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荫浏:七弦琴讲座提纲

杨荫浏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 2022-12-20

编者按:

20191110日,时值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本会公众号特刊发杨先生生前撰写的古琴艺术文章。文章就七弦琴的历史、书谱、构造、乐曲以及定弦和改调法等作简要概述。虽是一篇通俗讲座提纲,但内容深入浅出,基本涵盖了琴学研究最重要的领域,提出的一些观点是有建设性意义的,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七弦琴讲座提纲
文丨杨荫浏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油印本,1954年5月)

 


略史

七弦琴的来源极古。到了周代,它已普遍流行。它的名称,曾见于公元前第六世纪末期孔子所编的《诗经》(公元前509编起)。它在那时候是常与瑟合奏的,它也是常用于歌唱的伴奏。我们知道,那时候能奏旋律的管弦乐器还不多,所以,琴和瑟就是当时最主要的乐器了。

七弦琴究竟在什么时候发明,究竟又什么时候发展成现在的形式,从现存的史料中,已难于考证。但我们至少知道,到公元第三世纪,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它已差不多定型了。因为三国时嵇康(223-262)曾在他的《琴赋》中提起用钟山所产的玉做琴徽(“徽以钟山之玉”);又说,琴因了弦长,所以徽上易于弹出清楚的泛音(“弦长故徽鸣”)。现在七弦琴的外侧,排列着十三个徽,一方面指明泛音精密的位置,另一方面,也是按音的根据,徽位在七弦琴的构造上,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规定了音律的组织,也暗示了演奏的方法。因为三国时已有徽,所以我们可以说,七弦琴的构造,在三国时已经定型了。

七弦琴演奏的技术,在汉代,约公元前第二世纪,距今二千一百年左右的时候,早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因为汉朝的刘安(死于公元前122年)曾写一部书,叫做《淮南子》,书中有一篇叫做《修务训》,那里面讲到弹琴,曾提起右手的弹(搏),左手的按(抚);一面弹着,一面又调着弦(参弹复徽);左手像禽鸟抢东西似的,左右很快的移动着,以引取着琴音(攫援),右手向前向后的弹着拂着(摽拂);两双手像很小的飞虫蠛蠓(篾蒙)那样的快速,不会按错或弹错一条弦(原文:“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篾蒙,不失一弦”)。从这一段描写,可见那时候弹琴的技术,已经不简单了。

周代用琴瑟之类乐器伴奏歌唱,这是所谓“弦歌”[①]。看到孔子所编的《诗经》中间,有着大量的民歌,使我们想见当时七弦琴所伴奏的歌,可能大多数是民歌。古琴与民歌有着关系,不仅周代是如此,后来也是如此。《旧唐书·礼乐志》讲到唐代所存古代民歌所谓“清乐”的逐渐散失,曾说:“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五弄,《楚调》四声,谓之《九弄》;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这里所说的“楚、汉旧声”,就是指汉代的民歌而言,“清调、瑟调”是汉代民歌所用调式中两种调式的名称。从这一记载,也可以见得,七弦琴上所弹的这类民间音乐,唐时的统治阶级,他们从宫廷“雅乐”的立场,是不大予以重视的。但从七弦琴被排斥于宫廷“雅乐”以外这一点来看,我们倒可以见得七弦琴在当时是有其群众性的。

在一方面七弦琴伴奏歌唱的时候,人们同时也在发展着独立的器乐曲调与演奏技术。传到现在,而确可信为很早就有的古琴器乐曲调,有相传是距今一千七百年左右以前晋时人嵇康(223-262)所作的长四十七段的大曲《广陵散》,又有距今一千四百年左右以前梁时人丘明(494-590)所传授的《碣石调幽兰谱》。

琴一方面伴奏歌唱,另一方面发展器乐曲调,这样两方面的发展,到了明代,还是如此。如南京有名的,曾编《太古遗音》(1609年编成)的杨抡,是属于江派(江宁派),江派是重歌唱的;又如常熟有名的,曾编《松弦馆琴谱》(1614年出版)的严天池,是属于虞山派,虞山派是专讲究器乐演奏的。所以,就曲调而言,在声乐和器乐两方面,弹琴的前人曾遗留给我们不少的曲调,可以让我们参考。

关于七弦琴的书谱

有关于七弦琴理论和技术(连曲谱在内)的书籍,历代是不少的。距今二千年前,汉刘向(前77-前6)校书的时候,已得到七弦琴书三种,计一百十四篇(见《汉书·艺文志》)。到了现在,除掉已经散失的不算,光讲实际还存在的七弦琴书谱,已有二百种左右,每种多则几十卷,少则几卷,都是我们可以参考的资料。

乐器制造

历代曾有好多位著名的造琴好手;关于制琴的经验,连选材、斫削灰漆、磨治及琴弦的做法等在内,前人曾遗留给我们相当详细的记载。这些,对于我们的制造及改良乐器,仍可以有相当的帮助。

记谱法

琴的记谱法,有着它自己的发展历史,一千四百年以来,变迁的情形,都有实际的乐谱可供参考。将来在研究我国记谱学的时候,七弦琴谱也是重要的一种谱式。

琴的构造

琴各部分都有专门名称,构造相当复杂,我们现在只须认清与演奏技术直接有关的三部分就够了。

依演奏时演奏者所见的位置:

第一,右端头部下面有七个琴轸,可以转动,使弦的张力紧些,音升高些;或慢些(即松弦),音降下些。它们是升降弦音的设备,校正弦音及改弹别调的时候,都要用到它们。

第二,琴面上有七条弦,在外边的一根最粗,定音最低,接着一根细一根,到近身的一条弦最细,定音也最高;弦的次序,由外边算起,由外而内,七条弦的名称,依次为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及七弦。

第三,一弦的外边,琴面上嵌有十三个圆形的标识,叫做“徽”。徽的次序由右首算起,从右而左,依次为一徽、二徽、三徽……以至十三徽。它们指示泛音的定位,同时也是按音的根据。

琴的定弦和改调方法

琴上的定弦方法,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叫做正弄,就是在七条弦上依五声音阶定弦,定弦之后,即依所定音阶弹奏。正弄共有五调。其中最普通,用得最多,而别的调都是以它的定弦法为根据,而由它转变出来的调,叫做正调。正调的定弦,由一弦至七弦,依次为,若三弦定作F,则正调的七条弦,依次为CDFGAcd。由正调改定他调时,是松紧某一条弦,或某几条弦,使之降低或升高半音,以符合于新调的要求。若将正调定为F调,则五调的定弦关系如下:

此外,每调都可以有宫、商、角、徵、羽(即1、2、3、5、6)五个调式;所以,上列正弄五调,合起来可有十五个调式。

旧用调名,有好几种统系,它们彼此之间,所用名称,都不相同,这些对于做整理工作的人,固然非先熟悉不可,然对于将来琴曲的通盘整理工作,则这样繁琐而又互相矛盾的一大堆名称,是有害而无益的;在将来整理工作之中,我们宁可断然放弃这些调名,在造成了定弦统一绝对音高的条件之后,就用F、C等代调名,来代替旧用调名,这样对于整理工作,对学习者的领会,都可以简化不少,当然在过去各代所已制成的七弦琴,其中有少数个,在长短方面有着相当差异的情形之下,我们要统一定弦的音高,并不是绝对没有问题存在;但是琴身长短有着过大差异的,究竟为数不多,大多数的琴,长短相差,还不太远。我们若取今虞琴社(全国绝大多数琴人所共属的琴社)所久已应用的标准,定正调一弦为C,三弦为F,问题便已经差不多可以解决了。

第二类叫做侧弄,就是借正弄中正调的定弦,并不加以紧慢,而改弹别的调。侧弄共有四调,它们的关系如下:

第三类叫做外调,是专用于某种特殊乐曲的特殊调弦方法;大家知道的有“离忧调、慢商调、泉鸣调、侧楚调、无媒调”等近二十个外调。

但从调之为代表绝对高度的音阶的意义而言,则七弦琴侧弄及外调中间所包含的各调,都不能称之为调,而只能视之为定弦方法上的一些变异;因为根据了这些调所奏出来的乐曲,从调性而言,大都还是与正弄各调相重复的,例如,黄钟均侧弄所用的音阶,实际就是黄钟的音阶,同是C调音阶,在现在的调性意义之下,是不宜视之为独立的调的。

琴曲介绍

我们先介绍声乐曲调;请大家先将歌曲轻轻唱一遍,然后再听古琴上所弹的伴奏:

1.《关山月》 从距今二千一百年左右汉武帝(前140-前87)时以来,有一种乐曲,叫做《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及其后一个期间,守边兵士在马上所唱奏的军乐。它的旋律,可能是吸收了当时北方边境以北的外族的歌曲而成的。《鼓角横吹》原有五曲。距今一千三百年前唐诗人李白(699-762)曾为之填词。本曲下面的歌词,就是李白所写。原来歌与词是分开的;1949年我把它们配上一唱,非但乐句与词句相合,而且词中的四声阴阳,及感情起伏,也处处吻合;因此,觉得曲调与词句都是有相当久远的来历的。

歌词所写是汉代情事,作者借着为汉代守边兵士鸣不平,来非议唐时的统治阶级。我们知道,汉武帝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曾牺牲无数穷人的生命,发动大规模对外长期侵略;同样唐太宗为了减少君民间的矛盾,为了夺取土地和人口,为了提高皇帝的威望,也曾对外举行大规模的侵略(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李白这首歌词,借题发挥,是为唐代人民代言,是对初唐统治阶级的抗议。

2.《阳关三叠》 本曲是一首送别的歌曲。歌词是距今一千三百年前唐代诗人王维(699-759)所写。本曲以五弦为宫;定弦法是紧五。

下面我们再介绍五个器乐曲调:

3.《平沙落雁》 相传十五世纪明代的亲王朱权所做。但此曲到了晚明万历年间(十六世纪)才开始在曲谱中出现,可能不一定真是朱权所作的。本曲所描写的是雁的合群生活。此曲有很多的版本,凡弹琴的人几乎都能弹此曲,可见它流行的广远了。

4.《梅花三弄》 原为一千四百年前晋(265-420)桓伊所作的“笛”曲,经后人配成了琴曲。据前人的记载,本曲内容系赞美梅花在十分枯燥、寂寞、冷酷的环境中间,它仍然是笑微微地尽它的责任开出花来。晋代所谓“笛”,就是现在的箫。一百多年前杨琴隐、周显祖曾将此曲编为琴箫合奏曲,载于其所编之《琴箫合谱》(1820年出版);他们这样做,可以说,是回复了晋人笛的奏法。

5.《秋塞吟》 一名《昭君怨》,相传是二千年前汉元帝(前48-前33)时宫人王昭君遣嫁匈奴,临行时发抒怨思而作。但本曲同时亦名《水仙操》或《搔首问天》,又相传是二千三百年前战国时楚大夫屈原(前343-前277)所做。这两种传说,是互相矛盾的;二说之间,哪一说为是,一时已无从考证,但无论如何,王昭君为了国家,屈原痛心国事,同是抒发怨愤之情;他们之间,仍有着相似之处。

6.《流水》 相传是二千五百年左右前、春秋时(前722-前481)人俞伯牙所作。内容是描写流水。我们知道,过去我们的诗人与音乐家们,他们对于自然景物,并不仅仅是描写它们的美丽,而在大多的时候,他们常是借了描写自然景物,而实际描写自己的生活和感情的。《流水》有几个版本,其中浙派与川派,显然不同;浙江山水清丽,西湖平静无浪,所以从浙派的《流水》,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平静的感情;四川山水雄伟,成都一带,临近水势滔滔,急流滚滚的都江堰,所有流水,没有不是湍急有力的,所以从川派的《流水》,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雄厚的活力。今天我们所听的,是川派的《流水》曲。

7.《胡笳十八拍》 一千七百年前,汉末大乱,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为胡人所掳,为左贤王后,十有二年,生了二子,曹操派人把文姬赎了回来。胡人思念文姬,卷芦苇为笳,吹出悲哀的曲调。后来有一位董生把胡笳的声音,配入琴曲,叫做《胡笳十八拍》。这曲到了一千多年前,在唐时曾称为《胡笳弄》(见元代郭茂倩1340年所编《乐府诗集》)。古琴除了吸收民间音乐以外,也曾吸收外来音乐;本曲便是实例之一。本曲是属于外调的,定弦是紧五慢一。



[①]《论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琴史》提及子夏“弹琴以歌先王之道”。



编辑:西西
审校:安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