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ZhongGuoBaoYe Intro 《中国报业》杂志是由中国报业协会主管主办的国内首家传媒经济导刊。本杂志公共账号将及时传递媒体行业新鲜资讯,深度分析业内热点话题,描绘报业发展走向与脉络,解读媒体在转型期的各种尝试和途径,与读者共同探讨中国报业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报业》杂志与您探讨传媒业的现状与未来 皮皮说: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6月26日在京发布,6月28日下午14:00,《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以“解读《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 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Q 在过去一年当中,在您和您的团队观察下,新媒体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您会如何来概括? 唐绪军 我们蓝皮书出版了八年了,每年发布一次,每年蓝皮书都对上一年的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状况进行一个总结,每年我们都会有一些关键词的提炼,今年我们这个蓝皮书发布会的时候确定了三个关键词,这也可以作为我们对过去一年新媒体发展状况的一个概括、总结,或者说一个凝练,这三个关键词是:共享、智能、移动。为什么概括为这三个关键词呢? 首先,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来,要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成就,要有获得感。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操作中间,政府的政策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把分享经济、共享经济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在“互联网+”这个行动计划指引下,各行各业都在通过互联网从事分享经济、共享经济,这是一大块。 智能化,也是去年很显著的特点。像“阿尔法狗”在围棋上出色的表现,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智能化,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面变化的可能,同时对我们带来了哪些威胁,我们观察的更多的是在传统的新闻媒体领域引入了智能化的一些手段、一些方法,比如说智能化的写稿,机器人写稿。 第三个是移动,因为网络的发展一直在朝移动化方向变迁,去年主要我们考虑到它是4G网络,我们中国是在全世界建立了最大的网络,5G的网络也开始布局了,由于移动化在PC端的网民们现在大量的移动到智能手机端,也直接推动了去年的短视频、网络直播的爆发性的发展。所以,我们把这三个关键词作为对去年一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总结。 黄楚新 刚才唐所长说的移动化我补充一下,中国的网民总数到去年年底的时候已经到了7.31亿,这7.31亿网民当中有95.1%的网民是通过移动终端上网,也就是说,7.31亿网民中有6.95亿的网民是移动互联网的网民,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的确现在是一个移动的社会,一个移动的时代。 Q 我们蓝皮书总报告的标题就是《智能化与视频化: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为什么选择智能化和视频化这样两个方向来说呢? 黄楚新 智能化和视频化是我们这次蓝皮书的主题,刚才唐所长已经对智能化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描述和探讨,我重点说一下为什么说是视频化。我觉得现在也是社会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媒体发展每个阶段都是和技术紧密联系在一块,不仅仅是智能化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也是取长补短,克服自己的短处,把别人的优势弥补过来。 尤其是在2017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一个很特殊的标志,报纸也学会做视频了,电视也学会做评论了。我觉得就是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有些人觉得电视好像相对来说比较肤浅一点,报纸可能更有深度,报纸的长处在于深度,但是短处是静态性,因为它是通过文字和图片表达的媒介形式,所以要通过视频化的方式,而且也是我们刚才所说到的,因为进入了智能化的时代,现在5G很流行了,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短视频浏览一些信息、浏览一些新闻或者相关的新闻事件,相对速度比较快,也方便。 而且我觉得通过视频化的浏览方式,也可以再现新闻的现场,使受众可以身临其境,全方位的传播,包括秒拍、梨视频等等非常流行,我觉得就是把新闻传播过程当中,无论是声音、画面、图像等等综合起来的一种表现形式。 Q 视频化的发展速度其实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直播平台一下火了,做什么事情都开始直播。所以视频化的道路我们来观察一下它,纵深发展,什么样的视频更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像短视频还有直播平台未来发展会存在哪些瓶颈呢? 唐绪军 视频化的发展当然是一个趋势了,从我们传统来说,有一个说法叫眼见为实。更生动、更形象、更立体、更能够感知,问题在于还有选择性。视频化的发展如果从新闻角度来看,肯定要以内容、真实,以揭示真相为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另一方面,在商业运作上,你到底以什么来维持这个网络直播的长远发展,我们说要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拥而上,然后说个故事,找点人投点钱,烧完了钱就算完了,那它还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在网红经济,我们专门有一篇分报告就谈网红经济这方面的,这里就是怎么样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循环方式,能够不断地再生,经济能力支撑你网络直播的发展,这恐怕也是一个发展的瓶颈。 Q 就您的观察和预测,明年会不会有什么样的新风口会取代视频这样的地位? 唐绪军 当然我们做新媒体蓝皮书的一个初衷就是要梳理分析目前的状态,在梳理分析目前的状态情况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见发展的未来。 图像、视频这块我们认为今年或者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持续发展的,但是考虑到综合的因素,我们所说的三个关键词:共享、智能、移动,我们判断可能未来有一个领域很有可能是一个热门的领域,什么呢?智能化的家庭教育,这块我们认为很有可能将来是通过新媒体运用的比较有市场的方向,因为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中国人很重视,现在智能化手段也提供了各种能够迅速反应的、应答的技术,同时现在国家在政策上也对教育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很好的支持。所以,我们估计这方面可能会是一个。当然能不能火爆出来我们不敢说,但是从现在的观察角度来说可能会是一个领域。 Q 如何能够自己造血,很好的可持续循环的运营,也是自媒体一直在探讨和摸索的出路,其实在过去一年当中,大家好像名声在外,真正运营成功的我们看似也是凤毛麟角,在黄主任看来,他们在内容创作上、渠道分配上还会有什么可以拓展的空间呢? 黄楚新 2016年以来知识分享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尤其我也关注了很多新闻传播类的很多记者、编辑下海或者去了新兴的公司,也是想从内容方面挖掘出一些。那我们是不是已经到了知识共享的时代或者知识付费的时代? 我觉得从一个时代来说我们不敢判断来说已经进入一个时代了。但是从长远发展来说,这种有特色的专业知识分享应该也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在说知识付费,但是其实存活下来的也并不是很多,但是我认为未来知识付费主要的领域还是向纵深的发展,或者我们叫垂直产品的发展。 比如刚才唐所长提到,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可能这种智能机器的教育会为我们带来  很多便利性,同样道理,幼儿园的教育,或者考研、升学等等,某个垂直领域这种纵深发展可能是大家很需要的。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覆盖面很广,但是我们如何作出有特色的,适合于本专业这个层次的,还有适合于你的受众群体的产品才有生命力。很多人说,现在新媒体是不是经过了渠道为王或者营销为王,但是我觉得一些标题党吸引人是暂时的,我觉得永久吸引人的还是靠我们一流的产品、有特色的产品,这才是我们未来应该真正发力的方向。 Q 融合化也是去年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所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关于这个问题我也请教过唐所长,解答究竟该如何,各方如何发力,来发展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缺点呢? 唐绪军 以前因为技术原因,媒体之间是条块分割的,报纸是印刷的,它不能跟电视有什么关联;电视是通过频率发布的,广播也是通过电波的,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交集,那么有了数字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他们可以在同一平台上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了。这个融合我们只是在技术的可能上进行分析的,但是原来所形成的单个的机构,怎么样能够融合,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中央深改办出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媒体都在探索各类可能性,像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怎么样使得一次采集多终端的分发,因为现在技术上提供这种可能性了,刚才我说到以前是分割的现在可以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这就带来了技术手段、人员、组织机构各方面的融合,这个融合我想是要有一定时间的,技术上的可能只是预示着一种可能,实际操作能不能落实,需要我们通过一些创新的办法、创新的思维。 如果我们还是派出记者、记者回来编辑再编辑,那恐怕还是传统的办法,那现在怎么样能有我们常说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在互联网新媒体的时代有一种新的突破,跟以往的不一样的突破,现在各地都在探索,怎么样能够做得好,现在还没有一套成型的办法。 我们认为媒介融合发展到今天,恐怕我们需要出台一些评判的标准,你说融合到什么程度是真的融合了,怎么叫融合,要出台一些指标,说影响力什么叫影响力?怎么评判。传播力,怎么样叫传播力?融合的结果肯定要提升原有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怎么样算是达到了,得需要一套指标衡量,这也是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 Q 其实随着融合的发展,我们的转型可能也到了纵深之处,我们面对这样的转型又有什么样的优势劣势呢? 唐绪 47 33026 47 15791 0 0 2486 0 0:00:13 0:00:06 0:00:07 3102军 媒体融合转型过程当中我觉得应该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我们面对新媒体的时候好像是自高自大,很多人觉得新媒体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做媒体都很长时间了,对我们影响应该是有限的,而且即使发展不下去的时候,现在有个词叫我们可以求政府的包养,政府的财政也可以让我们做下去,可以发展下去。 另一方面,自暴自弃,好像我们面对新媒体的时候好像一无是处,我们什么都不是了,一说新媒体都是他们怎么高大上,他们怎么有技术优势。 黄楚新 其实我觉得所谓的融合,要把传统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比如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方面,我们长期以来积累的新闻传播业务方面的专业度,我们有专业记者团队等等这些我觉得公信力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如何把新媒体公司具有的体制的灵活性,他们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的观点,充分结合起来,注入到我们传统媒体的思想观念当中,发挥我们的长克服我们的所短,我觉得才是我们在转型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Q 网友和舆论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和传播力相当之强,那么您对于目前政府的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会有什么样的建议和看法? 黄楚新 我也注意到,我们现在处于新媒体的大发展时期,每个人都有了“麦克风”,都有了话语权,那专业的新闻媒体机构是不是可以不用了?我觉得越是在信息过窄或者信息过剩的时代,更需要我们专业媒体的声音。 比如说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在北京发生的中关村二小的校园事件当中,当时三方都从自己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诉求和观点,中关村二小校长回应媒体从他的角度谈这个事情,被欺凌的小孩家长从他的诉求和观点出发,谈自己相关的意见,后来我注意到新华社,也包括人民日报发出了比较专业的报道,因为我觉得咱们的主流媒体代表国家的声音,不代表任何利益的诉求方,所以他能够比较客观公正的做一些深度的报道,还原事件到底是什么,真正的事实是什么,所以我觉得越是在这种噪音、杂音的时代,更需要我们传统媒体发声,尤其是发出一些有力、有观点的评论,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是立场性的平台,而不是跟随一些商业媒体做信息的传播。所以我觉得在信息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传统媒体应该在这个时代更加有为。 唐绪军 我想补充两句,我们现在所处的新媒体时代跟原来的大众传播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垄断的,是有专门机构负责传播的,现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跟媒介的结合都是一个信息源,都可以报道一个事件,这就导致了真相的复杂性。 Q 人工智能写稿、VR新闻、无人机拍摄等等这些噱头、新技术一下子就在大家眼前出现了,但是这些新技术究竟带来多大的实用,能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其实有时候并不见得如此,所以面对新技术发展的同时,它如何更好地服务我们,我们如何能让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只是为了噱头的出现,这方面如何看待呢? 唐绪军 新的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发展,你提到的无人机啊、VR、AR、人工智能,各种各样的手段。我觉得这些手段的出现、这种技术的出现,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内容提供了很好的选择。从新闻媒体的角度,因为我们这个新媒体蓝皮书概念是很宽泛的,不仅是集中于新闻媒体,其他的也都包括在里面,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怎么样更好地呈现新闻,关键还是在内容上,这些都是提供给你可供选择的手段,那么怎么样把这些手段运用到对内容的表达上,这是考验新闻人功力是不是深厚,能不能掌握新的技术工具的能力。 比如说无人机,如果能够很好的使用它,打个比方,我们刚刚推出的那个叫复兴号高速列车,如果能够无人机追踪一下,据说现在可以时速到400公里以上,如果做这么一个节目做这么一个内容,那很有动态感觉,比如说大数据的分析,比如说可视化的呈现,一些情景再现,都可以用一些新的技术,把我们以前只有口中说的,通过文字描述的,可以很形象的呈现在大家面前。这种震撼的感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说各种技术只是提供了一个选择的可能性,怎么样用这种可能性丰富、深化,多角度的展现内容,这恐怕是新闻媒体、新闻人所需要努力的。 Q 那么您认为这一年来,在新媒体领域对外传播方面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又可以总结出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我觉得新媒体为我们对外传播插上了一个翅膀,过去我们对外传播在这些西方国家当中英语这种语言的使用占了绝大多数的人口,而且从传统媒体来说,传统媒体的特性决定了这种交互性、参与度比较低,所以在传统媒体时代,西方国家的媒体应该说是几乎一统天下,在新的媒体时代为我们对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互动性强,参与度高。 新媒体时代年轻人主要是看推特或者Facebook,在这些社交网络当中对中国的疑虑、质疑,可能是我们华人在国内甚至在国内都可以在网络当中对他们进行沟通交流,那么我对于你的质疑和问题都可以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探讨,在探讨当中可以减少对中国的怀疑、误解,进而达成对中国的共识,甚至达成对中国美好度的提升。 所以我觉得对外传播过程当中,像习总书记所说,我们如何利用我们的新媒体在对外传播的内容、渠道、方式,各个方面,能够达成利用现代化的传播体系讲好中国的故事、提升中国的形象,我觉得新媒体是大有可为的。 黄楚新 唐绪军 我补充一点,黄主任说得很对,因为新媒体更深入、更能够跟年轻人接触的很紧密。中国的问题,研究对外传播有一个发现,了解中国的老一代到过中国的,跟没有到过中国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年轻一代通过互联网接受的又不一样。 我想说的,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方法更好地吸引他们,让他们了解,在这方面我得表扬一下江苏卫视,江苏卫视做了一个节目叫《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前两季主要是对内传播的,第三季是对外传播的,有个叫荔枝平台,通过这个荔枝平台传播的,他是使用了外国人做主播,然后把中国的一些内容通过外国人的嘴介绍出去,这个节目做得很好,类似这样的。 对外传播是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来的,不是说一下子就能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中国一方面在成长、一方面在发展,通过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经济体量,来展现自己对世界的责任,对世界的贡献,同时也要从一点一滴的,通过我们媒体人的努力来影响他们,来告诉他们,现在的中国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你们要了解中国的话要认识现在的中国。 来源:新媒体蓝皮书 本刊推荐 比报与纸消失更可怕的,是新闻的陨落? 光电业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关键在于新闻创新 警惕:中国官场“逆淘汰”将危机国家安全 广电总局重拳出击!短视频、直播、微博、微信将重新洗牌 订阅《中国报业》杂志: 1.可关注《中国报业》公众号,点击对话框中“业务互动”→“杂志订阅”标题栏微信支付完成订阅; 2.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300,上、下半月刊每本15元,全年定价360元; 3.确认开票电话/传真:010-65363855。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