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学科建设丨魏江: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都要勇迈创新步伐
多元世界正在加速到来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新机会
当下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大学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企业家应从大学中学到什么?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
官微特推出【新财经学科建设】系列专题第4期,魏江教授深度解读“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都要勇迈创新步伐”。
国家之间的竞争几千年来没有停止过,这很大程度上是企业之间实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而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圣地,因此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或许也可以说是大学之间的竞争。
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正如一百多年前英国跟美国的竞争。英国是当时工业革命发源地,取得了全球贸易市场霸主地位。而美国作为跟随者,缺乏英国那样的先行优势,怎么办?吸引人才!当人才都聚集到美国,突破了前者的技术封锁,便一举开始了自己的工业革命。美国为何能赢下与英国的竞争?靠的是人才,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创新。只有创新,人的灵感才能迸发,智慧才能呈现,思维才能先进。
历史发展以科技和制度创新推动。从1920年到194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经济发展尽管有波动,但往上走的趋势没有改变。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仍在高速发展。美国大萧条和历次金融危机之后,正是这种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新机会。
近几年让我们体会了什么叫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这正是希望之所在。没有这样的不确定性,企业家们还在旧路上走。各种灾难和磨难,也让我们意识到,多元世界加速到来。加大研发投入,就有机会成为先行者和引领者。全球化时代,只有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伟业才能加速完成。
有敢想敢干基因的浙企应加大创新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走在改革开放前列,也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诸多辉煌业绩。面对人工智能、机器、互联网作为管理主体和客体的时代,作为管理者,要洞察管理情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因为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挑战。
近年来,部分媒体对网络购物、扫码支付、高铁和共享单车等“新”四大发明广为宣传,“爱不释口”。但网络购物和扫码支付让人想到美国早就存在的eBay和PayPal,高铁在上世纪60年代就见于日本,而共享单车仅是一个商业模式。虽然这“新”四大发明在中国大地上有长足发展,但没有哪一项是我们从0到1的创新发明。
很多人说,日本经历了或正经历着“失去的二十年”,但实际上日本并没有失去。日本在非常低调地积累科学技术,且每年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正在走重大产业转型之路,传统产业不断淘汰,新产业包括芯片、医疗、机械和新能源都在厚积薄发。从1993年到2017年松下、日立和丰田的营收增速图可以发现,这三家日企的营收增速非常平稳,它们不追求所谓的利润翻倍增长,当技术已经不适应发展的时候,勇敢、主动地把该卖的技术卖掉,脱胎换骨,重“新”出发。
反观我们一些企业,近年来,营收增速皆呈大起大落之势。当企业营收100%增长时,要反省是否涨得太快、是否该加大研发投入。为什么从2018年到现在,浙江倒了一批上百亿企业?是因为忽视或漠视企业发展规律。浙江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寻找商业机会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市场驱动如果能带来利润,则没有意愿走科技驱动的路子。创新其实就是购买期权,企业不在创新上投资就只能穷途末路,舍得在创新上投入才有希望。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从此走上经济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已经解决了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需求,但近年来,企业创新层面的突破却远远不足。我们国家四十余年来取得巨大成功依靠的是两大法宝——改革和开放。现在更要强调第三大法宝——创新。没有前瞻性思维指导下的突破式创新,企业将缺乏核心竞争力,必将越来越受制于人。因此,“改革、开放、创新”这三大法宝,是当下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
职业经理人或厂商头头脑脑们热衷于回到大学读EMBA,不应全是为了学习商业模式和市场营销去赚更多钱,更不应是冲着学习如何合理避税等技能,而应是为了学会思考如何办好一个受人尊重的企业,学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管理者或企业家,这才是重回大学课堂应秉持和保有的心思。当用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时,希望我们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冉冉升起。
职业经理人或企业家在学习过程中有这样的现象: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那些真正深奥的哲学和管理理论。如果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甚至培养人的思想和智慧的圣地的大学都去迎合低级趣味,迎合讲故事,讲笑话,希望何在?企业家们不应该是战略家吗?重回大学学习的企业管理者们或说同学们,能否在论文中反映出一点独到的管理智慧和思想理论?
创新进程中大学应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企业发展和大学发展应当放在一起反省。140年前,宾州大学最早创办商学院,开始培养职业化人才。上世纪40年代,哈佛开始有第一个MBA培训计划。二战后,大量军工企业转为民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高地位,一大批军工企业开始培养职业化管理人才,商学院MBA发展迅猛。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反省商学院培养的学生为何如此技能化、短期化,商学院到底有没有真正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之后,在国际范围内,MBA呈现了多样化的创新。出现了国际化、整合型、领导才能、团队意识、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培养。
如今面临如此大的挑战,大学也需要反省,是否在培养急功近利、利己主义和以金钱至上的学生?MBA/EMBA到底为谁而开设?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果商学院培养的是技能和工具型人才,岂不变成企业培训中心?我很喜欢有句话,叫“无用之真理”,忘记当下之有用,才能着眼长远之真理皈依,这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原因!
大学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我分享一下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彼德•德鲁克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1922年,德鲁克13岁时,宗教学老师在班上发问:百年后,最希望后代怀念你们什么?没人能回答,他们还太小,没人想过如此深沉的问题。老师笑着说:“我没有期待你们现在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但如果你们到了50岁仍然没有答案,就表示你们白活了。”
第二个故事。1939年,德鲁克拒绝了《财富》杂志亨利•卢斯的盛情邀请。他说:“卢斯的善意,他给的高薪和溺爱,简直是对才智的谋杀。若为卢斯工作,我怀疑自己能否成熟到抗拒那些诱惑。”他谢绝了这份高薪闲差,因为他不想做一个生活安逸的人。
第三个故事。1999年,德鲁克研究生院院长杰克•萧问:“你认为你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90岁的德鲁克给出了最经典的回答:“早在60年前,我认识到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型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我创建了管理这门独立学科,并且围绕人与权力、价值观、组织结构、制度来研究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围绕责任,故此,我把管理视为一门真正的博雅之学。”
用德鲁克的话来说,一所商学院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唯一使命,就是教育学生,在他们的管理下让组织变得富有成效,这才是商学院应该追求的使命和目标。
基于商学院的使命,我们应有三个思考。
首先对全球而言,应更加关注“本土化”的管理智慧,为全球贡献中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
其次对社会而言,应更关注“人”的因素,推动人本主义情怀的培养;
最后对企业而言,应培养有内涵的企业家,助其打造有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企业家应从大学中学习管理思想和创新思维
了解了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企业家应从大学中学到什么?
首先,要学会处理作为企业家和个人身份之间的关系。管理问题要回到人的本性,千万别把自己凌驾于人人之上。对于人的敬畏,是最大的敬畏。
其次,要处理好企业家跟企业的关系。不要把企业变成私人财产,它只是你实现梦想、体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而已。尊重企业,就是尊重企业的每一个人。
最后要处理好企业家跟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浩瀚的太平洋,而企业不过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面向太平洋,你越发现自己渺小,你的内心就越谦卑。
有两个问题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进入大学做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每当想到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就会想起1938年11月,竺可桢先生说,大学教育之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的,而尤在乎,培养公忠坚毅、堪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之人才。
灵隐寺有一个匾额,上面写着“莫向外求”。莫向外求,但从心觅。心存光明,万物方生。有“心”,就有“良知”,有了“良知”,才能“知行合一”,三者归于一脉且相互依存。很多人不理解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知和行发生在每时每刻,发生在当下。就像我们学习过程中,知跟行不分离后才能懂得“一脉良知”的内涵,才能悟到阳明心学的真谛。
当然,要成为知行合一者,我们该回到人的本质,回到当下。作为企业家,要学会敬畏商业的本质、企业家的本质。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
第一是尊重人性的精神。人性是平等的,人性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食色性也,我们要做财富的主人,警惕成为财富的奴隶。
第二是尊重人格的精神。人格有高低,格物致知,格物是为人格调要独立。所以我希望大家做一个独立有格调的人,不卑不亢。既亲又清,官商相互尊重、宽容。
第三是尊重人道的精神。人道是商道之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企业家的仁德之心和仁爱之心,让你的人追求幸福,企业追求健康。
第四是尊重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人性、人格、人道的外化,不创新毋宁死。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之不二法门,科技创业是实现中国品质,让全世界尊重中国产业的根基。
企业家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修炼的过程,目的是共同把我们自己的人格修炼完美。健康、平安、开心、快乐,这是人性。
最后引用耶鲁大学一位幸福学讲师说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认识自己内心的最深处,也就是认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 往期推荐•点击阅读 ☜
编辑 | 姜欣源
责编 | 俞榕
审核 | 毛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