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逼的代价

一个著名企业家的三次厄运:遭湖北省监委反复调查,其顾问不堪重负跳楼身亡

记忆是一种责任

马上停止佩戴这东西,辐射超标112倍!白送都不要,有的赶紧扔

聊一聊阿里“血槽姐”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自由微信安卓APP发布,立即下载! | 提交文章网址
查看原文

罐 專訪|雲中居主人 張偉華 臥雲醉月 笑談古玉圈二三事

罐 新聞 罐子藝術網 2021-09-26




CANS藝術新聞/台北專訪


回顧近年古玉市場,幾個重要私人收藏專場所帶動的熱潮,幾乎都與一位資深藝術經紀及顧問有關──那就是「雲中居」主人張偉華先生。


自2016年香港邦瀚斯春拍「溫玉物華-思源堂藏中國玉器」引爆沉寂20餘年的古玉市場後,古玉瞬間翻紅成為市場最熱標的,接下來2017年、2018年兩次在香港佳士得秋拍舉行「養德堂珍藏中國古玉器」等專拍,皆由張偉華參與策劃而成,並促使古玉市場熱點不斷持續加溫。


與此同時,文博界推出多檔精彩的古玉特展亦奪人眼球。2016年中國首都博物館為河南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四十周年紀念的【王后·母親·女將】,一次展出數百件商代陪葬玉器,其中有多件首次公開,震撼收藏界;同期展出沒被盜墓的考古界奇蹟,漢廢帝劉賀墓的【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玉器展品雖不多,但精彩程度仍是西漢製玉的翹楚。到2018年,台北故宮推出【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緊接著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劉備祖先中山靖王劉勝【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週年特展】等,都讓社會民眾見識到高古玉器亙古通今的永恆魅力。


延續這波精品接連釋出市場、文博系統啟動特展而來的古玉熱潮,張偉華宣布自今年秋拍起,將在香港佳士得推出個人古玉珍藏專拍「雲中玉筵-重要亞洲私人古玉珍藏」,並分「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秦代兩漢」四個篇章,每年依序進行一場專拍,每場精選40至50餘件,涵蓋禮器、配飾與立體圓雕等品項,並將在2023年呈獻單一件精品重器,相信此系列拍賣勢必為這波古玉熱潮,再添柴火。


今秋首先帶來新石器時代玉器,這也是張偉華之個人收藏首次見於拍賣市場。拍品橫跨各大重要文化區域,品類豐富,包括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薛家崗文化、淩家灘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仰紹文化、齊家文化等。因此本期《CANS藝術新聞》專訪到這位傳奇人物-張偉華,且聽他笑談上世紀末以降至今的古玉市場發展及圈內見聞趣事。


一切始於聯邦影業張陶然

相贈的一本古玉圖錄


張偉華於1970年代末正式進入中國古董行業,「玉器」即為經營項目之一,最早接觸的是明清白玉,以及在香港廣東道一些盤的很熟的老玉。張偉華回憶:當時對於古玉的了解,只有一本吳大澂(1835-1902)的《古玉圖攷》可供參考,若以現在豐富的出土資料驗證,其可靠性顯然必須重新評估。


而真正的啟蒙,則來自於1980年代初,張偉華在香港結識了聯邦影業公司創辦人之一張陶然。「張陶然先生是江蘇江陰人,能詩能文,書法造詣高,且為古董鑑定名家。當時他送了我一冊知名古董商盧芹齋(C.T. Loo,1880-1957)於1950年出版的《CHINESE ARCHAIC JADES》,這才開啟了我對古玉知識的追求與鑽研。」


左邊那本《CHINESE ARCHAIC JADES》為張陶然於1980年代相贈予張偉華的圖錄。



1987年,張偉華到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參觀由咸陽市博物館提供的中國陝西省出土文物【金龍、金馬之動物國寶展】,其中「玉熊」、「玉辟邪」兩件立體圓雕古玉的精美深深吸引了他。「在那之後,很幸運地我在東京、大阪、京都看到了婦好墓玉器和其他重要出土玉器的展覽,對於中國古玉的見識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1987年,張偉華到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參觀由咸陽市博物館提供的中國陝西省出土文物【金龍、金馬之動物國寶展】,其中「玉熊」、「玉辟邪」兩件立體圓雕古玉的精美深深吸引了他。「在那之後,很幸運地我在東京、大阪、京都看到了婦好墓玉器和其他重要出土玉器的展覽,對於中國古玉的見識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從80年代後期開始,古玉成為張偉華的經營主項之一。在1988至1992年間,張偉華利用前往歐美拍賣期間,陸續參觀了大英博物館、V&A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布魯克林博物館、芝加哥博物館、弗利爾美術館、賽克勒美術館、納爾遜博物館、克利夫蘭博物館、波士頓博物館,更前往藏玉神殿哈佛大學的Fogg Art Museum觀摩學習,該博物館出版的《Ancient Chinese Jades》一書堪稱經典,並對張偉華鑑賞古玉的方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當時我還沒進入中國,大陸相關出土資料相對缺乏,每當我在香港收到古玉,只能向海外重要博物館吸收知識尋求印證,同時我也在倫敦、紐約向西方古董商買進一些古玉。直到2002年才第一次踏上北京,暢遊故宮博物院、國家歷史博物館、首都博物館、豐台區漢墓,一圓多年夢想!」


張偉華與文物鑑定專家耿寶昌等人合影。

90年代古玉熱 台灣藏家引領風騷


90年代香港出現一批古玉,雖說真偽夾雜,但最更重要的是引入一批台灣藏家開始收藏古玉,更成為當時的中堅力量,引領全球的中國玉器市場。「骨董圈好玩的是,新手出價常常勝過老手,因為他們不曉得過去的行情,較無比價心理,更無出價包袱。這也是為何日本、香港、台灣等不同地區買家在剛進場時都買得很厲害。90年代的台灣藏家就是如此。」張偉華補充道:除了這群台灣藏家,90年代古玉圈較重要的人物還有香港骨董商蔡成、日本大骨董商坂本五郎(1923-2016)、紐約知名骨董商J J Lally等人。


張偉華及日本大骨董商坂本五郎與其孫,2000年在紐約合影。



紐約骨董商J J Lally與香港骨董商蔡成合影。



也正是90年代這批台灣藏家崛起之時,張偉華開始為「藍田山房」規劃系統性的古玉收藏;並為「養德堂」蒐羅精美古玉。同時,又因為結識了當時台北故宮院長秦孝儀(1921-2007),在秦院長支持下促成了1995年、1999年兩次在台北故宮舉辦【羣玉別藏】特展。


第一場展覽雲集了吾悅園、表德軒、養德堂、暫集軒、藍田山房等頂級古董商和企業家之珍品,四年後的續集展則新加入了金華堂、震旦文教基金會(編按:原以表德軒參展),開啟了台灣私人收藏家與博物館之間的良性互動。


張偉華及前台北故宮院長秦孝儀。



思源堂何安達(後排左一)、前佳士得亞洲區主席林華田(後排左二)、前蘇富比亞洲區主席朱湯生 Julian Thompson(後排左三)、香港收藏家鄧楨、(後排左四)、邦瀚斯大中華區主席胡瑞(前排左一)、思源堂陳淑貞(前排左四)與張偉華(右一)等人,於參觀台北故宮1995年【羣玉別藏】特展時,在年喜文教基金會晚宴上合影。

含冤二十載 古玉大翻身


然而市場並非從此一帆風順。進入千禧年,台灣發生了「故宮古玉事件」,有心人士刻意扭曲,使原本具有願景的市場立刻轉趨保守沉寂,張偉華於是將業務重心由台灣轉移至香港。「當時我記起一位前輩文物藏家夏伯壎先生對我說過:以你所受的專業科班訓練和多年累積的經驗,你認為是『寶』的就不會是『草』。」這段話給了張偉華莫大的鼓勵,於是他開始以玉器史概念收藏古玉,主要管道則來自於向服務過的收藏家「回藏」,因為這些藏品都是張偉華當初建議「以成立博物館為出發點」所建立的收藏。「非常感動的是,養德堂楊俊雄醫師(1938-2012)為了讓我的收藏系統化,提議用『交換』的方式補充各自的不足。」


張偉華與收藏家楊俊雄伉儷、收藏家吳之方伉儷合影。



右起:思源堂何安達、陳淑貞夫婦、何安達友人、張偉華。



2016年,「思源堂」陳淑貞(小名Susan,1940-2014)所藏古玉,委由張偉華和蔡成幫忙整理,先後在香港邦翰斯及香港嘉德進行「溫玉物華」、「金玉圭璋」兩埸專拍,古玉市場出現了難得一見的熱況。緊接著2017及2018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舉辦了兩場楊俊雄的「養德堂珍藏中國古玉器」專拍,拍品由張偉華負責歸類彙整,吳棠海和蔡成協助補充資料,並邀請台北故宮研究員鄧淑蘋與北京故宮研究員徐琳分別撰文,加上兩岸三地的資深與新興藏家的共襄盛舉,讓沉寂20年的古玉巿場再度燃起熊熊烈火。


左起:一言堂吳棠海、前陝西省文物局文物處長劉雲輝、前台北故宮玉器科長鄧淑蘋、張偉華、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



左起:張偉華、前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佩芬、前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前台北故宮副院長張臨生。



今年,為應海內外古玉同好的期待與對古玉市場熱度能夠延續的初心,張偉華決定將其古玉收藏以「雲中玉筵」為名,按玉器史的脈絡規劃,自今年秋拍開始,分為「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秦代兩漢」四個區塊於四年間完成,是一次以學術為基礎、以美學為出發、以歷史為本源的系統性彙整。


張偉華表示,「由於2010年台灣的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舉辦【璀璨:良渚文化特展】,由熊宜敬先生引介而認識了中國江南水鄉博物館陸文寶館長,這次有幸得到陸館長推薦浙江考古研究所前輩王明達先生,為此次拍賣撰文,並幫拍品去蕪存真,希望這四場拍賣能為古玉收藏的正確觀念與古玉市場的正軌發展盡一份心力。」


良渚玉文化研究專家王明達。

下一代古玉藏家何在?


張偉華感慨道,「90年代以來還活躍於市場的骨董商已碩果僅存,羣玉別藏那幾位收藏家的玉器收藏,也大多在近幾年零散出清了。很可惜已過世的幾位大藏家,無緣見證現在翻身的古玉市場。」


左起:張偉華、思源堂陳淑貞、紐約骨董商 J J Lally



有如其他品項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目前的古玉市場以大陸收藏家為主,張偉華指出其地域性很強的收藏特性,大致分四塊:北方藏家喜愛紅山文化;在良渚文化遺址的杭州一帶,藏家偏好精緻古玉,收藏以良渚文化為主;河南作為殷商文化的發源地,該區藏家則偏好商周玉器;到了沿海的廣東,南越王墓遺址就在廣州,當地人喜愛玉器的歷史悠久,老廣東藏家喜歡把生坑古玉盤的油油亮亮。「這裡的收藏群,其實很像90年代台灣收藏家,面對古玉市場,海納百川,什麼都買。若將全國串聯起來,玩玉的人口多到無以估計。而且玉器價格空間大,少則幾萬元,多則上千萬,在任何價格區間都可以玩到真品,享受收藏樂趣。」


更可貴的是,據張偉華的觀察與接觸,目前古玉藏家以30至40歲的青年藏家為主力,且有八成以上是新面孔。這批新藏家既年輕,學習能力也強,並且因為對古玉有高度的認知理解所以敢下手。骨董藏家的養成不易,需要時間與經驗的高門檻,或許這批年輕藏家的出現,也為延續庋藏中國玉器的文化埋下一顆種子。

《CANS藝術聞》

2019 / 11 No.262

近期報導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

2019 / 11  No.262







微信製作、推送、咨詢服務

 請洽罐子小秘書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