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南建筑 · 喜讯 | 我院学生团队获2021年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一等奖


华南建筑 · 喜讯 


6月20日,2021年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进行线上评审,我院建筑系熊璐老师和钟冠球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张羽、刘浩域、刘邓、梁楚岚、洪楚翔、杨博涵等6人,设计和建造作品“生花”,获得竞赛一等奖。

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是全球规模最大和代表性最广泛的低年级建筑学子的建造活动,本届建造节实现了多地同步竞赛,除同济大学14个代表队外,来自其他高校的18个代表队、1支国际学生代表队分别在17个城市、21个校园里进行创作。

比赛首次尝试云端直播,33支建造队直播互动,带来疫情常态化下的建造新体验和新尝试。从北纬22度的深圳到44度的哈尔滨,从东经129度的釜山到102度的昆明,从上海的小雨到广州的夏日,通过参赛者的妙手,这些超炫创意得以呈现。

出于对疫情的关注与思考,本届建造节以“亲密与疏离”为主题,要求建构一组至少满足多人同时共享,既安全又可交流的友好空间,成为学子们的全新挑战。

“疏离”形态

形态转换过程

“亲密”形态

设计过程:

1)材料实验:

材料是pp中空板,尺寸是900x900mm,设计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通过切、弯、折等形式逐一探索,最终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单体发展到综合形态。

材料性能的探索中发现,当板块面积增大时,它的柔软可弯折的特性愈发明显,同时随弯折角度的增大回弹特性越大。于是同学们决定利用材料一定限度的弹性进行发展设计,最终形成了一个向心性的可变结构。 

pp中空板材料 

材料实验 

实验小模型

2)设计概念:

生花——生若夏花,盛放生花

从一个聚合的芽苞,转瞬绽放为一朵盛开的花,设计一个具有生命感的可变空间,让它像一株植物一样生长、绽放。同时,可变结构形成的“内向”和“外向”两种空间对应本次主题:“亲密”与“疏离”。

设计图纸3)动态建造转换实现双稳态结构

利用材料的弹性可翻转的特点,使模型从水滴状单体开始,沿圆周将模型外圈向内部轴心同时翻折,原来的底部基座翻转成为顶部的“花瓣”挑檐。两种原型都是稳定的结构,并能实现自由转换。 

建造过程内部评审选拔过程建造细节 夜景 使用场景

队员感悟

向上滑动阅

杨博涵:

这次比赛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对模型、节点等三维实体的推敲真的很重要,一开始我们一直停留在方案阶段,总想着在电脑、图纸上就把作品想个大概,但始终推进不下去。当时我们并没有很重视小模型的搭建,总认为方案是“想”出来的,过于重视想方案而轻视了做模型,导致想出了很多个想法但始终没有一个可以贯彻下去的方案。然而最后的方案却是拿小模型试出来的,甚至我们搭建小模型的时候都没有想到它可以变化出如此多的形态,对模型动一下、压一下、捏一下看似在破坏模型,但通过这些方式就可能生发出新的灵感,一次偶然的对小模型的下压过程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个形态的可变性,于是设计突然就明朗了起来,这就是建造的一大乐趣吧,模型不应该被“保护”起来,它总要经受些尝试(蹂躏),那些看似失败的模型可能在某一次“错误”的操作下就成为了成功的开始。


刘浩域:

今年的同济建造节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给予了参赛队员最大的照顾,也意味着结果展示十分重要,要在一分钟的视频里面展现出令评委印象深刻的作品,要求有足够创新性又不能太超出大一学生的能力范畴,起初,我们组员想额外花时间学习参数化建模来探讨型和节点的关系,但考虑到还有日常学校课程需要花精力,而且参数化自学起来复杂麻烦,且超出了大一学生的能力范畴,不符合比赛宗旨,倘若能做出个简单又具有新意的互动性强的模型就可以事半功倍了。在一次又一次不断的手动拆模型尝试和重开后,终于有了满意的结果。期间离不开团队队长组员努力付出和老师的悉心指导,大家聚在一起不分你我,互相打气的做模过程是难能可贵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品设计过程虽然离不开软件的帮助,但不能一味的依赖软件,软件模型做的再细也还是在电脑中,手动做模型才能发现更多可能性。同时也有些没做好的地方,时间安排上太赶了,最终图纸和视频展示没有考虑到国外评委的语言,顶盖的设计太仓促,可能也有手工模型做起来费时费力,时耗久而导致模型优化设计的进展较慢的原因。


梁楚岚:

从华工的海选到小组赛,再到同济的正式比赛,我与同济建造节相遇,满打满算近乎三个月时间,然而现在回首却觉得那段日子过得真的很快,很不舍。第一次去大型材料市场采购试验材料;每晚在实验室蹲零点讨论模型方案;十多小时不停歇地进行1:1模型搭建试验;还有成功实现1:1模型可翻动性能的极致喜悦……在我此刻敲打这些文字时,这些前期准备阶段的记忆碎片在我的脑海里闪闪发光着,两个月前的经历仿佛只是昨天。从第一次触摸到同济专用pp板的惊奇,到任务书公布主题的跃跃欲试;从对方案的细致化深入,到正式建造,我们有过踌躇不前的迷惘,也有过干劲十足与信心满满;有直面暴晒环境的争分夺秒和永不言弃,也有队员们的相互支持鼓励与帮扶……在后期直至正式比赛过程中,这些记忆同样发着无比夺目的光。

很感激有幸参与此次同济建造节,它给予我竞赛的初体验,让我从中获益良多,得以积累与成长。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在设计中探索新的灵感与构成,同时也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设计,希望今后我可以在设计、生活等方方面面保持探索与实践精神;它也让我明白团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在其中各司其职,为着同一目标而共同努力着,这个过程也给我带来了独特的革命友谊。

也很感谢这段期间给予我们指导的熊璐老师、钟冠球老师,给予我们帮助的学长学姐们还有为我们支持与打气的同学们!


刘邓:

参加这次建造节比赛的最大感受,就是对设计有了重新的理解。一开始我们先用卡纸做了一个小模型,在对模型一阵摆弄后,竟然发现它可以从一个“蒙古包”形态变成伞状形态,形成完全不一样的空间,而这些都是我们在做模型之前预测不到的。我觉得设计一个东西,从来都不是在一开始就去设想好最后的形态,而是在一次次不确定的、没有完全把握的尝试中获得意外和灵感,然后再不断的深化推进。

在比赛那天,因为是室外搭建,我们可以说是在烈日下爆晒了一整天。特别感动的是每一个队员都不顾辛苦,相互协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搭建任务,到最后我们手上脚上都被板子划的“伤痕累累”。熊璐老师也陪伴了我们一整天,为我们买奶茶买干粮“送温暖”。

今天比赛结果出来后,两位老师和我们开了一个茶话会。听老师讲,我们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的不足,在图纸表达效果上也还有所欠缺。也许这次比赛只是一个开始,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提升。往后还会有很多这样的锻炼机会,要再接再厉,继续加油!


张羽:

第一次带队当组长,有很多收获同时自己也有很多不足。比赛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巨大热情的历程,在繁忙的学业生活中处理好时间安排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提高每次团队集合时的工作效率尤其重要。模型设计推敲的过程是曲折漫长的,但是无论是重开还是深化都不要轻易放弃,它本来就需要时间孵化。这次有些遗憾的地方可能在于图纸的设计排版时间没有足够重视,如何将我们作品的优点最大化的展现出来其实非常重要,这也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建造的过程就像过山车一样,灵感来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作品就是最牛的,试验失败的时候又感觉生无可恋希望渺茫。建造过程有认真切板打钉的疲惫,也有进度条拉满时点奶茶的满足与快乐。不管怎样,坚持做下去总会柳暗花明。

作为队长,我也发现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工作方式——总是准时到场默默工作的楚翔,刀工了得有任务必应的浩域,积极工作及时cue任务的楚岚,勤于思考勇于尝试的刘邓,数据整理技术担当的博涵……总之大家都辛苦啦!感谢这段时间的共同努力!


作品短视频



最后上大合照!


团队信息:

学生队长:张羽   

队员:刘浩域 刘邓 梁楚岚 洪楚翔 杨博涵

指导老师:熊璐 钟冠球

院内选拔评审:肖毅强、彭长歆、刘宇波

 

参考文献:吴金娇,文汇报,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同时容纳3-4人,怎么用塑料中空板搭出这种房子?这个建造节脑洞大开!,2021-06-19


丨推荐阅读


嘿 !来华南 · 建筑学院 | 我们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等你!

嘿!来华南 · 建筑学院 | 中意本科双学士学位

华南建筑 · 竞赛信息 | 凝望百年碉楼,筑梦未来塘口——“开平 · 塘口乡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长按指纹|一键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