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诗 | 从水草寮棚到花园小区,TA的变化超出想象……
你可能没有亲眼见过它
但它的故事你肯定听过
时光倒流70年
眼前这一幢幢崭新的高楼
还只是怒海波涛中一条小小渔船
31年后,1981年
这个曾经不为人知的村落闻名中外
全村32户,每户平均收入10588元
今天,“为你读诗:写给特区的情书”
系列地标读诗快闪视频第三期
把镜头对准“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之一”
名家搭档素人,精彩不只正片
彩排花絮先睹为快~
坐在黄兴炎的办公室里透过窗户望出去
无论哪个角度
“渔民村”三个红色招牌大字总能占据视线中心
从陌生到熟悉到离不开
黄兴炎在渔民村待了23年
如今,他把情意凝聚成诗
跟深圳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力铭
一同带来深情朗诵
《弄潮渔村》
点击观看《弄潮渔村》
点击大图查看诗歌
从水草寮棚到鳞次高楼
从鱼塘荒地到花园式现代小区
渔民村人凭借敢做敢闯的勇毅
创新拼搏的冲劲
熬过贫瘠艰苦,过上丰足生活
↓↓
# 地标名片
渔民村,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与香港隔河相望,是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之一。从海上飘零到水草寮棚,从逼仄的“一线天”到现代化高层住宅,渔民村的蜕变浓缩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传奇,展现了改革开放40余载的辉煌成就和深刻变迁。
回望渔民村近百年来的历史
无数拓荒者和建设者的奋斗故事闪亮其中
黄兴炎不仅是讲述者,也是亲历者
↓↓
# 人物档案
姓名:黄兴炎
职务:深圳市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党支部副书记
祖籍广东韶关,早年任职于罗湖区南湖街道办,后派驻渔民村工作至今。曾参与和组织“深圳市渔民村旧村改造试点工程”,任渔民村旧村改造办公室主任,助力将一个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的“城中村”,成功改造成园林式、花园式、现代化的新型社区,为深圳旧村改造探索了良好范例。
# 地标情结
#始终怀着感恩之心为村民们服务
虽已年近花甲,两鬓染了霜白,黄兴炎给人的第一印象仍是精神矍铄、硬朗干练,对比23年前初来渔民村时的照片,岁月除了皱纹和白发没有留下太多痕迹。漫步文化长廊和村史馆,黄兴炎对渔民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侃侃而谈,轶闻趣事信手拈来,常年从事宣传接待工作,使得他就像一本行走的渔民村“活地图”,走到哪里都能抖落出一段故事。
1997年至今,从陌生到坚守,其间历经改革、挫折、挑战和突破,黄兴炎见证着渔民村从旧焕新,把“一线天”“握手楼”变成飞瀑凉亭、树荫环绕,无数个日夜的并肩作战,让他跟这片土地以及居住在此的人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多年来,黄兴炎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既然村民们这么信任我,我也会以认真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渔民村,黄浩浩摄
2000年,罗湖区将渔民村旧村改造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次年1月,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整体改造渔民村的决议。2001年8月1日,渔民村重建典礼举行。
回忆那段时光,黄兴炎表示“整整两年半,每天跑上跑下,开不完的会议,跟业主互动,到工地规划,有时候晚上都在工地过夜。虽然很累,但在那个热火朝天搞建设的年代,每次新的挑战都是一次百米冲刺,冲过一百再冲两百,努力付出很快就能看到成果,内心的充实满足是无法言喻的,这也是支撑我坚守渔民村的重要动力。”
# 读诗感悟
“读诗活动给我们这些投身特区建设的拓荒牛和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们提供了一个诉说的机会,很有创意,也肯定能成为罗湖文化的一个亮点。”黄兴炎不仅是读诗人还是诗作者,一篇《弄潮渔村》深情款款,“每一句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以喷薄的诗意和丰富的情感倾诉对特区和渔民村的热爱和期待。
读诗过程中,“这些年在渔民村经历的点点滴滴不断浮现,从青年到中年,从过去到现在,无数画面从眼前划过,心潮澎湃”。
正如黄兴炎在《弄潮渔村》中所说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
万里东风又起珠江
先行示范的桅杆已然竖起”
带着特区建立40周年的烙印
渔民村“这一艘蓄满马力的金色渔船
正向着远方的灯塔重新起航”
信息来源:罗湖区融媒体中心、南方都市报 记者李莹莹,诗歌创作 黄兴炎编辑整理:新时代新罗湖
往期精彩回顾
1、建圳者·见证者|“楼王”陆建新,“中国高度”背后的“钢铁侠”
4、视频直击战疫14小时:700多人通宵奋战,换来平静如常的清晨
来都来了,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