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19!罗湖人独家记忆曝光!太太太上头!
回眸激情岁月
赓续先锋精神
罗湖作为“特区长子”
是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主战场”
也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策源地”
无数个“中国第一”从这里诞生
“春天的故事”从这里唱响
罗湖身上有很多标签
也承载了许多人的深圳记忆
关于罗湖的故事说不完、讲不够……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为了深挖罗湖文史“富矿”,4月26日,政协第六届深圳市罗湖区委员会启动《口述罗湖(1979-2019)》征编工作。数名口述者代表、历史文化专家齐聚罗湖,讲述他们的精彩罗湖故事。罗湖区政协主席柳光敏,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深圳特区报总编辑丁时照,罗湖区政协副主席廖锦文,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唐亚明等出席活动。
以“辅史学之证,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为目标,《口述罗湖(1979-2019)》征编工作按照“政治性、代表性、影响性、广泛性”原则,将广泛征集50名于1979年至2019年间的罗湖建设者、奋斗者代表,邀请他们讲述记忆中的罗湖,传承罗湖精神,为罗湖区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凝聚奋进力量。
活动中,中国十大词作家之一、罗湖文联创作员蒋开儒,原全国政协委员、佳宁娜集团名誉主席兼创办人马介璋等口述者代表,以及袁晓江、胡野秋等专家学者和深圳特区报、越众文化、海天出版社等合作单位代表纷纷发言。
《口述罗湖(1979-2019)》征编工作
将分为三个阶段
▽▽▽
◆ 口述者征集;
◆ 口述历史采编及创新传播;
◆ 《口述罗湖(1979-2019年)》图书出版及总结。
其中,《口述罗湖(1979-2019)》专题报道第一期将于4月27日在《深圳特区报》和读特客户端线上线下平台同步刊发,此后将以固定频率发布。
“通过口述的形式揭示罗湖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展示罗湖建设者‘以梦为马、折骨做刀’的奋斗气概,用文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深入挖掘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作用,助推罗湖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柳光敏表示,《口述罗湖》征编是发掘历史智慧、传承优秀文明的重要形式,是广泛凝聚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的重要载体,希冀成为激励罗湖人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与精神宝库。
”
扎根罗湖数十载的奋斗者们
将会带来哪些精彩的故事?
抢先剧透一波
01
蒋开儒
中国十大词作家
罗湖文联创作员
我和罗湖有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罗湖,那时候我父亲在香港,一过罗湖就回家了。罗湖连着我的家。
1979年春天,我到香港探亲回来。下着小雨,落在我的心上甜蜜蜜,我扑进祖国母亲的怀抱。罗湖连着我的祖国。
1992年5月13日我闯荡深圳,一到罗湖就吓了一跳,记忆中的那片大水田变成一片摩天大楼。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2017年10月28日,我在美国洛杉矶演讲《我的中国梦》,一上台我边走边说,我从罗湖来。接着我讲了罗湖原创的五首歌,国际明星又唱了三首,这就是中国的故事、深圳罗湖的声音。罗湖连着整个世界。
02
马介璋
原全国政协委员
佳宁娜集团
创始人
1984年我从香港来内地考察。那时候罗湖还没有发展起来,到处都是黄土路。然而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一路上都是热火朝天的大开发景象,工地上都是忙碌的身影,机器的声音嘹亮,来往的人们步履匆匆,大家的身上都有一种拼劲。我感受到罗湖蓬勃的生机和巨大的潜力,于是下定决心在这里投资。
1990年代,罗湖的商业圈还没有成熟,我投资10亿港元打造深圳第一家也是当时最大型的商业广场——佳宁娜广场,吸引了大量深圳人和香港人来体验消费。
可以说,我参与了罗湖的建设历程。我对罗湖充满感情,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参与,与罗湖共同发展,相信罗湖一定可以再次奏响时代的新强音,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弄潮儿。
03
张跃仑
原罗湖区委常委
统战部部长
我在罗湖出生、长大、工作,整整待了40多年。
我写过一篇文章《一辈子只服务一个“村”》,这个“村”就是罗湖。罗湖这么多年积淀下来的精神是什么,我认为一是艰苦朴素,二是干事创业的团结氛围。
退休之后我也一直宣传着罗湖,我自己画画创作一直在画罗湖的城区景色,画罗湖的普通老百姓。
04
宋联安
原罗湖区
侨联主席
“罗湖”这两个字烙印在我的人生里。我牵头组建了罗湖共青团,对这里有很深的情结。
1989年,我去到美国谈及深圳时,有些人未必知道;但是说到罗湖和罗湖桥,很多人都知道。我对罗湖的感情是很深的,这里一草一木都是情。
05
胡崇安
原罗湖区检察院
党组成员
副检察长
我是一名老“检察人”,2015年从罗湖区检察院退休,在这片土地上干了快半辈子的司法工作,感情很深。
罗湖司法工作的变化也记录着罗湖的发展,在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工作中,罗湖在全国率先实行由公检法部门成立快审小组,快速解决当时“人多案少”的问题,体现了罗湖人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过往、这些精神,相信能为《口述罗湖(1979-2019)》带来丰富的内容。
06
廖虹雷
深圳历史
民俗专家
市史志办、
市民间文艺家
协会特聘专家
人生有两样东西是很难忘记的,一是母亲的面孔,二是城市的脸孔。在罗湖工作了6年,罗湖这张“面孔”深深印刻在我脑海中。1980年,广东省组织作家代表团到罗湖考察,看到热火朝天的工地,有老作家说:“仿佛看到了当年延安的场景。”那一幕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我写了9本关于深圳历史文化、乡土文化等的书籍,这其中罗湖给予了我充沛的创作动力。《口述罗湖(1979-2019)》的征编可以让这些历史中的真实故事再次回到人们的眼前,再次感受特区初创时期那种热火朝天的干劲。
07
吴颂球
渔丰实业股份
有限公司董事长
《口述罗湖(1979-2019)》的征编非常具有现实迫切性和必要性。短短40余年时间里,罗湖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大都市,有很多历史元素值得我们铭记。
渔民村是罗湖改革开放的一个亮点,是第一个“万元户村”、第一个城中村改造、第一个先行示范社区……作为渔民村人,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口述罗湖(1979-2019)》的征编,我会尽我所能参与进来,并发动渔民村老村民一同参与。
08
肖幼美
深圳市第三届至
第七届人大代表
市人大常委会
计划预算委员会
委员
在20多年的人大代表履职工作中,我向市人大提出上千件议案、建议,其中尤其注重罗湖的城市管理建设工作。
我作为代表履职的经历和案例,希望能为《口述罗湖(1979-2019)》提供大量鲜活的素材。作为口述者代表,我也会将我在罗湖经历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讲述出来。
关于罗湖的故事
我们一起聆听……
统筹整合:新时代新罗湖
往期回顾
来都来了,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