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析垄断:政府的手,伸还是不伸?

2014-04-04 朱恒鹏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

图片来自网络


【主页菌语】


上周小菌分享了《汤姆为何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经济学小文(可查看历史消息),讲了美国农场主汤姆发财的故事:汤姆成功垄断了附近城乡的牛奶供应,把牛奶价格翻两番,果断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倒掉后,狠赚了一笔。


在没有竞争者的市场中,像汤姆这样垄断者就拥有了制定价格的势力。逐利的企业对其产品收取高于市场均衡的高价,说到底是明智的选择。但正如前文所说,垄断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却造成了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并非组织市场的理想方式。


总的来说,为解决垄断问题,政府“看得见的手”有三种伸出角度:(1)增强垄断行业的竞争性;(2)把私人垄断企业收归公有;(3)管制垄断者的行为。


第一种形式,最著名的莫过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了。反垄断法赋予政府阻止企业合并、分拆公司等权利,以遏制一家独大的托拉斯、促进市场竞争。


但当下的中国,与美国反垄断法诞生的背景相去甚远:最主要的垄断力量并非市场竞争产生的市场垄断,而是政府权力过大所致的行政垄断。因此,寄希望制定反垄断法来解决中国垄断问题很可能南辕北辙: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利用行政权力制约行政权力的成功率让人极度怀疑,不仅没有削弱行政垄断,反而扩大了政府部门寻租腐败的空间。


至于第二种政府干预模式,我们都熟悉不过。政府将垄断产业国有化,如铁路、电信、石油等行业,希望国有企业以社会福利而非个人私利最大化为目标,但多年事实证明,国企几乎约等于效率低、服务差、价格还不见得低。例如,掌握着九成以上医疗资源的公立医院,多年来一直被诟病服务意识稀薄、看病难且贵。


政府对垄断企业实施价格管制的方式也不鲜见。在医药领域,15%的药品加成率管制,以及后来更加极端的药品零差价制度,不仅没有起到压低药品价格的作用,还导致了药品回扣泛滥的格局。再次验证了亚当斯密那句名言“通往地狱之路往往由善意的砖石铺就”。


政府伸手有时候能改善市场结果,有时候则弄巧成拙。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就曾评价,美国经济“市场失灵”的程度远远小于根植于现实政治制度中经济政策不完善所引起的“政治失灵”。


那么,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各有什么优点和弊端?政府有哪些手段可以矫正垄断?效果分别如何?希望这篇小文能给以启发。 


文 | 朱恒鹏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差别定价:一种矫正垄断效率损失的市场化手段

“垄断必然带来上述效率损失吗?”朋友问到。

 

“通常如此,不过不同情形下效率损失的程度有所不同。如果能够实施价格歧视,垄断的效率损失会小一些。”

 

“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大致说来,指的是一家企业在出售一样的产品(服务)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的现象,也可称为差别定价。这种定价方法现实中相当普遍,比如同样的飞机座位、同样的宾馆房间,个人订购和团队订购的价格就不一样。

 

实施差别定价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企业必须能够自己制定价格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差别定价只能在竞争不完全的市场中实施。其次,企业必须清楚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群体,并且不同群体货币支付能力不同,即企业必须能够分清向谁索取高价,向谁只能索取低价。最后,企业必须能够阻止可以支付高价的顾客却支付低价购买商品。满足这三个条件,企业就能实施价格歧视,并从价格歧视中谋取到更大的利润。

 

如果汤姆能够进行差别定价,向市民索取一吨2000美元的价格,而仍然向农民索取500美元一吨的价格,他的垄断利润最大可以达到190万美元,而且没有损害农民的消费权利。此时,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就小一些。”

 

“可汤姆无法阻止农民把牛奶倒卖到城中,也就是他不满足第三个条件,所以他就只能倒掉牛奶了。”

 

“未必做不到。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许是完全可能的。我们暂且把奶牛场放在一边,我给你讲一个情况与之很相似的案例吧。某国际知名公司发明了一款激光打印机,打印速度很快,譬如说每分钟打印60页,其生产成本是1000美元。市场调研表明这种打印机的客户分为两类: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这些机构用户,这些用户很需要这种速度的打印机,它们甚至愿意支付一万美元的价格。第二类客户是个人用户,他们的最高支付意愿是1500美元。因此,对于这家公司来说,如果能够向机构用户索取一万美元,而向个人用户索取1500美元,将可以获取最大利润。问题是如何阻止机构用户用1500美元的价格购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家公司将不得不放弃个人用户,把价格定在一万美元的高价位上。最终,该公司想出了一种办法,它把这种打印机分为两种款型,A型就是上述这种打印速度每分钟60页的打印机,而B型是在A型中加入一个芯片把打印速度降至每分钟5页!A型价格是一万美元,B型价格1500美元,这样就有效地阻止了机构用户支付低价。这种差别定价模式在电子产品中非常普遍,许多软件就分为专业版和普通版”。

 

“我明白了!汤姆可以把牛奶做成两种不同质量的产品,譬如说把最新鲜的、有害细菌含量少的牛奶以2000美元一吨的价格卖给很在意牛奶质量的城里人,而不新鲜的、细菌含量较多的以500美元的价格卖给农民。这听来有点缺德,这不是坑穷人吗?”

 

“有一点。和理想状态相比,这是一个次优的结果,不过对于某些市场,如上述打印机市场、软件市场,很可能这是我们能够达到的最好结果。人们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实际上火车硬座和软卧的服务质量差别很大,主要目的未必是降低硬座运营成本,更可能是阻止软卧客户购买硬座。很早就有人对此评论道:‘这伤害了穷人,但并不是因为想伤害穷人,而只是为了吓走富人’。”

 

“看来垄断必然是坏事。”

 

“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所有的垄断都必然是坏事,专利形成的垄断有助于创新。我们前面所讲的打印机、软件的例子,其实都是专利(知识产权保护)造成的垄断市场,在那种市场中,上述差别定价方法形成的结果大致已是社会能够达到的最优结果了。在这种定价策略下,垄断带来的效率扭曲已经很小了。”

 

“可是仍然有,比如说上述B型激光打印机中加入的芯片纯粹是一种资源浪费!同一功能的软件设计两种版本也纯粹是一种资源浪费。”

 

“从理想状态来看,的确如此。只是在人类社会现有的约束条件下这应该是能够达到的最优结果了。如果你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一种能够增进社会福祉的好制度,你就能够认识到我这里所说的结论。”

 

可否用行政手段有效地矫正垄断弊端?

“有没有办法消除垄断的弊端?”

 

“西方各国很早就认识到了垄断的弊端。但是,在各国反垄断的实践中,人们却发现矫正垄断弊端困难重重。

 

对于上述奶牛场这种垄断,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要消除政府管制,允许自由进入,竞争最终会把牛奶价格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可以想象,汤姆奶牛场的暴利会诱使很多人在乌有城周围开办奶牛场,2000美元的垄断价格不可能维持太久,除非政府对开办奶牛场设定了严格的进入壁垒,比如牌照制度。

 

这种思路适用于大多数垄断产业:放宽政府管制,降低进入壁垒,利用进入者或者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减少垄断弊端。

 

对于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产业各国曾经尝试过各种办法矫正垄断弊端。大致说来,实践过以下几种办法:

 

第一种是对垄断产业实施国有化。西欧各国多实施这种做法。这样做的基本想法是国有企业可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这样既可以保持自然垄断的技术效率,又可能避免私人垄断追求利润最大化带来的垄断弊端。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效果很差,国有垄断产业普遍效率很低,产品(服务)价格不一定低,质量和服务态度却很差,而且往往还出现巨额亏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各国兴起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

 

第二种做法是垄断企业依然是私人所有,但实施政府管制。其中比较严格的一种管制方式是政府定价,即由政府管制部门来制订垄断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就像咱们国家电信服务价格由信息产业部来制订一样,基本的定价方法是在成本之上加一个合理的利润。”

 

“这种方法挺好,牛奶的生产成本是300美元,加一个合理的利润100美元,每吨价格400美元,很合理的。”

 

“事情并不如此简单。人们忽略了信息问题。我不用奶牛场的例子,因为这种产业放开竞争就可以了,不需要政府管制。我用上面的打印机案例,因为那是一种专利产品形成的市场垄断,难以通过引入竞争解决问题。

 

如果那款打印机只有A型和一个一万美元的高价,个人用户买不起,这显然意味着很大的效率损失。即使是A、B两款,B型看起来也纯粹多余。政府定价的思路就是只允许这家公司生产A型,并且以1200美元左右的价格出售,这样所有的用户都买得起,而且企业也赚取了一个合理的利润,当然是一种有效率的结果。这种管制思路的各个部分都很完善,唯一忽略了一点:政府管制部门和公众如何准确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比如这款打印机的生产成本是多少?1000美元的生产成本是我们随口举的例子,真实的生产成本只有企业知道,政府很难拿到这个信息,如果企业告诉政府A型打印机的生产成本是8000美元,而政府又无法核实,就只能接受这一数据,然后制定一个一万美元的价格,这和垄断价格有什么区别?

 

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也许管制部门可以获得企业的真实成本信息,企业也有办法对付:一种是故意做大成本;另一种是收买管制部门,让管制部门站在企业而不是社会利益上。比如说,管制部门准确地了解到了打印机的生产成本是1000美元,可是他却向公众宣布生产成本是8000美元,从而一万美元的价格是一个合理价格。这种现象现代经济学称之为‘俘获’和‘合谋’,合谋是一种中性的说法,俗语就是‘勾结’。也就是说,这种管制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效率,也不能有效维护公平,却导致了大量腐败。西方各国在多年的管制实践中发现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也曾出台各种措施予以防范,但效果并不理想,最终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放松管制(所谓自由化),通过减少行政壁垒,引入竞争来减少垄断弊端。

 

其实,上述问题在我们国家同样存在:公众了解铁路部门和电信部门的真实运营成本吗?它们现有的运营成本是能够达到的最低成本吗?铁道部和信息产业部是站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制定价格吗?

 

简言之,政府定价这种管制方式对信息和管制部门自我约束水平的要求太高,现实难以满足。”

 

“还有其他办法吗?”

 

“美国还曾经实施过这样一种管制措施:对某些产品禁止实施价格歧视,其管制动机是一种公平性考虑,就像你上面所说的,为了防止富人支付低价,人为地降低卖给穷人的产品质量看起来很不公平,它伤害了穷人。因此政府希望通过禁止价格歧视的办法消除这种对穷人的损害,管制意图很好。而且和政府定价那种方法相比,这种管制方法对信息和政府管制水平的要求要低很多,看起来容易实施。”

 

“对啊,他并不要求管制部门了解企业的成本信息,只要观察其产品价格就行了,价格是个公开信息,容易观察,公众也容易监督。”

 

“遗憾的是,管制动机很好,但是效果往往事与愿违,他不仅没有增进穷人的福利,促进公平,反而进一步伤害了穷人,剥夺了穷人的消费权利,导致了更大的不公平。”

 

“怎么可能?”

 

“政府和公众希望在这样一种管制措施下,汤姆把牛奶的价格统一定在500美元的水平上;那家公司只生产A型打印机,并且以1500美元的统一价格卖给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问题是企业不会这样做,如果不允许汤姆实施差别定价,它就会把价格定在2000美元上,只向市民提供牛奶,对农民不再供应。在统一定价下,这样做利润最大。他是不会把价格定在500美元上的。否则也就不会发生把牛奶倒入大海这种事情了。同样原因,那家公司会把价格定在一万美元的高价位上,只供应高端客户。别说高速打印机,就是B型这种低速打印机低端客户也买不到了。逻辑很简单,在差别定价策略下,企业既要西瓜(高端客户支付高价),也要芝麻(低端客户支付低价),如果不允许差别定价,企业就会只要西瓜,不要芝麻。你想让他只要芝麻,怎么可能?”

 

“怎么能这样?政府应该直接要求牛奶价格定在500美元,打印机价格定在1500美元。”

 

“你又回到政府定价的路子上来了,忘记了我们上面的分析?”

 

“真没办法。对了,用《反垄断法》消除垄断可以吗?”

 

“美国的《反垄断法》实施效果还可以,不过该法对政府行政能力以及司法机关的执法水平要求很高,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出台这个法律很可能事与愿违。我曾经有篇文章《反垄断法,我们消费不起》专门谈这个问题。”

 

“那我们没办法了?”

 

“倒不必如此悲观。是的,我们达不到理想状态,但我们仍然可以有很大的改善余地。简单讲,减少政府管制,放开价格,放开进入,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竞争的力量。像我们的垄断产业,如电信产业,放开进入,放开价格,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他们降低价格、改进服务。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体会到竞争的好处。只是还远远不够,政府管得还太多。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几家电信企业已经在悄悄地打价格战了,如果没有价格管制,这种价格战很快会把电信价格压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在家电行业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结果,在民航服务中我们也已看到这种结果,下面该是电信行业了。

 

需要破除的一种思维定势是:不要认为市场存在什么缺陷就可以由政府来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自然意味着政府就可以解决,许多时候,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来处理会更糟糕。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垄断存在很多弊端,于是诉诸于政府管制,但是实践表明,问题多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相继开始了私有化、自由化改革,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始了市场化改革”。

 

不知不觉,已是中午,“今天给你介绍了垄断理论、差别定价理论和管制理论,帮你解开了一个多年的困惑,你该请客”,我和朋友开玩笑。

“没问题,今天饭局我买单。”

哈哈!谁说知识不能当饭吃?

 

(全文完)

本文原刊于《经济学家茶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