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他们做到了!| 口述罗湖⑨




坐落于罗湖区的深圳水库

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

也是当时的建设重点

从建设、扩建,到提升、优化

历时几十年的东深供水工程

离不开一代又一代

建设和守护者

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


这一期《口述罗湖》

让我们一同走进建设者林圣华的故事

↓↓↓


林圣华

1935年5月生,浙江象山人。1968年毕业于原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1986年任原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桥头管理处主任,1991年任东深供水工程三期扩建指挥部工程处副处长,1995年退休。


以下内容

源于林圣华的口述



位于罗湖区的深圳水库,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东深供水工程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


上世纪60年代,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上万名东深供水建设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堤筑坝,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供水工程。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香港从此摆脱了缺水的历史。


此后,东深供水工程又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扩建和一次改造,提升了水量和水质。1986年,我从广东省水电安装公司调到当时的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工作。作为亲历者,我分别参与了其中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扩建,亲身感受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今天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


这么多年以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东深建设者们的默默耕耘、精心守护,保障了东深供水工程一直稳定安全运行,为香港同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用水,为香港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来东深供水工程工作

让我找到了这一生的落脚点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广东省水电安装公司担任技术科科长。正好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需要一个技术骨干,1986年,我就来到了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


在省水电安装公司工作期间,我就已经参加了东深供水工程的二期扩建。当时,省水电安装公司承包了东深供水工程二期扩建的机电安装部分,我参与解决了上埔泵站第一台试用机组启动等问题,对后面的泵站建设在技术上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我也十分希望能为这个重大工程作出更多的贡献。


这次的工作调动,也让我找到了这一生的落脚点。能够参与到这项重大工程中来,我非常自豪。1990年,东深供水工程三期扩建指挥部成立。1991年我进到指挥部,从东莞桥头调到深圳,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深圳,来到罗湖。


1991年,林圣华在工程指挥部门前留影。(受访者供图)


大家相互学习支援

用扁担箩筐挑出了东深工程

当时的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一共有四个管理处,我调过来后先在东莞桥头管理处担任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1987年,东深局党委书记梁明带领省水电厅相关领导,在东莞桥头镇东江大堤做防洪检查并听取情况汇报(受访者供图)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1986年到任后,我立即对管理处的工作进行检查,主要抓工作方面的不足之处。


第一件事就是抓技术培训。我发现,这里的职工知道怎么开机、开水泵,但是为什么这么操作、出了问题怎么处理,他们就不太明白了。我就大张旗鼓地提醒大家在岗位上要规范运作,并给大家上课,讲明一些规章制度的内涵,加强在职工当中的培训学习。大家反馈说,培训后在岗位工作信心都加强了,工作的速度和效率都获得了提高。这让我挺有成就感。


1990年,林圣华正在主持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桥头管理各站站长会议(受访者供图)


现在搞工程常见的挖土机、推土机这些设备,没有在那个年代普遍使用,我们完全是靠肩挑人扛和人力劳动。我记得建深圳水库的时候花了3800万元,包括了8个水泵站、近80公里的河道的建设费用。大家住的是自己盖的油毛毡加稻草和黄泥的房子,门也没有,“冬凉夏暖”,条件很艰苦,吃得也很简单。可以说,大家是用锄头、扁担、箩筐干活,靠人力完成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


当时大部分工人很长时间里的工资都是47块1毛2,我们当时流行的一首歌,就叫《47块1毛2》。“四七一二,fa si do re”,大家在工程队里一直传唱这首歌。


即便条件艰苦,但也没有人对工作产生怨言或消极对待。大家聚在一起,都是热火朝天地讨论工作完成得怎么样,还有哪些需要我们互相来支持、帮忙,组与组之间怎么支援。那时大家都有一股劲儿,一心就是想着怎么把工程搞好,怎么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国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心思都十分热烈单纯。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香港用水量增加,原来的供水量已经不足以使用,必须进行扩建。1991年我在三期扩建工程指挥部工程处抓机电技术。当时组织上对我们的要求一个是供港的水量要足够,另一个就是水质一定要达标。


1993年4月,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工程指挥部全体人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三期扩建工程完工以后,供水量由首期的0.86亿立方米提升到17.43亿立方米,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水质还需要改善。那时,我们采用的是明渠供水。为了进一步改善水质,三次扩建完成后,又有了四期改造工程,主要就是把原来的明渠供水渠道改成全线的封闭式暗管。这样一来解决了清水和污水混合的问题,深圳水库的水也变得更干净,保证了高质量供水。至此,香港的水质水量问题全部得以解决。


克服“三道大关”

提前一年完成三期工程


在三期扩建指挥部的时候,我们连续克服了“三道大关”,使得三期工程工期缩短了一年。


第一个就是底环设备的订货,这决定了关键环节的施工进度。二期扩建工程中原本有8个泵站,三期扩建工程中新建了6个泵站,每建好一个三期扩建工程的泵站就替换一个二期的泵站。调到三期扩建工程指挥部以后,我坐在办公室的头几天查阅了大量以前的资料,发现订货上面有个“大漏洞”:有33台主要的注水泵,没有要求厂家把底环设备提前交货。底环是这款注水泵的基础环,底环不能提前交货,就不能预先埋入地下基坑,可能会导致其中好几个泵站的厂房无法施工,整个主建工程就可能会延期拖后。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立刻向省水电厅领导提了出来。省厅领导立即召开专门会议,并与两个水泵厂进行协商。经过加班加点的赶制,终于提前半年把底环设备提交到我们工地,保证了后面的施工进度。


第二个是抽水泵站的供电。因为水泵是电动机带动的,需要有电才能运行。但是当时只顾水泵站的建设,忽视了向供电单位提出需要提早供电。我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刻向省厅提了出来,为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省厅决定由深圳供电局和东莞供电局实行两路供电。经过协商,保证了提前一段时间向东深供水工程供电。


第三个就是关于水电站的建设。东深供水工程除了泵站以外还有1个电站,当时省水电厅领导提出希望加快电站的建设进度,第二天我就找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省水电安装公司。我给他们写了一份计划,目标是用28天建设完成电站并发电,他们同意了。省水电厅领导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当下就和省水电安装公司签署了协议。记得那时候正好赶上深圳有一个大台风,把省水电安装公司工程队住的地方都淹了,当时工程队的工棚就在电站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东湖公园里。但当时工人们顾不上这些,仍然不分昼夜、埋头抢干。最后只用了26天就把这个电站建好发电了。


在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大家都没有考虑个人得失,都把组织下达的目标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来完成,并且会专门总结上个月的工程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值得发扬的地方。大家都义无反顾地全心投入,为完成任务而奋斗。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只要工程需要,春节不回家是平常事。没有手机打电话,就发个电报到家里说“今年过年不回家了”,一心扑在工作上。


“三扩”竣工时,指挥部全体领导班子在深圳水库大坝上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在深圳水库边上

“东深精神”依旧回响耳边

2021年4月,我们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了“时代楷模”称号。罗湖区委也发出学习决定,号召全区党员干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向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学习,为推进“双区”建设和“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建设汇聚力量。


罗湖是个宜居的城区。从东莞桥头来到深圳工作的时候,我就住在罗湖布心花园,后来住进了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分配的房子,一直到现在,和大多数老同事都住在一起。小区旁边就是东湖公园,公园上面就是深圳水库。我们几个老同事经常约着早上7点去那里转一圈,看看当年工作过的地方。


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我深深地感受到对罗湖、对深圳水库和东深供水工程的感情。罗湖现在倡导弘扬“先锋精神、奋斗文化”,我觉得与我们东深建设者们当年“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都是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台风和暴风雨来了,家具飘起来了,床铺抬起来了,也顾不上回家去看,一心一意就是为了工作。我感到,“东深精神”依旧在深圳水库边回响。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希望有生之年为党和国家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扫码查看更多内容#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东深精神”至今仍在

深圳水库边回响

闪耀着不朽荣光

彰显着时代价值


更多精彩故事

敬请期待下期《口述罗湖》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许依妍 实习生 韩诗淇、封面来源黄建华

统筹整合:新时代新罗湖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往期回顾

1、通告 | 罗湖区南湖街道调整相关封控区、管控区范围

2、下周一&周二,请提早出门!这些路段注意避开!

3、习近平将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

4、6月25日罗湖区核酸采样点更新!附有效防疫“宝典”→

5、罗湖一周 | 全力阻击疫情;启动抗原自测试点;推出29项行动计划优化营商环境

6、“三区”考生如何赴中考、学考?学生如何返校?罗湖最新问答来了!




来都来了,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