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的八月未央——又发生了哪些大事呢?
八月的浙财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来啦!
一起来看看八月浙财发生了什么大事吧
No.1
专业铸才通识育人 “全才”之思行“全人”之道
——浙江财经大学“三三制”人文通识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9年3月至5月,浙江财经大学的人文通识课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开启了学校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写作计划——“现代文学名家传”项目,吸引了来自全校各专业235名学生,产生了24个剧本。课程教师吴智斌看着堆积如山的剧本作业,忍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次剧本写作计划涉及鲁迅、郭沫若、徐志摩、钱钟书、杨绛、张爱玲、金岳霖等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传记,学生们对作业的投入程度以及对这些作家的理解深度让我惊讶。”按照写作计划,优秀剧本将成为学生演出的剧本库,最终打造成话剧节目。剧本《徐志摩·三段情》的主创人、2016级会计专业精益班的大三学生郭维霞一想到自己的作品将有可能成为校话剧社的保留节目就兴奋不已:“虽然这个剧本还需要改进,但让我像一个真正的文学编剧那样去创作,这种感觉真是太有意思啦!”
多年来,浙江财经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通识教育目标和理念上始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持续开展人文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三三”育人路径实践,如今,由阅读、欣赏、沟通、表演等人文通识教育所铸就的别样情怀,已成为财大学子不可或缺的大学体验。
【机制】共识·制度·管理
齐抓共管 建立通专融合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浙江财经大学在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过程中,稳步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校党委书记李金昌教授高度重视通识教育,亲自主讲通识教育课程,多次强调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做事,更要培养有魂、有魄的人才。学校各个层面齐抓共管,凝聚共识,狠抓制度建设与管理落实。
为总结通识教育探索经验,提升通识教育认知,学校举办通识教育高峰论坛。论坛上,校长兼学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钟晓敏教授指出,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之道定位于“全才”型人才的培养,特别强调通过人文通识教育来完善、柔和与滋养学校的专业教育,使培养的学生达到知识结构上的博雅与通达、能力结构上的融通与理智、道德结构上的和谐与完善。
学校成立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校长亲自兼任主任,通识教育中心与教务部门互相协作,制定通识教育课程规划和课程建设标准,组织通识学术沙龙及通识类学科竞赛,组织编写核心通识教材等。随着“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省、校级教改课题立项,以及《大学生人文通识能力建构的顶层设计——基于浙江财经大学人文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的探索》等研究成果的完成,学校确立了通识、专业、创新创业三者合力共育通专结合人才的教育理念,并逐渐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三三制”人文通识育人路径。
“三三制”是确立人文通识教育的“三大方向”,即以“文字、文学、文化”为层级,架构人文通识教育体系的基石;建设“三类课程”,即通识核心课、一般通识课、通识周边课,构建立体化人文通识课程体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三个环节”,即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会服务,拓宽以“文”化人的路径以实现通识教育路径,最终达成“一个话筒”(口头)、“一支笔”(笔头)、“一席书”(案头)的“三个一”能力目标。这一育人路径的成果形态,是以“读、写、说”三种核心能力为旨归,重视以文化人,最终达成专业铸才、通识育人的人文通识教育目标。
【支撑】学科·师资·平台
保障有力 打造通识育人的坚厚基石
优秀教育理念的达成,得益于高水平师资队伍与高水准育人平台的建立。随着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本科专业及5个中文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专业培养平台的建立,以“学科、师资、平台”三位一体的人文通识教育支撑体系形成,打造贯彻人文通识教育的强大队伍。如今围绕着人文通识教育的目标,学校打造了中国语言文学一流省级学科(B类)平台,构建了一支专家引领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站在人文通识教育一线的专家学者型教师队伍,有书法专家、美术学科带头人、语言文字专家、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分别拥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传统戏曲、教育教学研究等多门学科背景的骨干力量,主持国家级别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相关专著、教材30余部,在国家教育部门、中国文联、省教育部门、省高教协会等主办的活动中获得奖项10余项,并在省、校级等各类教学竞赛中取得佳绩。
人文通识课程教师团队早已经跨越学院、跨越专业成为各专业学子的黏合剂,他们将自己多年的教研教学经验反哺于通识教育,并致力于探索培养“全人”的通识教育路径。从课程内容到形式都追求适应通识需要的创新,增强通识课程的能力含金量,很多人文通识课程的课堂甚至延伸到了教室外……
“我们的书法课很有意思,收获很大!”2018级大数据专业傅喆同学说,“黄老师课后还带我们去临安的‘书法村’上田村做调研,还给村里编制发展规划、提供产业咨询。”现在,上田村已经发展成为浙江美丽乡村的样板。担任书法课程教师的,正是学校党委副书记黄建新教授。
自1992年起,黄建新先后开设了“实用书法”“书法理论与技巧”等一系列人文通识课程。除了常规上课,书法通识课还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应用等课题结合,师生一起为近10个“浙江书法村”、省内外多个书画小镇提供规划、咨询服务,此外,成立中国书法产业研究院、举办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学校人文通识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在更高层面上得以呈现
【措施】课程·品牌·实践
多举并措 探索知行合一的教学路径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科学精神与技术进步、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社会认知与国际视野、管理智慧与创新创业四个板块。其中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板块涵盖了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内容涉及法律、经济、宗教等方面知识,有中国文化内容,也有英美文化赏析和中外文化对比等。
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何华珍说,这个立体化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包含了校通识核心课程2门,一般通识课程22门,通识周边课程50余门。除了精心设计课程、严格学业管理外,学校扩建人文通识类线上课程、探索暑期海外高校合作研学项目,同时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拓展学生的视野,锤炼学生的格局,夯实学生的读、写、讲等通识核心能力。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学校人文通识“六大”品牌:通识大讲堂、“学涯湖”文化沙龙、“学涯杯”书法大赛、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思韵》专刊、传统文化推广月等。学生先后260余次获全国、省书法大赛奖项,获省大学生口语竞赛、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及全国大学生汉语创意写作大赛等奖项,114名学生的书画作品入选国际展。
为将人文通识教育融通于专业教育之中,采取实践性更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也成为人文通识课堂的新常态。刚刚过去的毕业季,2019届财务管理专业林淑颖、赵梦霞同学和财税专业陈银芸同学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她们的“戏友”学弟学妹,收集她们扮演过的各种角色剧照,剪辑成一个个精美视频,集合成了一份独特的惜别篇章。2019年5月,这些学生跨越年级和专业,合力完成全本越剧文武大戏《追鱼》的演出,博得满堂惊叹和掌声。
课程、品牌、实践三者合力的教学模式,使学校的人文通识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为落实“三个一”能力目标而精心打造的人文通识核心课程“沟通与写作”“中外文学经典研读”,严格实行小班化教学。这两门核心通识课程除了重视经典文本阅读,更强调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培养,每名学生都必须完成“沟通场景”“演讲实践”“无人领导小组面试”等实践活动。
学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提出的针对学生“笔头、口头、案头”三方面的能力目标,被融汇在各门通识课程的活动中,过去专注于会计、金融、财税、经济等与人文学科泾渭分明专业学习的学生们,正在进行自己跃跃欲试的创作、参加自己兴致盎然的沙龙,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知识视野不一样了,“发现了一个非专业化的立体自我”“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整体性的人文认知”“第一次发现了汉字原来如此之美”……学生们在各种人文通识课程评价系统里留下了自己的真切感受。
【成效】能力·项目·奖项
教学相长 培育德才兼备的博雅人才
作为理念的通识教育是抽象的,作为实践的通识教育则是具体的。学生刘星宝、季珍瑶分别牵头申报的“基于数据挖掘的乡村振兴战略下‘浙江书法村’的评价体系构建”“二十一世纪浙江省高校戏曲社团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项目,获得了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创新创业孵化类项目立项;学生刘星宝的论文《衢州市“浙江书法村”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入选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浙西书法研讨会;6月,获得“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一等奖的2018级中美市营学子季彦彤,坦言在选修的“沟通与写作”人文通识核心课程课堂上获得的演讲、写作与表达等能力助益了自己的获奖……
据统计,在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在国家级别和省级各类竞赛中的获奖人数明显逐年增长。如2015年和2016年,在人文通识课程教师王怀榕的带领下,多名非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在浙江省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中连连斩获一、二、三等奖。这些人文通识类学科竞赛为学生开辟了自我锻炼、课外成才、走向社会的重要渠道。
课程团队教师纷纷在海外筹建中国学校,推广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东南亚汉字文化研究,致力于汉语言文字文化的国际传播,师生多次在新加坡、美国、泰国、法国、哈萨克斯坦讲学并举办书画展览等,近日,又在筹办日本书画展,影响力远播异国他乡。
在“双一流”建设大潮中,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热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待继续探索与创新。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黄建新教授表示:“学校将继续强化‘全人教育’的理念,更深入地探索融通人文通识与专业教育、跨越专门化人才培养屏障的通识教育之道,培养真正具有‘三个一’能力素质、通专结合的优秀浙财学子。”
媒体:中国教育报、光明网、中国教育在线、杭州新闻网
No.2
浙江财大试水培养“非诉”法律人才
不久前,浙江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王婧鹏和鲁姣带着一个好消息兴冲冲地回到学校,她们已经与上海百事通法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从事企业法务工作。这也是该公司首次招聘的“非诉”法律人才。
作为传统法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试点,早在2014年,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与浙江浙联律师事务所合作开设了全国第一个法学专业的“非诉法律实验班”。该校副校长李占荣告诉记者,非诉是指非诉讼法律,不同于传统诉讼活动以纠纷解决为导向,其目的在于用法律规划经济活动,确保经济行为的合规性,以防范可能的纠纷发生。“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进入诉讼后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既规范企业行为又能减轻企业负担。应该说,这一新型的法律服务市场非常广阔。”
由于是全国首创的实验班,无经验可循,该校法学院探索了一条个性化的育人方案。每年新生入学季,学院广发“英雄帖”,欢迎各个专业的学生前来报考。然后,通过笔试、面试等多轮考核择优选拔录取。“基本上每年报名有一两百人,我们最终选出30人组班。”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李伟说。
实验班的专业课程设置则在传统法学课程的基础上,新增会计类、财务管理类等必修课程,开设建筑房地产法理论与实务、法律谈判与辩论、公司法律实务、国际贸易法律实务等实务课程。实务课程聘请相关领域卓有建树的知名律师进行授课,以使学生掌握第一手的前沿资讯。
王婧鹏原是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实验班后就感受到了不一般的“特训”。她要学的课程比普通法律专业的学生还要多,比如财务管理类一般是选修课,而实验班安排的是必修,且有3个学分。“授课教师就是财务管理系的系主任,课上知识量大,课后作业多,对我们要求很严格。”
专业教师杨琴表示,“非诉”人才不仅要懂得法律知识,了解诉讼的流程。也要精通“十八般武艺”,特别是IPO、企业并购、破产重组是“非诉”服务的主要领域,经济类的知识必不可少。“这恰恰也是我们一所财经类大学能举办非诉实验班的原因之一。”
除了校内导师,学校还给每名非诉班学生配备一位实务导师。实务导师通常由知名律师的高级合伙人担任,对学生的暑期律所实践提供指导,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据悉,五年来,非诉法律实验班学生就业率为100%,法考通过率、出国率和考研率等各项指标远远高于普通班的法科学生,并多次获得浙江法律职业技能大赛的大奖。李占荣表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例如科创板的开板等,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专业的法律服务,“非诉”人才将会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
媒体: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工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浙江在线、新浪网、人民网
No.3
2019校媒精英汇暨高校融媒提升论坛举办
今天,“5G时代校园短视频创新:2019校媒精英汇暨全国高校融媒体提升论坛”在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拉开帷幕。论坛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来自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200余所高校的近300位高校新媒体指导老师来到论坛现场,共同交流和学习高校融媒体发展经验。
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颁发2019高校视频新闻扶持计划校园视频团队奖,校媒·全国高校新媒体评选之原创内容奖、视觉设计奖、运营创新奖、最佳人气奖,中国大学官微百强和职业院校官微百强7个奖项。
此次论坛围绕主题“5G时代校园短视频创新”,邀请青年思想引领、新媒体、短视频等领域的专家与高校教师交流,全方位剖析校园新媒体如何深入青年学子,贴近青年、了解青年、服务青年,打造更多青年人喜爱的作品。
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翁翔介绍,中国青年报社在融媒体改革过程中将全媒体融合转型与服务青年紧密结合。此次论坛的宗旨,就是为了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鼓励校园媒体坚守舆论阵地,促进高校融媒体创新和发展。
共青团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盛乐表示,在融媒体发展的今天,各方应当携起手来,利用好这个平台去服务青年大学生。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金昌认为,“新媒体建设是加强青年思想工作的创新手段,也是占领高校舆论阵地的必由之路”,各高校围绕新媒体话题,互通有无,互学互鉴,能够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媒体: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中青在线、腾讯网、新华网、浙江在线
No.4
“开笔礼”——送给孩子的开学大礼——永康市首届开笔礼在唐先镇尖山湾村成功举办
点此链接看视频
开学在即,举办一场传统的“开笔礼”,无疑是给即将入学的孩子们最好的礼物了。
应唐先镇尖山湾村的邀请,8月28日上午,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秘书处为尖山湾举办了隆重的开笔礼,20名准小学生在仪式上切身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埋下了学习的种子。
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古代读书人只有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因此称为“人生第一大礼”。
本次开笔礼由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竞赛委员会、永康市教育局、唐先镇人民政府主办,由尖山湾村和浙江古村之友承办,由浙江财经大学“中华古礼”博士团和风华学社具体执行。活动由浙江财经大学刘亚辉博士主持。
这是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推普脱贫攻坚”实践服务的一个活动,同时也是准备参加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的一个项目。
参加活动的人统一着中华传统服装——汉服。
活动第一项:正衣冠,老师先教孩子们整理好各自着装,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活动第二项:敬拜孔子。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向孔子像行礼。
活动第三项:朱砂点痣。“痣”通“智”,浙江省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秘书处秘书长、浙江财经大学教授魏遐博士和刘亚辉博士用朱砂给孩子们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寓意着孩子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
活动第四项:击鼓明志。唐先小学校长王斌带领孩子们击鼓,让孩子耳聪目明、树立目标、追求理想。
活动第五项:启蒙写字。老师带领孩子们写“人”字。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读诵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吟诵《诗经·木瓜》,感受古老文字的魅力。
在感恩老师环节,让孩子们体会老师的辛劳,并感恩老师的付出,向老师们诚挚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父母为孩子们送上开学礼物和祝福语,孩子们向父母道一声:“爸爸妈妈辛苦了!”活动组委会也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印有“尖山湾开笔礼”的笔袋,祝愿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永康市人民小学的教师徐应瑛告诉记者:“在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家不断追逐“热点”却很少能记住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能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们是幸运的,能举办这样的活动,你们是有情怀的,能目睹这样的活动,我是幸运的。”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传承中华古礼是实现乡村文明的重要途径。永康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如进在致辞中表示,举办开笔礼,能助推传播国学经典、弘扬本地文化、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儿童爱祖国、爱文化、爱家乡的情感,激励他们争做优秀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尖山湾村包括横洋,泽塘,凤山寺口,叶宅,下田五个自然村,今年1月份正式合并。该村文化底蕴深厚,横洋三保、醒感戏、鼓词、麦芽糖制作技艺等历代传承。本次活动是尖山湾村合并以来举办的首次文化活动。
媒体:学习强国、团中央未来网、光明网、新浪网、网易、中国教育在线、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浙青网、浙江在线 、浙江省侨联官网、杭+新闻、金华新闻、掌上永康
No.5
中日文化交流暨中国书画国际展举行
点此链接看视频
媒体:中国蓝新闻
No.6
搭人文交流立交桥 浙江成立哈萨克斯坦经济社会研究中心
五年前,“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国走进哈萨克斯坦,五年后,中哈之交也从互利共赢走向民心相亲。10月15日,哈萨克斯坦经济社会研究中心在浙江杭州成立。哈萨克斯坦驻沪总领事克拉巴耶夫·佐齐汉表示,该中心是两国人文交流立交桥,也将推动中哈两国学术交流和“学术丝绸之路”建设。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重要的伙伴,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延伸的第一站。五年来,两国在经贸、能源、产能等领域实现了发展战略的对接,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建设学术共同体的呼声高涨。
为此,浙江财经大学打造了哈萨克斯坦经济社会研究中心,旨在通过中哈经济、金融、法律、农业土地与城市发展和语言文化等五方面比较研究的开展,推动两国学术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学院院长余慕鸿谈及中心建立的基础时自信满满:“学校现有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170余人,他们也能为研究提供参考意见。此外,我们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十几所高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可谓经验丰富。”
对此,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顾建新表示,该中心的建立不仅能整合科研与教育资源,也为两国人文交流注入了新的血液。
“浙江拥有1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22000余名留学生。此次中心的成立,不仅推动了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是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实际行动。”浙江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吴永良从教育国家化的角度,分析了该中心建立的合理性。
他希望,该中心能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打造成为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国际交流为一体的新型智库,成为浙江面向哈萨克斯坦进行科学研究与文化交流的专业窗口平台。
媒体:浙江新闻网
No.7
浙江财经大学:解锁非遗之美 助推中国绫绢文化传承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绫绢历史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探索绫绢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发展的新路径,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双林绫绢非遗探寻”实践服务团队在体验了绫绢织造技艺之后,开启了他们第二阶段的暑期实践。
千年绫绢,百年匠心
本次实践,队员们寻访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绫绢传承人周康明先生,准备听听这位“行家”怎么说。
由于绫绢织造技艺繁复、古代织机零件复杂,近年来,湖州绫绢传统文化产业日渐衰微。周老先生向队员们介绍,目前真正意义上传统手工古织机已淡出大众视野,当代人只能从博物馆和相关书籍中才能看到前人制作绫绢的过程图鉴。
为了解决这一窘境,如今73岁高龄的周康明先生依旧坚守着这项老手艺,致力于复原古代木织机,并曾为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全国五家博物馆修复万米仿古绢,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小小的力量,唤醒人们对传统绫绢文化的关注。坚守传统文化,传承非遗使命,任重而道远。
少年非遗,古法新合
“我们秉持着一颗初心,就是想把最原汁原味的东西保留下来,让后人知晓。”辑里湖丝博物馆王馆长如是说。但如今,绫绢文化发展却遇到了瓶颈。在现代社会中,绫绢主要用于书画装帧,而这其实仅只是它众多用途的冰山一角。如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商业融合,使绫绢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是当前亟待探索的课题。
为此,财经大学的学子们出谋划策,尝试通过“三大方法”切实传播绫绢文化。
“方法一”是制作文创产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队员们来到湖州双林天强绫绢工艺品厂,观摩体验绫绢装裱书画的完整过程,并为绫绢产品自主设计制作了品牌语录卡,希望通过此举,让厂家了解到品牌化更能促进绫绢产品的生活化、普及化。
“方法二”是创新体验方式,拓展非遗传统课堂。队员们来到湖州少年宫,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绫绢非遗”课程,将绫绢历史带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有趣的科普,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传播绫绢文化的“种子”。
“方法三”是拍摄实践纪录片,以亲历的视角、视觉化的立体形式推广绫绢文化,为大众了解绫绢背后的精神内涵提供了便利渠道。
【3】内外兼修 不负韶华——校党委书记李金昌在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5】新学期 “新”周刊
来源 | 浙财新闻
编辑 | 莫琳佳 许琰
责编 | 旷鸣顶 程攀
责审 | 徐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