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专家解读十九大 | 张衔教授说

2017-10-30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变化的深刻蕴意

      --张衔教授

前言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学院党委结合学院实际,对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了工作部署,组织学院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并陆续推出专家学者的理论解读文章。


专家解读十九大(三)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历史性重大会议。习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作出的新判断,为我们党今后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提供了客观依据。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和决定主要矛盾的条件会发生变化,原有的主要矛盾得到解决,新的主要矛盾随之产生,从而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众所周知,我们党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客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所以如此,是由我国的实际国情决定的。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困苦。只有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生产关系才能发展生产力,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新中国的建立,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社会的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迅速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据此,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特别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恢复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并准确地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一重要论断为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初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此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

历经近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决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集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观。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社会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包括分工协作)、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从劳动过程看,可以将生产力概括为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因此,可以把劳动资料的性质和生产能力看作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根据或尺度。

从总量生产能力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52年到2015年,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我国的实际GDP由1952年的769.34亿元和1978年的3650.2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0272.32元,分别是1952年的143.33倍和1978的30.21倍。年复合增长率分别是9.33%(1952—2015年),5.46%(1952—1977年)和9.94%(1978—2015年)。1978—2015年期间,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这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大国相比,我国GDP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这些国家。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

从产品生产能力上看,我国的主要产品产量,如:钢、煤碳、水泥、发电量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并且我国基础工业的产能大多名列世界前茅。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农业产品如谷物、肉类、纺织品以及液晶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汽车、智能手机、计算机、数码相机等体现现代技术成果的科技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房屋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17566.6万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100039.1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同期由20387.9万平方米增加到154453.6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同期由16637.5万平方米增加到106651.3万平方米,成套住宅竣工套数由2000年的213.9百万套,增加到2015年的705万套。这些都表明,我国已经发展成世界制造业大国。

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能力迅速增长。2016年全国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5亿元,投产新线3281公里,到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万公里以上,占全球的60%以上。2016年 我国的公路总里程470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新增二级及以上公路1.5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29万公里。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定期航班航线3794条,比2012年增加了54.4%。按不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634.8万公里,比2012年增加93.5%,几乎翻了一番。民航运输飞机3177架,运输飞行时间1050万小时。

从投资能力上看,1978—2015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为最低为32.4%(1982年),最高达到了48%(2011年)。

从劳动资料和科学技术的运用看,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现代高科技正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的各领域。规模以上有R&D活动的企业数量,由2004年6.2%,上升到2015年的19.2%,上升了13个百分点。高科技含量的大飞机制造、航天技术、深潜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先进探测技术等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制造业正改变着我国的传统的生产方式。

2016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43168件,增长45%,位居世界第三。201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

从劳动者看,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2016年,高等教育共为社会输送1193万毕业生,另有中等职业教育533.6万人。近五年来,共有3400万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和300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其总量相当于英国或法国全国的人口,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2万所,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65亿人,非学历教育注册人数5325.5万人。

从社会分工协作看,传统体制下的大而全小而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观,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行业和产业迅速涌现。我国按行业划分的法人单位数由2005年的564.8万个增加到2015年的1572.9万个。

所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从经济总量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看,“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的问题,已经在总体上得到了解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成就。

第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性进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了条件。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城镇居民)和13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2013年的26955.1元和8895.9元,2014年和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167元和21966元。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用恩格尔系数划分的贫富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我国城乡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6年的29.3%和32.2%。按这个标准,我国已经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表明,我国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解决。随着原有主要矛盾的解决,必然产生新的主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是随着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人民群众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引起的。这是由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对这种新的更高层次需要的科学判断和把握,是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前提。习总书记集中全党智慧,准确地将人民群众产生的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概括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一科学概括,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

要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生产力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结构性产能过剩,经济发展质量仍然不高,生产结构仍然不能完全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之间、居民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等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根本方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思想;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48 30584 48 14755 0 0 5473 0 0:00:05 0:00:02 0:00:03 5472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专家介绍

张衔,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经济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四川省《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或主研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重点项和地方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经济学院党政办   青年媒体中心   

编辑  |  南凯轩

校稿  |  奉棋钰

指导老师 | 刘丸源  李季萌  姚苏扬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