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罐 專訪|香港藝術館總館長 莫家詠 Maria Mok:如何展示多元的藝術世界?

罐 新聞 罐子藝術網 2021-09-26



簡湘庭/香港專訪

香港藝術館/圖片提供


「香港藝術館」自2015年8月起閉館進行修繕工程,歷時四年多,終於在今年11月30日再與公眾見面!翻新後的展覽空間面積由原來的7,000平方米擴增至10,000平方米,展廳數量由7個增至12個,其中包括一個高達9米的新建展廳,用以展示巨型作品。


黃進曦

凝聚天空  2019

塑膠彩、壓克力膠鏡片

甘志強(1965–)

雲…虛擬  2019


馮永基(1952–)

我與吳冠中對話  2019

瓦片及混合媒介

11項展覽將同時舉行,展現多元的藝術世界,包括從藝術館館藏體現文化承傳的【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展】、【眾樂樂─至樂樓藏品選】、【虛室生白─虛白齋藏品選】、【失而復得─遮打藏品的守護】和【公私兩全─中國文物館藏與捐贈】;展現香港藝術的【原典變奏─香港視點】、【香港經驗‧香港實驗】、【自在風景】和【城尋山水】;以及一項大型國際展覽【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


今年7月正式上任總館長的莫家詠博士,自1996年起入職香港藝術館,期間曾統領外銷藝術、中國文物、現代及香港藝術、教育及服務推廣等組別,策劃多項大型展覽及節目,擁有豐富的博物館行政經驗。她專研清代廣東工藝、廣東外銷畫,出版了多項斷代、鑑定與全球貿易網絡相關之藝術活動等研究著論。


本期《CANS藝術新聞》專訪到莫家詠總館長,談她上任總館長後的重點任務、香港藝術館的獨特性與品牌再定位,以及她個人特別鍾愛、充滿故事性的外銷藝術品。



23年來,在館內不同部門皆曾任職主管的莫家詠說,「其實香港稱『館長』,就是台灣稱『策展人』。以前我在各部門擔任館長,主要做策展和研究;若要說現在成為總館長的最大差別,那就是以前是『策一個展』,現在變成『策一個館』。」


統整各個展覽,確保彼此相呼應且反映出香港藝術館的核心價值,是她當前最重要的任務,「現在藝術館再與公眾見面,我希望觀眾不僅看到我們的外型有了變化,也想藉此重新定位香港藝術館這個品牌,在凸顯香港多元特色的同時,加強梳理香港藝術史。」

香港藝術館

即香港文化的縮影

香港藝術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末,建於1869年的舊大會堂是香港第一間博物館。後來新大會堂於1962年3月揭幕,隨之創立的「香港美術博物館」就進駐在該建築最高的三層,而這就是香港藝術館的前身。後於1991年遷至尖沙咀現址,現在轄下還有座落在香港公園內的分館「茶具文物館」。


致力於保存中國文化精髓和推廣香港藝術的香港藝術館,目前館藏超過17,000項,囊括中國書畫、中國文物、外銷藝術、現代及香港藝術等門類。莫家詠自豪地說,「從這四大館藏就可發現香港藝術館的基因,有新有舊,有本地有國際,包含古、今、中、外的藝術品,不僅代表香港藝術館的精神,事實上也代表了香港的多元特色,隨處可見中或西、古或今、高檔次或接地氣的對照。這也是香港藝術館策劃節目時一貫秉持的核心特色,盡可能地反映出香港文化的系譜與傳統。」


文徵明(1470–1559)

長林消夏圖  1540

水墨設色絹本立軸  147.2 x 61厘米

香港藝術館虛白齋藏品


莫家詠特別強調,此處的香港傳統,不單是指香港的藝術創作,亦指涉了香港本地藏家的組成。「香港藝術館自創館以來,得益於眾多本地藏家的無私捐贈,所以去追溯研究他們的收藏歷史也是館方相當重要的課題。我們的館藏之所以極具代表性,是因為它就是整個香港文化故事的縮影。將來,我們在策展時會更加緊扣『多元』為主題來進行發想,並加強各展覽之間的對話與互動性,相信這些都將帶出我們品牌的活力。」


當問及香港藝術館的獨特性與重要性時,莫家詠坦言,相比香港故宮或M+博物館,香港藝術館藏品所承載的香港藝術史系譜確實比較強,「目前為止的香港藝術研究,大多是由不同片段組成,所以我認為,每個展覽都是一塊拼圖,只有當他們一起呈現時,才可以把散落的藝術史拼湊起來,呈現出一個比較明顯的香港歷史發展。」

全新的香港藝術館

將一次推出11檔展覽

全新的香港藝術館,將同時推出11個特展及主題常設展。莫家詠說藝術館有過半數的藏品都是來自捐贈,所以未來也會持續介紹很多重要藏家,包括去年剛獲得的兩批重要捐贈,吳冠中作品及至樂樓收藏,也將分別在開館後展出。


香港藝術館一直承蒙吳冠中及家人的多次捐贈,現成為全球擁有吳冠中作品最多、最豐富的藝術機構,涵蓋吳冠中逾半世紀創作的油畫、水墨畫、素描、水彩畫、水粉畫、塑膠彩畫、瓷版畫及文獻等逾450項藏品,而新設的「吳冠中藝術廳」將推出【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展】。


【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展】展覽現場

吳冠中(1919–2010)

老樹叢林  1996

水墨設色紙本  122.8 x 247.2厘米

香港藝術館藏品

吳冠中及其家人捐贈

同樣是新展廳的「至樂樓中國書畫館」將展出【眾樂樂──至樂樓藏品選】,至樂樓藏是香港三大古代書畫私人收藏之一,為收藏家何耀光先生的私人藏品,其書畫收藏橫跨宋代至20世紀,涵蓋各個流派,除了書畫名家作品,他特別喜歡講求氣節與清高抱負的「明遺民」書畫,藏品中亦以此最負盛名。


【眾樂樂──至樂樓藏品選】展覽現場

張大千(1899–1983)

潑彩山水  1966 

水墨設色紙本立軸  86.5 x 50.8 厘米

香港藝術館至樂樓藏品

沈周(1427–1509)

錢童讀書圖  1483

水墨設色紙本立軸  151.8 x 64.5厘米

香港藝術館至樂樓藏品

藍瑛(1585–約1664)

山水  1650

水墨設色金箋本立軸  十二屏(選屏)各167 x 44.6

香港藝術館至樂樓藏品   

莫家詠另外特別介紹了【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在這個展覽中,我們精挑了29組亮點藏品,每件展品都會搭配一個故事,希望讓觀眾以小見大。例如:有一件很小幅的水彩畫,畫的是一道瀑布,你乍看會覺得沒什麼特別,但這極可能是香港最早的圖像,畫的是現在位於香港仔的瀑布灣公園!這件作品為什麼這麼重要?1816年英國外交官阿美士德伯爵(William Pitt Amherst, 1773-1857)率使節團訪華,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門戶,進行貿易條件談判,當他們經過這麼多個月的航行,正急於尋找水源時,發現了香港島上的這條瀑布,所以這個小島對他們來說特別重要,也因此作畫紀念,而這就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


【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展覽現場

威廉·哈維(1782–1857)(傳)

香港仔附近的瀑布  約1816

水彩紙本  10.5 x 16厘米

香港藝術館藏品

吳冠中(1919–2010)

雙燕  1981

水墨設色紙本  69 x 138厘米

香港藝術館藏品

吳冠中及其家人捐贈

莫家詠進一步解釋,此類作品也被歸類到外銷畫,廣義來說,凡是在當時貿易景況下誕生的作品,都會算成是外銷畫,而不單指為了外銷而生產的中國藝術品。「我們館藏的外銷藝術品,更大的意義在於其所記載的歷史,我們可以從藝術中看到歷史,又可以從歷史中看到藝術。香港藝術館重開以後的每個展覽,都會像這樣用一些比較特別的故事來吸引觀眾。」


【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展覽現場

大衛·霍克尼(1937–)

華特附近的巨樹群(又名後攝影時代的戶外寫生) 2007

© David Hockney  

Photo Credit: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Collection Tate, U.K. 

說故事

展現香港藝術館的獨特色彩

事實上,回顧過往展覽,便可發現莫家詠一直在試圖帶出展覽的故事性。


「在我任職期間策劃過多項不同組別的大型展覽及節目,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都是故事性很強的展覽,例如2013年的【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及2009年的【洋人旅粵指南-廣州自助遊全攻略】。」


「2009年的【洋人旅粵指南-廣州自助遊全攻略】以旅遊書的模式來佈展,我們依畫中主題分類,去談交通、住宿、購物、美食等不同層面,讓觀眾逛展時就好像看了一部立體的旅遊書或部落格,旅遊對大眾而言是很重要的放鬆娛樂方式,所以我們希望把一般人喜歡、生活中常做的事物,跟一個看似很遙遠的藝術品,將這兩者聯繫起來,因為我若單純介紹何謂外銷畫,觀眾肯定很悶!但如果讓他們從看畫的當下,想像怎麼旅行,怎麼遊玩,觀眾就會產生興趣。事實證明這招奏效,後來因為這個展覽大受歡迎,我們在2011年加碼推出下集,變成了系列展覽。」


2013年的【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則是香港藝術館和廣東省博物館、澳門博物館的共同合作。莫家詠透露,其實原先有一個定好的展覽概念,「但巡迴到香港時,我們覺得必須重新賦予一個專屬於香港的角度。所以,儘管我們也有談藝術專業知識,例如青花瓷的裝飾紋樣、燒製技法等,但也將各種冷知識穿梭在整個展場中,包括介紹新物料的引進、中國市場品味如何受外國市場影響、為什麼大量外銷品都是瓷器?又為什麼要放在貨船艙底?觀眾才明白原來這些瓷器是用來壓艙,它們夠重也不怕氣味影響,所以才造成大量外銷。此外,我們還策劃了全港首個『瓷路大亨』心理測驗,激發觀眾的想像力和推理力,看展就好像在玩遊戲一樣!」

外銷藝術的價值

是其蘊含的歷史故事

作為香港藝術館的四大館藏之一,外銷藝術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外銷藝術的誕生,和歷史上香港的開發與廣為人知,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時期。18世紀中葉開始,外銷藝術市場在廣州已很活躍,當時中國還是一口通商時期,很多外國人會聚集在廣州及周邊郊區,也連帶吸引了一群畫家在那邊開店,專門做外國人生意,而靠近廣州的香港也成為各國商船的停留點之一,後來也有一批外銷畫家遷至香港並繼續以賣畫給外國人維生。」


莫家詠提到,有一種說法是,當攝影技術出現並普及以後,就沒有外銷畫市場了。還有很多人認為外銷畫就是行貨,每一幅都一模一樣,可是根據最新研究,其實外銷畫的技法要求特別高,因為當時並沒有其他的紀錄方法,所以在藝術上對真實的追求更為考究,仔細觀察細節的話,甚至可以將作品斷代到某一年的某一個月那麼準確。莫家詠感嘆道,「這一切都使外銷藝術的意義變得很不一般」。


佚名

廣州十三商館    約1817 –1819

油彩布本

遮打爵士捐贈

「此外,全世界並沒有太多博物館能夠媲美我們的外銷藝術收藏,除了這個門類與他們的地方歷史沒有太大關係之外,主要也因為早期香港藝術館即獲得了相關捐贈,像是1926年遮打爵士(Catchick Paul Chater, 1846-1926)捐贈一批為數400多件的作品,雖經歷戰亂現僅餘94幅,但這批歷史繪畫內容多取材自18至19世紀南中國沿海商埠面貌及英國在華的活動,具極高的歷史價值。目前香港藝術館外銷藏品的質和量在全球排名是第二,僅次於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他們的館藏則主要來自歸國的美國商人所捐贈。」


儘管外銷藝術品在當今藝術市場並非備受追捧,莫家詠仍無法掩飾她的喜愛。專研外銷藝術的莫家詠,其實大學本科是學習巴洛克藝術、印象派,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後來才在香港大學攻讀廣東工藝。「我進入香港藝術館工作後接觸到大量的館藏外銷畫,覺得特別有趣,因此之後博士論文也選了這個主題。我個人很喜歡不侷限在純藝術概念的東西,尤其是藉由藝術品看到更多的人文歷史,不管是社會史、貿易史等面向,這後面有太多故事可以談,讓我深深著迷。」


馬西安諾·安東尼奧·巴普蒂斯塔(1826–1896)

從半山俯瞰維多利亞城

水彩紙本  約1858

遮打爵士捐贈

1945至1946年間由澤維爾先生送還

誠如莫家詠所說,「過去做展覽,可能只會把策展人的角度拿出來,現在則鼓勵眾人一起談論一件事情或一個觀點,其中也包含了觀眾的看法,這已是現在國際上的策展趨勢。」這樣一位熱愛聽故事、說故事的總館長,接下來又會帶領香港藝術館呈現怎樣的展覽與故事呢?

《CANS藝術新聞》

2019 / 12 No.263

近期報導

今日藝術書推薦

無盡意







微信製作、推送、咨詢服務

 請洽罐子小秘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