱’最资深的人,其实我想说,钱是个好东西,但一点也不好玩。”


30年来,方培林一直在寻找途径,能够正大光明地“玩钱”。有人替他鸣不平:“温州出了那么多企业家,为什么他成不了银行家!”


方培林本人倒是很坦然:“我相信中国会出民营银行家,迟早会出,是不是我不重要,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有义务把民间金融引到正路上来,成为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他看来,针对中国目前的金融垄断格局,若能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已经是最大的成功。



金融分水岭


1984年,那道金融分水岭。


在方培林的私人钱庄宾客盈门的时侯,中国的金融体制也刚刚经历了一番变革。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一家银行,既承担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又从事商业银行的活动。


改革开放后,从1979年到1984年,国家陆续成立了农业、中国、建设、工商四家国有专业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则成为以金融管理为职责的中央银行,当时四大专业银行主要贷款对象是国有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




1984年已然成为了中国当代商业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企业家群体的形成来看,在此之前,企业家主要来自于体制外,最典型的来源是农村插队回城后没有找到工作的知识青年和农村中头脑灵活的能人。


这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们是最早的一批创业者——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小摊主和小作坊主。


- end -


讲述名人背后的

奋斗故事和人生境遇

 扫一扫查看更多温州名人故事 

留言就能拿话费

点击右下角“写留言”发布自己的观点

小编将根据留言质量选择获奖网友

获奖留言“大拇指”数量要达到10个以上

小编会在留言里给获奖网友回复获奖通知

商务合作电话:18324263659(同微信)

法律顾问:郭炳彪律师  浙江泽瓯律师事务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