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2个生死故事,让导演“吓得”发抖,这部9.3分的揪心纪录片,值得你看看…


一点开这部纪录片,就一口气看了十集。


这是一部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消毒药水味和血腥味的纪录片,真实又震撼,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3分!



这次镜头对准的是医疗急救人员——与生命危急患者最先接触的一群人,承载着急救人员的小小急救车中则天天上演着生老病死。


它让人看得揪心。

 

也让人飙泪。

 

更让人为之喝彩!

 

今天,我们就来安利一下这部片子。



1


生死




 

就像病痛没有彩排,一直都是突如其来一样,片子一开始,也没有温情脉脉的铺垫,直接呈现了深夜上海街头的一场生死追逐。


夜晚1点左右,大面积心肌梗死的病人,8次电击除颤后仍未脱离生命危险,需要转院进行手术,情况相当危重。


转院途中谁也无法保证病情不恶化,颠簸的车厢里,医生一边翻看病人的病历,一边用眼睛余光盯着监护仪。


突然,病人心脏停跳,医生赶忙起身拿起除颤仪进行电击,心跳又回来了。



与此同时,驾驶员稳稳地踩着油门,另一名救护人员也没闲着,把病人的相关情况通报急救中心。



灯火如昼的120急救中心大厅里,工作人员把病人的相关情况及所需仪器提前告知目标医院。



最后,5公里的路程仅用了3分40秒,病人被安全送达,并成功得到救治。



但有时候,拼尽全力,没出现一个失误,却无法把人救回来。


同样是面临心跳停止的病人,在另一次急救中,救护三人组又打了一场无比艰难的战役。


插管、胸外按压、呼吸道管理、静脉开通,同时还紧盯着监护仪上若有若无的微弱波动……一系列动作都有条不紊。



三人轮番上阵,不停按压、除颤、用药,等待病人心跳回来的那一刻。



然而,30分钟的抢救,三人轮换了15次的胸外按压,将近8毫克的肾上腺素,将近10次的除颤,病人的心跳却终究没有回来。



这样直面死亡的画面,没有包装,却格外震撼。


跟拍的导演说,近距离看到病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时,扛着摄像机的他整个人都在发抖。


早已司空见惯的急救医生,是不是就能看淡生死呢?


“最难的就是向家属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有时候真的是说不出口……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抢救,病人一点希望都没有,家属的眼光都聚焦在你身上,总希望能从你口中说出来有好一点迹象的话语,但是没有说出来,真的很遗憾。”


  

不禁让人想起了《人间世》中的一句话,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你付出感情最多的,往往是希望最渺茫的那一个。


但命,就是谁也说不准。


救护小组仅用12分钟就将一名54岁的尿毒症患者送达医院,大家都松了口气。


没想到转眼,病人情况就急转直下,氧饱和度持续不能上升,意识不清,经过一番紧张的抢救,还是未能被救回。


有时候,生命也会有奇迹发生,也有心跳呼吸都停了的老人家,经过抢救慢慢恢复了生机。




2


悲喜





急救人员救的是人,这部纪录片拍的也是人,呈现了人们在面临生老病死时的悲伤、无奈、愤怒等。


比如,家属摇着医生胳膊苦苦哀求;



不断质疑医生的诊断;


 


被告知做好心理准备时的茫然无措;



亲人摆脱生命危险时的释然。


 


患者背后的故事也被镜头记录了下来。


第四集中,一位84岁的老先生夜间发病,急救中心得到预报是头晕,疑似中风。


后来急救人员了解到,老先生的老伴不久前因病去世,子女怕他伤心所以没有及时告诉他。


老先生知道真相后,非常伤心,心情极其激动,于是出现了头晕,言语不清的疑似中风状态,在救护车上,老人还喃喃念叨着“老太婆”。



老先生感觉稍微好点之后,就吵着要回去,因为第二天是老伴的大殓。


风风雨雨相濡以沫了一辈子,怎么舍得让你孤零零的一个人走,爬也要爬回去为你送行啊。


 


除此之外,急救过程中也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让人瞬间感动。


下雨天,陌生人突发癫痫倒地,致后脑部受损,意识不清。


热心阿姨一直守在他边上,直到急救人员到来。



一位维族小伙子为晕倒在街头的路人拔打了120,主动帮助救助人员抬抱病人。


病人上车后想呕吐,维族小伙子立马拿出袋子接呕吐物,比120急救员的速度还快。



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伙子说,自己曾在兰州遇到类似的情况,被一个路过的老太太热心救助。

一个人的善良,有时候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



一名早产婴儿急需紧急转院抢救,当时正值下班晚高峰,高架桥上的车辆听到警笛后,整齐划一地把中间通道让了出来。



15公里的路程,急救车仅用15分钟的时间到达指定医院。


常常听见有人感叹社会残酷,世态炎凉,人心冷漠。


但其实,这世界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



3


紧缺





惊心动魄的救治过程,不仅体现人情冷暖,还能凸显出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


比如,医疗资源的滥用。


按照规定,院前急救“在任何环境里,任何条件下,遇见任何病人,都迅速反应、积极救治。”


但这种强制性的规定,却被一些人钻了空子,肆意浪费资源。


普通的发烧,家属却强烈要求把病人送到16公里远的医院。路远且堵,急救人员只得反复劝说。


“普通的二甲医院就可以解决的。”

“非常耗时间,后面比较着急的人叫不到车了。”

“这种症状,任何一个三甲医院都可以看的。”

……



家属一时语塞,却仍不死心,拔通了女儿电话。


 


家属执意坚持要去指定的三甲医院,哪怕面临晚高峰,横跨4个区,途经49个红绿灯,长达16公里,家属也丝毫不愿让步。


救助小组碍于规定无法拒绝,只得叹着气出车。


一方面,面对疾病,小心为上确实没错;但另一方面,当厄运降临,人性的自私也无所遁形。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睡觉扭到脖子、小型擦伤等并非紧急症状,明明有能力自行前往医院,却把救护车当做高级出租车。



一些孤寡老人,为了排解空虚,也经常拨打120来取乐,无病无痛却一天打三四次急救电话,让医护人员白跑一趟。


反正会付钱,急救车为什么不能随叫随到?


当然不能。


因为急救车是稀缺资源!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


 

 

 


拿上海来说,作为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只有救护车800辆左右,承担着全市2400万常住人口的日常急救,平均每4万人才拥有1辆。


车还可以花钱配备上,真正稀缺的其实是人。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急救医师,其实很不容易——


一是要能力强。


院前急救遇到的患者病情复杂多样,急救医师需要掌握多学科医学知识和急救能力。


二是任务重、压力大。


除了经常面对死亡外,他们还会被紧张的病人吐一身秽物,做心肺复苏做到从手套中倒出汗水,忙到来不及吃饭……


 


前不久,成都一位急救医生在救护车内充当病人的“人形支架”引来不少赞誉。


新闻照片中,肖医生半蹲着,双手用力抓着急救床和座椅保持平衡,呼吸不畅的病人整个趴在他身上,这个姿势从救护地点到医院保持了整整二十分钟。



车祸现场,他们也可能像这样钻到车底下救人。



这些都是他们的日常。


三是待遇低。


手握多张专业证书,二三线城市的急救员月薪不过四五千。


四是不被重视。


高考时护理几乎是医学门类中分数最低的专业,相比之下,在欧美国家,护理是大学的重要专业,入学标准高,资格考试通过率低。


这就导致专业急救医师严重紧缺,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有车无人”的现象。


再加上一些人把叫救护车当成儿戏,让真正的重病者等待着、疼痛着。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反省的问题。



4


考验





纪录片中也谈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在拍摄地上海,截至2017年底,65岁以上老人就有299万人,占总人口的20.6%。


也就是说,每5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人口老龄化不仅考验着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考验着我们的亲情与爱情。


急救人员曾上门救助一位老人,一开门,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家里环境极其恶劣,堆满了垃圾,门窗紧闭,大热天的电扇和空调都没有开,就在无法立足的杂物堆里,躺着一个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老人。


这位81岁的老人,在5年前老伴去世后就一直独居,子女偶尔来探望,还是老人的邻居发现情况不妙拨打了120。


 


老人身上有很多汗液,可能好久没有洗澡,散发出一股怪味。


 


将生你养你的父亲,抛弃在如此狭小逼仄的空间里,为人子女的于心何忍?


有人说,这就是久病床前无孝子。


也未必。


94岁的杨老太,因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已失智多年。


但看得出来,子女对她关怀备至,老人用什么药,血压多少,病情有什么变化,每天护理细节等都了然于胸。老人家里也被收拾得很干净,并配备有许多医疗器械。



其实,杨老太的子女也已进入古稀之年,二十年如一日照顾失智病人,所要承受的心理、体力和经济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但这一家人仍无怨无悔地坚持着。



还有心疼老父亲独自住在养老院,一下班就去照顾父亲,结果自己操劳过度的孝子。



年逾古稀依然不离不弃照顾百岁老母亲的好儿子。



这些,都是闪光的人性。



5


急救





贯穿整部纪录片的,还有创作者们希望得到普及的急救知识。


每集下面都会适时蹦出一些急救小常识,比如,告诫人们在碰到有人突发心脏骤停或晕倒等紧急情况时,不能只是焦急地等救护车来,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急救,就是和死神赛跑,一点都不能耽误。


因为,每推迟1分钟抢救,病人死亡率就上升3%。


2017年1月6日晚,陈女士在杭州九溪骑电瓶车摔倒后被围巾勒住,导致颈椎损伤,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由于救治不及时而去世

 

这很让人痛心,一条鲜活的生命,因为错过了几分钟,就无法挽回了。


拿心脏骤停来说,如果10分钟内进行抢救,心跳恢复的成功率在18.9%,而10分钟后的抢救成功率只有4.4%,差别为4.3倍。


心肺复苏步骤


再比如脑梗,发生时缺血缺氧的脑细胞会逐渐坏死,最佳救治时间只有3小时,拖得越久,即便能生存下来,也会留有残疾。


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错过最佳急救时间而导致患者死亡的故事比比皆是。


也警醒着我们,掌握一些急救知识真的非常有必要。不懂不要紧,现在重视起来,一点都不晚。


因为有专家表示,心肺复苏,就算你做得不标准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很多。






- THE END -



往期精选


1.动车旅游新路线!早上在重庆吃小面,下午到澳门吃蛋挞,周末出发!


2.@没考驾照的恭喜了!9月1日全面推行!公安部重大宣布……


3.重庆12个区县正在“撤县升区”,下一个会是谁?快为你家乡代言



来源:瞭望智库、 广东共青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趣丨实用

青春大渡口

ID:ddktqw1

长按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