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oCA校园行|复旦大学 · 讲座回顾

MoCA Shanghai 上海当代艺术馆 2022-11-09

讲座现场

4月28日,《潜入暮光的形影》“MoCA校园行”最后一站来到了复旦大学。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潜入暮光的形影》策展人孙文倩邀请电影人成于思,复旦大学英文系讲师朱绩崧以及诗人韩博,以“诗意”作为切入点,与在场同学探讨关于展览、艺术、文化的思索。


讲座现场,主讲人孙文倩


秉持着当代艺术的初心,主讲人孙文倩回溯了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创办历史与重要展览。借由《潜入暮光的形影》的展览介绍,孙文倩引出“生活朝向未来,诗性落入飞地”的话题。

0 1.  像与诗意


诗与影像本是双生花。从李向阳《虚谷》与成于思《隆隆向生》的对话,《潜入暮光的形影》续写着诗意的脚本,以有限的画面传达无限的诗意。

讲座现场


电影人成于思《隆隆向生》的创作理念,源自于和策展人讨论卞之琳《还乡》作品开始,其中“什么!前头是奔牛站吗?还有多少站?——一站两站……眼底下绿带子不断的抽过去,电杆木量日子一段段溜过去”这句诗激发了他与李向阳《非相》的创作对话。


《非相》《虚谷》《隆隆向生》展览现场


接着展览与作品创作因由的话题,成于思谈起了《隆隆向生》的创作过程,“影片的拍摄视角是火车窗外的镜头,视野开阔,以一个原点起始往后,把数段火车影像以几何图形变化的方式重复叠加,最后回到原点。”
《隆隆向生》,“隆隆”是火车的声音,“向生”是向着生命行走。在后疫情时代,生活需要“对话”。《隆隆向生》中“生活”的声音与《虚谷》空间的对话,将人沉浸入诗意的空间。“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感受。”在影像与诗意的话题探讨中,成于思也向现场同学提出了相关社会现象的讨论。


讲座现场,嘉宾成于思


Q(成于思):当代国内的影视都是有文本存在的,文本是开发想象力,影视是给予沉浸想象的空间,文本与影像是表现两种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在场同学基本都是零零后,大家是喜欢文本所隐藏的不着边际触摸的角落?还是更喜欢短视频的世界?在未来,大家对文化的趋势与导向,是喜欢更沉淀的,还是更快捷的内容?
A(学生):我认为能够沉淀的才是永恒的。目前短视频的流行,可能是人们感受快乐或疼痛的阈值提高了,也可能是一种“审丑”娱乐方式的流行,人们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冲击,需要更具有刺激性的内容进行消遣。另外,短视频的成瘾性更高,这无关理性的意愿,是由生理主导的因素。这两者共同造就了铺天盖地的喧哗文化的流行。请老师们能够坚守对艺术的初心,帮大家抵抗这样一种扭曲与滑坡。


现场互动



0 2.  艺术与诗意


在拍摄完《潜入暮光的形影》宣传海报后,

策展人孙文倩在回家的路上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是当下的感受,亦是展览的阐释。

后由朱绩崧翻译成英文。


讲座现场

在讨论诗意与艺术文化的关系时,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所谓诗意是在翻译过程中失落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朱绩崧表示这句话具有两个讨论层面:一方面需要看受众的敏感度,是否能体会到诗歌翻译过程中失落的内涵;另一方面,如果只强调失落就放弃翻译,肯定是不行的。他总结道,不能因为翻译的天生不完美性、绝对不可译性而否定翻译的意义,“国际的文学交流需要翻译的力量”。

嘉宾朱绩崧分享现场


在文学艺术与诗意关系的延展讨论中,诗人、艺术家韩博为复旦大学同学朗诵了一段其最近出版的新书《三室两厅》中的一段节选。该选段描述的是韩博在复旦读书时期,与舍友在宿舍“胡闹”的趣事,字里行间诠释的是拥有“自由而无用灵魂”的复旦人的生活与诗意。


嘉宾韩博读《三室两厅》选段


读毕,韩博回忆自身在2016年开始进行写作、视觉与思想史结合探讨的经历,早前与MoCA合作的《在“三室两厅”如何喝光海水?》的展览实现了关于文学展览的构想。该展览从韩博的长篇小说《三室两厅》的文本出发,结合文学、绘画、设计、影视短片等多种空间媒介形式,探寻艺术与诗意的关系。


《在“三室两厅”如何喝光海水?》展览现场

“艺术馆在当今社会,某种程度上像教堂,解决人们的精神问题。”韩博赞许“MoCA校园行”活动,“精神世界的空白是当下所有人的问题,而艺术解决的正是无意识领域的、理性之外的问题,是科学结局不了的问题,然而上海当代艺术馆将艺术带进学校,冲破了艺术馆“玻璃盒子”的框框条条,‘无墙的美术馆’通过校园行,将艺术文化带到学生的生活中。”


嘉宾韩博在《在“三室两厅”如何喝光海水?》展览开幕式



0 3.  生活与诗意


生活朝向未来,诗性落入飞地。

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的质地融汇于艺术。


讲座现场,嘉宾朱绩崧

如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感受生活的诗意?朱绩崧以李白诗歌为例,秀了一把“语言文本的凡尔赛心法”,他和同学分享道,“注重深挖、深刻认识事物的学习心得,不应当仅局限于让人感觉与之产生联系。”
提及20世纪最大的特点,朱绩崧认为是科技。科技的变化包含两个方向:一个是宏观方向,诸如宇宙、登月,另一个则是微观方向。科技的方向把人能够接触的认知范围不断往宏观以及微观两个方面延伸,同时科技的发展亦折射出生命的脆弱,因此我们需要向永恒做出一些努力的姿态,以留下人“文”的方式来感知作为真正的“人”的存在。
重回思考“人文主义、人文性”的定义和我们当下生活的关系。朱绩崧表示,“人文性”就是人在天地之间留下一点痕迹,这种“痕迹”可以是艺术、文学或是普通的日常感受,只要能让个体感受到作为一个完完全全的人。面对近年来来自生活的陌生感,朱绩崧表示人并不是一个连续体,像蝴蝶经历蜕变,地质层叠堆积,人在一段时间内体现的变化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朱绩崧寄语同学们,“把生活变成艺术,向当代艺术看齐”,当代艺术的美学更多基于理念,而非技法。在适应现代生活节奏上,当代艺术有它的独特性。生活艺术的成本或许很低,但能带来足够的“小确幸”。


讲座现场


临近尾声,孙文倩表示,希望与同学们可以有更深入的交流,也会继续保持初心,持续做自己坚持的事情。
最后,成于思朗诵了他在讲座中即兴创作的一首短诗:“我们终将改变潮流的方向。生活亦然,艺术如此。问自己,我们是谁。”


讲座现场

现场合影


“MoCA校园行”复旦场在主讲人、嘉宾的倾情分享与现场同学们的积极回响中圆满结束。但现场热烈的氛围依然持续,意犹未尽的同学们仍与嘉宾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关于艺术与诗意的话题未完待续……*注:部分现场图片由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堂提供





特别鸣谢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确立了27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堂

 

公共艺术课堂为复旦大学团委学生艺术团办公室下属部门,成立于2011年,开展集艺术讲座、公开课、体验课三位一体的系列文艺活动。我们以“推广高雅艺术文化,引领流行艺术风尚”为宗旨,旨在将高雅艺术带入校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复旦整体艺术氛围。





欢迎各高校与MoCA建立联络


联络邮箱:artinfo@mocashanghai.org






 艺术亭台正在展出 | NOW 


《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

Echo: Greetings from Nature and Urban Space—An Overture



展期:2021年4月25日至2021年6月6日Dates: Apr, 25 - June, 6, 2021主场地: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215号人民公园七号门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10:00-21:00Venue A: MoCA PavilionGate 7 People's Park, 215 West Nanjing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ChinaOpening hours: Mon-Sun, 10:00 am - 21:00 pm副场地:“闲下来合作社”B区隧道上海长宁区仙霞路700弄25号前地下防空洞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20:00Venue B: Xian Xia Lai Co-Op 25, Lane 700, Xianxia Road,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ChinaOpening hours: Tue-Sun, 10:00 am - 20:00 pm
免费参观Free admission



往期推荐 | Review


开幕回顾 | 《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


MoCA校园行·同济场回顾|艺术带来一种真实的慰藉


MoCA校园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座回顾


展览预告 | 《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


回顾 RECAP | “天团”:梦境之夜


艺术家专访|严智龙:诗意的代入感,幻觉的精神场


艺术家专访|曲丰国:四季的感知是超越时光斗转的底色


开幕回顾|潜入暮光的形影


开幕回顾 | 在“三室两厅”如何喝光海水?


艺术亭台 | 在“三室两厅”如何喝光海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