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转载】浅论我的大学读书史

2017-11-02 飞翔杂志社 空院微视野


提笔不知该写什么的时候,我坐在电脑前,大脑中详详略过几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话题,最后落笔依然是读书。想来社会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不论生活到哪个阶段,读书这个话题一旦拿出来,总还是有话可说的。



1

大一可能是我阅读量最大的一年,初入大学带着迷茫不知该干什么,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耗在了图书馆五楼人文社科类的书架上。那时候莫言热还没有褪去,和莫言风格很像的作者像迟子建、路遥、严歌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我的文学世界。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善于描绘中国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的痛点和人的反抗挣扎。印象最深刻的是莫言的《红高粱》、迟子建的《群山之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及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

人一老,对于自己是不是被别人多余最为敏感,他们整天都在看儿女们甚至孙儿孙女们的脸色,看看自己在他们生活里的定位错了没有,错了就是多余。没有比发现自己多余更凄惨的事。

——《陆犯焉识》

路遥的书更积极向上一些,《平凡的世界》也较其他三位作者的书更热血,更能激起人的斗志,而相比来说莫言的书较深刻,严歌苓的书更“痛”,迟子建的书更接地气。当然,同类的作家还有余华,但碍于小时候看《福贵》实在难捱那悲惨的境地,终究没有选择他的作品进行拜读。


这些人写作的背景大多集中于抗战到文革这一阶段,这是离我们最近的跌宕年代,也是源于生活的故事最不平凡的年代。从他们的笔触中,我们既能看到小人物身上的大历史,也能感受到经济政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时代的变更中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善非善恶非恶美非美丑非丑,在不同环境下人性的倒影。

2

后来逐渐开始读外国畅销小说,比如胡赛尼·卡勒德的《追风筝的人》 《群山回唱》,其他现象级图书如《岛上书店》 《偷影子的人》 《摆渡人》 《一个人的朝圣Ⅰ/Ⅱ》等。《追风筝的人》毋庸置疑,会是这些书中最有可能流传后世的一本,它所讲述的怯懦与勇敢,悔恨与救赎,在很大程度上真正给予了他人力量。

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的好,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追风筝的人》

而由《追风筝的人》所掀起的一股治愈风,却没能惠及到那些后来却没能居上的作品。几乎一两个月就有一本号称现象级的治愈小说,挂在各图书网站的头条封面,但真正读下去,每一本都读过之后,便会觉得温暖有些用力过猛。


大概是我既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多愁绪需要治愈吧,看得多了,凭空生出些乏味来。


治愈小说套路趋于同一化,同一作者的作品风格趋于同一,在读完最后一本后,我把除了《追风筝的人》之外所有的治愈小说卖给了一位有缘人,开始了新的版块和征程。

3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大二,专业课慢慢多了起来,也找到了喜欢的事情用来充实自己的生活。看书慢慢变成了一种消遣,一种放松,平均看书量渐渐变少,对文学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便开始挑选稍有深度的作品去读。


这一年接触较多的是毛姆和马尔克斯。这两个人大家大概都不陌生,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霍乱时期的爱情》都是十分经典的小说。在某些程度上,它们影响了我的生活和世界观,《月亮和六便士》讲的是理想和淡薄,是艺术和生活,而《百年孤独》带给我宽广。

What matters in lif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you but what you remember and how you remember it.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有一段时间较为清闲,我静下心来认真看了都梁的《亮剑》,电视剧常常只拍到好的那一段结局,我看到了电视剧的结尾后,直接跳到了最后一节,李云龙在他戎马一生换来的居室里吞枪自杀。我是一个爱英雄的人,我看得他英勇赴死的样子,看不得他被冤枉,被侮辱的模样。


归家的途中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辆载满了旅客的列车咣当咣当地行驶,身旁是疲惫的旅人,或是求学的游子,慢生活,慢亲情。忽觉节奏飞快的如今,真情似乎也被撕碎成一个个片段,哪像当年,举案齐眉,父慈女孝。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

4

大二暑假在广州实习时,导师给了我一本书,叫《雇主品牌推广》,因为当时的工作是这个领域,结合工作要求草草翻阅,发现专业性的书籍如此贴合实际,在小小的笔记本上记了很多笔记。但由于在学校清闲久了,实习时有些跟不上工作的节奏,那书没有看完,便于结束时归还了公司。


那时忽然发现,其实专业的书籍除了教科书较枯燥外,那些实用的书,都是对生活对专业对工作有很大益处的。而针对自己的需求去翻阅相关的书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很多困惑和矛盾点。


历史也是如此。上学时觉得历史枯燥无味,将所有的人都贴上了标签。英雄便是好的,小人便是坏的,重大的事件都要考意义。但纵观历史的长河,已随车轮而去的滚滚时光,哪还顾得上去管身后那些是是非非?


那时光,不都是武则天的一块无字碑?


从大一开始陆陆续续在读一些有趣的历史书籍,如《皇帝的影子有多长》,易中天的《易中天中华史》,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再比如一些历史小说《大隋王朝》等等。现在桌子上摆着的还有《耶路撒冷三千年》和《耶鲁美国小历史》。

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万历十五年》

这些书的作者用诙谐的语气,娴熟的笔法,将枯燥的历史写活,将扁平化的历史人物写得全面而立体。抗倭英雄戚继光也曾深陷明朝政治斗争的漩涡;一代名臣张居正家财万贯,生活高调奢华;而那草根皇帝朱元璋,也曾自学成才,是个半吊子诗人。


今天毛概课的老师讲改革开放三十年,他说,看历史,一定要全面。


看书,亦是如此。


end

如今的我已经是一名大三狗,回顾大学过半的生活,似乎带给我成长最多的,就是看书。一年前我写关于读书的文章时,内心有一份自豪和一丝膨胀。


“我看过很多书。”那是我当时的想法。


现在坐在这里,我不敢再说这句话,因为随着不断不断打开新的视野,你会发现书是看不完的,看得越多,会越觉得自己的渺小。而求知,又并非一个可以图快的过程。


许多人在说,我要工作,我很忙没有时间看书,归根结底是没有一颗平和的心,心不静,那些字符在你面前,不过只是那些字符而已。


而对静心阅读的人来说,一字一句,那是另一个世界,是支撑自己身躯的一份力量。


愿在手机屏幕对面的你,也能在茶余饭后放下手机,看一看书,拥有一颗静雅恬淡的心。

内容转载自飞翔杂志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