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鸟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鸟类情缘

小鸥 浙江野鸟会
2024-09-09
浙江余杭首次发现的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世界东方文明的璀璨明珠,是我国长江太湖流域非常重要的古文明。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也再次证实了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区域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将之称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网图)


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史前时期崇鸟观念的地理文化中心,大约7000年前,鸟的形象就成为这一地区原始艺术创作活动的重要题材之一。其后3000年的发展历程中,鸟的形象也始终处于艺术创作的核心地位,并作为一种区域文化模式对后世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观念构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良渚文化中,鸟的形象层出不穷,在良渚博物院展出的许多藏品中都有鸟的形象和元素,如玉鸟、鸟纹、鸟爪、鸟立高台等等。


良渚文化中的各种鸟纹


考古学家对良渚“神像”的组成元素和构图方式进行详细分析以后,将其确认为良渚人宗教仪式祭祀对象——鸟祖形象。这一神灵图像的产生,既是对这一地区两千年来崇鸟、拜鸟传统的继承,,又利用该形象来保障和强调现实统治的神圣性和合法性。


良渚玉钺的刃角上琢有神人兽面像和鸟纹
神徽在上鸟纹在下,可能表明了“王权神授”的内涵


良渚文化与鸟类的千古情缘源远流长,现如今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也是一个观鸟的好去处。公园规划总面积达到14.33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较为原生,生境类型也比较多样,有大草坪、芦苇荡、水田和小山等,在公园里既可以看水鸟也可以看林鸟。同时公园内的路修得很好,走起来毫不费力,逛累了还有观光游览车可以坐。根据eBird网站的统计数据,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已记录到了86种鸟,其中不乏东方鸻、小杓鹬、斑头鸺鹠、红颈苇鹀、蓝喉歌鸲这样的高亮鸟种。


东方鸻,钱斌/摄

鸟类调查员在行动,小鸥/摄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最有特色的生境就是园内的两处大草地——公园东门和古代宫墙遗址处。这两处草地面积极大,迁徙季时是东方鸻、小杓鹬这些喜好草地生境的候鸟最适宜的落脚地;春夏季,灰头麦鸡、牛背鹭在草丛中出没;到了冬季,又是鹀类和鹨的绝佳观赏点,不仅种类齐全,数量也非常可观。东门草地旁冬季还有一大片芦苇荡,红颈苇鹀和苇鹀就栖于其中,芦鹀还未被记录但也有很大的可能性,就等着鸟友们去发现啦。


公园的草地生境,钱斌/摄

红颈苇鹀,钱程/摄


到了春季,公园内大片的油菜花竞相开放,栗耳鹀、纯色山鹪莺、棕扇尾莺和蓝喉歌鸲等纷纷站上花枝,微风吹来缓缓摇曳,可说是一幅非常悦目的花鸟大美图。竹林里的小笋破土而出,贪食的北红尾鸲立于其中,它的喙剥起笋壳来也不知方不方便呢。


栗耳鹀,小鸥/摄

北红尾鸲,钱斌/摄


公园里有一座小山名为雉山,要我说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就是一个雉园。毫不夸张,你若去公园里观鸟,满园子都是雉鸡的“哦!哦!”声,多加留心就能看到雉鸡在田里、在坡上、在水边走来走去或是飞起落下的身影,东门口有一棵大树,清晨或黄昏还能看到树上夜栖的雉鸡。同属雉科的灰胸竹鸡在公园里的种群数量也不少,隔三差五就能听到嘹亮的“地主婆!地主婆!”的呼喊,常给人一种“这鸟好暴露啊一定是站在我能看见的地方吧”的错觉,可实际上想见它们一面却也并不容易呢。

公园就是雉鸡乐园,钱斌/摄

处处有飞鸡,钱斌/摄

公园里有一条沿城河,以及大大小小的水田、湖塘等,丰沛的水系让雁鸭、鹭类、秧鸡等有处可栖,冬季时绿翅鸭、斑嘴鸭、小䴙䴙和骨顶鸡是公园池塘里绝对的主角团,这会儿清明以后再去良渚已经没多少鸭子了,大白鹭、中白鹭和小白鹭在水田里闲庭信步,而河道旁则是此起彼伏的一声声“苦厄、苦厄”,那是白胸苦恶鸟的鸣唱。运气好的清晨,还能看到普通秧鸡,不慌不忙在那里闲庭信步。

冬季芦苇荡里的绿头鸭,小鸥/摄


即将启程北返的绿翅鸭,钱程/摄


相比起诸如北湖、南湖这样成熟知名的鸟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鸟类观赏和监测才刚刚起步。目前游客需等待公园9点开门后才能入园,无形中提高了观鸟爱好者在此观鸟的门槛。日后若是去公园游玩观光时,或许可以多多留意周围的鸟儿,毕竟这里是一个非常适合鸟儿生活栖息的地方,也许无意间就会收获一份惊喜,带着孩子们去公园里进行自然观察也是非常不错的体验。


观赏提示:游客持有杭州市市民卡的免门票进入,外地游客需要购买门票,具体请参考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官方信息。

骨顶鸡和黑水鸡,钱程/摄


银喉长尾山雀,西风/摄


浙江野鸟会

浙江野鸟会成立于2002年,与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一起携手进行浙江本土鸟类资源调查,积极推广观鸟活动,普及鸟类科普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野鸟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