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什么要
而且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怎样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基本规律有哪些?
官微特推出【浙财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系列专题第4期,华正学教授深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华正学,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观点
01
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实践,具有“四大”政治诉求,体现“三大”伦理意蕴
02
反贫困是马克思生平和事业的中心点,是马克思建构自己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托
反贫困是马克思生平和事业的中心点,是马克思建构自己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托。制度性贫困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特征。从哲学的批判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预测,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演进机制。从现象描述到本质揭示,从历史进程到现实程序,从制度变革到生产发展,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给予我们的时代启示。
03
列宁开启了在新制度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
列宁开启了在新制度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列宁反贫困理论初步回答了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为什么存在贫困、怎样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基本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的正确道路,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
04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内在张力和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实践需求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内在张力和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实践需求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之所以应该而且必须中国化,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思想逻辑和中国消除贫困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相结合决定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有其内在机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也要解决其发展的“五大诉求”。
05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实现机制内含“四个三”的结构形式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实现机制内含“四个三”的结构形式。即:三重向度、三个维度、三个环节和三种境界。通过对其中内在规定性的深刻分析,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中国化的演化机制。
06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进程经历了初步探索、基本实现、全面确立和凝聚升华四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进程经历了初步探索、基本实现、全面确立和凝聚升华四个阶段。理论的创新程度和实践的创造程度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阶段划分标准。其整个实现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地域性和突出的民族性,蕴含着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07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确立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
08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最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标识性术语
09
从理想到现实,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实现的主要特点和根本遵循
10
内含“九大有机统一”的基本规律,“六个必须”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内含“九大有机统一”的基本规律,同时又累积起“六个必须”的基本经验。
学术贡献
01
该著作建构起全新的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范式
该著作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域,运用历史归纳、文献梳理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建构起全新的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范式。在全书43万字的研究容量中,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100年的伟大创举,精辟提炼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核心内容,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内在逻辑,科学演绎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演化机制,全景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进程,整体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思想成果,认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什么“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为什么“好”的“时代之问”,是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的学术力作。
02
该著作提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十大创新观点
03
该著作体现出较好的问题前沿性、现实针对性和学术创新性
成果积累
专著出版前,已经发表13篇高度相关的学术论文。13篇前期论文,其中,国家一级A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7篇;省级期刊论文4篇,中国知网他引总次数为261次/人。专著出版后,于2023年11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组织的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著作类二等奖。
☞ 往期推荐•点击阅读 ☜
编辑 | 微信部 段懿芳
责编 | 俞榕
审核 | 毛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