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像古人一样生活的人,在生活中找到别样美好

2018-03-25 时尚旅游 时尚旅游 时尚旅游

在远离繁华霓虹的京城一隅,有一些年轻人,研究古时文人的文化、艺术、养生之道……并从中汲取灵感与新中式生活美学。他们隐逸在都市的钢筋水泥建筑的虚幻里,却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默默耕耘,承前启后,独善其身。


我们走访了四位潜伏于帝都的“都市隐者”,他们在其不同领域探索与收获:艺术家林曦将教授书画的“暄桐教室”入驻世贸天阶;音乐人三强筹划创作传统啸乐的跨界演出 ;古法制衣人朱博伟投入到广西壮族当地服饰文化调研采风中 ;养生料理达人娇娇则踏上新疆去寻找“药食同源”的绿色食材……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毛主席这句名言,在这些“80 后”“90 后”新生代身上, 36 39615 36 14397 0 0 5990 0 0:00:06 0:00:02 0:00:04 5988仍散发出智慧的熠熠光辉。看完这期专题,很可能你兴致勃勃地提起毛笔写几个大字,却被老公吐槽没苍老师写得好 ;翻出压箱底的旗袍试试,却发现悲催小肚腩快流出 ;告别外卖扎进厨房烹饪养生素食餐,却未必满足家人的胃口……


别急,放慢生活节奏,重新去体会这些过程的美好,你的每一步改变,逐渐渗透点滴细节,影响周遭的一切。换言之,也许某日你会为“入手某牌包包还是练练古琴”纠结时,我们这期内容也有了别样的意义。像古人一样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口号,逐渐成为当今都市LOHA族的生活态度,悄然兴起。


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与冈仁波齐结缘的啸乐家——三强


对于很多金庸武侠迷而言,“仰天长啸”这个词并不陌生。尤其读到“杨过长啸一声,万兽跪倒,天上地下,唯神雕大侠独尊”此类桥段,在心潮澎湃之余,我开始对“啸”为何物,抱有一百种阿姆雷特式的幻想——此技应是一种极高的内功心法。


某日,我听闻京城有位这样的歌者,他以深厚的口技绝学继承了啸乐精髓,并将其融入中国儒释道文化哲学和西方音乐疗法,让千古啸乐成为了一门高雅静心、治愈性的现代艺术。


在三强的音乐工作室“啸乐堂”,我见到了他。推门而入,堂内陈设古朴雅致,多为一些竹、藤、木制的家具和茶具器皿。地上铺着草席,可以惬意地光脚踱步,或就势在蒲团上盘腿而坐。



三强身穿一袭布袍,目光善良而谦和,他缓缓地招呼给我们倒茶。生性慢热,是很多艺术家与生俱来的性格。他也不例外,些许陌生的距离感让大家都有点生分。


“这是老六堡茶,今天刚启封,大家一起尝尝”,三强给我们一一倒茶,看着壶内逐渐舒展开的茶叶,三强语速缓慢地将他与“啸乐”的不解之缘娓娓道来。


儿时的三强,喜欢吹着自己喜欢的口哨,在山野之间撒欢儿玩闹。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他最好的玩伴。和很多音乐人一样,他带着对音乐的憧憬来到都市,在酒吧穿着时髦服饰披着摇滚范儿的长发,嗨歌驻唱,通宵达旦。久而久之,这样的生活让他心生疲倦,用他的话说“是一种生命能量的透支”。


“我开始淡出娱乐圈,在家写写书法,插一束花,品一口茶,这些爱好让我很平静,这也许就是心无一物吧。”与此同时,三强开始研习口哨、佛教音乐狮吼、赞呗、蒙古呼麦……. 在他的音乐探索之路上,一种起源于上古时代几乎失传的古代文化——啸乐,在冥冥之中开始向他敞开另一扇创作大门。


“人类最早的语言就是‘啸’。比如在两座山之间,古人们用啸声进行信息传递与沟通。”


“汉字‘啸’的起源来自于两个跪拜祭天的人形,它是上古时期古人祭祀仪式时,借由丹田之气效法猛兽的声音,驱神御灵。《山海经》中曾对西王母做出过这样的描述 :‘豹尾 , 虎齿 , 善啸 , 蓬发戴胜’。”



啸歌,是古人崇尚天地合一的生活方式。“声音创造万物。可以让分子结构包括人类的细胞离子进行分解,分解度为零,这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从‘无’中会产生新的阴阳离子。每个物体都是震动的频率,这就是生命。


”身着布衣,云游四海,是三强自我修行的方式。“衣服也是有能量信息的,穿化纤和棉布的感觉完全不同,古人穿衣更简单、通透、智慧。”他通过旅行在各地创作自己的“啸乐”艺术作品,在中国乃至国际进行啸文化交流,发扬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精神,倡导人类保护地球自然生态、推崇素食养生、尊重传统文化、发扬文化创新意识。


在一次采风旅行中,三强途经三门蛇蟠岛清风洞。千年石洞微风习习,心形的洞口浑然天成,犹如置身于仙境,这个由唐朝古人徒手开凿的天然石洞给了他很多音乐创作灵感,最终在洞中完成了一场“啸乐”传统音乐会——《三生万物众生之门》。



“这个作品是孙导一手策划完成的,在舞台灯光设计方面,她是专家。”他说到这儿,腼腆一笑,看了看身边的文婷。后来我们才得知她是一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独立导演。眼前这对儿,有着 10 余年的年龄差,一位谦逊羞涩面若少年却身怀绝技,另一位是少言寡语高冷美人。他们因啸乐结缘,最终走到了一起。在这与世隔绝、仙乐飘飘的啸乐堂里,倒真像是武侠小说中描述的神仙眷侣。


片刻,三强忽然即兴用人声模仿布鲁斯小号演奏“玫瑰人生”。在悠扬的蓝调旋律中,我们一方面惊叹啸文化技艺的博大精深,也为他们平淡似水却相敬相依的爱情所感动。


临行前,摄影师建议为这对艺术家伉俪拍个合影,却被文婷婉言拒绝了。在内,她是个低调食素的美丽姑娘,在外,却能独当一面担纲导演的角色,让人心生敬佩。


上医为食医

森系健康料理创始人 & 美食达人——汤玉娇


在北京,毗邻今日美术馆的 22 艺术街区,是先锋艺术画廊与前卫餐厅的新地标。不羁的文化思潮与味蕾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在 Root 素食餐厅,我见到了素食美食家娇娇。她是一度叱咤奥美、百度职场风云的“白骨精”,却在 31 岁游历各国后,师从风靡全球的 Macrobiotic,跨界成为一名厨师。她在研究各国膳食后发现中国的“药食同源”才是食物的本真,至此之后她开始遵循二十四节气,研究养生有机食材,去做顺应时令的料理。


初见娇娇,印象中是个正能量无限的乐活女青年,骨子里却憋着那么一股北京妞的倔——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不解,毅然辞去了高薪工作。然后,一头扎进了自己的素食养生王国 :翻阅养生古籍、用光谱仪研究有机食材……



她有着 Fashion Girl 的时尚妆容,内心却崇尚“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学——提倡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尊重将生命贡献给人类的食材,通过正确地对待事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让世界真正和平。


在无肉不欢的时代,素食似乎与美食无缘。“我老公是典型的食肉动物,开始他总是对一桌子‘菜叶’叫苦不堪,于是我开始研究美味与营养共存的膳食。”她遵循古人“上医为食医”的养生主张,以食疗改善了老公与父母的亚健康体质。“食物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传播情感的温度,”此时,她的目光温和而坚定,让我联想到她那道“番薯苹果金团”的味道——凝聚了幸福感的丝丝甜意。


而我们见面时,她正忙碌地准备着一道时令的菜品 :姜汁藕节汤。新鲜藕节已经洗净,连皮研磨成藕泥,看起来既清爽又营养丰富,“最重要的是还要导入一点姜汁提鲜,”在娇娇眼里,每次制作菜品的过程也是一段修身养心的旅途。


以古为师,安住当下

水墨艺术家——林曦


清晨,秋雨潇潇,混杂着些许凉意,驾车穿过喧嚣的街道,拐入 798 艺术园区旁一条安静的巷子。丛丛翠竹掩映着一幢灰墙黛瓦的房舍,旁边牌子上写着“山林曦照”。这是山林曦照的原空间,我们的采访在这里进行,10 月的时候,山林曦照已经搬去了它位于 CBD 的世贸天阶新址。


室内陈设简约,鲜有修饰,门口的竹子却在落地窗前伴随日照投射出不同的光影。一字一画,一案一几,皆蕴含着一种安静祥和之美。极简的墙面留白让视觉变得舒缓而放松。这里从画作、家具、服装、配饰、文房四宝……都透露出一股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又不失现代简约之美。细细欣赏,别有趣味。



“闭门即是深山,玩物随处净土,难得片刻清福。”


这里的主人叫林曦,水墨画家。她的身份很多重,是教授传统书画“暄桐教室”的小林老师,也是时尚杂志不时关注的焦点,她为蒋琼耳的上下品牌设计扑克牌,为宾利汽车设计内饰,为作家冯唐设计书籍封面,与巫娜一起同台演奏古琴,和梁冬一起录节目谈国学……


暄桐教室的学生如此形容她 :“林老师一会儿像个孩子认真地玩耍,眼神清澈得像个婴儿 ;一会儿又像个修行多年道行很高的长者,话语精辟直白,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令人醍醐灌顶。”


当日,林曦穿着一袭玫瑰木粉色的棉质中式长裙,领间有块玛瑙襻扣精巧地揽在脖颈,复古小立领流露着一丝中式优雅。她有着极具亲和力的 Baby Face 和灵动的眼眸,这和她画中的孩童如出一辙,简单、纯净,不乏顽皮。


恰逢林曦刚从京都归来,精神不错,谈及旅行见闻,更是心生欢喜。她最爱是京都的古董市场,此行她收获了一件宋代瓷器和一本古籍善本。“我喜欢京都,因为京都包含了太多对汉唐的想象。换一句话说,它特别像我们消失的古代中国,随处街边一家店铺都具有至少 300 年以上的历史,让人找到‘非岁月不可’的时间磨出来的营养。”


每个人都能在路上找到旅行的意义。对于林曦而言,“旅行把我们从习惯的环境中抓出来,然后放到一个新的环境里,重新认识自己。”几年前,她曾把自己总结为三种角色——手艺人,手艺人的老师,妈妈。随着阅历的增长,她开始匠心独具打造“山林曦照”—— 一个中式文人审美品牌。在我看来,这是由艺术家跨界到产品经理的大胆之举,而林曦用她的方式,书写了这样的“产品说明书”:


“有物先天地,君子玩美物以赏心、以悦目、以凝神、以养德、以无恙、以延年。闭门即是深山,玩物随处净土,难得片刻清福。美物在精不在多、在耳鬓厮磨不在束之高阁。麓家具,药师香,衣糊衣物,暄桐文房,问茶器具,璎珞首饰,手作古琴。好椅用以坐忘,好香用以熏德,好衣用以抵寒,好笔用以生花,好茶用以涤烦,好琴用以消愁。雨后露前,花朝雪夜,山林云起,曦照万千。”


反复阅读,含英咀华,口舌生香。



虽然已经是一位小学生的妈妈,岁月并没有在林曦脸上留下刻意的痕迹,反而赋予了她一种自信、乐观的美。她也一直以古人为师,乐在其中,并且也很乐于将那些所得和会心分享给其他的人。


“我们遵循传统不是为了成为古代人,所以我并不重视形式化的传统,而是学习美的文化,成就今天的自己。


“如何像古人一样生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安住当下的好心态 ;其次,注重品质之美 ;人不能为物质所控而活着。”


“创造力在于你能享受地把有限的生活品质化艺术化,这就是古人的生活态度。”在林曦看来,“同样是吃一顿饭,有人享用饕餮大宴,有人吃顿肯德基,也有些人去菜市场买了几把小青菜和一条鱼,回家放锅里一煎,还美美地拍个小照片,很享受地把它吃完了,其过程比去吃米其林餐厅还开心。”


“你永远不能预测明天和未来,如果人为了一个物化的目标而活着,我觉得是永远不会快乐的。古人之所以活得开心,儒家道家的文化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当你在追求一个更高的目标而活的时候,眼前的物质才很难困扰到你。”


“看看窗外,其实我们和一片树叶也没有什么不同。”


还有“今天写字没,读书没,静坐没”,这是林曦版的三省吾身。


在融会贯通的互联网时代,林曦发微博、开淘宝、上直播、拍视频、录网课——不遗余力地向大众推广传统文化、美育与处世哲学。她“把教授书画当爱好”,她很高兴做那个“会画画的手艺人”。她说自己在做的这些事情相对于彼此都是业余状态,但面对一件的时候,也就认真地做好一件。


她有一颗好古之心,也脚踏实地地活在当下。


敬物尚俭重道轻器

旗袍古法裁制技艺的传承者——朱博伟


在京城胡同小巷的一个裁缝铺里,这里的生活缓慢有序,伴随天际荡起一阵阵缥缈的鸽哨声,哒哒哒的缝纫机节奏也因此而别有韵味。屋内一个脚踏千层底布鞋、身着中式布褂的小伙儿也在忙碌着鼓捣自己的手艺活儿——制作保留民国手工艺的传统旗袍。


这位 90 后北京小爷叫朱博伟,出生于东营房胡同满族正白旗的他,说话办事接人待物,非常客套、有理有面儿。言谈中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您这边请”“您慢走”“请留步”,流露出属于这座城市鲜明的京味儿文化。在上世纪 80 年代,朱博伟的祖父创办的北京育美服装学校完成了故宫博物院“清代龙袍”复原工作,“每日都在缝纫机咔哒咔哒声中醒来”是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



20 岁那年,父亲的突然病故让他对未来的发展发生了转变——放弃本科计算机专业,师从祖父学习旗袍古法剪裁精要,并考入北京服装学院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专业。


朱博伟性格爽朗,生活中更是重人情孝父母的暖男。采访前,他特地告知“我上午先给祖父做饭,然后可以接受采访”,谈及家人,为母制衣更是其尽孝道的一种情感表达,如他所言,“母亲年轻时,最爱穿父亲制作的旗袍,现在父亲不在了,我希望她能穿上我做的旗袍,重拾曾经的美好。”


朴素的话语,蕴含了面前这个青年炽热的赤子之心。这种真情实感,更是被朱博伟以精湛的手工活儿,伴着细密的针脚深深地缝进了旗袍以及他对生活细微点滴的热爱中。


采访中,朱博伟带来了第一件手制古法旗袍,该旗袍还原了民国时期蒋夫人钟爱的款式,古布小锦上四方连续的图案,无声地诉说上个世纪女性的优雅与精致。古法制衣与现代剪裁不同,古人崇尚“敬物尚俭”的服饰设计理念,所以在古典华服“十字形平面结构系统”中“布幅决定结构形态”的制衣观与“单位互补裁剪算法”等技艺,最大限度地节省面料并保证其完整性,蕴含古人先进超前的环保理念。


“动手胜千瞧”是祖父朱震亚的家训,“学者,考中华服饰之源。裁者,掌华夏文脉之本,唯,‘动手胜千瞧’方能学以致用。”仅仅五个字,对于我面前这个手持折扇的北京土著,承载的是几代人对旗袍裁制技艺传承的希冀,以及“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编辑 \ 毕欣瑜  文\ 张觅  图\ 张博然


🚕

You May Also Like


一年97天拿来过节的爱丁堡,吃喝玩乐这篇就够了!

吃货通往美食的必经之路,绝对少不了这里!

奥斯卡已落幕,但世界欠它们一个小金人!


金牌点评人征集


关于古人的生活,

你对哪方面最感兴趣?

欢迎通过评论留言的方式和我们分享。


每周我们会在文章评论区推选出1位金牌点评人

只要你连续一周有三次以上出现在评论区

就有机会获得来自《时尚旅游》的神秘礼物 。

每周一将公布上周名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