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湿地中的獐子,远远不止好看

野生青年陈老湿 野生青年陈老师的咸盐和碎雨
2024-08-30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游客拍的本土区獐子的照片,有一种好看到世界名画儿的感觉,想来想去想了很多,我们可能可以从很多的角度来解读我们所谓的高级,比如我们之前常说的为什么湿地需要獐子,为什么用湿地展示獐子,为什么有后面的茅草房和对面的灶台,关于獐子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保护,对公众传递什么样的保护教育信息等等,但当我们屏蔽掉为这些所谓的高级和炫技式的五毛钱特效的喝彩,我们应该意识到对于那些真正生活在其中的獐子个体的福利状态而言,前面那些都微不足道。动物个体的福利状态并不冲突于前面所提到的任何,它们在同一逻辑体系里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如果我们只看到浮夸的却忽略了动物福利本身,我们会逐渐偏离我们本来的目标,动物福利才是动物园的基石。
©身残志坚老张头  @智商低于一百五
我并不是说本土区的獐子好看但福利不好,正因为它福利好才会好看,照片中的环境也给它们带来积极福利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时代的信息流动方式让我们喜欢用一张照片或者一个短视频的内容来呈现动物个体,但动物个体的福利状态是它们生活中每时每刻的状态,如果动物每天只为了视频中那20秒而活,那会是一件可悲的事。
选择用湿地展示獐子的时候我们就明白这是一个取舍,獐子生活在湿地但不生活在水中,我们用水体呈现湿地占用了獐子的活动空间,这是一个好的选择么?我们并不确定但我们相信把动物需要的环境提供给动物,让动物生活在这个物种在演化过程中适应了很多很多年的环境中,是对物种自然史的尊重,一定能给动物提供更丰富且积极的选择机会。
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獐子的湿地在被尊重自然的方式照顾时,湿地展现出它的旺盛生命力,之后呢,獐子告诉了我们它们有多喜欢这个环境。
首先,湿地生长出茂密的植物,来过本土区的人都会知道,不用企图强行看到獐子,如果你看到獐子,那只不过是因为獐子想被你看到而已,但事实上獐子还是很容易看到的,因为它们并不介意被你看到,人们看到的獐子也都是泰然自若,既不惊慌失措也不过度亲人。它们能有这样的状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湿地的茂密植物给它们提供了躲藏机会让它们拥有充足的安全感,和我们一样,只有明确是安全的环境或者说有充分安全的地方,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好奇去探索未知,去应对新鲜事物。
除了通常提到环境时所指的固有的笼舍环境,饲养员也是环境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天数次出现在笼舍中的饲养员如果不能被动物个体信任,那笼舍环境本身也就没有什么安全可言了。印象很深的张老师讲课的视频中提到,饲养员为了不惊吓到动物的轻手轻脚的关笼门这样的细节都是决定着动物对于饲养员信任的一部分,建立信任真的是饲养操作中的一言一行,而不是每天行为训练那一会的事情。
©身残志坚老张头  @智商低于一百五
獐子个体和饲养员之间保持着一种奇妙而美好的关系,它们会偶尔在门口张望观察有没有人来提供新鲜的食物,没有也没关系,因为它们还有别的选择,当饲养员去喂食物的时候,它们会根据食欲来调整跟饲养员的距离,食欲跟饿不饿和这顿吃什么有关,距离从上手接食物到远点看你等着都有,不同个体也有自己的尺度,饲养员也很尊重每个动物个体的界限。其实,信任不是动物张着嘴等着吃的就是信任,那也可能只是饿,信任也可以是互相找到相处方式之后的关系。
有时候人们很享受动物和人的亲密关系,喜欢那种动物充满期待的眼神和动作,喜欢一叫名字动物就跑过来,喜欢动物总缠着自己。我也是饲养员我当然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那是动物对你的认可,很美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动物是否过度依赖饲养员,是否没有自己的生活,有些动物见到人会很感兴趣,如果人有回应它会很高兴,但如果人没有回应,动物也愿意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它的世界里只有人。
如果一个动物个体的世界里只有人,那在人不在的时候,它的世界会坍塌,并且,任何野生动物的世界里都应该丰富多彩,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很多事,那才是一个野生动物应该有的状态。如果一个野生动物个体的世界里只有人或者说人占的比例太大,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它生活的环境中,太缺乏选择的机会和变化了,除了人空无一物,如果如此,即便人在,它也只是拥有一个坍塌的世界。
说到这里我想到之前的一段对话
大概就是这个视频里的动物笼舍环境漂亮且丰富,而我认为好看的环境不能称之为丰容,因为丰容在于变化和给动物提供选择,张老师说丰容中唯有变化是不变的。
这是巴罗老师给出的观点和解读,在我看来这并无本质分歧,只是如何分类的问题,如果严格来说是我表述不对,或者我愿意尝试创立一个新的分类方法之后再说,这不重要。我想说的重点是巴罗老师解释了好看的环境中,都给动物在哪些方面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而实现动物更积极的福利状态到的。
好看的环境通常指的是人看上去的好看,动物能从中获得什么很少被提及,这可能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营造环境的过程当中,人们只在意自己眼中的好看,而忽略了是否能给动物带来更多。本土区獐子湿地的环境也是如此,除了好看,它也给獐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果来到场地中,你可以找到有的地方地势高,有的地方地势低,这带来了土地含水量的不同,对于卧在上面而言,温度不同,不管寒冷还是炎热,獐子可以根据当时的需求选择。地面上会有不同区域铺设垫草,这能提供卧起来更舒适的地方,吃剩的草会被用来铺路,路是人走的也是獐子走的,吃剩的树枝会根据不同季节堆放在不同位置提供不同的功能,在夏天,堆在植物生长的区域可以保护植物嫩芽不被踩踏,在冬天,堆放的树枝可以在植物凋零稀疏之后形成藏身空间让獐子更好的隐蔽。根据气候情况决定的滴管保持植物能有旺盛的生长同时能起到降温的作用。还有可遇不可求的阳光同样是环境的一部分,一片湿地自然而然减少了高大乔木对于阳光的遮挡机会,只要有阳光的日子,獐子就有机会享受到日照,这是这个物种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原本生活的湿地就是如此的阳光普照,即便是生活在南京野外山林中的獐子,我们已知的信息也倾向于反映出它们喜欢林缘开阔地活动,我相信不能像初中生物课实验证明鼠妇喜欢黑暗那样证明出獐子喜欢太阳,因为有没有阳光可能不是獐子选择栖息地的判断标准,但它喜欢的地形和食物,都出现在阳光下,充足的日照也就成了它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演化中被写进这个物种中。
每年的梅雨季节是獐子生病率比较高的时期,那是每年都有的一段阳光不在的日子,梅雨对于生活在华东的獐子不是问题,因为野外它们也会同样应对,但看起来在其他时间能更好享受阳光的个体更能安全度过梅雨季节。
植物是整个獐子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维护植物的状态也能让动物从中获得机会,除了前面提到的茂密植物提供藏身机会之外,也提供了食物,水中的水鳖(一种浮水植物)和荇菜是獐子喜欢的食物,但它们更倾向于站在岸边吃,獐子可以游泳,也可以游到水中间去吃叶子,但本土区的獐子很少这么做,也许是水中对于它们来说风险更大,并且它们并没有那么缺乏食物,但因为水鳖和荇菜的新鲜好吃,所以在风险不大的情况下成为了优先选择。
从开始生长起,很快岸边的水鳖和荇菜就会被吃光,但它们会延伸到水中间去生长,獐子就围着岸边吃,哪边长到岸边能够到的地方就去哪吃,因为岸线足够长,所以獐子总有能够到的水鳖和荇菜吃。说到岸线长,我还记得当时獐子湿地施工回土的时候我也在,马可拿他的激光笔给施工的兄弟讲岸边要如何弯弯曲曲,要如何伸出来一个半岛,这既是审美的需求,同时也让岸线更长,让更多植物有生长的机会,更多岸边的浅水地带,让更多鸟有地方下水洗澡,让獐子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水鳖荇菜,这就是生境边缘生物多样性高这个原理在动物园笼舍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给大自然更多机会,提供给圈养动物更积极的福利状态。美和对动物友好不冲突,只要你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
©身残志坚老张头  @智商低于一百五
对于生活在动物园中的圈养食草动物来说,食物往往是匮乏的,倒不是说提供的量不够,量往往是可以够的,但质不够,食草动物在野外怎么也是几十种野生植物的取食,这在动物园几乎无法实现。除了种类不够,新鲜程度也差很多,超市冷藏柜里的玉米和直接掰下来的玉米你试试你就知道区别有多大,我们尽量提供新鲜的但也不如长在环境中自己吃的新鲜,不新鲜的也会吃,但会对量和营养有细微的影响,时间久了差别就大了。在野外不同季节动物会取食植物的不同部分,生一点不吃,老一点不吃,活得好就这么挑,因为大自然中一些时候资源就那么丰富,动物园比不了。采食方式也大有不同,长颈鹿舌头卷树叶,獐子揪草尖,动作非常娴熟,往地上一方,吃法就不一样的,虽然能用食物丰容的方式弥补,但并不容易和量太小,不过那也得做,不能因为量小就不做了。
我听赵姐说以前袋鼠吃提供的什么草,因为是割下来提供,所以他整着吃下去,容易梗阻,在野外它是磕长在地上的草吃,吃下去就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所以不梗阻,她们就用绳子把草捆住给,袋鼠就得一小段一小段咬着吃下去,我给拉师傅讲完我们觉得这个太高级了是真的高级。
獐子湿地里面生长的植物开始尝试解决食草动物在圈养条件下的食物的问题了,不光水中,岸边的植物也在观察不同季节取食的情况,没有水的天然隔离会更困难,但仿佛也能根据不同季节食物种类的区别这一点和冬季扬子鳄冬眠之后獐子去扬子鳄那边活动这样的机会做一些新的尝试,这些创造性的尝试得意与笼舍设计,也得益于关于动物个体福利状态的追求。
今天暂且只说这么多,这是一篇松散漫长的内容,大概讲的是本土区的獐子和它的湿地除了拍照片好看还好在哪?是以本土区为例讲述一些道理,具体都有哪些道理则因为逻辑跳跃不适合归纳总结整理更适合全文背诵。
对于动物园,应该有高远的梦想,也必须以动物福利为基石一步一步走下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野生青年陈老师的咸盐和碎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