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本书深度总结:如何避免低效努力?

豌豆 豌豆花 2019-04-28

每隔一段时间,关于学历的讨论就会在网上火起来。

《上了985/211才知道,“学历不重要”就是个大骗局》

《非985大学的简历直接扔?HR曝出面试“潜规则”,是歧视还是赤裸的现实》

自媒体里漫天都是这样的文章,仿佛只要拼命啃书考进985,从此人生便可一帆风顺。

每次看到这样的标题,我的心中都会泛起一丝苦涩,因为我知道,985毕业生的另一面可能是下面这样:

《“985毕业一年后,我连治感冒的钱都没有”》

作为某985高校的毕业生,亲身经历告诉我:

学历没那么重要,顶多算敲门砖。

学习的作用没有你想象中大。

未必努力就有收获。

在大学时,我学习非常努力,从大一就开始固定时间泡图书馆、自习室,各科成绩都很好,还额外选修了其它学院的课程,大学四年过的无比充实,沉浸在知识的海洋自得其乐。

结果,一毕业我就傻眼了,工作很难找,处处碰壁。刚开始,我觉得很委屈,明明那么努力了,各科专业成绩都很好,为什么招聘方看不到呢?我还天真的认为,招聘要求里写的那些工作经历我虽没有,但我的学习能力还可以,真正工作的时候可以快速学习呀。

我怀着这种心理度过了挺长时间。不记得具体哪一天,我突然开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我虽然热爱学习,但对于未来的职业并没有认真的规划,目标不明确,以至于学到的很多东西,未必能在工作中用到。

目标模糊还导致我没有根据目标工作的需求,提早做准备,比如找相关行业的实习工作等。

归根结底,我的问题源于一种错误的认知:

盲目努力,没有目标。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别人就有义务录用你。(其实“优秀”也只是自我感觉而已。人呀,太容易看不清自己,总将努力等同于成绩,将“我很努力”误认为“我很优秀”。)


低效努力是一剂安慰剂

因为曾经努力过,也曾吃过“努力却没有效果”的苦,所以我对“低效努力”很警惕。

日常生活中低效努力的例子并不罕见。

有些人工作非常努力,每天加班到深夜,周末也不忘充电学习,但他却总在重复做一些非核心的工作,将自己早已掌握的技巧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看起来很忙,但个人能力却没有提升。

有些公司老板,每天为具体业务忙的焦头烂额,但却疏于公司治理,导致公司员工职责分工不明,人浮于事。结果老板越忙,公司业绩越差,整体陷入了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状态。

什么是低效努力?我的总结就3条:没有目标、没有主次、没有进步

除低效努力外,假性努力也很常见。

什么是假性努力?

每天早上听1节罗辑思维开启一天的生活,

中午休息的间隙也不忘听1节樊登读书会,

晚上别人在吃鸡、玩王者,你还在努力学习,

临睡前半小时,不忘写完今天的日更文章。

11点半,随着最后一个句号落下,充实的一天宣告结束。

每天默念着“明天成功的你,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日复一日的重复这种努力。

你一边努力,一边告诉自己:假以时日,我的认知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我一定能所向披靡,升职加薪。

这种努力让你感到很安心,就像吃了保健品后,你感受到营养因子的注入,你感觉到身体变得日益强壮。

这种努力的危害在于,它试图以努力的姿态代替自我提升的结果,它预设了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前提: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效果。在背后支撑它的想法是:我只要在一件事情上花够时间,就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就。

关于努力的鸡汤总是最畅销的,因为它们制造了一种假象:成功有什么难的呢?不就是努力吗?不就是用好每天下班后的2小时么?不就是早起么?不就是多学习么?

打了鸡血的你头脑一热就开始努力了,甚至没有好好想想,如何高效的努力。


让努力由低效变高效,你需要更好的人生战略

企业发展需要战略,人生的规划也需要战略。

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里,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将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法应用到人生规划上,提出了“人生战略”的概念。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说的“人生战略”包含3点:

首先是找到你人生的“动力因素”,通俗说法是找到你的爱好和人生目标。

一位管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衡量一份工作是否令人满意,有两个评价标准:一个是基础因素,一个是动力因素。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等。基础因素不好就会让人不满。而真正让人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是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找到人生的动力因素,就能获得持续投入、持续成长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比自制力更有助于个体持久性的努力。只有找到了这个动力因素,你才能更好的锁定人生目标。有了人生目标,你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

除了找到目标,还需要平衡好人生的“周密战略”与“应急战略”。

所谓“周密战略”就是你最初的规划,想要做什么职业,过什么样的生活。然而,生活不会尽如人意,我们往往不会那么幸运,刚开始就进入我们擅长或热爱的行业。同时,会有其它新的机会找到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仔细评估新的机会,如果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或者唯一的选择),那么,我们就要及时转换方向,将这个新机会列为我们的“应急战略”。

最后就是资源的分配。当你制定好一个战略后,如果不能配置好资源,所有的战略都是纸上谈兵。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你的时间与精力比想象中更稀缺,而同时,很多的事物都在争夺着你的资源。你的朋友希望与你聚会,你的孩子等待你讲故事,你的老板希望你为工作倾注更多心思……你只有明白当下的重点目标是什么,才能更合理的分配你的时间和精力。


不光低头努力,也要抬头看路

《人生定位》这本书里介绍了个人奋斗与天时地利的关系

作者认为,只靠自己拼命努力,只关注个人奋斗,那么你失败的风险就会很大。

说实话,这本书算不上有多好,内容有罗列之嫌,论证不足,有些内容更像作者的个人主张,未必有科学依据。书可以不用读了,但书中一些观点能给我们以启发。

书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借助他人及外力,为个人奋斗插上翅膀。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1、较早发现一家具有潜力的公司,并与公司共同成长

2、保持洞察力,随时发现身边的机会

3、与那些真正有创意、有想法的人合作

4、找到一个好老板,将你的事业带上快车道


成功需要刻意练习,不需要重复练习

《刻意练习》这本书已经很火了,书中有个核心观点:决定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平庸或卓越的决定因素,不是天赋,而是练习。

后来,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又演绎出了著名的1万小时天才理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很多人都把刻意练习放在嘴边,认为只要练习满1万小时就能成为高手。但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刻意练习,不过是重复练习,快乐的重复舒适圈以内的技能,快速的逃避舒适圈以外的练习。

那么刻意练习有哪些注意点呢?

首先,刻意练习要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这种目标不是说我今天要进行1个小时阅读,而是要去比较,我今天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是不是比上个月有进步。

其次,刻意练习需要有反馈。我一直以来都有写东西的习惯,随笔、小说都写,但以前我从来不会将它们公开,以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不知道自己写的怎么样,有哪里需要改进。这种状态对于个人成长是很不利的。

第三,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圈,一直重复一些早已习得的技能,是永远不可能有进步的。

最后,刻意练习需要优劣分明的评价标准。我们必须很清楚杰出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只有看到了距离,才能知道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 从网上找了别人做的关于《刻意练习》的思维导图

还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坚持公开写作大概有四五个月的时间,除了少数文章在简书上获得关注外,大部分文章阅读量总上不去。我自己总结下来原因有几点:

第一,取标题的技巧很差。

第二,选题角度不好,不够独特、新颖。

第三,没有找到有效渠道去推广自己的文章。

虽然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我还在盲目写文章,既不考虑选题的创意,也不考虑更有效的推广手段,更没有好好打磨标题。(对自己的开脱大概是:写作是件能让我快乐的事情,所以笔到之处,皆兴之所至。)

所以,很长时间里,我看似很努力,只是在做一些试水和摸索,离真正的提升技能还差得远。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也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努力假象”中,那么清醒一点吧。努力不仅需要付出时间,更需要付出思考和智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