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ZhongGuoBaoYe Intro 《中国报业》杂志是由中国报业协会主管主办的国内首家传媒经济导刊。本杂志公共账号将及时传递媒体行业新鲜资讯,深度分析业内热点话题,描绘报业发展走向与脉络,解读媒体在转型期的各种尝试和途径,与读者共同探讨中国报业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报业》杂志与您探讨传媒业的现状与未来   经济法治报道,是属于经济报道还是法治报道?它一方面从法律角度报道经济新闻,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报道法律法规对市场的影响。一句话:经济现象的法律视角,新法新规的经济意义。   经济学关注的是效率——(财富)蛋糕如何做大,经济法学关注的是公平——蛋糕如何分割得更合理。相应的,经济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是市场机会和效率;而经济法治新闻,关注的重点是市场竞争的政策、行为是否公平、正当。   经济法治新闻的分类   经济类媒体在版面资源的分配上,一般分为:政经、产经、公司。政经——经济政策(宏观);产经——产业、行业(中观);公司——市场主体(微观)。   经济法治新闻,也可以按这个标准分类,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的经济法治新闻。   宏观领域。主要是重大立法的推动、参与、讨论、解读。比如:关于市场主体成立的法律、关于市场主体退出的法律、关于市场行为的法律、关于市场规制的法律等等。   中观领域。关注一个行业、产业的法治新闻。如彩电业价格联盟、互联网业的网上购物欺诈、外贸行业的贸易壁垒、DVD行业的专利池垄断、电动车行业的市场准入等。   微观领域。包括:在某行业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大企业)的案件;(即使不是大企业的)新类型案例,如:知识产权领域的即发侵权、诉前禁令,合同法领域的不安抗辩,食品安全法领域的10倍赔偿,公司法领域的股东知情权、股东代表诉讼等。总之,一部法律有了新的规定,实施后,这些新的规定被适用了,是新的案例,就是新闻,就有报道价值。   总体来讲,宏观新闻因为涉及面广,关注度最高。在微观新闻中,那些上市公司、垄断企业、公用企业、跨国公司比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受关注的程度更高。而在中观新闻中,和民生靠近的行业更受关注,比如食品安全、房地产、汽车、社会保险、劳动保障等。 经济法治新闻的采编方针   经济法治新闻到底要什么样的稿件?   经济法治报道的编辑方针是:法治视角;坚持专业化的办报方针;观察、记录、推动经济领域的立法;采撷商事审判、商事仲裁、行政执法以及市场经济中鲜活的案例,警示企业成长中的风险防范、控制与救济,助推中国企业建立合规文化。一句话:推动立法,服务企业。   法治视角不是一句套话。比如,笔者看到一篇报道,讲的是某综合市场为推行合格塑料袋,指定商户购买一家厂商生产的塑料袋。实际上,该市场的“指定购买行为”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再如,某地米粉涨价,当地市政府下达指令恢复到涨价前的价格,也是越权的。根据《价格法》,干预市场价格的权限在省级人民政府的物价部门。   推动立法,服务企业,要求我们的报道高度关注立法新闻,要求我们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企业有用,对企业法律事务有启发、借鉴意义。   中国企业是改革开放后逐步成长壮大的。这个过程中,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前只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带来了公司治理难题;融资方式复杂化(比如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带来了信息披露、关联交易等问题;经营领域更加广泛带来了市场准入问题;经营手段推陈出新(直销、传销、连锁加盟)增加了法律风险……   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内部因素是不重视法务管理(合同、知识产权、员工关系等等),蕴藏着巨大法律风险——这方面的教训太大。我们有义务警示企业的税务风险、环保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劳动关系风险、合同风险、政府关系风险等等。   近年来编辑方针一度强调“专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黑板报式写作风格,但同时出现了新闻报道“专家观点满天飞”的问题。这本不应归咎“专业化”的编辑方针,实际上是执行中出了差错。遗憾的是,最近“专业化”的办报方针被淡化了,黑板报式报道出现了报复性反弹。   “专业化”不等于晦涩难懂,不等于用理论思维代替新闻思维。专业化的编辑方针,首先要解决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非法治领域的新闻,或者不是从法治视角报道的新闻,就不为。相反,是要把我们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对法治领域的重大新闻事件、现象的报道。   原本正确的“专业化”编辑方针,之所以在执行中走了调,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专业的新闻“翻译”好。这个“翻译”既指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技巧,也包括版式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技巧。   当然,不是所有报道都能翻译成白话。但至少在故事的描述上,应该人性化,应该见人、见物、见场景,让人想读、读得下去。一个好的新闻报道,首先是讲好一个值得讲的故事,而不是从观点到观点。   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报道,比如破产法取回权问题、专利法中的专业术语,是很难翻译的,也不是所有读者都关注的。这种情况下的报道,只要考虑专业读者能看懂就可以了。专业的归专业,通俗的归通俗。   《法制日报》的所有报道领域中,可能经济法治新闻最需要强调“专业化”的报道方针。因为我们的读者应该定位在经济立法、市场执法、商事审判、商事仲裁和公司法务领域的专业人士。 从四方面寻求报道突破   经济法治新闻报道目前面临4个困境。   新闻源的困境。过分依赖于国家部委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报道的需要,自上而下的信息过剩,难有独家新闻。   知识结构的困境。经济领域法律的立改废都很快,囿于跑口的限制,记者往往只熟悉本人对口部委的法律,对其他领域较为陌生,一旦离口,驾驭起来就很犯怵。   社会资源的困境。跑口思维下,我们的记者接触面窄,认识的大律师少、法学家少、法官检察官少、企业少、研究机构少,新闻资源自然少,所以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我们的团队不是不想写好新闻,而是没有好的新闻线索。   工作方式的困境。新闻通稿好写,会议报道也能驾驭,但调查报道写得少,现场新闻写得少。做官方记者时间长了,很难俯下身去。   火热的经济生活是新闻之源。当自上而下的信息(经济法律政策)已经过剩,难有独家新闻,我们应该把视角瞄向经济法律、政策的执行与实施,瞄向经济生活中的法律事件和现象,瞄向经济纠纷的防范和解决。从机关报的角度讲,我们不仅要传达、宣传好国家的法律政策,而且要将这些法律政策执行过程、效果反映出来。机关报既是政府的舆论阵地,也是问政平台;既是企业的法律信息库,也是企业成长的法律顾问。“订一份《法制日报》=请一个律师到家里”,曾作为《法制日报》的征订口号,从侧面反映了我们一度强调的“服务读者”的编辑方针。这个口号,至今仍不过时。   经济法治新闻报道如何实现上述编辑方针?笔者认为,先做法律人,再做新闻人;融入法律界,提升与法律界对话的能力。   具体的方法可以是:   和地方记者站配合。编辑部里的记者应该沉下去。沉到那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那里是经济法治新闻的富矿。广东、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山东、陕西、河南是重点。经济部的记者应该对口与这些经济发达的省份记者站密切联系。由记者站协助策划好选题,经济部的记者下到省里去,一次半个月左右时间,配合记者站,写上一系列原生态新闻。可以优先考虑记者对口原籍省份。每个记者一年下站至少两次。   注重和各大律师、律师事务所的合作。同时注重联系研究机构。把各大学、社科院的研究机构,建立一个信息库。研究机构是某一领域的信息总汇,既参与立法,又有好的调研课题,是很好的信息源。把业内人士请进来,和编辑部开展各种研讨活动。   要注重与最高法院商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知识产权庭、研究室、应用法学研究所建立联系。这些部门的信息影响全局,权威性高,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高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和企业、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国家具体的经济政策法规如何执行?效果好不好?有什么问题亟须纠正?这些只有在企业中间才能获取,也才能发现问题、发现线索,通过报道反映给中央主管部门,这样就完成了由上到下经济政策法规的宣传普法作用,同时由下到上把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报道反映给上层,利于决策部门对其政策法规的完善和纠正,这恰恰是经济法治新闻报道的最大价值所在。 来源:新闻出版广电报 本刊推荐 香港回归20周年:和习近平主席一起歌唱祖国 以报喂桥,讲好故事 唐绪军、黄楚新解读《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 比报与纸消失更可怕的,是新闻的陨落? 订阅《中国报业》杂志: 1.可关注《中国报业》公众号,点击对话框中“业务互动”→“杂志订阅”标题栏微信支付完成订阅; 2.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300,上、下半月刊每本15元,全年定价360元; 3.确认开票电话/传真:010-65363855。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