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爱「材」如命,被称为「岭南鲁班」,在他眼里世上只有两种人:喜欢黄花梨的人和不喜欢黄花梨的人

2017-11-27 ZD 明清家具研习社


不久刚刚结束的特朗普访华中,我们无不被每项行程中独有的中国元素所吸引,津津乐道。11月8日晚上,一批明式老红酸椅、四出头官帽椅、圈椅、刀牙裙霸王枨小四方台以及大画案等十多件传统家具出现在建福宫举行的晚宴中,而这批家具的设计及制作均出自被称为“岭南鲁班”的伍炳亮大师之手。


在木器圈子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么你不知道他,要么你会不能自拔。一旦了解、走入他,你就会爱上的他的作品。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细节,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对古典家具的全部热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神秘的大国工匠——伍炳亮。




大国工匠  岭南鲁班

伍炳亮


伍炳亮,1953年9月9日生于广东台山。自1979年开始从事古典家具收藏,现担任中国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明式家具学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收藏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家具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伍氏兴隆明式家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伍炳亮与南京正大拍卖董事长龚雅闻先生


在传统家具行业中,伍炳亮身居岭南一隅却饮誉大江南北,拥有无数明式黄花梨家具的“粉丝”。他的作品深受国内外传统家具资深专家学者、收藏家的肯定与推崇,先后被中南海、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恭王府收藏,并多次在各类展会与比赛中荣登榜首。


凭借对明清家具的独到见解,伍炳亮提出了“型”、“艺”、“材”、“韵”的指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高仿、改良与创新设计出数千件明清式艺术家具,基本涵盖了传统家具的各个类别。他三十余年如一日从事传统家具的仿制、改良与创新设计,见证和经历了当代仿古家具行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的过程。




木工之始——堂哥是带路人



台山市是历代知名木匠的聚集地, 台山家具企业更是如同 “热带雨林” 一样, 在这个地方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伍炳亮正是出生在这片传统家具重镇的热土上。


“小时候, 我们学校隔壁住着一位木匠, 我经常远远地看他干活儿, 刨出的松木花在阳光下金黄一片, 很好看也很好闻。 有一次我偷偷溜进他的工作室, 闻着松木香味儿, 看到满眼的木工工具, 兴奋得不得了, 不知不觉就自己操起工具在松木条上打起洞眼来。 这是我小时候唯一一次 ‘出格’。 但正是这件事, 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 从那时起, 我与木工、 家具结下了不解之缘。” 


伍炳亮笑着说道,而真正成为一名木匠, 这要得益于他的远房堂哥伍仕源。


“当时大江公社要造一座办公楼,在全公社征召能工巧匠, 我堂哥伍仕源负责木工这一块工作。 当时他回村招工人, 我积极地报了名。 我虽然年纪不大, 但身体壮实, 所以堂哥二话不说就直接带我去工棚了。” 


伍炳亮仅仅花了几天时间,就把工厂里所有活儿都干了一遍。他跟着堂哥学会了木匠的基本功,锯、 刨、 凿、 做, 榫条卯眼, 默默地把木工口诀都刻在了心里。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由于存世的明清家具本来就不多,大量明清家具被香港商人收购,民间所藏珍品已经成为凤毛麟角。那时正在经营古旧家具收购生意的伍炳亮,也不得不对生意格局进行调整。


“那时候收集的家具一般都比较陈旧, 造型老套, 想收到好造型的家具很难。 当时我就想, 何不把它改良成造型好的家具呢? 这样可以卖一个好价钱。” 


伍炳亮的一次突发奇想,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伍炳亮作品 海南黄花梨四面平带托泥大画案



第一件作品问世——不拘泥于古法



有一年伍炳亮看中了一套红木家具,但人家不卖给他, 后来求着人家,才给他一张这套家具的照片。 于是伍炳亮很快买下老酸枝木料, 邀请一些本地木工, 根据照片, 张罗着做一套红木家具。 


“我大胆地按桌子的造型风格, 设计了竹节纹鹅蛋凳, 并且做了6个, 一套全新的广式老酸枝竹节纹鹅蛋桌凳就摆在了我面前。 我认为经过改良的这套家具价值, 已经超过了原来那套。 这也是我的第一件家具改良作品。”


自此,伍炳亮走上了对古典家具高仿而不拘泥于古法、 不断推陈出新的道路。



制作传统家具, 要学习经典款式。 但要与众不同, 就要按照自己对家具的理解程度, 来判断哪些地方不足, 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将美中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良设计, 这是伍炳亮的技艺特色。


“通过对不同家具的审视, 我会构思出不同的改良方案。 跟医生看病一样, 一看状态就知道用什么药。 对于明式和清式家具, 我不用看原来的样子, 主要看料, 定好造型, 然后调整比例,把家具制作出来。”



“我做的家具都是可以拆装的,基本原则是 ‘一锤一敲’, 即我制作的家具不用化学胶漆, 家具的拼装只靠榫卯, 并且榫卯严丝合缝,这是精品家具制作的基础, 也是优良家具制作的精华。” 


这也是伍炳亮传承的古典家具精髓之处。



四年磨一剑,永驻中南海



2005年, 中国明式家具学会会长陈增弼教授找到伍炳亮, 说中南海需要设计制作一件大屏风。 陈增弼先设计了一个草图, 交给伍炳亮征求意见。


 伍炳亮向他提出一些修改建议: 因为该地座屏安放在大型会议厅内, 其整体既不能全部都是过于繁重的雕刻, 以免喧宾夺主;同时也需要显示出场合的庄重以及发挥美化、 协调等作用。 伍炳亮把地座屏的底座做了一些改动, 把底座下边接地处加宽, 上边适当收窄, 这样一是考虑放置屏风后更稳当, 二是在视觉审美上更美观一些。


伍炳亮将设计出的宽5米、 高2.6米的清式檀香紫檀三扇式大地座屏给陈增弼审阅时, 陈增弼十分认可。



经过两年多的制作,该对地座屏终于面世:座屏上部为素身边框设计, 整体风格简洁明快;屏分三扇,中扇较大, 两侧扇面稍小,既表达主次有序,又增加了庄严感;屏座为须弥式座,高束腰,上下托腮仿佛教莲台,做成莲瓣式。该对屏风整体造型比例协调、 气势宏伟,底座雕刻技法高超, 甚有宫廷制作风范。


“屏风制作完成后马上就运到了北京。 为了确保屏风的稳定性,陈教授和我商量, 先把屏风在我们公司位于北京分钟寺的展厅放了近两年。 等2008年屏风彻底稳定下来,我们才交给了中南海。”


“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时四载, 其中凝聚了我和员工们的心血与艺术的结晶。”提起这段经历, 伍炳亮至今仍然充满自豪感。




借古开今,化古为新


2007年9月, 伍炳亮创新设计的 “四出头椅” 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伍炳亮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以博古通今、去粗存精的方式对传统家具进行改良和创新设计,进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


伍炳亮所追求的创新是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不背离当前的时代需求,通过糅合传统家具的精华与现代生活需求,存其精华、去其糟粕。


伍炳亮认为:“如果抛弃榫卯结构以及传统工艺,且不能展现明清家具的神韵,单纯从外在造型去拼凑模仿,为创新而创新,刻意标新立异,这种不属于传统家具创新设计范围。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家具精华,结合当今生活需求,在外部造型、内部结构、使用功能、制作工艺等方面创新设计。”

在2016年深圳文博会上,由伍炳亮设计制作的“明式海南黄花梨大号月洞门架子床”从参评的千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最高奖项——“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这也是伍炳亮自2007年参加文博会以来,连续第十次蝉联这一最高荣誉,创下“十连冠”的记录。


“借古开今、化古为新”是伍炳亮对于传统家具制作理念的定位,他以继承和发扬并重的精神,建立了传统风格家具完整的样式图例,将“中国传统家具”概念正本清源,并努力使其重返当代生活。


正如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岩评价:

伍炳亮先生身体力行,历经了对传统家具修复、仿制、改良、创新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儒雅周正、朴茂醇和的独特作品风格,在当代的黄花梨仿古家具行业独树一帜,卓然成为一代大家。伍炳亮用自己的系列家具作品回答了传统家具如何继承发展的问题,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今年初伍炳亮先生作品亮相百年学府——清华大学




文心与匠心的统一



伍炳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其对明式家具的深入研究,打通了文人与匠人的壁垒,达到了文心与匠心的统一是密不可分的。仔细品读伍炳亮的作品,这种将文心与匠心完美融汇的极致追求随处可见。


伍炳亮作品  海南黄花梨束腰条桌


历史上,明式家具之所以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主要是由于文人参与设计的结果,这种文与匠的结合使得其极具人文之韵、意匠之美。文人设计出家具图样后,再交由出色的木工制作而成。设计者往往会将自己隽永的人文情怀融入其中,使家具的造型优美、稳重、隽永。因此,明式家具是文心与匠心的统一,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如何品赏一件古典家具作品?型、 韵、 材、 艺! 这既是伍炳亮从事传统家具仿制、 改良与创新设计数十年来的积累, 也是他对古典家具文心与匠心契合的思考。 


“一件好作品要型美、 韵深、 材佳、 艺精, 把人文情怀与木工制作融合统一,使古典家具焕发时代生机。”



 伍氏兴隆的古典传统家具作品,或简约能适文人雅士之好而供其书房斋堂之用,或华美可应豪商富贾之选以补其高堂妙趣之缺,或庄严适配庙堂会所之尊以显其肃穆威严之仪,或圆活柔美而为起居生意、闺阁添情不可或缺。


 伍炳亮曾感慨道:“如果我们不积极作为,当我们想重睹一下古人'笑倚东窗白玉床'的风雅时,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明代床榻的历史模样了。”



但他并没有停留于这种感慨和失望中,而是身体力行的经过三十多年研究创作,他先后设计创作了大量精致绝伦的明清式古典红木家具珍品,满足了人们一睹明清古典家具的风采的夙愿,并实现了一批高雅之士拥有明清古典家具的梦想。



“一木一器”,惜“材”如命



基于对海南黄花梨的稀缺性的深刻认识,伍炳亮以严谨到近乎虔诚的创作态度对待每一块材料,力争料尽其材、物尽其用。为了使制作出来的家具纹理协调统一,以求达到中国传统家具制作中用料“一木一器”的最高级别,他往往不计工料成本。有时为了制作出一套材艺谐美的家具,材料甚至需要耗费十多年才能得以齐备完整。


伍炳亮珍藏的海南黄花梨原木


伍炳亮珍藏的海南黄花梨原木


伍炳亮珍藏的海南黄花梨原木


伍炳亮珍藏的海南黄花梨原木


伍炳亮近年制作的海南黄花梨全榫卯可拆装家具,没用一颗钉子,也无一处胶粘,完全靠榫卯结合,既严丝合缝,但各个构件又完全可以进行手工拆卸、拼接而不影响家具本身的稳固,更是将中国古典家具尊重材料、崇尚自然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并以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为黄花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伍炳亮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并重,以完美的作品诠释了“精品”的涵义,并引导消费潮流,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以“一木一器”的敬畏之心为自然注入生命,以“文心雕龙”的赤子之心为家具引入文脉,以“工匠精神”的执着之心为工艺谱写华章,以“借古开今”的大无畏精神为传统拓展新篇。


口径32一35、38一42厘米的海南黄花梨顶级油梨老料




工匠精神需要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信仰



虽身处岭南,但伍炳亮从未被地域所束缚,而是袭古制之精髓,集南北之大成,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家具发展史中汲取营养。他的艺术风格涵盖“广、京、苏”三大体系,“搜尽奇峰打草稿”式的艺术苦旅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伍氏”风格而称誉艺坛。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邓雪松提起伍炳亮对黄花梨的执着精神,笑着说: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而在伍炳亮眼中,世界上也只有两种人——喜欢黄花梨的人,和不喜欢黄花梨的人。”


虽是笑谈,却很形象的说明了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的工匠精神。


伍炳亮也坦言:

“工匠精神不是时髦的口号,也不是对一件家具制作花了多长时间或者工艺做到什么极致的效果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需要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信仰,从内心尊敬传统的文化和工艺,在心态上永远恭谨细致。我进入这个行业三十多年,对家具制作的兴趣越来越大,感情越来越深,得到的快乐也越来越多。和创业初相比,现在做家具既不是工作也不是生意了,而是我的兴趣和爱好。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心怀敬畏,认认真真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情。”



用艺术馆讲述中国故事



2014年底,由伍炳亮投资、设计的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在广东台山动工。


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效果图


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效果图


艺博馆占地约3.6万平方米,展示伍炳亮从业38年来所收藏、传承与改良创新设计的1300多款黄花梨古典家具艺术精品。同时馆内还专门设有介绍黄花梨家具文化历史、材质类型等内容的区域。对海南、越南黄花梨材料的历史与文化、材质类型、木工工艺等进行系列性介绍。


建成后,艺博馆用数万平方米的面积展出千余件黄花梨家具,将为广大传统家具爱好者、收藏家提供一个黄花梨家具艺术鉴赏的高端平台。


正在修建中的黄花梨艺术博物馆



伍炳亮与南京正大拍卖董事长龚雅闻先生

在修建中的黄花梨艺术博物馆


谈及建设艺博馆的初衷,伍炳亮说:

“我已经把黄花梨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有了这份执着,才能做出好的家具,舍得付出才会有更好的回报。我在这个行业并不是最有经济实力的,却是最有信心将来之不易的名贵黄花梨木料做成精品、艺术品的。”


不久的将来, 伍炳亮珍藏的1300多件古典家具作品, 将在其中展示, 成为国内传承和弘扬古典家具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的 “艺术高地”。



-  END  -

参考文献

《岭南鲁班伍炳亮》李云鹏,中国劳动保障报

《匠心胜天工 木艺贵文心》北京日报,2016年7月1日

伍氏兴隆明式家具艺术有限公司 微信订阅号

编辑 / 明清家具研习社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