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被“无聊”耽误了人生

指尖的豌豆 豌豆花 2019-04-28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求职时HR问求职者兴趣爱好的目的是什么。

直到一个做人资的朋友告诉我:有某项兴趣,并能将兴趣发展的有声有色的人,至少有2个方面的优点:

第一,这样的人,善于将兴趣发展成能力,将这种特质迁移到工作中,会对工作抱有更多兴趣,和不断精进的动力。

第二,能够将兴趣发展为能力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专注度,和对一件事情持续打磨的坚韧。

其实,无论是从个体体验的角度,还是个人职业发展而言,兴趣,变得越来越重要。

1兴趣是一种独特乐趣也可能发展为职业生涯的B计划


我曾通过网络关注过一位职业生涯规划师,她是学财务出身,做了十多年财务工作。但财务并非她心之所向的行业,只是填报专业时的一个错误。从事这一行越久,倦怠感越深。

直到某一天,她重拾自己对写作的兴趣,就开始写博客。一开始她身边的朋友同事都不看好她,认为她不可能坚持超过3个月。后来,身边的人甚至开始打击她、诋毁她,认为她写作是不务正业。但是她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她坚持了7年,并且越写越好。

后来她又发现自己对生涯规划很感兴趣,于是她去学习并考取了生涯规划师的资格。

再后来,她将自己写作的技能与生涯规划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专写职业生涯相关的话题,并且成为了一个职场畅销书作家。

这就是一个通过兴趣实现成功转行的绝佳例子。

在职业生涯规划里,有个著名的ABZ理论。这个理论是说,A代表个人所从事的主业工作,也是当下主要的生活来源;B代表副业,或者说当下的兴趣爱好和想尝试的领域。

ABZ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在A领域感觉到瓶颈或者遭遇挫折(比如行业衰退、公司裁员等)时,及时转换赛道,也许能够避免职业生涯的危机。这个时候,曾经作为兴趣被培养起来的B,就有可能上升到主业的位置。由A向B转换的过程,需要时间和金钱,来应对过渡期收入下降的风险,而这种时间、金钱上的“弹药储备”就是Z。

ABZ给我的启发是,兴趣有可能在关键时刻,为你打开人生的另一扇大门,成为职业发展的B计划。

能够忘我投入兴趣中的人,往往也能体会旁人所未曾体会到的独特乐趣。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我们暂且叫他小B吧,TA兴趣广泛,精通多种特长,比如摄影、绘画、烹饪、旅游、写作等等。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小B,她在本职工作之外,还会接一些摄影、文案的活,偶尔充当平面模特给商家拍拍照,活脱脱一个斜杠青年。

最近她又捣腾起自己的短租公寓,而她学会的那些技能,譬如设计审美、摄影、软装布置、文案等等,都在做短租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看她的社交页面,永远都是忙碌充实、活力满满又自得其乐的状态。当别人都很丧很迷茫的时候,她却活得生动而多彩。而这份生动,全都来自于她的兴趣与热爱。

2并非提不起兴趣,只是把“兴趣”看得太功利


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们看着那些在兴趣中自得其乐的人,羡慕不已,却苦闷于自己好像对什么事都没有太大的兴趣。

其实,“提不起兴趣”的深层根源,是我们对兴趣的功利心态,和害怕失败的心理。而害怕失败,归根结底也是因为我们把兴趣这件事看的太功利了,导致我们面对一项有点趣味的事物时,脑海中总在衡量着“兴趣”与“用处”之间的投入产出比。

我有一个特别好的闺蜜,暂且叫她小T吧,她在大学前英语很好,后来大学阶段浪了几年,把所学全部还给了老师,进入职场才发现自己一无所长。焦虑之中,她特别想学点什么来提升自己,想起自己曾经对语言有天赋,便想报个职场英语班。

但当她想要行动时,她顿住了,一个问题一直在它脑海里盘旋:我现在工作里也不怎么用得到英语,学了这个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挥之不去,也削弱了她前进的动力。于是,她又拖了大半年啥也没学。

9个月后,公司有一次到国外短暂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很多人想去,小T也报了名,但名额只有2个,需要通过面试。在面试现场,面试官问小T英语水平怎么样。小T说自己热爱英语,并且最近报了班学习。但在接下来的语言测试中,小T表现很不理想,最终没能赢得机会。反而是和小T同时进公司的小林,由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现场发挥不错,最终通过了面试。

小T将这段经历告诉我时,懊恼不已,悔不当初。

这让我想起了蔡康永在《奇葩说》里的一段评论,他说: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的风景。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投身于一项兴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后,会有什么回报。而如果没有回报,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如果投入后发现自己并无天赋,不是在打击自己吗?

难怪有些人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兴趣。因为害怕努力了也没有收获,他们根本就不投入。而同时,他们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于是他们就对自己说:“我没有什么兴趣。”——这总比对自己说“我的能力很糟糕”要好。

慢慢地,这个模式会简化成为:新事物?——我不感兴趣!

有一些对于兴趣的错误认知,也会耽误我们进一步发展兴趣。最常见的误区,是认为“三分钟热度”是不好的,应该摒弃。固然,我们做事要尽量避免三分钟热度,但若是因为害怕这种热度,而不敢继续尝试,就是得不偿失了。

而且,世界上没有谁天生对某个兴趣专一、一直保持热情。但能够将兴趣发展成特长的人,往往都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设计精进的步骤,来达到将兴趣转化为优势的目的。

那些对兴趣领域有深刻造诣的人,并非没有“三分钟热度”,只不过,这些人善于将这种“热度”持续下去,坚持一生。

3培育兴趣的最佳策略不断尝试,享受当下


那么,在“兴趣”这件事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是不断尝试和享受当下。

在《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作者给了一幅图,来展示兴趣广泛的人的思考模式(如下图)。在这些人看来,投入一项从未经历过的感兴趣的事物,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最后总能有所得。

相反,那些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思维模式是这样的(如下图)。他们总是在担忧和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

曾经,我也很羡慕别人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为自己没有什么兴趣而苦闷,同时,我又不愿意去尝试一些以前不熟悉的领域。有几次,我对绘画提起了兴趣,却总想着:要是我试过以后不感兴趣怎么办?要是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画不好怎么办?就这样,我在徘徊和观望中蹉跎了许久。

直到有一天,我参与策划的一场活动有绘画体验的环节,在朋友的邀约下,我顺便体验了一把,这才发现,这一项活动甚至比我想象中还有趣许多。那时,我心中非常懊恼:如果早点尝试,也许如今我已小有所成了。

其实,不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往往忽视了几个关键要素:

  1. 犹豫徘徊要不要做一件事本身,就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

  2. 做一件事却想着另一件事,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全情投入,是对精力的浪费;

  3. 评判和围观本身,也是一件极度花时间的事情;

  4. 快乐是最大的回报。

因此,找到兴趣的关键是什么?

将自己暴露于尽可能多的感官兴趣中,体验最让自己感到激动的事物。碰到自己有一点兴趣的事情时,与其犹豫要不要尝试,不如以最小的成本尽早尝试,一心一意。

也可以从任何的当下中发展出兴趣。不管是学习瑜伽,还是学习乐器,学习烹饪,学习写作,记得倾心投入。

不用考虑这件事有什么收益,不用惧怕可能的失败。把“有趣”当做最高的奖赏。

4

我们并非羡慕别人的“兴趣”

我们羡慕的是别人的“能力”


另外还有一些人,兴趣广泛。但你问他都有哪些,他会告诉你:美食、电影、音乐、旅游……几乎全都是享受型的兴趣。

没有谁说这样的兴趣不好,只不过兴趣还有更“高级”的形态——这种形态,与其说是兴趣,不如说是一种“技能”更为贴切。

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感兴趣,而且总能对他所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达到普通人所没有的造诣。

最近看的一篇关于王兴的采访稿,里面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稿子里说,王兴有个最直观的特征就是好奇心。当时作者去采访时,背了个比较新的背包,王兴充满好奇地花了两三分钟,把背包的各种功能设计研究了一遍,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之后才坐下来接受采访。

其实,对那些如王兴一般的人来说,世间万物皆是TA感兴趣的对象。TA永远带着好奇的目光,看待身边的一切;也总是怀着探究的热情,去研究那些另TA感兴趣的人、事、物,并且达到很深的造诣。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本书中,对“兴趣”有精彩的解读。

兴趣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直观性趣(感官性趣)、自觉兴趣与潜在兴趣(志趣)。

觉得火锅好吃、电影好看、游戏有趣,都是感官兴趣。很多人的兴趣也就仅仅停留在感官兴趣的层面。

而我上文提到的兴趣的“高级形态”,则是自觉兴趣。惊叹星空的美丽(感官)后开始描绘星座,这叫天文学;在吃饱饭后继续思考人为什么吃饭,这叫哲学;吃了好的然后对怎么做出来开始感兴趣,这叫烹调;在骂完贪官和社会后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叫社会学。大部分科学和艺术都是自觉兴趣的成果。

自觉兴趣让我们的兴趣可以更加持久定向在一个领域,从而在脑子里形成回路,产生能力。而能力又反过来让我们能体会和学习更多。“能力——兴趣”的循环,让我们慢慢精通某项能力,打开世界。

而更高层次的志趣,则不仅在于有感官和认知能力,还加入了更深一层的内在发动机——志向与价值观。

其实,我们羡慕别人“兴趣广泛”的时候,我们并非羡慕别人的“兴趣”,我们羡慕的是别人的“能力”——我们羡慕那种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的人。

而能力的培育,离不开从兴趣出发,也离不开专业的学习和持久的练习。

所以,培养兴趣的关键是什么?

掌握要领,持续练习,日益精进,坚持下去。

最后,借古典老师一段关于“兴趣”的阐述:

兴趣(interesting),来源于拉丁文词根“inter”,在……之间,后面加上了代表最高级的“est”和代表当下的“ing”。

这仿佛在告诉我们,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也就是说,兴趣就是让你自己完全身在事物其中。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后记


关于“兴趣”的话题,我一直兴味盎然,私下也曾写过好几篇文章探讨它。直到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两本书,我对这个话题的认知,算是有了个阶段性的小结。但愿对你也有启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