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燥热,浙财却未停下追寻的脚步
July
媒体看浙财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01
“2019中国上市公司论坛”在上海召开
科创板成热门话题
6月29日-30日,“2019中国上市公司论坛”在上海陆家嘴隆重举行。论坛以“全面引领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与会嘉宾纷纷就此解析政策动向、把脉市场行情、共话经济热点。
论坛由民建上海市委、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浙江财经大学、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共同主办,今年是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上市公司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宋海,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中国上市公司论坛主席、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章晓洪,以及国内外著名经济学专家、600余名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代表出席参与了本次论坛。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市公司如何全面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资本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在论坛上发表了“新时代背景下资本市场改革的新起点”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的中坚力量,要创新进取,努力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有更大作为,在新时代做高质量发展的表率,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呼呼进一步加快中国市场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为提升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做出更大贡献。
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举措”为题,详细阐述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高度、思路发展以及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其深远影响,他认为,要以激情、远见、决心,落实好国家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下使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去年以来,中国证监会按照中央关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促稳定,畅通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今年以来科创板已成为资本市场热门话题。从被首次提出到正式开板,科创板仅历时7个月,共计220天。科创板如此的速度与力度让资本市场振奋。中国上市公司论坛主席章晓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改革形势至少给上市公司带来三重利好。一是上市企业会越来越多。比如科创板设立,让企业增加了上市融资渠道。二是融资效率会更高,机制会更加灵活,与纳斯达克等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更近了一步。三是有利于搞活证券市场的一批新的政策和法规会加快出台。比如上市公司重组政策“松绑”等利好,会进一步激活证券市场的活力,正面效益将逐步显现。
上市公司质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发展质量,当天,章晓洪在论坛上发布了《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据了解,《中国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由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与中国金融出版社于每年6月出版。这一体系可以较为全面、科学地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在其创新发展、成长质量、盈利能力等多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今年论坛还成立学术委员会,评选出一批高质量以资本市场研究为主题的优秀论文,并进行了现场颁奖。
媒体: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
02
浙财黄学规:从心出发讲好德育故事
“您带给我们的一切都将成为我们这一生最珍贵的宝物。”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的谆谆教诲,我们都谨记于心,并将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您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
2012年1月,黄学规上完最后一节课,即将告别教坛的时候,收到了2011级学生的临别赠言。
黄学规曾任浙江财经大学纪委书记、教授,他在国内首创了“三育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在国内率先跨学科综合研究“挫折教育”。
整理超过10万字教案
1993年4月,黄学规调到浙江财经学院(现浙江财经大学)工作,并兼任德育教师。当时浙江省新编的高校通用教材《人生修养导论》9月份才能到校,黄学规决定在暑期就开始备课。根据教材大纲和自己的日常积累,黄学规写出教案的初稿,还附上了一些个人体悟,共整理了超过10万字的教案做前期准备。尽管充分备课让黄学规心里踏实不少,但第一次上德育课,他心中还是忐忑不安。
“我最看重的是学生们的评价。”黄学规说:“教学效果到底怎样?这是我所关心的,也是我所担心的。”一个学期的教学后,黄学规调研了1993级学生的听课体会。“‘博’是我听课的感受之一,黄老师旁征博引,纵横东西,以丰富的知识打动了同学们的心,也敲开了同学们求知欲望之门;‘精’是我听课的感受之二,不提多余的事,不讲无聊的话,浅易的东西一笔带过,过滤之后的内容便是精华;感受之三便是‘趣’,黄老师在严肃的人生话题中,巧妙地加入了‘趣’的引导,使同学们更能够接受。”1993级会计学专业的叶连嘉这样评价。同班的邵威则表示:“黄老师讲德育课,不照本宣科,他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听到学生们对自己的授课很满意,黄学规备受鼓舞。
后来,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教材频繁更换。陈金海主编的《人生修养导论》从1993年用到1997年;1998年开始,改用庞学铨主编的《思想道德修养教程》;从2002年开始,又改用廖日文主编的《思想道德修养》;直到2006 年开始,教育部要求采用罗国杰主编的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虽然都是德育教材,但每种教材的体例有所不同,为了让教学效果更好,黄学规先后写了四种不同的教案。“写不同的教案,工作量确实比较大,但从针对性和实效性角度考虑,是非常值得的。”他说。
著90余万字书稿研究“挫折教育”
通过教学,黄学规发现青年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他们时而会出现心理冲突的情况。在他看来,培养青年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特别重要。1993年起,黄学规就结合教学工作研究挫折教育。5年后,他完成《挫折与人生》的书稿。当时,年近花甲的黄学规被诊断心脏血管出现问题,医生劝他注意休息。黄学规认为自己的使命没有完成,没有停止研究。又过了5年,他完成《人格与人生》和《审美与人生》两部书稿。全国著名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曾表示:“黄学规教授的青年教育三部曲——《挫折与人生》《人格与人生》《审美与人生》,是他心血的结晶,其中有爱、有美、有诗、有艺,在青年和教育工作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堪称新时期教育艺术的范例。”黄学规教授首创的心育、德育、美育“三育一体化”教育,对有效进行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个突出的贡献。
2009级文学专业的翟占国一直记得黄学规给自己的鼓励。刚入大学时,翟占国在作文《从梦想谈起》中说到自己“梦想越来越小,越来越平凡”。黄学规留言道:“你去掉了傲气,趋向于平凡,这是逐渐成熟。一个人在平凡之中,才能发现美。祝你经风雨、见世面,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坚强有力,为更多的人发光发热!”10年后,翟占国考上了博士后,他很感激黄学规这段评语,给予他坚持向上的力量,他请黄学规把这份评语拍成照片,他要永久珍藏。
为了与学生更好地交流,黄学规给教过的学生写过500多份评语,有时会写两三百字,有时写半张纸,也有时写一整张纸。
创作诗词激励学生
黄学规陆陆续续写了200余首诗词。“在教学活动中,我会选择用部分诗词作品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和互动。”黄学规写诗词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自己教书育人,“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交流会产生诗词创作灵感”。在他看来,诗词从学生中来,他又在课堂上用诗词抒发感慨反馈给学生,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2016年,中国女排夺冠后,黄学规为学生写下一首《逆战》:“屡遭折戟休言败,稳健全凭心力攻。一念不生真妙境,神威逆战铸奇功。”他说:“开局低迷,继而奋起,绝地反击,顽强拼搏,以弱胜强,成功登顶。这个过程对学生们有很大的启示,希望大家发扬女排精神。”2011级学生柴崇惠非常喜欢黄学规的《黄山松》:“‘落脚悬崖峭壁中,横出石缝体如弓。根无沃土先天苦,绝处求生气若虹’,整首诗虽无明写人生哲理,却已将人对于生命的敬畏表现得淋满尽致。全诗气宇轩昂,写出了黄山松于艰难苦境中绝处求生的顽强生命力,寓意着人也要似黄山松一样坚韧不拔。”
2017年,黄学规的诗词集《雨燕斋吟稿》出版。现在,年过古稀的黄学规依旧忙碌,他在整理自己的新诗集,里面还会有写给学生的诗词。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教育一个人,最好的时间是学前,其次是现在;非常庆幸在大学期间,遇到黄学规老师,成为我成长路上的点灯人。”黄学规家中,依然保留着学生从北京寄来的明信片。
媒体:新浪网、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大众网、新华社、搜狐、浙江教育报
03
浙江大学生暑期进村建设“美丽庭院”
暑假就要到了,大学生们来到乡村,帮助农户设计改造庭院,这样的新鲜事儿发生在台州临海市。这是浙江省开展的一次别开生面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6月25日,“农信杯”第二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专项赛暨临海市首届“美丽庭院”创意建设大赛在临海市拉开帷幕。
临海市委副书记蔡建军宣布本次大赛正式启动。
30支高校师生团队和10支专业设计师团队齐聚台州学院临海校区,准备奔赴临海九台沟、浚头、白箬、南胡、新兴、下涨6个“美丽庭院建设村”,与当地村民一起设计建设40个美丽庭院,一个月后交出美丽答卷。
启动仪式上,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致欢迎辞,称赞本次大赛创新办赛模式,搭建起了高校师生、青年设计师和乡村之间的桥梁。期待以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学校与政府、企业、乡村、公益组织之间的联系,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临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程敏江致辞,他指出:“赛事的举办为临海市开展“校地合作、广集众智、共话振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高质量打造省部共建乡村振兴浙江临海模式。”
临海农商银行党委委员、监事长蒋定双致辞,他说:“农商银行将向杭州江南古村保护发展服务中心捐赠25万,设立乡村振兴基金,专项用于此次赛事开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大赛秘书长、浙江古村之友理事长、浙江财经大学教授魏遐在致辞中谈到,本次大赛主要有三个亮点:
亮点一,这是一次需求导向型的高校赛事创新与研发,针对地方乡村振兴迫切需求,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为临海市特设此项专项赛。
亮点二,大赛引领高校青年深入乡村,脚踩土地,真题真做。从5月底大赛题目发布到7月底结束,切实建起一个个美丽庭院。
亮点三,开创“多方融合+共同参与”的乡村社区营造风尚。高校师生、青年设计师和村民共同参与,深度融合。用青年创意激活乡村,用社区营造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再造美丽故乡。
启动仪式上,临海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董立、临海市妇联主席黄曼影、临海农商银行党委委员、监事长蒋定双等领导为“美丽庭院建设村”授牌,各村干部给建设团队授旗。
全省各高校师生积极参加本次比赛。浙江财经大学参赛团队带队教师、公共管理学院城乡规划系杨丽霞教授谈到:“这次比赛给我们提供了实践平台,希望通过大赛能让学生学到课堂里接触不到的知识,更深入地了解乡村,发现乡村的问题,在乡村的大地上给出一份圆满的答卷。”
浙江理工大学参赛团队带队老师王丽娴说,这一届比赛宣传力度大,竞争很激烈,在时间安排上也比较紧凑,但学生们的积极性依旧很高。
启动仪式前一晚,专项赛讲解会议召开,高校团队与各村负责人正式对接。各参赛队伍积极进行了抽签分组,并与乡村干部签署了三方参赛协议。
举办本次大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浙江省乡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以此为契机,能给国内提供一个样例,更好地在国内推广开来,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大赛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办,由临海市人民政府、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台州学院承办,由临海市农业农村局、临海市妇女联合会、临海农商银行、浙江古村之友协办,同时受到了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杭州风华乡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媒体:光明网
04
绘好同心圆 学风建设的正确打开方式
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
一直以来,浙江财经大学全面加强学风建设,把学风建设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积极构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有竞争力的财经专业人才。
今年恰逢浙江财经大学建校45周年,在这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浙江财经大学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把优良学风作为治学之本,履行大学职能,实现大学使命,塑造大学精神。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高考的“硝烟”刚刚褪去,志愿填报的较量紧接着上演。在人头攒动的高校招生宣传现场,考生和家长的“花式”提问让招生工作人员应接不暇。相比以往高度关注专业就业动向、薪资水平等情况,在“考研热”的驱使下,考生和家长们如今更加看重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教风。
“你们学校这几年的考研率有多少?”
“你们学校本科生出国读研的多吗?录取学校的世界排名如何?”
“听说现在好多大学生整天打游戏,学校也管不好,你们怎么样啊?”
诸如此类的提问,既“拷问”现场招生工作人员的应对能力,同样也在“审视”一所高校的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学术文化氛围。
而当这些问题抛向浙江财经大学的招生宣传人员时,他们的回答让众人觉得底气十足。
“截至目前,今年我们学校有841人考取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考研率达到了24.74%,当然喜报还在不断传来。在同类型高校里,我们的考研升学率在全省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请放心,我们是一所学风、教风、校风都十分优良的学校,欢迎报考。”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在校党委书记李金昌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学校持续开展“正作风、树教风、抓学风”系列活动,大力实施“本科生升学助推计划”。短短3年时间,浙财大的考研升学率从10%左右跃升至25%,部分专业升学率更超过50%。当问及其中的缘由时,浙财大老师笑着答道:“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我们学校有一个学风建设的同心圆,一个有魔力的同心圆。”
什么是“学风建设的同心圆”?它又有何“魔力”?浙财大人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学风建设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结束后不久,浙江财经大学就颁布了本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在方案的指引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学风建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将全校师生诸多独立个体联结为一个整体,以相似的情感、价值,一致的原则、目标,让思想行动有共通的基础,让学习生活有共同的规则。牵手携行,绘出了学风建设的同心圆。
同心圆的魔力
来源于多管齐下,协同育人
学校成立“抓学风”工作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研工部等部门负责人及各学院分管书记组成,统筹全校学风建设各项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
学校持续规范学风管理。根据教育部门41号令等文件精神,修订完善学籍管理、学生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落实考勤、奖惩、学业警告、留级等制度,提高学业挑战度和学位授予要求。不断完善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准入准出等制度,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同心圆的魔力
来源于不忘初心,以教风促学风
在浙财大也曾出现过一些声音,认为学风建设是给教师增加工作负担,一环套一环,一层加一层,投入大,见效慢。但事实证明,教风一直对于学风起着促进作用。
学校依托实施了19年之久的“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同时健全研究生权责机制,配齐配强专业班主任,充分发挥任课教师作为课堂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强化纪律、严格管理、加强交流,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其中不乏诸多动人的故事,法学院教师严城,某日因突发嗓子不适不能说话,通过打字形式授课,90分钟键盘不断敲击的声音回响在安静的课堂里,成为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美好“和声”。数科学院刘晓芬老师坚持30年板书授课,课程受到学生热捧,并得到《人民日报》官微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此外,学校还推行辅导员“三联系”制度。辅导员们经常性联系学生、联系家长、联系校友,深入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诉求和困难,不断加大对学业困难、违纪违规等学生的引导帮扶和教育管理力度。定期、及时与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沟通联系,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学业指导工作。其中就有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辅导员的帮扶下,从极度自卑中华丽转身,以专业第二的成绩考取东南大学研究生。而故事中的原型、人文与传播学院辅导员张旭老师也荣获全省学生资助“两美”风采奖“最美爱心故事”。
同心圆的魔力
来源于抓规则底线,擅柔性引导
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黄建新说:“大学生守规矩才会有‘积极自由’。对于大学集体生活而言,规则意识愈发不可或缺,大学校园不是投机取巧、懒惰散漫的温床,追求自由更应有底线意识,同时,我们更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学风建设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学校持续打造“三无两高”课堂,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推广小班化教学、建立文明督导岗、推广手机保管袋、加强课堂教学检查等多方面举措,组织专门力量利用信息化考场等现代技术手段,每周抽查课堂到课率,并进行全校实名公布。近年来,学校的课堂到课率显著提升,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注意力被引导到课堂上来,携带早餐、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等不良现象明显减少。
学校深化文明寝室建设,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文明寝室检查考核机制,园区学风督导工作组利用新上线的宿舍楼门禁系统,随机进行晚归、校外住宿、沉迷网游等现象的专项检查,每天进行全校通报。校级A寝、党员寝室实行挂牌,完善、健全中层干部、学生处、辅导员三级值班制度。增设公寓文明督导员、助管员等学生自治组织,生活园区学习风气不断好转。
规则不仅仅是看得见的条文,同样也表现为校园的文化氛围,是柔性的引导。近几年,学校将悬挂严肃考风考纪的横幅作为开展学风建设的传统内容之一,同时在定制横幅内容时集思广益,采用了更多接地气、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标语,既符合青年学生的口味,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传递了诚信考试的正能量。一条“待你长发及腰、千万别夹小抄”的横幅设计,占据微博热搜榜全国第七位。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的学生“考试诚信承诺书”实现一周内线上签约过万人,在学生朋友圈中热传。
同心圆的魔力
来源于标杆引领,朋辈互助
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浙财大通过朋辈教育把学风建设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了教育的零距离,同时提高了教育的接近性、针对性和示范性。
学校高度重视优秀学子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标杆引领作用。每年举办“榜样的力量”学生表彰大会,通过学院推荐、个人申报、网络投票等多个环节,集中表彰在各个领域中取得骄人成绩的财大学子,展现学生先进典型的风采,并更大限度地覆盖到大学生群体当中,产生了巨大的群体效应。举办多场名校录取研究生代表经验分享会,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伦敦政经学院等多所国内外名校录取的优秀学子分享学习经验,提供宝贵资源,传承勤学、好学、善学的财大精神,让求学、求知、求新之风在校园劲吹。
学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良学风的形成与历久不衰,是造就优秀育人环境的根本。浙江财经大学坚持学校主导、学院主抓、学生主体的学风建设思路,固守住了立德树人这一圆心,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各项制度措施落实、落地、落牢,把握学风建设的规律,并回馈于育人成才的实践之中,绘出了更大更好的同心圆。
媒体:光明网、中国教育报
05
浙财大学子助力龙泉小镇 打好扶贫攻坚组合拳
7月8日,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组建的“扶贫攻坚 筑梦查田”实践服务团一行13人来到浙江省龙泉市查田镇,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中,他们对标精准扶贫,开展扶志、扶智、扶质三方面实践活动,三管齐下,投身查田扶贫攻坚战。
扶志“斩穷根”
扶贫先扶志。实践服务团对接当地贫困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众筹,筹集助学金,并在精准帮扶的同时结合“春泥计划”项目,开展支教活动,给他们提供学业辅导;开展“微心愿”活动,并带领着孩子们朗诵了《少年中国说》,并耐心教唱歌曲《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相信通过朗诵、合唱的方式,孩子们能够从小树立起追逐梦想、改变命运的信念,成为将来乡村振兴、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此行实践服务团的成员梁哲昊总结道。
扶智“增动力”
扶贫必扶智。实践服务团成员们通过线下筹集优质书刊、线上打造阅读平台等方式改善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此外,在产业优化层面,在拜访溪口瓦窑垟窑和黑胎哥窑青瓷文化创意基地的过程中寻找灵感,为当地青瓷设计包装,增强消费者购买欲与品牌市场竞争力;在参观查田驿站、知青路、查田老街等特色景点并结合查田传统小吃和民俗风情之后,成员们制作了查田镇旅游攻略,提高其网络知名度,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扶质“促发展”
扶贫要扶质。团队实际参与到小城镇治理和垃圾分类工作中,加入专项整治团队,开展了清扫街道、美化镇容等志愿服务。并开展绘制墙绘、制作宣传视频等活动,促进小城镇环境发展。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培养和提高了我们的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更让我们奋斗于扶贫攻坚第一线,助力当地政府打好‘扶志’‘扶智’‘扶质’组合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实践服务团成员吴培怡如是说。此次实践是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连续第五年来到龙泉开展主题活动,每年根据当地情况开展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体验社会、提升自我的重要的第二课堂。
媒体:浙江在线、凤凰网、中国新闻网、中国蓝新闻
06
会议|中国民族志研究中,探索人类学的伦理转向
由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承办的“人类学的伦理转向与中国研究”学术工作坊于6月29日至30日在杭州灵隐宾馆举行。来自国内外十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了此次工作坊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伦理转向(ethical turn/moral turn)”是西方人类学界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关注实际生活经验、以田野调查作为基础的社会科学,人类学对研究对象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的记录和分析由来已久。但“伦理转向”之所以成其为一个“转向”,其意义就在于不再把关乎良好生活与是非善恶的原则和行动看作是一个庞大文化母体的衍生品,而是以伦理问题作为出发点,反思他者生存于世界之上的一些更为根本的状况和境遇。它反对将伦理生活视为一套整齐划一的文化“产品”,强调需要在行动者/感受者/表述者的具体生活实践中观察“好人/好事”如何生长,以及伦理行动的主体与周遭世界之间的复杂纠缠。美国人类学家Cheryl Mattingly和Jason Throop认为,“伦理转向”有三个重要的理论资源,一是语言人类学中对日常交流的洞察,以及连带出的“寻常伦理(ordinary ethics)”问题;二是现象学人类学(phenomenological anthropology)中对道德经验的强调;三是后福柯主义/新亚里士多德学派对“美德”问题所展开的思辨。简言之,“伦理转向”虽发轫不久,甚至缺乏相关术语、概念的统一,但却代表着人类学内外联动,以新理论工具撬动经验反思,以拓展学科视野的蓬勃野心。
中国文化历来看重教化修身,相应地,在中国研究的传统当中,伦理道德问题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前辈学人就曾对这一问题着墨甚多。此次工作坊的召集者表示,在急速变迁的中国社会进行人类学研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大量关乎伦理的问题,而“伦理转向”中所蕴含的新思路,有助于我们拓展自己的视野,在更为宽阔的比较视野中重新激活中国经验。鉴于国内人类学界尚未系统性地对这一思潮进行回应和反思,他组织这样一场学术对话,希望能够汇聚对此问题有一定研究经验的中青年学者,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想法。
工作坊以北京大学赖立里题为“本体论转向的伦理关怀:重新思考‘知识’”的演讲开场。她将“伦理转向”与当代人类学另一场声势浩大的理论运动——“本体论转向(ontological turn)”关联起来。她以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为立足点,重新思考人类学所追求的“他者的知识”,强调我们不能将这种知识不加反思地等同于英文的“knowledge”。后者只承认那些事实清晰、原则明确且可以被加以言说的知识,但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知识可能是非原则性的、弥散的,是促使当事人走向伦理行动但却并不必然导向确定之结果的“致良知”。通过对一位瑶族民间医生救治病患的故事的阐述,赖立里认为“伦理转向”中的伦理可以是安乐哲(Roger Ames)所讨论的角色伦理(ethical role)。伦理是行动者介入其所处世界的原则和驱力,具有一种本体论意义。
工作坊按照不同议题被划分为七个分论坛,但如果从民族志研究的纵深程度而言,与会人的论文其实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谈论了各自所处理的伦理碰撞或道德生活。这三个层次分别是:个体如何妥善地居于他人和万物所构成的世界;共时和历时维度上的社区道德再生产;全球化潮流中的相遇和摩擦。
人类学的立身之本在于对真实生活经验进行持续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因此在微观层面揭示人的生存处境历来是其重要的研究切入点。“伦理转向”中的许多研究正是在这一层面贡献了诸多极具穿透力和想象力的新思路。本次工作坊的多篇论文涉及这一层次。例如,南方科技大学袁长庚通过对华北某城市保健品直销群体中一次“肝胆排毒”活动的分析,反思了“具身(embodiment)”这一身体-医学人类学中的经典概念。在地方社会变迁和健康实践的背景下,参与者热切地寻找着体内之“毒”,并且通过对这种异物的凝视和解说来重新唤醒自己极具道德意味的身体。“排毒”在此意义上成为个人生活历程当中的一次哲学“事件”,它短暂地造成了意义结构的破裂,并且促使主体通过行动去弥合这种断裂。由此个案出发,他认为我们应当重视“具身”的事件性(eventfulness),以及在此事件当中被重塑的身体所蕴含的伦理意义。同时,身体并非一个可以被随时随意激活的原子式的存在,“具身”之“身”嵌入于一个人和万物关联的网络,具身事件所激活的是整个网络。
南京大学杨德睿发表的研究是对城市中产阶层中流行的“心灵成长工作坊”的参与观察。通过对此类工作坊活动流程、参与人员及其情绪变化以及活动中随时出现的自我表述、话语制造的呈现,他认为活动中浮现出的“我”是一个充满意欲的个体,不断地向他人提出要求,同时也不断试图依靠“自我提升”来修补关系。在对个体生命史的一种病理学回溯中,自我总是返回到孩童状态,经历、梦想、信念、身份之类社会属性被遮盖,而意欲的满足则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这种经验和话语的重构充满道德色彩,但却实际上脱离真实的伦理实践,弱化各方责任义务,以至于提升自我的梦想有时候只能诉诸于“命”、“运”。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耕的研究所关注的是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占卜者。通过对民族志材料的呈现,李耕认为,所谓“算命”并非只是对易理的运用或对未来的预见,占卜者常常诉诸于传统民间道德。占卜既是对过往经验的判定,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和启动。与杨德睿所描述的成长工作坊不同,占卜者强调在社会、家庭关系网络中理解“命”的好坏,强调当事人必须依靠行动去动态平衡自我运势中的诸多力量,最终实现美好生活。在与顾客的交流中,占卜者并非通过其解释的耸动或颠覆来确认自我的独特性。相反,他们立足于民间道德文化的小传统,对顾客的生活提供一套修正建议,促使后者能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自我的处境和道德义务,而非一味地滑入个体主义式的自我保全。
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周雨霏发表了她正在进行中的有关藏獒的研究。该研究既回应了“伦理转向”中的诸多议题,也吸收了近年来“跨物种/多物种(multi-species/inter-species)”民族志研究中的成果。她讨论的核心议题是獒犬之“凶猛”,以及这种凶猛如何被赋予了多重的伦理、市场含义。对充满符号意义的藏獒而言,“凶猛”承载着其异域的独异性,是其市价飙升的重要“卖点”。但是对一种需要被驯服、生存于人类家户中的动物而言,“凶猛”则增加了人犬互动难度。“咬人的好狗”当中所蕴含的伦理困境映射出社会变迁、文化差异乃至全球文化政治景观。在田野调查中,周雨霏亲身参与藏獒狗场的繁殖、养育工作,在实践中对跨物种伦理对话提出了新的想法和角度。下一阶段她的研究将进一步向藏区獒犬产地以及下游藏獒消费市场延伸,以期对这一问题有更为全面的描绘。
浙江财经大学卢成仁对土壤改良问题进行了细节生动而详实的多点民族志研究,他颇具创造性地将费孝通的经典命题“被土地束缚的中国”转向“被土壤束缚的中国”。通过多年追踪一些民间有机农业实践者,卢成仁的讨论从技术性的土壤改良困境,延伸至这一民间行动参与者们对自我、环境乃至宇宙的理解。在土壤改良充满困难与不确定性的行动中,“生态农夫”们以一种更加彻底的个体主义的姿态重塑自我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但这种个体式的行动却又以对土壤的关切为核心,时刻朝向他人和未来。这项研究与过往数十年来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中新型主体性生成的研究相呼应,但却在更为宽阔的理论视角上延伸出更加多元的阐释空间。
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的施旦旦是一名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者,她以自己在社区中的研究经历为基础,提出了更具有反身性的问题:田野工作者如何理解、处理自己在他人生活中的伦理角色?如何处理自身介入所可能引起的伦理扰动?在高度流动性的社会生活中,研究者本身所承载的多重身份,以及社区权力网络中的动态关系,都挑战了“价值无涉”的立场假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反思田野研究的“烹饪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对研究的结果、呈现产生影响。
“共时和历时维度上的社区道德再生产”,关注的是社区内部伦理知识、原则的规范作用及其再生产。与经典涂尔干道德研究范式不同,“伦理转向”更加强调个体的道德体验,日常性以及再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断裂和错位。中山大学张文义提交给工作坊的论文主题是中国西南边疆跨境婚姻中的缅甸克钦新娘及其主体性。这个特殊群体在国民身份、信仰实践和亲属伦理中都有诸多模糊甚至冲突之处,例如在现行中国国籍管理制度下的落户困难,嫁入当地景颇族家庭之后如何在基督教信仰和传统民间宗教之间寻求平衡,以及跨国婚恋本身的脆弱性。张文义提出,以伦理的视角审视,田野中的人们体现出一种“散布式主体性(distributed subjectivity)”,它立足于一对相互生成的双重要素:当事人自我的伦理展演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社会成员所提供的社会资源基础。张文义强调,所谓“散布”,指的就是主体性的这种关联状态。
浙江财经大学胡梦茵在工作坊中发表的研究基于其在滇西藏区的一个天主教村落中的田野观察,其关键词是带有伦理色彩的“劳作”观念。通过对三个个案的分析,她展现了一个宗教社区中人们对劳动和财富的关联性解释,以及这种解释如何被应用于对社区史、生命史的重新解读。无论是集体主义时期带领学生在教堂里养猪的教师,以兜售葡萄酒为副业的神父还是被家人贪欲驱使外出采摘松茸意外殒命的孩童,他们的故事既体现着外部社会变迁对社区的挤压,也反映出社区自身意义系统应对外力所产生的新的叙事逻辑。
挪威奥斯陆大学尹韬的研究接续了近二十年来中国乡村法律人类学研究的传统,通过对登封乡间一部普法戏剧剧本的编写过程的讨论,他试图展现国家法与地方习俗、制度之间的嫁接转译。这部名为《山花》的剧本围绕女性土地产权以及家族伦理冲突等内容展开,在各种看似难以协调的法律传统之间自由穿梭,将各种法治资源整合进入当地居民可以理解的言说系统。尹韬提醒我们注意剧本的编写者,他们是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翻译”,也是社区伦理冲突、文化交流的协调者。他们对文化资源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使得变迁时代的“规矩”成为可能。
同样聚焦于乡村社区的伦理生活,兰州大学刘宏涛的田野地点在海南岛的美孚黎族村寨。美孚黎人的道德原则以亲属制度为基础,社区伦理评判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利于亲族存续发展。但是刘宏涛有意识地与涂尔干道德研究传统展开对话,他强调人们通过灵活掌握和解释制度来充分地发挥其能动性。对少数民族社区而言,经济发展、人口外流、文化嬗变之类的客观压力使得坚守传统困难重重,对生活在变动世界当中的人们来说,“传统”和生活的种种道理需要被不断重新“发明”。但这种“发明”本身需要行动者具有敏锐的制度自觉和伦理自觉。
同济大学陈晋的论文是对川滇交界纳人(摩梭人)达巴“木卡布”仪式的再解读。“木卡布”仪式是对恶灵的驱逐,一种与辞旧迎新、洁净家屋有关;另一种则专门针对死亡。通过聚焦达巴的唱诵和高度符号化的仪式展演,陈晋试图展现纳人社区当中的空间权力及其所蕴含的道德意味。不同于“伦理转向”对文化政治模糊化、弥散式的处理,陈晋更加突出道德与象征权力、宇宙观秩序之间的关联,以及它在仪式实施过程中被突出强化的处理方式。
中国的崛起对学术研究的影响,一方面是我们需要持续地开眼看世界,另一方面则必须在处理中国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全球的因素。本次工作坊中数篇论文恰恰体现出中国和世界如何彼此成为认识的参照和背景,从而使传统的研究题目换发新的活力。例如,中山大学段颖从缅甸军政时期的合法性危机以及国家与社会的疏离切入,对缅甸华人生存伦理和文化政治展开讨论,充分显示出缅甸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过程、东南亚区域格局与地缘政治以及地方文化传统等多重“平行世界”所构筑的华人日常生活。在各方力量纠缠交错、种种形势变幻叵测的背景之下,华人周旋于军政府、地方政治力量、僧伽集团以及市场经济之间,运用各种资源和策略,获得社会认可,同时利用道德与价值的重塑,以及公共舆论中的戏谑、传闻与黑色幽默,解构军政专制的合法性,进而为自己建立可能的自主空间与抵御风险的围墙。我们可以说,这是全球史在地方的再现,也是文化—道德传统在异域他乡的混融性再造。
中央民族大学邱昱所处理的问题则是中国人的另一种“走出去”。她所汇报的研究有关今日华人慈善在坦桑尼亚的落地及其挣扎。这种慈善活动的主体是商业精英及汉传佛教组织。邱昱的研究所揭示的,大都是这些慈善活动者们的挫败和误解。与期待中的“感恩之心”不同,受到惠赠的坦桑尼亚人并不会对具体的施惠主体心存感激,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上帝普慈的显现。邱昱以此提出她对跨文化伦理的疑问:如果差异无法消除、对话无法畅通,那么伦理主体如何保证行为的自洽?通过引入“伦理错置”、“伦理黏连”之类的概念,运用更偏向结构式的分析进路,她认为保存深切差异性的伦理平衡在实际生活中是可能的。
来自厦门大学的冯莎、张志培所讨论的问题是西方国家“归还”被殖民地文物所牵连出的争议。在这一背景广阔的人类学研究题目中引入了对“物”及其所有权的思考。在他们看来,无论是西方政客号召摆脱“白人负担”,洗涤殖民“罪孽”的话术游戏,还是第三世界要求归还本民族文化瑰宝的强烈诉求,都无法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伦理关系的基础。这种历史与现状、西方与他者之间面对如何想象未来而陷入的僵局,背后是从生态、性别、族群乃至阶级和国际法角度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冲突。他们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更为宏观但又迫切的提醒:对历史沉积、权力交杂的伦理问题而言,既有的理论资源可能无法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对公正之类伦理准则的诉求也必须被置于彻底的知识反思之中。
华东师范大学黄剑波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张志鹏教授分别对工作坊进行了总结。黄剑波认为,“伦理转向”并不是单一齐整的学科趋势,它自身本就包含许多相对松散的内容和进路。结合“伦理转向”的理论背景,他强调我们需要重视这一学科动态的具体语境,避免笼统而生硬地照搬其结论,反而无助于拓展人类学中国研究的视野。他也谈到了“伦理转向”与“本体论转向”之间的关系,强调这二者虽然有着完全不同的缘起和脉络,但它们都象征着人类学对如何理解人类生存处境的自我修正,而且都牵连出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总结的最后,他号召参会人员还是应该在研究和教学之中从基本的阅读开始做起,应该对“伦理转向”的重要人物、著作展开更有针对性的分析。
张志鹏教授的发言题为“伦理人类学在中国:从何出发?转向何处?”,更加具体地从中国现代学术的传统和使命当中提出对“伦理转向”的理解和反思。他认为无论在早期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研究当中,还是在类似《江村经济》之类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发轫之作里面,都有对伦理生活的关注。“伦理转向”之所以能够而且应当被当代学者讨论,一方面在于其因应着全球化、社会变迁当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趋势;另一方面则在于它本身和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使命息息相关。他倡导人类学家能够将田野从边缘人群延伸到企业、政府、宗教团体这样的主流群体,将中国语境内的种种新问题和全球背景相关联。“伦理转向”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潮,它同时也有助于人类学在中国知识生产的生态系统中实现自我的转型和提升。
这次工作坊是国内首次以“伦理转向”作为主题的系统研讨。与国外学界已经累计的成果相比,中国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讨论才刚刚起步。一方面,整个工作坊体现出与会者试图跨越中西、重新审视自我研究、实现学科知识更新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欣慰地看到研究者们所坚持的某些基本的理论自觉。面对外界学术热潮,参会者并未盲目跟风,而是不断从各个角度提出反思和质疑,而这些反思和质疑又与他们所在的中国研究的传统息息相关。在工作坊最后的圆桌讨论中,参会者表示对这一主题还将持续关注,对相关理论还要进一步在田野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且希望工作坊在将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举办,一起能够产生真正对中国研究有所助益的思想洞见。
媒体:澎湃新闻网
07
浙财学子赴余姚 学习新时期老区发展精神
重华遗泽在东州,景物留奇聚胜游。”7月14日到18日,浙江财经大学“重走来时路,不忘最初心—探寻浙东革命根据地建功新时代”实践服务团赴余姚针对余姚的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展开了采访与调查。
追忆名贤风韵 探寻姚江文化
实践团队以余姚名人纪念馆为首站,了解了以四大先贤为代表的余姚伟大先辈们的故事,正是有这些先辈的不断努力,余姚才得以成为“东南最名邑,文献最名邦”,余姚人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也正是为故土自豪的表现。阳明先生的故居,是阳明先生故事的扉页,是余姚精神世界的沃土。先进的保护手段让团队成员得以一窥这位心学大家颇负传奇色彩的一生。心学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今心学文化不仅是汲取精神营养的第二课堂,更是学习廉政思想的精神宝地。
传承红色基因 敬缅先烈精神
作为曾经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梁弄,它被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意义,是红色记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践团循着先辈足迹前来参仰。指挥部的旧址就坐落在此,红色基因在小镇里慢慢沉淀。在当地的红色展馆里陈列的余姚政府所得成就与计划方针描绘着将将梁弄从革命老区转变为小康模板镇的蓝图。队员们同时了解到当地景区管理部门在近年来进行了保护和修缮,推出了红色系列活动与新型项目,以红色旅游业为轴,推出梁弄发展新模式。
在梁弄镇南边坐落的横坎头村。为学习习近平“回信精神”,实践团一行来此访问学习。在红色村史馆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自习总书记回信以来,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横坎头村党委和村民上下一心,围绕红色主题,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利用好红色资源展开一系列活动,成果斐然。昔日的贫困村已成为中国大地上农村振兴的典范。
多维探寻乡村振兴 揭秘产业特色发展
在农业发展方面,就余姚特色的农业建设问题采访了余姚知名果园“百果园”的负责人,就果园的种植规划与政府帮助两个方面进行询问。在交谈中,负责人汪先生提到:梁弄临近大海,气候变化大且农民技能水平的现状不理想,因此要采取“精品化”“适合化”的方法,选取合理的配置。同时汪先生结合现代科技水平,合理利用农业废料,并以此为契机开始蘑菇的种植培育与副产品加工。:“农业不同于其它业,想靠吃补助盈利是不可能的,不靠别人,发掘自己,才能搞好。”关于政府补助,王先生认为这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靠自己,也许就是余姚人民获得农业成功的奥秘。
文化发掘振兴乡村 产业优化促进发展
文化旅游是余姚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其中以河姆渡文明为代表的史前文化是余姚面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实践团队来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观看介绍片,鉴赏出土文物,更好的了解河姆渡文化。随后实践团队采访了博物馆的姚副馆长,针对史前文明在余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提问,姚副馆长:“近年来,博物馆不断地推陈出新,在优化自身品质、建造原始生态园的基础上,还多次举办研讨会,邀请知名院校进行研究,扩大影响力。以史前文化为中心,通过文化影响力和相关产业减少建设控制地带影响,以此来促进当地乡村的发展。
实践服务团针对余姚政府在特色旅游业建设方面的政策对文旅局办公室主任何喆女士进行了采访。何主任表示,近年来,余姚市政府就多次投入资金对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进行新规划如重整浙东抗日根据地文化干校遗址,围绕横坎头村建设新的文化大礼堂等以红色教育为轴的系列城乡新规划。余姚政府每年以节庆的方式举办大小活动40余次,以此来聚集流量,提升关注度,促进产业发展。
实践的最后是团队成员针对近日的所得进行的总结与学习。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对余姚的新时期建设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以红色为底色,四大文化作为文化动力,革命精神为引导,沿着红色旅游,特色农业,智慧宜居三条道路,全方面、有特色又符合实际地助推余姚的乡村振兴事业。事实证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余姚人民已经凭借着他们流传下来的革命精神,通过奋斗走在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振兴之路上。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余姚人民“面对市场,不等不靠,实事求是,灵活多变”的精神,更好的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媒体:浙江在线、中国网
浙财学子感悉“双创”活力
走访创新民企以行促知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百名学子寻访百家民企”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了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举办地杭州未来科技城。“民营经济作为浙江经济的主力军,是支持浙江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深度调研民营经济,了解民营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是为踏入社会奠基;此外,带领同学们走访各类型民企,能够为财税学子的未来发展提供崭新思路。”实践服务团带队老师季陈翔如是说道。
此次实践中,团队寻访了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翰林光显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南方梦科技有限公司,与各公司的领导人进行深度交流与学习,了解各位优秀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和心路历程,真切地感受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与热情。
人工耳蜗破壁垒,告别无声焕新生
第一站,实践服务团的成员来到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让听不见的人听得见,让看不见的人看得见,让站不起来的人站起来!”诺尔康以此为宗旨,通过人工耳蜗为重度和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听障人士带去全新的聆听体验,帮助他们重归有声世界。实践团队在研究院副院长黄穗的带领下感受了人工耳蜗产品的精良技术与卓越质量,并在与总经理李楚先生的对话中,体会到国内人工耳蜗行业艰难的创业道路及“诺尔康人”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开发,近200例的临床试验,数亿的资金投入,为的是打破海外公司在中国人工耳蜗市场的垄断,生产出真正能让国人买得起的国产人工耳蜗。
如今,诺尔康人工耳蜗已经在一万多位听障人士体内运转,为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声音,更是希望,除了后天失聪的患者,诺尔康还为先天神经性听障儿童叩开有声世界的大门,使他们能够享受与常人无异的学习与生活。
在参观与交流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科技在医疗技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李氏父子选择于医疗行业创业的态度及恒心让我们体悟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蓬勃的朝气。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应怀有一颗具有使命感的心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团队成员郭雨晴说道。
智慧教学提效率,课堂互动添趣味
第二站,实践服务团的成员来到翰林光显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中国智慧教育添砖加瓦”,翰林博德CEO毛梅敏女士谈道。怀揣着这样简单纯粹的创业初衷和对教育的一份情怀,她在不惑之年的岔路口选择从林业机关转向智能教育领域。从曾经的“守林”人到如今的“植树”人,她坚信,身份虽然改变,但目标相近,种树和育人都是百年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脉相通。这几年,翰林博德在智能投影一体机及智慧教学系统的研发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团队成员还在走访过程中亲身体验“真会云课堂”带来的便利:课堂听写直接批改,普通白墙秒变黑板,教学资源实时共享。“当今时代教育设备日趋先进,科技发展使得师生间的互动更加的紧密与便捷。通过新型的教育设备,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能更有针对性的抓漏补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科技发展的受益者,走入社会之后更应该努力学习,助力推动教育公平与资源共享。”团队成员王可如是说。
梦想小镇聚众智,创业帮扶助梦圆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有这样一个公司,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含整体解决方案、过程式顾问咨询服务、运营管理服务等特色小镇全产业链第三方服务,为无数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创造了一片创业乐土,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它便是浙江南方梦科技有限公司。第三站,实践服务团队在公司监事王雪娇的带领下参观了梦想小镇创业大街及南方梦立方创博馆,体验小镇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温馨的文化环境。
正如南方梦科技的总经理兼创始人郑银洁所说:“梦想小镇成立的初心便是’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让创业者在这里追梦、创梦、圆梦,让无数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在访谈交流过程中,成员们进一步感悟到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踩准节点、抓住机遇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应牢固树立新时代机遇意识,培养战略眼光,不负时代,不忘初心。
此次在未来科技城走访“双创”企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暂告一段落,下一阶段寻访校友企业即将启程。”社会实践团队在走访企业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民营经济在市场中的活力,同时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实践服务团负责人许名杰总结道:“在这两天的实践中,我们走访企业的创始人都有十分丰富的就业经历,他们的心路历程令我们深受启发。作为财税专业的我们,职业规划不能局限于机关单位和事务所,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在实践中摸索出真正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求职之道。”相信在国家对民营企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政府的战略引导下,我国的民营经济也必将如文中所写,前途明朗,未来可期。
媒体:中国网
09
浙财学子探寻民宿经济 寻访浦江乡村振兴之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勇担民族振兴之大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日前,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的十余名学子组建了一支暑期实践服务团,前往金华市浦江县前吴乡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美丽乡村发展探寻之旅。
活动期间,实践团上山下田,走村入户,在前吴乡四个村落留下足迹,两个文化礼堂体验乡贤文化和农村精神文明,与前吴村民宿经济领头人深度探讨,实地考察了当地多家民宿的现状,在所见所闻中,不仅充分认识乡村发展现状,同时以专业素养和青年情怀为当地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美丽乡村,民宿相称
民宿是美丽乡村发展的一张新名片。为探寻前吴乡民宿经济,实践团来到了广明小筑拜访当地农民代表——建造民宿的第一人——吴建中先生。吴老先生道:“改革开放的浪潮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为农民带来福音。”此外,他还强调“家”这个经营理念,不希望单纯地把民宿作为赚钱工具,而应融入更多的人情温度。有别于农民代表建造的民宿,实践团又来到水墨千山——一家由返乡创业者建造的高档民宿。此民宿充分利用“水墨前吴”的优势,将民宿与水墨书画融为一体,增添意境。两处当地典型代表的民宿,皆体现了前吴乡民宿经济的欣欣向荣,传达出自然与人情的味道。
开拓创新,改革先行
在中国第一个3D童话世界里的乡村——罗源村,“一村一品”新战略正逐渐显露出其蓬勃的生命力。该村不仅发挥大胆想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地理优势,将原本老旧的房屋群改造成梦幻的童话小镇,还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不仅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更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每年三月的油菜花田与五彩缤纷的房屋群相得益彰,兴旺了旅游业发展。当地的这种合理而巧妙的思路,着实令成员们拍手称奇,也开拓了大家的思路,给每一个人以深思。
继往开来,共同企盼
在乡村振兴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浦江政府和人民与时俱进,发挥各村优势,采取不尽相同的发展策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为家乡铺展美好的蓝图,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篇章。实践团各成员也在调研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为文字,递送给浦江政府,企盼在乡村振兴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媒体:浙江在线、中青在线
10
百名学子共助民营经济发展
百家民企共绘时代复兴蓝图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目前所有制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助推浙江经济快速增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创新发展活力、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百名学子寻访百家民企”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在校团委统一领导下,受省工商联和学院社会服务中心委托,利用暑期时间,走访了杭州市十家民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实践服务团追溯民营企业发展历史,挖掘企业经营优势,聆听企业政策期待,并进行最终的总结。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深度调研民营经济,了解民营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是为踏入社会奠基;此外,带领同学们走访各类型民企,也能够为财税学子的未来发展提供崭新思路。”实践服务团带队老师季陈翔如是说。
民企文化——环境决定胸怀,文化再现高度
“我们在参观各企业的宣传展厅、办公区域及生产车间等地后,更好地了解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业务内容及企业氛围。虽走访的都是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却各不相同、异彩纷呈。”团队成员姚攀说道。
盈盈集团作为一家致力于用科技力量让美好生活服务触手可及的互联网新兴企业,其开放、包容、融洽、乐观的工作理念在企业布局和办公氛围中一览无余:各种色调、自由开放式的办公场所,书咖、健身器材、公共厨房等休闲娱乐设施,轻松和睦平等的上下级和同事关系,处处散发出新兴互联网+综合金融企业的活力与热情。
而国内第一家国产人工耳蜗高端制造企业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色彩简朴的办公场所、严格封闭的生产车间、10万级无菌实验室、整齐划一的着装,无不体现着精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天顾税务师事务所则将企业文化作为醒目的企业布置元素,时刻提醒员工勿忘初心。陈良照董事长指出“方向”、“方法”、“努力”是天顾创业之初至今不变坚持的核心,而“受人之托、‘终’人之事”的服务文化更能体现企业对待业务的决心和能力。
民企创新——创新助力成长,情怀终成信仰
“企业管理人员所分享的个人经历、创业契机、产业环境、企业融资、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让我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前沿资讯、国家战略、政策落地情况,优秀企业家职业规划的指导和创新精神的鼓舞同样令我们受益良多。”团队成员王可感慨道。
中国智慧教育的倡导者、领先的智慧课堂解决方案服务商——翰林博德CEO毛梅敏女士,怀揣着简单纯粹的创业初衷和对教育的情怀,在人生不惑之年的岔路口,毅然从林业机关转向智能教育领域,专注于智能投影一体机及智慧教学系统的研发。从曾经的“守林”人到如今的“植树”人,她坚信,身份虽然改变,但目标相近,种树和育人都是百年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脉相通。
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综合城镇规划服务商——华清集团以先进的技术支持与创新理念打造体系、推进城镇化,用专业团队、丰富经验促进产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效益。集团总裁蔡闻华强调华清创业的初衷——要做乡村振兴的践行者,肩负起农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历史责任与社会使命。
致力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综合就业服务平台——携职以商业手段为“刚”,以社会目的为“柔”,通过自我造血解决社会问题,刚柔并济共谋企业发展。“携职提供的不仅是床位,还有一种励志氛围和就业指导,填补了高校就业教育的缺口,为在校生与社会企业搭建了过渡桥梁。”创始人温少波介绍道。
民企未来——精神驱动发展,发展重塑价值
“民营经济作为浙江经济的主力军,是支持浙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民营企业运营过程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只有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才能在波谲云诡的经济形势中站稳脚跟、蒂深疾行。”团队成员胡倩倩总结道。
把握机遇,要求民营企业嗅觉敏锐,激发创新活力。趣链科技抓住互联网时代新契机,瞄准区块链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在未来,趣链科技不仅为机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还将向运营方向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南方梦科技吹响时代“双创”号角,成为特色小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产业园区孵化器、众创共享空间等产业空间的运营服务商。为无数怀揣着梦想的创业人开辟了一片创业沃土,汇聚双创动力,共享发展活力。
迎接挑战,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上市公司中金环境,面对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推动PPP项目,战略引进国有资本。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导向、防范风险、滚动发展”的原则,改变过去以财政为主的单一资金扶持模式,以财政资金为基础,撬动社会资本与民间力量投资参股,谋求企业发展。
民企合作——作品凝聚合力,实干献礼母校
“最后一站之所以选择夏至,一是为了体验创意茶歇文化,二是为献礼45周年校庆制作属于团队的特别礼物。”带队老师季陈翔解释道。
萧山夏至食品有限公司不仅关注产品的品牌打造和质量把关,更重视完整的活动策划。时效性、契合度,都是茶歇文化的一部分。企业由“执贝”的茶歇品牌到“街味”的跨领域挑战,并非打破重组、开天辟地的创新,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产品改良,是结合西方元素的中华传统美食的推广。适逢我校45周年校庆,实践服务团借此机会,制作具有我校特色的糖霜饼干献礼我校45周年校庆。
实践服务团在走访企业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民营经济在市场中的活力、创新驱动力。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增长速度、发展动力发生深刻变化,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因此,探索新形势下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再造浙江民营经济的新优势,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对民企政策大力支持和战略性引导,必将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更为有力的强心针。
实践服务团可以清晰感受到,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民营经济的前途明朗,未来可期。
媒体:凤凰网
11
朱砂点“智” 松阳这些孩子接受开笔礼
7月6日,在浙江省松阳县山下阳村的中心——月池,在有着“笔墨纸砚”意象的池边,身着汉服的老师执笔点蘸朱砂,在孩子额头上轻轻一点,就给孩子点上了“智”(“痣”的谐音)。
孩子们互相看着额头上的红痣,绽开了笑颜。这是松阳县举办的首次开笔礼,是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赴浙江“推普脱贫攻坚”实践服务团的一项活动。12名准备进入小学的孩子成为“山下阳开笔礼”的首批参加者。
山下阳村已有300多年历史,以传统的五行风水布局,处处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风水山下阳”。村中每一幢建筑,每一个字眼都埋藏着巨大的玄机。村中最令人惊艳的建筑月池蕴含着“笔墨纸砚”的意象。月池边三棵树倒映在水中,仿佛笔尖蘸水,有“文笔蘸墨”之象。半圆形的风水墙仿佛摊开一张巨大的宣纸;远处石龟山三段起伏的山峰酷似笔架,月池加祭坛形似砚台。
开笔礼在古村“笔墨纸砚”处举办,这无疑是合适的场所。接着,孩子们敬拜孔子,朱砂点“智”,并击鼓明志。
“人生聪明识字始”,老师教孩子们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一个简单而意义深远的“人”字,寓意着在人生的启蒙阶段,首先要学会做人。
此外,孩子们还朗读《三字经》和《弟子规》的经典片段,以及张氏家训中有关“百善孝为先”的语句:“父子天性之亲,父严母慈,自然之理。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爱敬备至,而子职修矣。”
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古代读书人只有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因此称为“人生第一大礼”。这次活动让准备入学的小朋友们真正感受到入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开始学习,走向成长的起点。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激发他们求学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神圣感情。
主办方表示,本次开笔礼也为参加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做准备,受到了古市镇政府和山下阳村委的大力支持。主持活动的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刘亚辉博士谈到,这个活动同时还增强了两种感情:一是家庭内部,亲子之间、夫妻之间的感情;二是孩子对本地文化的感情。
媒体:浙江新闻、中国新闻网
12
浙财大实践团走进光伏小镇
追寻乡村振兴
近日,由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的7名同学组成的基于光伏调查的实践服务团队来到了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开展了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活动。
光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简称,能够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而这种绿色可持续的新形态能源利用模式,也在改变着传统的扶贫策略。浙财大数科学院李时兴老师通过线上同步指导的方式,带领着7名同学进行了采访和实地调研活动,旨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层村落光伏产业的发展与落地情况,同时运用专业知识探寻乡村振兴的可行之策。
寻访李岱,全面了解光伏建设
龙观乡具有前瞻性地探索建成了宁波市第一个光伏村——李岙村,也是全国第一个新农村建设中户数规模最大、全国第一个光伏瓦替代传统瓦片的光电建筑一体化的村级光伏电站。李岙村的房屋鳞次栉比,有着中式传统的高屋建瓴,屋面选用具有隔热、防水、发电功能的光电建筑一体光伏瓦替代传统瓦片,实现屋顶和光伏一体化。屋顶选用黑色边框的单晶光伏组件,不仅美观大气,更与整个房屋的设计风格相匹配。
在走访李岱的过程中,当实践团谈及到光伏项目的建设成果时,陪同前往的李岙村村长陈东杰自豪地说:“李岙村光伏发电项目运行三年累计发电已突破百万千瓦时。仅今年一季度,李岙村光伏发电就以达到了11万千瓦时(度),收益11万余元。”
作为全国首个唯一实现光伏全覆盖的村庄,截至2018年底,李岙村已累计发电109万千瓦时,发电收益约110万元,村民户均收益近1500元,村集体经济增加8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一部分用来发展村级桂花加工产业,另一部分用作维护村公共设施资金及资助孤寡老人和退伍老兵。据初步统计,该项目每年可节省标准煤2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98吨、二氧化硫排放15吨、碳粉尘136吨。对环境保护贡献巨大。
“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美丽新农村的新名片
李岙村拥有宁波市最大的赏桂基地“桂花观光园”、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观革命史迹陈列馆”、浙东新式甬派特色民居,曾获省3A级景区示范村等荣誉。
谈及李岙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2018年度浙江省休闲旅游示范村时,乡团委副书记李圆介绍到:“李岙村已完成全村拆建改造,并建成全国首个也是唯一实现光伏全覆盖的村庄。近期,《李岙村旅游发展规划》完成初稿。未来,李岙村将融合美丽乡村、红色旅游、桂花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成“村美、民富、业兴、人和”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新农村。”
建设“海绵乡村”,破解内涝难题
有了李岙村的建设经验,在兄弟村大路村,新村改造的二期工程正在稳步进行。除了继续采用光伏建设以外,大路村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引入“海绵乡村”概念,着力打造“海绵乡村”。
经过综合考虑大路村地块的调蓄能力、安全性和景观效果等因素,“海绵乡村”的规划将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可实现3年一遇重现期下雨水经调蓄后安全排放,通过生态路面畅“呼吸”、“雨水桶”计划促循环、雨水花园别样美、生态河岸怡人心四大创新建设方案,龙观乡正向将大路村打造成为宁波市海绵乡村示范基地的方向而努力着。
深入走访听民声,新村改造乐开颜
“过去家里的老房子经常漏水,新村改造后,不仅房子宽敞明亮了,每个月村子里还有五十度电的电费补贴,生活也更加安心了。”谈及新村改造时,龙观乡村民李师傅翘着大拇指,好几次乐得合不拢嘴。“光伏福利多,民生有保障”是村民们提到次数最多之于新村改造的生动概括。
李时兴老师看到同学们的调研报告后,感慨到:“前卫的光伏振兴理念,是古村换新颜成功的重要因素,保障和改善民生亦需要创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断增强啊!”
通过本次活动,实践服务团的同学全面立体地了解到了光伏建设的可行性与重要性,深刻领悟到了习大大的两山理论的正确性与指导性,为探寻乡村振兴的可行之策,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13
浙财学子体验绫绢工艺致敬匠心感悟传统魅力
为寻访湖州绫绢历史,领略传统匠心精神,7月17日,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双林绫绢非遗探寻”社会实践服务团一行七人来到湖州,深度探寻绫绢织造的手工技艺,切身感受非遗传统的多样魅力。
细圆匀紧、白净柔韧的辑里湖丝是湖州绫绢的源头。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南浔辑里村,在辑里湖丝博物馆馆长王一士先生的带领下,轮流体验了脚踏缫丝机的操作,通过观察旧式机械的精巧设计,感受到了古代丝工的劳动智慧。
除了优质的原材料,精巧的编织工艺也是湖州绫绢享誉世界的一大原因。采用传统工艺编织出的绫绢绢面紧密细致、分毫不差,图案色泽艳丽、细腻精美,尽显绫绢特色。在湖州绫绢研究所,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潘老师的指导下,依次动手,亲自体验了旧式织布机的编织过程,对传统织造工艺的发达和精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后,潘老师指导队员们进行了湖缬扎染体验。团队成员不断激发创意,通过两种方式对绫绢进行二次创作,一种是通过多样的折叠捆扎方式,染出许多独特的图案;另一种是运用国画用具,直接在绫绢扇上进行图案绘制。新鲜的体验方式和迸发的灵感创意,将绫绢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既丰富了传统绫绢的表现方式,为平淡的参观活动增添了活泼多样的气息,也让团队成员充分体味到了湖州绫绢别具一格的吸引力。
通过此次绫绢织造工艺体验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近距离接触到了绫绢的制作工序,对传统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感悟到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深的发掘、更广的传播,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去了解、传承湖州绫绢的织造技艺。
媒体:浙江在线、浙江新闻
14 “艺”在行动
“创意虹星桥”实践服务团队项目完美落幕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创意虹星桥”实践服务团队联合湖州市长兴虹星桥镇谭家村进行为期一周的“乡村振兴——设计三服务”项目服务(2019年7月8日-2019年7月12日)。整个实践服务过程分为三大步骤,分别为“美丽庭院装饰”、“道路护栏彩绘”和“美丽乡村摄影”。
“美丽庭院装饰”作为这次设计项目的重点,分为“环保+民风”主题立体平贴宣传画和“移风易俗”主题立体墙绘两大主题板块,分别利用回收再利用的材料进行立体宣传板制作。
在“环保”主题表达过程中,队员们从村民家收集来废弃的钢丝球、电线、乒乓球、煤气管道、钉子、吸管,以立体贴画的方式呈现环保主题,对分类垃圾与公益环保进行宣传。队员将这些材料进行切割、拆分、变形、重组设计,通过黏贴拼合的方式制作了四个垃圾分类主题的艺术展板。垃圾分类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同学们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对应所属垃圾分类的类别,让村民们更加直观的明白展板中的垃圾分类标志所代表的意义,以一种趣味的方式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
在“民风”主题的展现过程中,队员们通过对谭家村传统养殖业深入调研,水果产业是谭家村的一大特色,素有甜蜜小镇之称。更有“千亩稻虾共生”项目,水稻和小龙虾成了村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队员们结合这些特色特产,将多种废弃材料搭配,瓶贴制作了以稻田风光、龙虾产业、甜蜜瓜果为主题的三块艺术展板。绘画和立体相结合,平面和立体相呼应,制作出具有谭家村特色,既美观又有意义的庭院装饰。
“移风易俗”立体墙绘板块,主要为了推进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培育适应这个新时代使命的社会风尚。队员们精心挑选移风易俗小诗:“节俭养德除陋习,人文关怀胜金钱。缅怀故人要文明,移风易俗新发展。”运用收集来的废旧瓦片,进行刻字喷绘,装饰在主题墙面上。同学们顶着烈日认真工作,村民们热心协助,热情围观,使服务团队在工作的同时,感受到了谭家村村民的热情和友善。
“道路护栏彩绘”也是一项大工程。同学们结合周围的景色和谭家村的特色,对护栏的图案进行了设计。以水波纹为主要元素,与背景的湖面想呼应,使护栏融入景色中,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经过两个下午的努力,终于将护栏全部手绘完毕。路过的村民都纷纷感叹,并对同学们的工作表示极大的认可。
“美丽乡村摄影”工作记录新农村建设新风貌。队员们四处奔走,寻找谭家村最美的风景,在村干部韦诚的带领下,拍摄了许多优质的摄影作品。
11日上午,实践服务团队接受了长兴传媒电视台的录制采访,电视台对我们的工作过程和成果进行了拍摄和报道,体现了当地政府和媒体对实践服务团队项目的认可和关注度,同时也增强了队员们的动力和自信心,更加认真地将任务完成到最好。
通过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服务活动,队员们配合越来越默契,工作能力与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服务工作中,同学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谭家村村民的热情,优美的自然环境,村干部的认真负责。对环保和移风易俗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收获良多。
媒体:新浪网
15
台州民营经济发展有何秘诀?
浙财这群学生5天走了12家企业
7月18日上午,一支由七名大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台”风眼来到了台州市椒江区星星冷链的厂区,这支队伍来自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百名学子寻访系列”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三年,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百名学子寻访百家民企”。台州作为民营经济发源地,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台州模式”。台州的民营经济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直至今日,在新时代,台州的民营企业又该如何把握机遇,实现民营经济新辉煌?带着这些问题,“台”风眼小队走访了温岭、临海、椒江、黄岩、路桥等五个区市的十余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浙江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在星星冷链。
“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祥地,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这给我们此次实践项目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实践小队队长李怿博告诉记者。通过网络查询和文献参考,实践小队对台州市民营企业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走访实地考察给了队员们一个零距离深入观察的机会。
在星星冷链相关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队员们分别参观了的办公楼、产品展览室、生产车间以及质检部门。
“我们和他们边走边聊,向他们提出许多问题,包括产品类型,销售情况,定价策略,生产流程,技术把控,人才引进渠道和职工要求,车间管理模式,对优秀员工定义,技术介绍,基层员工福利,工作环境,发展核心重点,他们企业理念的理解。”实践小队队员蒋萱说,“这些问题涉及到了企业发展运行的方方面面,把这些问题和我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相互印证,给我带来了不少收获。”
对于实践小队来说,此次深入实地,走访企业并非走马观花。
在首先查阅台州市GDP发展数据后,实践小队挑选出了台州市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走访。在走访过程中,小队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这些企业展开调研,最后整理所获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推理,撰写调研报告。此外,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小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听取企业所遇难题,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
浙江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在曙光控股。
“这几天的实践活动,我印象最深的是民营企业高管的那种低调务实的品质。大部分我们接触到的高管虽身居高位,但为人低调,待人坦诚,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和鼓励。”队员余善林在走访后感慨不少,“企业的步步壮大,与其文化内核分不开。台州是一座有“精神”的城市,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台州民企也是有“精神”的企业,这里滋长着艰苦创业,脚踏实地的民营企业文化。”
在队长李怿博看来,民营企业几十年不断开拓进取,靠的是他们强大的自信和勇气以及对市场风向敏锐的洞察力。“企业家团队遇山开山,遇水架桥,这份勇气与智慧令人佩服。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会过时,但是这种勇于开拓,善于用人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李怿博说。
百名学子访百企台州站的活动从7月14日起持续到20日。
媒体:浙江新闻
16.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赴温州竹里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2019年7月8日,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赴浙江温州“恪竹于礼,品畲韵浓”实践服务团前往泰顺县竹里乡,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探寻竹里多元经济文化发展之路。
实践团队主要围绕竹名片、民宿名片、国学名片、畲风名片等四个主题,先后对竹里馆、浙江利众竹木有限公司、文化礼堂、竹里云溪、凤栖谷、畲族风情展示馆、月蓝舍等进行实地考察
名片一:听竹声
实践团走访了由“年轻的老手艺人”罗祖华创建的竹里馆,罗馆长以镇馆之宝《五百罗汉》为例详细介绍了竹雕技艺里雕、刻的工艺手法。竹里馆的横空出世凝聚了罗馆长的心愿:借竹产品传播泰顺本土竹文化,并助力当地旅游发展。实践团参观了泰顺县的扶贫龙头企业——浙江利众竹木有限公司,并走进竹筷、砧板生产加工流水线。严董事长告诉实践团:技术瓶颈和污染问题成为限制本企业成功转型的主要因素,这也是中国大部分企业的“痛点”。最后,实践团成员与严董事长进行面对面深入座谈,双方就企业竞争、未来转型以及国内外竹筷现状等问题展开深入沟通。
名片二:探民宿
实践团来到泰顺县最有特色的三家民宿——竹里云溪、凤栖谷和月蓝舍。团队成员就民宿的前世今生、现阶段的瓶颈、创作风格灵感来源、未来规划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等向民宿负责人发起提问。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和而不同”办民宿的理念是搞活民宿的一把总钥匙:云溪民宿将田野搬进宾馆,凤栖谷集“娱乐、休闲、采摘”于一体,月·蓝舍倚重“山海相容”的设计风格。民宿主们巧妙地采他山之石,融入本土民宿,但又独具匠心,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筑牢乡村振兴持续发力的根基。
名片三:习文礼
实践团来到文礼书院,并对国学推动当地经济的独特发展模式进行了调研。通过观看宣传片、采访书院胡昱老师,实践团了解到院长王财贵先生创办文礼书院的经历、书院未来发展规划和现代型私塾教学模式,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辐射作用。实践团还体验了晨读和公益读经课堂,读诵经典,学唱读经之歌,切实感受到了读经教育的可行性,每位团员乐在其中又收获丰富。团队发现,文礼书院逐步提高了村民素质,并以常驻班级和夏令营为竹里积攒人气,为乡村振兴引来“活水”。
名片四:沐畲风
实践团走进民俗风情展示馆,参观展馆内展示的畲族传统物件,并试穿畲族传统民族服饰。随后,实践团观看了畲族民俗表演,聆听原生态畲歌,采访当地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雷君土老先生,深入体验畲族传统文化魅力。实践团也就畲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目前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雷老先生及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探讨,为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发展出谋划策。实践团还来到左溪畲族村,在对浙江省人大代表、畲乡致富带头人蓝学许先生的访谈中,感受到畲族传统文化带来的特色产业对当地发展致富的重要作用。
竹里的多元经济文化发展离不开乡政府打出四张文化组合牌、构建经济发展产业链。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竹资源发展竹产业,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借力民营企业发展吸收农村闲散劳动力,拓宽工资性收入来源;利用国学文化和畲族特色,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民宿和农家乐发展;通过“7+9”模式,留住当地人才,推动竹里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聚变。竹里的四张名片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扶持,为竹里经济的发展结织了“安全网”。近日,随着竹里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文礼书院跻身温州首批高校研学基地名单,为竹里乡村振兴培育了肥沃土壤。
据悉,交通问题仍是制约竹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该问题将在泰顺高铁站开通后得到改善。而针对其宣传力度不足的短板,实践团集思广益,将通过制作期刊、发表新闻稿、公众号推文、发布短视频、对接教育培训机构等措施进行线上线下宣传,合力聚力助力竹里经济一路远航。
媒体:浙江在线
17
实践 | 文化良渚——探索美丽杭州之一
阳光温良,微风习人,七月正是观赏美景,实地探访的好时节。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建国七十年,美丽新杭州”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一行七人也踏上了探索美丽杭州的征程。
良渚,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城镇,不仅有“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还有全国工业设计领域第一小镇——梦栖小镇。作为杭州市“一主三副六组团”总体规划中“良渚组团”的中心街道,良渚秉持“共创杭州生态美”的理念,以其执着的“良渚精神”创造着一座文明与创新交融共舞的美丽城镇。
第一天(7月3日),实践团队走访并参观了良渚遗址感受千年的历史巨变。踏入文化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我们流连忘返;走进良渚博物馆,良渚文化的历史变迁引人深思……团队成员无不为之震撼。
在良渚遗址附近,实践团队深入实地考察自然环境,和当地的人们交流讨论,透过当地人的眼睛进一步了解良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良渚博物馆内,团队被康烈华先生的无私与奉献以及对于古文明的热爱所震撼。1976年村里开沼气窖,一位邻居在挖窖时,挖到了不少玉器珍宝。康烈华看到立刻说道:“地下文物属于国家,个人占有属于违法行为。”在他的劝说陪同下,邻居们将玉器全部送到了浙江博物馆。
2006年康烈华大儿子在批准的屋基上造新房,结果刨出了四个玉璧。康家父子立刻向良渚遗址管理所报告,为了保护现场和文物,更是不辞辛苦,东奔西跑。次日早上,良管委领导和专家赶来考古挖掘,最终发现良渚文化墓葬九座。康烈华高兴地说,“想不到自己在暮年还有幸做了件保护良渚文化的大事!”如今,70多岁的康烈华仍每天坚守岗位。他说,只要身体还行,就要继续为社会做贡献。正是有康先生这样的人,团队才能看到如今的博物馆。
博物馆最具有特色的则是体验厅。孩子们在此不仅能够学到有关良渚文化、遗产等相关知识,还能够享受到游戏的快乐,这是寓教于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游戏厅里面设有三大游戏--VR体验,挖沙,趣味答题。其中,趣味答题受小朋友的热捧。
在与游客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游客们对于良渚的热爱。古老的文物讲诉着一个个过去的故事,人人沉醉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时,也在心里敲响保护文物的警钟。
第二日(7月4日),团队开启了“双梦”之旅,感受当今时代顶尖的工业设计美感,体验高新科技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奇妙。
随后,实践团马不停蹄地赶到余杭区地梦想小镇。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梦想小镇还因高新技术发展焕发新活力。以“互联网+”创业作为基础定位,许多的年轻创业者在这里为梦想打拼,因此梦想小镇被称为因梦想诞生的梦幻小岛。
小队员们先后参观了许多想法独特新颖的科技创业项目,并真正上手体验了项目的产品——VR、智能家居 ,感受高新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所带来的的便利与快捷,领悟十九大中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思想的含义。
“双梦”小镇是杭州乃至浙江新兴产业的缩影,迎合了时代的发展,将艺术、科技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生态美为前提,以生产美为手段,以生活美为目标,为美丽的杭州赋予了新的内涵。
媒体:搜狐
18
浙财“知行浙江”团来乐调研 研究生点赞民企党建
日前,浙江财经大学“知行浙江”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党建专项调研组来到民营企业发祥地乐清,调研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短短几天时间,调研组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乐清多家民营企业,如浙江远东电缆集团、巨邦电气、合兴集团、京蒙西服有限公司、德力西集团、正泰集团等。
宣讲团首站来到浙江远东电缆集团开展调研。该集团相关负责人就集团党支部发展历程及基本概况做了介绍,回答了一系列提问,并分享了公司十多年党建工作的经验。
调研组来到巨邦电气并参观了生产车间。得知该集团自建立党支部以来,从没有因为非公企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放松党建工作的普遍性,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积极开展“三会一课”,按时举行主题党日活动,深入贯彻落实“支部建在车间,党员在您身边”党建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对此,研究生们纷纷点赞。
在合兴集团,当看到由集团党委联合“工、青、妇”为员工打造的集文化、休闲、学习、娱乐为一体的集团员工生活区时,研究生团觉得该企业的党建工作做得很“实”,将生产经营效益和党建活动开展放在相同重要的位置,为集团发展做实事,为企业员工谋“实”利,让企业的党建工作成为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实现集团效益提升的重要保障。
当天最后一站,宣讲团调研组来到京蒙西服有限公司,该公司把党建工作贯穿在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员工党员在生产经营中所起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
7月2日,调研组先后来到德力西集团和正泰集团调研,了解了这两家企业发展历程和党建情况。如德力西集团党委实施“红色领航者行动”,推行“党员人才工程”、“德力西新时代讲习所”等工作,让党员在关键岗位发光。正泰集团于1993年7月建立党支部,1995年成立党总支,1998年成立党委,现已有党员1250名,是温州最早成立党委的民营企业。调研组成员在参观过程中表示,乐清民营企业党建发展迅速、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调研期间,各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在民营企业搞党建千万不能两张皮”,民营企业要在业务工作和促进党建方面找准结合点。
调研组认为乐清民营企业党建情况良好,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牢牢抓党建工作。宣讲团也给每家企业进行了高端理论宣讲,企业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媒体:浙江新闻
垃圾分类新时尚,浙财大实践服务团走进海宁
19
为响应习总书记“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号召,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十余名学子组建了一支“双百双进”实践服务团,前往嘉兴海宁袁花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紧跟时尚,垃圾分类永不止步
目前,嘉兴海宁袁花镇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的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服务团与袁花镇政府携手,对社区居民、商家店铺、农村农户的垃圾分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寻访与调研,并亲身体验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相关工作。
在实地访问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目前各个社区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进行垃圾分类正在成为居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成员们通过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趣味游戏中、走访街道商铺以及去当地幼儿园与小朋友互动等方式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得到了居民们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在以后会自觉做好垃圾分类。
引新潮流,生态人文齐头并进
除了在社区中进行调查,实践团还走进村庄,赶赴当地的新袁村,在与村长和垃圾分类工作办人员的初步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新袁村当前垃圾分类制度情况。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他们所创立的一套别出心裁的奖惩制度。村民将积累的有害垃圾进行回收,便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品奖励,同时对不进行垃圾分类的村民,工作人员将拒绝接收其生活垃圾。这种奖惩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积极主动性,使垃圾分类意识得以逐步在这片大地上扎根、生长,使生态新袁的目标也指日可待。
“目前垃圾分类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如何更好地激发民众们的积极性、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还需要政府进一步的探索,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以后,我们的垃圾分类系统会更加完善,民众的自主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袁花镇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周欢同志如是说道。
在调研工作有序展开的同时,成员们也深切感受到了袁花镇深厚的人文底蕴。6月27日,服务团一行来到了金庸故居进行参观。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下,每一位同学都对金庸先生的生平有了进一步的细致了解,并切身体会到了金庸先生对海宁市、对袁花镇深深的思念与牵挂。通过本次活动,服务团成员们看到了袁花镇的美好未来,生态和人文的齐头并进才能促进真正的乡村振兴。
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虽短,却十分充实且富有意义。经过了深入的寻访调研,队员们体会到了居民们对政府垃圾分类相关工作的热情支持及对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殷切希望。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各级政府的不停探索和民众们的大力支持,垃圾分类工作会不断得到改善。守护”绿水青山“,建设”金山银山“,浙财学子一直在路上。
媒体:浙江在线
2
0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细纹刻纸,通衢共赏”赴乐清市暑假非遗调研活动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大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和缔造者,有责任有义务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和传播非遗。7月13日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细纹刻纸,通衢共赏”实践服务团来到乐清,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以“非遗”深度文化之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服务与调研活动。
2006年6月乐清细纹刻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10月,作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
本次活动,实践队员一共走访了四位著名的民间细纹刻纸手工艺人。通过走访了解到了细纹刻纸的历史和来源,体会到了民间艺人的艰辛很对细纹刻纸的热枕。
本次实践活动有幸邀请到了周是一老师(乐清美术家协会理事,乐清剪纸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剪纸学会会员,中国中青年画家协会理事)带领团队进行深入调研。
首先,实践团队来到了省级细纹刻纸工艺大师——伍温敏老师的个人细纹刻纸研究所进行走访。伍老师的个人工作室就建在自己的家里,虽然只是简单装修了一下,可是一开门里面的细纹刻纸便映入眼帘,令人应接不暇。伍老师向实践团队骄傲地介绍他的各个作品,并将其师傅——陈朝芬老师(中国细纹刻代表人物之一,乐清市艺术雕刻厂创始人之一)传给他的作品拿给实践团队观赏。伍老师谈到这几年细纹刻纸销路困难,手工艺人收入低生活艰苦,再加上政府重视不够大,现在前景是越来越不好了。特别是现在时代发展了,机器制作的剪纸作品价格便宜。说着说着,伍老师举起双手感叹现在实践团队的工艺品被机器吃掉了,竞争力不足啦!
活动期间,实践团队还有幸拜访了卢发良老师(乐清工艺美术厂厂长,乐清细纹刻纸浙江省非遗传承人)的细纹刻纸艺术馆和刻纸新秀——金钱妹老师的个人工作室。提到传承问题,卢发良老师说到,想要真正掌握乐清细纹刻纸这门技艺,起码需要四五年的功夫并且要能一天专注在工作台上四五个小时。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这样的耐心也静不下来,很难学好。
金老师的工作室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整整齐齐地摆着数十幅作品,题材广泛。从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百鸟朝凤》、《红楼梦》到创意十足的《福袋》、《北京奥运》。作品之丰富,内容之新颖令人赞叹不已。金老师年轻的学徒——李梦欣学姐向实践队员们谈到,她因为自己对细纹刻纸“情有独钟”主动求学,并将丙烯颜料和剪纸结合,进行创新,制作成文创产品拿去销售。
在活动快要结束时,实践团队来到了乐清市剪纸研究会,由周是一老师带领实践团队亲自体验剪纸制作的过程。看似简单的图案却想要不出差错的制作出来,却真需要一些真功夫。稍不小心,忘记了对称或是折叠,就前功尽弃了。
通过本次活动,实践团队不仅通过细纹刻纸精致繁复的花纹了解到了其宝贵的艺术价值,还了解到了因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其背后所需要的时间的积累、汗水的倾注、耐心的铺垫。想要绣出精美的纹路,可无法一蹴而就。多位手工艺人谈到乐清细纹刻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时不可待、机不可失。虽然已有不少年人关注到了这一中国独有的剪纸艺术形式,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行了创新。但这远远不够,乐清细纹刻纸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也值得更多人的关注。只有更多的关注,才会有更多的创新,乐清细纹刻纸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一起留住细纹刻纸!
媒体:杭+新闻
【1】夏日的浙财一周
【4】实践新视野,"企"动新世界——百名学子寻访百家民企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5】浙财“现”周刊
来源 | 浙财新闻
编辑 | 莫琳佳 许琰 王鹏
责编 | 旷鸣顶 程攀
责审 | 徐萃文
浙江财经大学新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
新浪官方微博:@浙江财经大学
欢迎来稿:5990546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