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养老金的“社会主义”
这是来自于高和分享(gohighshare)的一篇妙文,节选自1976年首次出版的《未被看见的革命: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如何来到美国》。在这篇文章中,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介绍了美国雇员退休金的演变历程,到1976年,美国的雇员已经拥有了三分之一以上美国工商业的股权资本,从所有制的角度来说美国出人意料地成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一向存在诸多争议。最近养老金获准入市,这笔巨额公共资金的运营风险、权责分配、对市场的影响等问题热议不断。这些争议的核心在于,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养老金制度设计如何体现我们的制度特色?如何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和改革红利”?
当我们苦恼于中国养老金的“社会主义特色”时,美国无心插柳的养老金体系提供了“社会主义”的另一种可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抑或仅仅是一种巧合,仁者见仁,至少,值得我们看看。
未被看见的革命: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如何来到美国
作者:彼得·德鲁克
译者:周小庄
一
如果社会主义的定义是生产资料的工人所有制——这是正统的和唯一严格的定义——那么美国是第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今天(指1976年)美国工商业机构的雇员通过他们的退休基金(即企业年金)拥有至少25%的股权资本,这一比例足以控股。自我雇佣的人员,公共部门的雇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的退休基金拥有至少另外10%的股权资本,这使得美国的雇员拥有三分之一以上美国工商业的股权资本。在十年之内,退休基金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他们所持股份,到1985年(可能用不了那么久),退休基金将拥有至少50% -- 如果不是60% -- 的股权资本。再过十年,或是远在二十世纪结束之前,退休基金将持有美国经济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股权资本(即普通股),和一个很大比例 -- 也许是40% -- 的债权资本(债券,债权证,和票据)。通货膨胀只会加快这一过程。
二
社会主义来到美国既不是通过投票选举也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更不要说革命起义了;它也不是“剥夺剥削者”的结果,或是由“资本主义的矛盾”所引起的危机带来的。确切地说,它是由一个最不可能的革命者,美国最大的制造企业 -- 通用汽车公司 -- 的首席执行官带来的。二十六年前,1950年四月,查尔斯·威尔逊,当时是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向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提议为通用汽车公司的工人建立一个退休基金。UAW开始是很不积极的,虽然在当时退休金已经成为美国工会运动的一个优先提出的要求。工会的领导人清楚地看到,威尔逊提案的目的是将退休金体系变成私营部门的事。而UAW和当时大多数的美国工会一样是致力于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威尔逊的提案中,工会在通用汽车公司退休基金的管理中不担任任何作用。取而代之的是,通用汽车公司对退休基金负责,他们将委托职业的“资产管理者”来管理退休基金。
三
在美国工业行业,雇员退休基金可以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或更早。到1950年,全美有大约2000个退休基金。其中之一是贝尔电话公司的退休基金,它的规模已经很大,是私营企业中最大的而且比大多数政府单位的退休基金都大。因此,在当时雇员退休基金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将退休金计划作为劳动合同的一部分也不是特别令人惊讶的构想。在威尔逊宣布他的提案之前几个月,美国最高法院在关于内陆钢铁公司的一个案件的裁决中规定雇主必须与他们公司的工会进行退休金的谈判。而且,美国国税局很早以前就决定将公司为雇员退休计划的缴费作为合法的免税支出。
四
威尔逊提出提案的时机是受这些事件影响的。但是,他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了,只是在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这些事件可以使得他在通用汽车公司管理层的同事们愿意支持这样一个“异端”的构想。
五
由于通用汽车公司(GM)退休金计划创新的方法和它提出的时机,GM的退休金计划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GM计划创立一年之后,全美有8000个新的退休金计划面世,是过去100年中所产生的退休金计划的四倍。每一个新的计划都仿效GM的激进创新方案,而且大多数的旧的计划也照此进行了修改。GM的退休金计划是一个“投资信托”,是要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权资本市场上投资。之前所有的退休金计划实际上都是年金保险计划,它们投向标准的人寿保险投资项目,例如,政府债券,抵押,和其它固定利息的金融产品。例如,贝尔电话公司的退休基金几十年来都全部投资于只有最低收益的政府债券。
六
威尔逊否定了这种做法,他有几个理由。他认为将一个涵盖很多雇员的退休金计划完全建立在债务投资之上是不安全,也不可能的。他认为,这样做会使得国家和企业担负不可承受的债务负担,或是迫使利率下降以至于极大损害雇员对退休金的预期。一个基础广泛的退休基金必须“投资于美国”——投资于美国的生产性财产,投资于美国生产和增长的能力。
七
威尔逊也反对当时被强烈推荐的另一个替代年金保险计划的方案:即将员工的退休基金投资于其工作的公司。威尔逊真诚地相信创建美国工商业的雇员所有制。然而,威尔逊认为这一传统的提案——这一方案恰好是威尔逊在GM最高管理层的同事们非常喜欢的——是经济上靠不住的而且也不符合雇员的需要和利益。他说,“用雇员的退休基金购买他所工作的公司的股份是将雇员的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而且,一个人的鸡蛋越少,他就越应当小心地管理它们。将雇员的主要储蓄投资于他所工作的公司可能是“工业民主”,但是这是经济上的不负责任。雇员在他所工作的公司里已经有很大的利害关系,即他的工作。工作是雇员当前的经济利益。如果将雇员未来的经济利益,即他的退休金,也放进同一个篮子里则违反了稳妥投资的所有原则。
八
进一步说,这种做法也是经济上不诚实的。在照顾雇员的旗号下,将雇员的工资--因为退休金是延迟的工资——用于资助公司,即“老板”。这种做法假装是“工业民主”,而事实上是对雇佣公司的补助,是给与其管理层一个拐杖。不论公司的业绩如何之差,它都有一个现成的资金池可以随时帮其摆脱困境。(就在威尔逊提出提案的二十五年之后,1975年,纽约市雇员的退休基金被用于帮助其雇主,纽约市,和其无能和不负责任的管理层摆脱困境。)正如威尔逊所指出的,将雇员的退休资金投资于雇佣他们的公司会使得很少有雇员能得到退休金。在三、四十年的时间里,这是建立一个可观的退休金资金池所需要的时间,大多数现存的公司和行业都将走下坡路;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一半以上的企业不论大小都将不复存在。
对于美国在退休基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美国以外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欧洲,“布拉格解冻”的经济设计师和捷克斯洛伐克副总理、现流亡国外为巴塞尔大学教授的奥塔·锡克,,提出要从公司的利润中拿出钱来建立全国范围的由工会管理的雇员退休基金,并将退休基金投资到国家的经济,以实现“民主的社会主义”。在他1969年提出的最初的方案中,锡克的计划是在二十五年之后最终由退休基金拥有全国工商企业10%的股份。欧洲的许多社会主义者认为这个目标太激进了。然而,当锡克推行他的计划时,美国的退休基金所拥有的美国工商企业的股份几乎是锡克计划的两倍(大约18%)。无论是锡克,还是他的来自或左或右的批评者都没有提到美国的现实。
不久之后,丹麦的工党政府为了安抚它的左翼,向它的议会引进了类似锡克计划的方案。在这一方案中,丹麦全国雇员的退休基金到2000年将拥有丹麦工业10%到15%的股份(而到那时美国退休基金将拥有至少60%的美国工商业)。即使对丹麦的自由派来说,这一方案是如此的激进,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急忙将该提案撤消。
养老金的固定受益计划与固定缴款计划(defined-benefit plan and defined-contribution plan)在固定受益计划下,退休的雇员每年有固定的收入,通常是相当于他们退休前三年或五年时工资的一个百分比。雇主每年向退休基金的缴费随着退休基金资产价值的变化而浮动。如果某一年退休基金资产的价值高(相对于根据保险统计精算出来的退休基金未来的支付义务),雇主的缴费就可以减少。而如果某一年退休基金资产的价值低,雇主的缴费则要高。
固定受益计划的出现纯粹是一个偶然事件。当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层在1950年提出退休基金方案时,其中几个位高权重的董事会成员反对这一方案,他们认为这是赠送给工会了。后来他们得到承诺说,在固定受益计划下公司只需支付少量的钱或根本不需要支付时才同意了这一计划。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不断高涨的股票市场会创造出资产来以支付未来的退休金。大多数私营公司的雇主都采取了GE的模式,仅仅是因为他们也相信是股票市场而不是他们的公司会担负起退休金的义务。
不用说,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大多数固定受益计划的表现很差,因为他们追求不当的短期收益。另外一种计划,即固定缴款计划则在很多年里都表现较好。在这个计划之下,雇主每年缴纳一个固定比例的雇员年收入或工资。因此,固定受益计划很快就丧失了它的诱惑力。因为它们拿不出所承诺的资本收益,许多固定受益计划严重地缺乏资金。从现在开始,在新的会计核算标准下,资金不足的退休基金会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债务。这意味着,在一个轻微的经济不景气之下(即公司的收入和股票市场都下降),很多公司都会被推向资不抵债的边缘。在经济景气时,这些公司一直在从退休基金中抽取保险剩余并将其算作是他们的净收入,而现在这种做法不再被允许了。
因此,一个又一个的公司退出固定受益计划。到了九十年代末,固定受益计划将会变为极少数。这一结果将导致,对美国经济中的重要的所有者来说追求短期收益的行为不再占主导地位,他们已经是交响乐中的第二小提琴了。公共部门雇员的退休基金是固定缴款计划,而且他们在最大的基金中占大多数,是他们,而不是私营部门的退休基金将引领和填写新的脚本。
(摘自The Unseen Revolution:How Pension Fund Socialism Came To America,1976, by Peter F. Drucker,1996年第二版)
-END-
编辑|蔡雪妮
须知 | 转载请先至后台获得授权
须在文首标注原作者+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
欢迎分享转发
公共政策 | 专业客观 | 新型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