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罐 展覽|什麼樣的文房 讓現代人想重新踏入書房?

罐 新聞 罐子藝術網 2021-09-26


江瑄/台北專訪

異雲書屋/圖版提供


文人筆耕,以硯為田,硯載承著文物價值和審美情趣,墨則成就繪畫與書道的豐富表情。【硯墨志】延續台北異雲書屋一貫的美學理念與人文情懷,邀請胡雍與何兩幡參展,此前於異雲書屋推出【器象-大克鼎 劉欣青銅器物繪畫發表會】的劉欣也擔任本次墨稿畫師,三位由徽州文化孕育出的藝術家與文化守護者,帶來一場傳統哲學思想最深邃的盛宴。展期至2020年1月12日。

《罐 新聞》特專訪了胡雍及何兩幡,請他們分享中國文化之精髓以及創作背後的故事。


台北異雲書屋【硯墨志】展覽現場

  獨抒己見 融貫古今  


何兩幡提到,製墨與硯雕不相同,製墨工種與工序更為繁複與多樣,沒有辦法單靠「一己之力」完成,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績,靠的是慢慢經營的人脈關係。


本次何兩幡展出由數塊墨錠組合而成以名勝主題的集景套墨〈黃山圖〉、〈新安勝景圖〉、〈西湖十景〉,可謂融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技藝於一體,如同一幅山水手卷。他以〈黃山圖〉為例表示:「〈黃山圖〉是歷史上第一套通景圖,在歷史上非常多的〈黃山圖〉,大多是小且單錠,而我們的是八錠,可以拼成一幅完整的圖案,這是製墨裡,難度最高的一種,因為每錠墨是沒有邊框的,上下左右都得無縫銜接,在模具、製作的精細化程度有了更高挑戰。」


〈西湖十景〉則是1949年後,第一套十錠成組的彩墨。何兩幡進一步說明:「有些墨廠想要恢復古代製墨最多的六彩或八彩,但我們將這組套墨豐富為十彩,使用的是傳統礦物彩原料,這種作法在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時候做過,後面幾乎沒有這樣的做法。」


〈新安勝景圖〉則是把徽州經典的景色反映於墨面上,其中包括漁梁碼頭及特殊的山峰。另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作品則是〈有福讀書〉,靈感源自於妻子前幾年有機會到英國深造,而深有體悟。


何兩幡 黃山圖墨(盒)

何兩幡 新安勝景圖墨(盒)

胡雍的硯,集合了相、畫、敲、琢、鏟、雕、磨等技藝,具備了一方上等硯的所有條件。本次展出作品的材質均為歙石,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硯石源於江西婺源龍尾山,婺源古屬歙州,因此得名。從唐代起,與廣東端溪的端硯、甘肅南部的洮硯、河南洛陽的澄泥硯並列為「四大名硯」。胡雍補充:「上好歙石具有天然生成的紋理,如金星、金暈、眉子、細羅紋、水浪紋。」


在名為〈簡〉的系列硯式中,以橢圓、圓、長方為主要造型,充滿了現代的流線型,如工業設計般強調「極簡」,但又保留硯台完整的「功能性」,賦予每一方硯獨一無二的當代審美視角。胡雍表示:「硯不只是造型,更強調的是『上手』觸摸每寸質地,與其產生感應。」另外,「這些創作靈感是長期於創作過程中積累後慢慢生發而成的。依據石材紋理、色澤的不同,我會在敲琢與打磨過程中找到最好的表現形式,因此最終的呈現不一定與原先的構想一模一樣。」


胡雍認為當代人更需要「人性化」的感受,尤其是宋硯,冷峻、有氣節,就像一位高士,會產生一種疏離感,但他將這些元素人性化,既有美的感受卻又親和,不像在階層分明的古代,文人與一般百姓就很有距離,他所製的硯台既實用又有美感也能把玩,讓人愛不釋手。


胡雍 簡-3

  滋養之地 徽州  


胡雍與何兩幡皆在徽州成長,從小受傳統文化薰陶,最終選擇了徽州著名的文房四寶中「硯」「墨」,並以傳承復興傳統工藝與人文精神為己任。


談及徽州文化與踏入製墨工藝與硯雕創作的淵源, 2014年創立挹芬堂的何兩幡表示,真正的啟蒙應該是家人,因為從小家裡就有收藏硯墨,18歲開始到外求學,開始帶朋友回到徽州認識家鄉最有代表性的文房四寶。當時對製墨認知尚淺的何兩幡開始走訪許多當代製墨家、硯雕家,並觀摩他們的作品,發現與5、6歲時看的硯墨大不相同,進而產生很多疑問,從這之後,對墨的興趣不斷增長。


何兩幡笑著說:「在我越了解墨後,覺得古人怎麼能把墨製得如此精緻,身為徽州人,我希望呈現歷史上或是真正的精品,但我沒有發現到當代能有與古人PK的作品,靈光一現,要不就自己來做吧!」


胡雍則說道:「以我來說,硯雕就是我的『宿命』吧!」胡雍從小就在硯雕工廠聽著敲打聲成長,祖輩與父輩皆從事徽州傳統雕刻,與傳統徽州文化的記憶緊緊相扣,50年代中國正在重新挖掘歙硯,所以高中後,胡雍就開始學習美術,並且順其自然的進入這個圈子。胡雍表示,「硯雕對我而言,非常親切,目前製硯的生活狀態我也很喜歡,自由並且身心靈投入其中的狀態,徽州文化對我的影響就是這麼直接。」


何兩幡 新安勝景圖墨

胡雍 天心月圓

  當下最美  


問及若以當代審美來鑑賞傳統的硯與墨,以何種角度切入合適時,胡雍與何兩幡相視而笑。他們皆認為美不必多言,而是體驗當「當下」給人的直覺感受。


胡雍首先表示:「硯從發展到成熟通過了幾千年的時間,大家耳熟能詳的是『硯必唐宋』,按我們現在的審美,唐宋硯已達到極高的成熟審美高度,『無中無外無古無今』,這與我們當代設計包含工業設計中的汽車、冰箱…等,對於美的造型語言都相當接近。」「當我們在欣賞硯的時候,不需要言語去解釋,也不用刻意尋找切入點,你能很直觀的感受到,但明清之後,更多繁瑣的外裝飾加上後,反而破壞了單純的審美,之後各派學者還要去梳理銜接點,我認為核心價值不需要刻意尋找。」


何兩幡認為目前這代人幾乎都接受過西方美學教育,所以在做傳統的同時,也關注著國際各大美學的發展。「從墨本身來說吧!古人曾經認為『筆硯精良,人生一樂』,也說過:『筆墨相發』,進一步描述了物用帶給人的樂趣。」


「我們在美學裡總是強調,中國畫該如何走出去,比如吳冠中提出《筆墨等於零》之說,包括我們現在有更多架上繪畫採用中國材料去製作,唯有通過使用傳統,才能感受傳統的美,當你能體會古人之心、體會墨硯相濡帶給身心當下的愉悅感,我認為『當下』才是最美。」何兩幡強調。


胡雍 簡-10(正反面)

  硯墨藏家年輕化  

  置身於古韻幽幽書齋之中  


從文房四寶的收藏市場,墨雕和硯台市場呈現了「年輕化」的趨勢,反觀清三代的製墨品達到一個相對高峰時,那時更多是滿足達官貴人的貢品或是文人雅士的需求。80年代後,文化需求方面激增,硯墨的主要生產目的不外乎兩個因素:一是生產出口賺外匯,二是中國的旅遊市場消費。何兩幡與胡雍皆認為「收藏」與「實用」不外乎是墨雕及硯台市場目前收藏走向。


何兩幡表示:「今年開始,有不少藏墨家是二代,我就認識一位在國內80後的藏家,並在上海也做了次聚會,大家重新回到傳統中,用傳統的審美再創新,從工藝品走向藝術品。在近幾年裡,很多人買墨不僅僅是『收藏』,但收藏肯定是一個很大的主力,另外還有『實用』,甚至有的藏家希望買給下一代或是家裡的人學習書法,讓他們用好墨,體驗文房用品的精妙,文化傳統的回歸直接體現在書寫上。」


「這幾年開始,有真正意義上的『收藏』或是『實用』現在都慢慢成長,現在有一批年輕人,他們的知識結構已經和我們這代或父輩不同,更有審美需求,再加上經濟方面的實力,他們對生活品質有一定的要求,現代人生活浮躁,透過傳統文化中的文房四寶,建立提升自我修養的渠道,並置身於古韻幽幽書齋之中。」胡雍說道。


何兩幡 西湖十景彩墨(盒)

  傳統的高度 本身就是創新  


推動傳統文化,並非一路順遂。何兩幡剛開始設計材料時,非常自信,覺得可以做一些大膽的創新,但隨著了解越多,認為目前缺乏了創新的基本土壤,「土壤」的意思是墨的製成需要透過許多工匠,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手藝與使命,所以在製作的過程中往往想要表達的內容或題材沒有辦法像古人還原度那麼高;胡雍則是一直在思考傳統是甚麼?未來要如何走?並重新審視過去。


他們提到,徽州也有不少人做了創新,把硯墨的外裝飾華麗化或是做成巨型建築牌坊,吸引人的視覺效果,卻少了「走進家中與回歸內心」的特質。


何兩幡近幾年都在做傳統的維護,當傳統工藝達到水平的同時也要創新,也與很多朋友交流。創新第一個是材料、工藝這個領域上,另外更多是來自於『使用』的創新。「我希望墨能真正走進普通人家的書房,擁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得以讓人從中感受到更寬廣的世界,古人說過好的硯與墨如同『熱鍋塗蠟』,那種吸附感與改變是非常美妙與微妙的,我希望把這些東西回到個人內向空間,享受內心愉悅與器物之間的關係。」


這次何兩幡有些作品搭配了小的墨床,「文房之間的關係」是他想創新的一個想法,第二,「不脫離實用價值」,在實用價值上更接近人,並在文房的關聯度上產生時代性,目前所看到的石材及裝飾上大部分還是偏傳統,未來他也會以更能緊密貼合當下時代的主題做創作。


胡雍則是重新挖掘父輩與祖輩當時在民間尋找留下的古硯去學習,抱括日本保留很多上佳的硯譜,重新審視與描摹,並加入主觀意識,進而形成了一種新的語言形式。「當我們成為主力軍時,就會思考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所以我在硯的選擇上,從唐宋去汲取營養,並花了很多年去摸索唐宋硯的審美核心,通過多年學習臨摹並加入自己的想法,進一步和當代的審美再揉合,所以我這兩年所做的硯,以簡練流暢的線條融合唐宋硯的造型為主。」


「其實現在從某個層面來說,傳統已經離我們很遠,能整理出傳統的高度,『挖掘傳統』本身就是創新。」胡雍補充說明。


胡雍 簡-2(正反面)

【硯墨志】開幕現場  

《CANS藝術聞》

2019 / 11 No.262

近期報導

今日藝術書推薦

士林典藏:稀見木作小文房







微信製作、推送、咨詢服務

 請洽罐子小秘書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