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老问“为什么”,究竟怎样给答案?(内含福利)

2017-08-23 漫界文化



文 | 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

经授权后转载,内容有所改动。



孩子们的世界总是新鲜的,对于周遭的一切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

可是对于很多问题,作为家长的我们确实无法给出一个让他们满意的答案。

那么究竟该怎样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呢?


 

1


认真你就输咯


这周末,我和一对朋友夫妇带孩子去科技馆玩,朋友的儿子小石头刚满四岁,正是好奇心特别旺盛的年龄,一路上小嘴就没停过。


“爸爸,为什么天上的云跟着我们走?”小石头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移动的云问。

“妈妈,为什么鱼的身上会长鱼鳞?”小石头凝视着水池里游来游去的小鱼问。

……


爸爸率先上阵,他想了想,一口气回答了好几个问题。

“云跟我们走,是相对运动产生的错觉。”

“鱼鳞是用来保护鱼的,没有鱼鳞,水会渗入淡水鱼的体内,对海水鱼来说它身体里的水分又会跑出来,鱼就活不下去。”


不愧是工科出身的高材生,逻辑严谨,言简意赅,直抵答案。

可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看着爸爸,完全是一脸懵x状。


和爸爸比起来,妈妈的方式有些不一样,她摸着小石头的脑袋,温和地说:

“云朵跟着我们走,和月亮婆婆跟我们走是一样的。”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小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啊,鱼鳞就是小鱼的游泳衣。”


虽然妈妈的答案并不比爸爸的准确,可小石头显然对妈妈的补充回答更满意。不但脸上似懂非懂的神情少了,还和妈妈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了起来。


爸爸无奈的耸耸肩,笑着对我说:“你瞧,这小屁孩,根本就不是想知道正确答案嘛。”

妈妈则得意地说:“认真你就输咯。”




2


小朋友的“十万个为什么”

真的需要正确答案吗?


小石头爸爸的自嘲,让我想起崔永元和他女儿之间一段有趣的对话。


崔永元女儿三岁的时候,问他:“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呢?”

崔永元一愣,然后像小石头的爸爸一样,本着尊重科学,寻找真相的态度,趁机给女儿进行了一番“科普”教育。

他从精子、卵子的产生开始讲起,介绍了爸爸是怎样把“种子”放进妈妈的肚子里,一直讲到宝宝出生。


讲完后,崔永元问女儿:“明白了吗?”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说:“可是,隔壁小强说他是从南方来的……”


这听起来是个可爱的小玩笑,却是一些爸爸妈妈们的日常。


我们认为“孩子提问”是教他们知识的好机会,所以对待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很认真,却常常遭遇尴尬场景:当我们辛苦找出正确答案,小家伙却对答案不感冒了。


还有些找不到正确答案的爸妈表示很苦恼:“有时孩子的问题很奇怪啊,根本找不到正确答案,我该怎么回答他呢?如果按我自己的认知给他答案,会不会误导了孩子?”


我们真是想太多了。其实,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需要“十万个正确答案”。


让我们看看哈佛大学应用工程学院一位特别有经验的教授的解释,他在波士顿科学博物馆里工作,每天得应对成百上千不断提问的小鬼。


他说:“五岁以下的孩子有自己的提问特点,有的问题,他们是想知道一个准确答案,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在表达自己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他们是用自己的方式对爸爸妈妈说‘哇,这个很有趣,我很好奇,我想继续探索它’”。  


回看小石头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鱼的身上有鱼鳞。如果只从这个问题出发,要寻找一个正确答案,就得从物种起源说起。


可小石头想听的显然不是物种起源论,他问这个问题,只是因为他观察到了鱼和人的不同,并产生了兴趣。          




3


面对小小孩的“为什么”

需要点策略


这时候,小石头妈妈的回答方式就很好,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拟人化的方式将小鱼和人比较,趁小石头有兴趣的时候,引导他拓展思维。


就好比“为什么太阳会落下去?”这个问题,给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讲天文学知识,就不如给他更有想象力的答案,“一到晚上,小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另一边睡觉去了。”


这种具有主观想象的答案,虽然不是“正确”答案,却充满了拓展性,也可以成为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开始。


五岁以下的小朋友,既对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认知能力又有限。他们问为什么,并不代表真的想知道很多现象背后的原因,也不意味着具有理解这些原因的能力,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是“探索未知”,而不是“追求答案”。


根据这个特点,我觉得回答“十万个为什么”最好的方式不是给他正确答案,而是要善用“反问式”询问孩子自己的观点,甚至围绕孩子的“为什么”展开一段讨论。


相比直接给答案教给孩子基础的知识,展开自由讨论可以让他们扩展自己的观点,建立起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


大孩子的提问特点是什么?


与小小孩不一样,五岁以上的大孩子,不论是认知能力还是逻辑思维能力都发展得更好了,已经能试着理解“为什么”背后复杂的原因。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点从“探索”发展到了“践行”,在他们看来,做成一件事所带来的成就感远远大于做的过程。所以,他们的“为什么”往往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是寻找真正的原理。


前几天我一朋友说,他和儿子做科学小实验时,儿子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两个发光的二极管连到一起就不怎么亮了?”当时还真把他给问住了。


事后,他认真查了资料,找到正确答案,准备给儿子解惑。没想到,儿子听得心不在焉,完全没表现出他预想中求知若渴的效果。


这并不是说大一些的孩子就没有好奇心了,他们仍然保有对未知现象的探索欲,只是基于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探索欲往往很容易被追求结果的实践欲掩盖。




5


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

寻找答案的能力


面对现实的大孩子,在他们提出“为什么”时,我们要做的是把握机会,陪他一起探索,一起寻找答案,甚至不急于找到答案,而是引出更多值得思考的旁枝错节。这是为了让孩子从立即获得答案的思维里走出来,去学会享受寻找答案的过程。


因为,寻找答案的能力永远都比答案本身更重要。未来,大脑最最重要的价值是主动思考,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自驱力。


孩子自己提出的问题,本来就最能激发他寻找答案的动力。这时候,如果你能做到即便知道答案,也不给他答案,而是陪他一起探寻未知,无疑是培养孩子寻找答案能力的最佳方式!




最后来个小小的总结吧,无论是应对小小孩“为什么” 的策略,还是引导大孩子“为什么” 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要直接给孩子答案,尽量陪孩子在“为什么” 与答案之间停留得更久一些,延伸出答案之外的思考和讨论。


这听起来好像简单易行,其实不然。比起直接给答案,不给答案对父母的要求才更高。


如今,搜索引擎工具那么先进,只要不是太古怪刁钻的问题,都能百度出答案。而那些懂得原理,却不直接给答案,反倒讲清楚来龙去脉,让孩子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父母才是高手。


而且,比起我们忙碌时直接扔给孩子一个“正确答案”,静下心读懂孩子“为什么”背后的声音,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陪他探索,才实属不易!





福利时间

 


你的孩子是不是一个好奇宝宝呢?他是不是也经常问你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让你招架不住?


请你在本文下面留言,说一个孩子问过的有趣或者奇怪的问题吧!你又是怎么回答ta的呢?


我们将随机挑选出5位幸运儿,每人送出一本价值68元的迪士尼儿童漫画书!留言截止到本周五中午12点~




奖品展示

 



点击“阅读原文”,图书三折起!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