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早点结束,我们一起回家!” | 罗湖最美战“疫”爱情①


在疫情的考验面前

一个个逆行而上的坚定身影

让我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温暖和柔情

让我们共睹了平凡之人的勇毅和担当


在战疫一线,也出现了许多

“夫妻档”携手作战的身影

他们舍小家、保大家

用硬核浪漫筑牢防控阵地


即日起

我们将聚焦罗湖抗疫“夫妻档”

讲述他们的最美战“疫”爱情



刘卫民、卓菲夫妇:

同一单位上班却难见一面

为战“疫”屡过家门而不入


▲ 2021年,刘卫民、卓菲夫妇获得“深圳市文明家庭称号”。


刘卫民是罗湖区疾控中心副主任,从今年深圳“0107”疫情开始,他一直战斗在前线,统筹指挥疫情处置工作。他的妻子卓菲也是一名疾控战士,负责中心的质量管理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同时支援核酸采样组与应急物资组。


把家搬到办公点

为战疫曾一天只休息20分钟


在刘卫民看来,战疫的制胜点是速度。从发现疑似病例、采样检测,到病例转送、疫点消毒、涉疫地点封控管控、再到密接者排查追踪,以及密接者的相关应急处置,整个流程涉及到的工作与人员众多,团队之间如何协同作战、压缩流程时间是关键。



“今年开始,零星病例一个一个地出现。为了保证应急处置流程的进展及时、流畅,我们所有人都24小时在办公点待命。” 刘卫民回忆道,“我记得有一次我一天只睡了20分钟。”


要么在办公点统筹指挥应急处置,要么奔赴疫点落实工作细节,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刘卫民和所有疾控人一样,把家搬到了办公点。


“其实我家就在单位转角不远处,200米左右的距离吧,不过也没时间回去。有时回家也来得及,但是一想到工作的特殊性,闭环管理比较妥当,我就没回去。”刘卫民说。



五层楼的“咫尺天涯”

夫妻二人在同一单位却难见一面


刘卫民的办公地点在5楼,1楼则是卓菲的“战场”,近日来她一直在这里分配和搬运防疫物资。半人高的纸箱在这里进进出出,卓菲乐观地调侃自己:“正好发挥‘女汉子’的优势,搬东西不在话下。”



虽然刘卫民和卓菲的工作地点只相距五层楼,但这五层楼的距离,对他们来说却成了“咫尺天涯”。


卓菲说:“过年到现在一共就见了四五次面,每次见面时他电话几乎不断,匆匆见一面他又去处置现场了。”


卓菲表示,相比其他的疾控人,自己的工作算轻松的了:“现在每天工作时间是10个小时左右,还能回家。但是我去给刘卫民送换洗衣物时,都不一定能见到他,有时凌晨四五点他和同事还在现场,他们更辛苦。”卓菲心疼地说。


▲卓菲为刘卫民送来换洗衣物,同事为分别已久的他们拍下了合照。


由于此次疫情横跨了除夕、春节和元宵节等节日,刘卫民无法回老家看望父母,连年夜饭也吃得无比仓促。刘卫民说:“除夕当晚7点多刚开始吃饭就接到有新增病例的通知,匆匆吃了一点就赶回单位了。”


其实刘卫民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前两周还住进了医院,为了让刘卫民能安心工作,卓菲和刘卫民的家人一直瞒着他,直到刘卫民的父亲从ICU转到普通病房,才将消息告诉了他。刘卫民很愧疚,只能期待疫情早点结束,早点回去看看父亲。


当问起有没有什么想对对方说的话时,刘卫民和卓菲都有些腼腆。刘卫民说:“老夫老妻了……就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吧,我们一起回家!”卓菲说:“等他回家,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吃顿饭。”



张小铮、刘萍萍夫妇:

24小时待命随时奔赴一线

一家人吃饭的机会屈指可数


▲张小铮、刘萍萍一家三口的合照。


“闻令而动,风雨无阻”,这是罗湖区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科员刘萍萍在抗疫一线的真实写照。“24小时待命,有召必达”,这则是罗湖区疾控中心总务科科员张小铮每天都在上演的日常。如果要为这对罗湖抗疫伉俪的故事添加一句注脚,那就是“不同的坐标同样的忙碌”


“只要穿上防护服就干劲十足”

“24小时开机,什么时候响什么时候出发”


“从2020年到现在一直驻扎在抗疫一线,起初在密接组,后面是流调组,现在是居家隔离采样组的组长,基本每个岗位我都做过。”对刘萍萍来说,“时刻待命、随时出发”已经成为习惯。


自深圳“0107”疫情发生以来,她的忙碌从未间断,一接到电话马上就要出发,从获取密接人员信息、准备物资、电话核实信息、去往隔离地点、完成采样,到返回单位、把检测样本移交实验室、上传电子版采样单,整个流程刘萍萍都深谙于心。“很奇怪的是,每次忙完回来整个人都跟散架似的,但只要穿上防护服就干劲十足。”她说道。



就在刘萍萍顶着夜色忙碌不停时,丈夫张小铮也在时刻待命,每一次电话铃声响起,他就得马上响应。让一线医护忙完有热饭吃,让采样人员外出时有车能坐,让支援人员抵达办公点后食宿有着落……这些看似琐碎简单的“小事”,在张小铮眼里却是头等大事。


1月7日至2月18日,张小铮驻点罗湖区某隔离酒店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最忙的时候从早上9:30接待到次日凌晨4:30,一天要处理四五十通电话。跟其他岗位相比,张小铮的工作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



“只要有支援人员抵达酒店,不管几点到都要进行接待、安排食宿。只要有疫情发生,需要外出流调、采样,都要调配车辆,手机24小时开机,什么时候响什么时候出发。”



夫妻同心抗疫有笑有泪

“再辛苦也不怕”

张小铮和刘萍萍的儿子今年16岁,正读高二,“0107”疫情发生以来,他们一家三口同桌吃饭的机会屈指可数。


刘萍萍会在冰箱里提前准备好饺子、面条等食材,让孩子饿了煮来吃。张小铮收到儿子发来的“你今天回不回来”的短信,再不舍也只能回复工作还没结束。让他们欣慰的是,儿子很独立,“能自己照顾自己”,也很理解父母的工作。



尽管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张小铮和刘萍萍见面的次数却不多,打电话也都是对接工作,嘱咐对方最多的就是“天冷了,穿暖一点不要着凉”“千万不要感冒”。在刘萍萍看来,结婚18年,她和丈夫之间已经形成特有的默契,很多话不必说彼此也都明白。对张小铮而言,和妻子并肩抗疫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动力,“只要抗疫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我做的事就更有意义,再辛苦也不怕。”


奔走在市民看不到的角落,张小铮从未想过放弃,“后勤保障工作很基础,也必不可少,我能坚持到现在完全是出于疾控人的使命感,这是我们的责任,别人不理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觉得很值得。”



刘萍萍同样觉得“很值”,她说,采样工作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各种难题,比如穿着防护服拎着采样箱一口气爬七八层楼,累得半天喘不过气,比如居民不配合做核酸、敲门不开门、打电话不接等等。前段时间深圳气温“大跳水”,她和同事外出采样,一下车伞就被大雨吹翻,但他们还是冒雨爬楼完成任务。那天体感温度很低,可刘萍萍回忆起来却很暖:“当时去给一户居民采样,对方说‘你们辛苦了,这么大雨还要过来一趟’,只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就觉得值了。”


被问到当疫情稳定后最想做什么事,夫妻俩的答案也很一致:回一趟刘萍萍的老家梅州兴宁,去看望她的母亲。刘萍萍的母亲近年来身体不适,但为了不让女儿女婿担心一直瞒着没说,今年春节前还因病住院,刘萍萍和张小铮由于工作忙碌没空探病,心里感到很内疚,都期盼着等到疫情稳定后能回去看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

无数人倾小家庭之力

共同守护一座城

他们用大爱精神

唱响战疫最美赞歌

带给我们勇气和力量

致敬每一位为抗疫全力以赴的你







信息来源:深圳晚报 易芬 李娴 实习生 张健如,南方都市报 李莹莹

统筹整合:新时代新罗湖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往期回顾

1、通告 | 罗湖区南湖街道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

2、通告 | 罗湖区东门街道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

3、通告 | 罗湖区一地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4、3月3日深圳在隔离观察的密接者中发现9例、在重点区域筛查中发现13例新增病例

5、辟谣!

6、即日起,乘坐市内公共交通须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扫场所码




来都来了,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