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明清家具遇上「洋符号」,究竟是怪胎还是新风尚?

2018-01-12 明清家具研习社


/ 导语 /


从年代的概念讲,民国即指1911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凡此间生产制作的家具均属民国家具。


民国家具最主要的特征吸收了欧洲家具的一些特点,说到底,就是在清代传统家具的基础上吸纳了典型的“洋符号”,从而形成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风格,这类家具可以代表民国家具这段时间的时尚审美。


找到这些“洋符号”,等于找到明清古典家具变异的基因,同时为新世纪家具的设计与制作提供一个“剖面图”。



家具是建筑风貌的折射

洋建筑直接干预家具风格的走向


任何时尚皆是一个渐变过程,不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民国家具形成独特风格绝非以建立中华民国为始。



从清代乾隆年间起,大量洋货从广州涌入,欧洲的绘画、雕刻、钟表以及家具,甚至包括洋花边、洋纽扣,于是“洋”字在那时成了时尚之最。有记载记:


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甚至有非洋而冒为洋者,如髹漆本出扬州,故曰扬漆,今则改为洋漆矣。以至洋松、洋菊、洋鸡、洋犬之类,无不以洋得名。


洋风劲吹,广作家具开始在镶嵌和雕刻上借鉴欧洲家具精致华美的风格,正因为如此,得到清代皇帝的赏识,雍正时,广东名匠罗元、林彬等多人奉诏入宫制作家具。


清代紫檀家具上的西番莲纹


此时的“洋符号”是雕刻的西洋纹饰出现在清代家具上,如西番莲、卷草纹,以及兽头、兽爪、羊蹄腿等,至于让人眼花缭乱的象牙、贝类等镶嵌手段,很大程度借鉴了西洋家具的美化手段,构成清代家具中的“洋符号”。


圆明园的兴建,是清代宫廷建筑引进洋建筑最有力的示范。随着洋人用洋枪洋炮使清政府被迫开埠,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一批城市快速建起租界,洋建筑堂而皇之在封闭的华夏大地合法地兴建。



地表的建筑物和建筑物内部的家具永远是如影随形的,建筑的洋化必然导致家具的洋化,在“广作”改良的基础上,在上海、天津等地,民国家具以自己的面目批量出现呼应着洋楼、洋房。


当年上海被称之为“十里洋场”,正如清人王韬1848年初到上海在《漫游随录》中说的:


一入黄歇浦,气象顿异……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设宇,楼阁峥嵘,缥缈云 40 37301 40 15232 0 0 3135 0 0:00:11 0:00:04 0:00:07 3135。


洋建筑已成规模。有妓院门口广告以此为招徕:


本院房间宽大。西式装潢。


这种情调的房间必须摆放西式家具,于是“海派家具”应运而生。



海派家具是民国家具中的一个流派,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洋符号”,最明显的就是用机床镟出的各种镟木腿,像方锥式、凹槽式、弧弯式、纺锤式、圆柱式等,这些都是工业机器生产介入家具制作的标志,是民国家具区别明清家具的明显印记,是古希腊建筑罗马柱在家具上的一个投影,也是各式纺锤形栏杆在家具上的一个再现。


此外罗马券柱式建筑大量借鉴到家具门上,形成同建筑相仿的拱形结构,透显出高大雄伟的气概。



建筑的“洋符号”借用到家具上,形成民国家具自身抹不掉的时代特征,用今天的眼光解读这些,就能看到民国家具的个性所在。


新的材质介入,不仅改变审美

同时也转换着实用功能


当洋楼洋房出现在我国沿海城市后,家具中引进了玻璃和水银镜子,成为民国家具不可或缺的材料,从而使大衣柜、梳妆台、陈列柜、橱柜类民国家具成为家具类中的主项。



大衣柜、梳妆台、床头柜等卧室家具的兴起是受西欧的影响,将客厅、卧室、餐厅、洗浴严格分开,使家具的功能愈趋独立,分工愈加明确。


这是民国家具区别于明清家具的重要特征。



在家具单纯使用木料的阶段,缺少通透功能,这样也影响展示功能,玻璃能让视线延伸,也能让家具内里的物件向外“扩展”,玻璃这层透明体用在建筑上是引光采光,用在家具上就是吸引目光,家具自身的魅力就显现了。


譬如民国家具的主项陈列柜,从功能上说与中国古典家具的八宝格相近,一旦加入玻璃进来,形态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据国外考据,带玻璃的陈列柜大约从1750年开始出现,这种柜子的柜门上都装有玻璃,为使柜门生动,将棂条做得精巧不凡,其将玻璃分割成不同的活泼形象,每格内嵌一块玻璃。


在民国家具中,陈列柜的样式很多,都离不开玻璃,而且都是5毫米以上厚度的,沿玻璃边沿磨成坡口,视觉上感到了玻璃的厚度,增加了装饰性,显得家具珠光宝气富丽非常。


此外水银镜子进入民国家具,给时尚时髦的女子平添了自我欣赏的平台,大衣柜的垂直高度为笔挺的西装和旗袍提供悬挂的空间,装在外面的水银镜为装扮提供最清晰的影像。



像梳妆台,他让女人们安坐在前面,优雅闲适地化妆美容。正因为玻璃和水银镜子的出现,民国时期中产以上的人家聘闺女,陪嫁少不了大衣柜、梳妆台,至今民国海派家具传世量以此为最多。


在那时,仅上海市区,大大小小的红木厂商有一百多家,常年制作各种红木家具,这也是民国海派家具独立成为派系的重要依托。


除此之外,彩色玻璃和瓷砖也是民国家具的“洋符号”。二者均为建材,即建筑材料,但都用在了家具上。


洋建筑很多用彩色玻璃拼成图案,如民国时期开办天津恒源纱厂的章瑞庭,他的故居客厅有花卉风景彩色玻璃窗,也是观赏的一景。


在一些柜、橱和梳妆台的柜门上,装上彩色玻璃,使家具色彩发生变化,同时将视线加以阻隔,不让柜门内的凌乱透显出来,既俏丽活泼又有私密性。



再有是瓷砖,瓷砖在民国时期少部分铺地,多用在餐厅或厨房的墙面。民国家具中的茶几、橱柜上用瓷砖,是隔阻油污或置放温度过高器皿的保护层,上面印制的花纹和鲜艳的色彩,使家具自身有了时髦的洋味和实用性。


坐具床具外体的舒适性

彻底取代中国明清家具的传统理念

民国坐具大变身


说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从坐具上就有体现。


中国在唐代(公元6世纪)以前都是席地盘腿坐或跪坐,从唐以后从西域引进胡床(类似马扎的坐具),才有了后世的椅凳,才有了所谓的垂足坐。



而在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的陶盘上,就有一女子坐在高凳上的画面;公元前1790至前1750的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面的人物就坐在椅子上,我们的垂足坐比之晚了两千多年。



从坐具上说有两次革命,一是公元6世纪唐代引进高坐具,改变了华夏民族的坐姿;二是清末民初沙发和洋椅的进入,改变了传统“坐如钟”的直腰状态。


沙发是民国家具颠覆性的信号,它将明清家具的榻、罗汉床、架子床、椅、凳、杌的功能全部集合或部分集合,这种“颠覆”还是一次“柔软的颠覆”。



中国古典家具与人体接触的“面”都是硬梆梆的,而沙发却以柔软的三面包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沿海城市风靡,成为上层社会的时尚。


在这里需澄清一个概念,我们常把沙发和软椅混为一谈,其实沙发中有软椅之分,凡有腿的称软椅,无腿的叫沙发。



沙发软椅进入中国有了很大的改良,首先在材质上,红木、花梨木的进入,打破了柚木洋沙发的一统天下,再加上中国工匠掺入内中的中国式图案,以及中国家具的材质糅杂其中,都打上了民国烙印。


曾有这样一个红木沙发,样式完全符合西式标准,但无一处是“软”的,然而其靠背用了一块有山形的大理石,周边刻上了回字纹。


这是民国家具的典型,是中西结合过程中的“怪胎”。



此外椅子是民国家具的一个大项,在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中,其列举的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四大类43个例子,这基本囊括了明代椅类的大部。


然而,当洋风进入中国后,民国家具中椅子的样式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椅子有了三个最明显的“洋符号”——


特点一:椅背出现超过100°的向后微倾;

特点二:腿爪出现弧度的曲线和装饰性的蹄爪(俗称老虎腿);

特点三:椅面出现皮质软面,与椅子成一体。这些都是民国椅子的洋化特征。



舒适性实用性尤其表现在民国家具的椅凳床方面,按现在的话说很人性化,记得丰子恺先生有文章曾谈过椅子,说椅面上弄出两个凹面,正像人的两扇臀,看着太具象让人觉得心理不舒服。


但这也说明工匠们挖空心思使家具更适合人体结构,也是一种西方思维。


民国家具的坐具有一长足的飞跃,不仅引用了沙发软椅等,还加入了东方本土化的内容。



沙发自不待言,如今已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坐具,还有就是转椅、摇椅。转椅通过椅面下的螺旋铁柱可任意改变坐椅的方向,而摇椅由弧形的底盘可使人坐在上面前后摇晃,这都是舒适性能的延展。


民国家具中的“洋符号”很多,剖析这些洋符号等于有了破译民国家具的密码。掌握这些,一则可以在收藏中不被“伪作”所迷惑,二则在仿作民国家具时可以复归那个时代的气息。


总之,民国家具忠实地记录了那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记录了人们的时尚和审美。



目前,随着收藏的升温,也随着现代建筑住房格局越来越接近民国时期的中上层理念,民国风格的家具和真正的民国家具进入实用范畴与藏家视野。



-  END  -

作者 / 姜维群 

来源 / 中国技术市场报


年轻与对撞

YOUNG&COLLISION


 — 2018 / 01 —



 特展主题 

年轻与对撞 / 黄花梨紫檀古典家具特展

 特展时间 

2018/01/16~2018/03/10

 特展地点 

江苏雅然文化艺术中心

(南京市秦淮区江宁路1号)

明清家具研习社出品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