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区没有昆虫旅馆
本土区好像有那么一个长得像昆虫旅馆一样的东西但凡来过的人大概率都留意到了就在过了黑眉锦蛇还没到水獭之间的那个地方。但那不是昆虫旅馆,所以本土区的昆虫旅馆应该长什么样?
没什么样,本土区就没有昆虫旅馆,也很可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没有昆虫旅馆。
可能要先解释下昆虫旅馆,大概就是用一些枯枝或有孔隙的植物结构或一些其他自然物或人工开创一些空洞等形成一些昆虫们喜欢的结构来招引昆虫来到这个地方居住、繁殖、过冬等等。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所谓昆虫旅馆也不一定只给昆虫提供机会,也会包括一些节肢动物或者软体动物等等。总之,是一种看起来给虫子们制造了巨大福利的乐园。
昆虫旅馆在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治正确的。一些新建的生态公园、社区、教育营地、自然科普基地等等地方,往往会用昆虫旅馆来表明自己友好生物多样性的身份。
但我对昆虫旅馆和昆虫旅馆所带来的效应充满了怀疑。
首先,我大致推测了一下昆虫旅馆有两个作用,第一是给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昆虫提供生存机会和资源,第二是科普展示教育,把友好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展示出来。一个是对虫子的,一个是对人的。
先说对虫子的,昆虫旅馆有一种越搞越大的趋势,甚至有一种做成城市地标才解气的冲动,但太大的昆虫旅馆不是友好昆虫的,对于同种昆虫,显然在生存过程中存在竞争关系,都住在一起但附近有那么多吃的吗?就好比天通苑那么大的社区,但方圆百里之内只有一个小菜市场,一个小医院,一个小学校,一个饭馆,一个银行等等,也没有私家车和便捷公共交通,出门只能靠走,还不能网购,那还会有那么多人会选择住在那里吗?
对于不同种昆虫,也可能存在捕食关系,就比如你们俩人在二月中旬的某天偷偷摸摸的去到如家,然后这个如家里住的有杀人犯、抢劫犯、抽烟喝酒烫头黄赌毒等等各种人,除了警察啥人都有,还只有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你们俩还敢进去住吗?住了还能出得来吗?就算你俩也是杀人犯,这又不是监狱,也没有那个必要上这聚齐吧。
昆虫旅馆也不是找点自然物随便一堆就准有一帮冤大头昆虫过来住的,每种或者每一类昆虫都有自己的偏好,比如孔的直径和深度,比如缝隙的宽窄。并且还有很多讲究,如朝向,阳光等等。当我们注意到所有的细节,所有的需求,就会发现,昆虫们和我们一样,不喜欢家家户户都长得一样的结构和装修,每家每户都不一样才更有乐趣,更多种类的昆虫也会有更多种类的需求,对应的是更多种类的结构,真正更友好昆虫多样性的是什么样的东西?一个所谓叫昆虫旅馆的小盒子够用吗?
显然是太不够用了,那多大够用呢?把你所有的空间和一切的资源在可行的情况下都去尽可能的友好昆虫,才够用。本土区希望用全部的资源去友好生物多样性,所以这里没有必要有昆虫旅馆。
那不是每个地方都是本土区,没有全部的空间都尽可能的去友好昆虫的地方,是不是用一个昆虫旅馆,也能算是很好地弥补呢?
我认为不完全是,因为昆虫需要的不是一个提供住所的地方,而是需要生命中的全部,比如你用一个昆虫旅馆吸引来了切叶蜂,它会把附近的蔷薇科植物的叶子切出一个又一个的圆形缺口,这些被切下来的叶子会被它带回到昆虫旅馆中的孔穴里服务于幼虫,结果这时候你发现你心爱的月季叶子被咬得千疮百孔,你决定给你的月季用杀虫剂,虽然觉得这对昆虫不太好,但你想,没事,我还有昆虫旅馆呢,它可以对昆虫好。这道理说得通吗?
所以一个昆虫旅馆是没有什么用的,昆虫旅馆只是一个技术手段,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人类友好昆虫的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昆虫们自己就会找到你身边一切它们可以利用的资源,远远多于昆虫旅馆所能提供也多于你的想象。
比如在本土区,我们会更多的选择本土的植物,因为本土的植物才更对本土这些昆虫的胃口,即便园艺植物我们也希望选择更原始的品种,比如我们不喜欢花朵重瓣的性状,重瓣是花朵选育时候常见的培育方向,因为看起来花朵更大更好看,但花瓣是由雄蕊分化来的,对于那些吃花粉的昆虫,增加了花瓣但减少了有花粉的雄蕊的花简直一无是处。
我们还会选择更多种类的植物,因为不同种类的昆虫有不同的食性偏好,越多种类植物可以给越多种类的昆虫提供食材,我们也会针对一些昆虫的需求种植植物,比如芸香科、马兜铃科的植物很受蝴蝶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我家的马兜铃刚长出来还没一个礼拜,就有麝凤蝶在马兜铃的叶子背面产卵了,几个幼虫长得飞快,吃的也是飞快,当我再发现的时候马兜铃的叶子已经彻底被吃光了,我赶紧把仅剩的麝凤蝶幼虫拿到红山里面一颗野生的马兜铃上去了。
麝凤蝶的幼虫会在红山泛滥成灾消灭所有的野生马兜铃吗?
不会,因为我家那个马兜铃之所以能被吃光是因为我种的晚了,所以我的马兜铃远小于正常的野生马兜铃在这个时间段应该有的大小,不是它们吃太多而是叶子太少了。并且,即便我没有把麝凤蝶的幼虫拿走,我家那棵马兜铃也不会死,因为吃光了所有的叶子之后,要么麝凤蝶的幼虫饿死,要么就是幼虫比较大了可以忍饥挨饿提前化蛹,但因为营养状况比较差,成虫也会比较小。没有叶子的马兜铃会在麝凤蝶幼虫化蛹或者死掉之后,重新开始生长。所以我把麝凤蝶幼虫转移,救的不是马兜铃而是麝凤蝶幼虫,非常符合我救护野生动物的人设了。
蝴蝶和寄主植物的道理很好理解,麝凤蝶的幼虫要是都能把一整棵马兜铃都吃光还没化蛹,那麝凤蝶也就没有办法完成物种的延续了,所以它们的产卵时间一定是和马兜铃的生长相关的,马兜铃长到比较大了禁得住吃了才会到麝凤蝶产卵的时间段。
泛滥成灾吃光所有的野生马兜铃更是不可能,据我所知,距离犀鸟馆最近的马兜铃在大壮观阁,来过红山的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遥远,我肯定知道的不全但我的意思是野生植物们不是像玉米地一样好几十亩都是一种植物那样互相挨着挤着,麝凤蝶吃完这棵马兜铃,再想吃下一棵,以一个毛毛虫的脚程如果是无法到达的,那足够远的那棵马兜铃对于这几只麝凤蝶的幼虫就是安全的。这也是为什么虫灾往往发生在大面积单一种植的农田或者单一树种的植树造林中的原因,就像虫子抵达自助餐现场,并且盘子一个挨一个,吃完一盘直接下一盘,再配合当年对虫而言的风调雨顺,虫子就会爆发。大自然中虫子更多,但没什么植物被虫子吃绝了,它们自有一套运转的法则。
在本土区,不会在昆虫旅馆中放点石头或者瓦块给蠼螋或者鼠妇住,有那个石头扔在植物下面的土地上,再保留着落叶,满地都是蠼螋、鼠妇旅馆,不比昆虫旅馆效率高多了么。管理上,绿化里往往想找块石头都找不到,一根树枝都不能留更别说倒木,落叶也是被辛勤的清扫一空,然后拿个破盒子说这是旅馆,昆虫们来住吧。这不扯吗?
小时候去哪抓蛐蛐?顺着叫声翻开每块砖头、石头,那下面都是虫子们的宫殿。绿化本来应该是生物多样性最稳固的基石,而现在的绿化管理清杂、打药往往都是不友好生物多样性的,这里面得有多么大的一个遗憾啊?
在本土区,越冬的蝽没有昆虫旅馆选择,它们选择了塑石的缝隙,蝽会集群越冬,很多只一起钻入缝隙,越深的越有机会活下来,外面的很可能会被冻死,即便冻死也能起到防风的作用帮助那些自己没竞争过的同伴活下来。有意思的是,用水泥制作成的塑石的缝隙它们也会选择,有位老师曾经讲过,人类想帮助大自然,那只能用大自然的方式。我理解比如像堆肥就是这个意思,塑石应该也是,做塑石之前我们可能不知道会有这个功能,但我们把水泥塑造成自然界石头应该有的样子,动物们自己就会来寻找到其中的机会。当然,塑石的温度湿度和真正的石头缝隙存在区别,也许对于越冬的蝽更好,也许不好,还需要我们持续观察。
总之在本土区有太多友好自然的运行方式让我们不需要昆虫旅馆而能拥有更多种类的昆虫,今天中午本土区的人全都在农田干活,用友好环境的方式,阳光下一群晃来晃去的飞虫,看不出来是哪种,但知道它们需要的不只是旅馆。
昆虫旅馆作为一种结构,它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但我认为操作方法应该是对于一个区域有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之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材料、方式和结构,给特定的虫子或类群提供资源,来满足这里的需求,甚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季节之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调整。
而不应该是普适的、糊弄的。昆虫旅馆可能会受到开发商、设计、建造者的追捧,因为它被认为是高效的、低成本省时省力的、一劳永逸的、可复制的、先进的和政治正确的。但我们前面说了很多来说明其实它不是的。试想一片不能接受杂草的单一选育草种的定期维护使用杀虫剂和化肥乐此不疲的草坪上孤独矗立着一个昆虫旅馆,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好在昆虫旅馆还有一个对人的作用,宣传和教育。但如果我们告诉别人的不是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友好生物多样性,如何和其他生命共存分享地球资源,而是我们只要有个这个叫昆虫旅馆的盒子就够了,那么我们是在骗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