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跨周期调节,支撑外贸更“稳”

张伟伦 中国贸易报 2022-09-21




2021年以来,得益于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管控,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我国外贸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同比增长。然而,当前我国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也在增多,外贸运行基础有待进一步筑牢。在此形势下,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进一步扩大开放,做好跨周期调节,助企纾困特别是扶持中小微外贸企业,促进外贸平稳发展。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时出台《意见》旨在前瞻性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力争以政策稳带动外贸主体稳、市场预期稳。





保持政策连续性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外贸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稳定增长,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更为明显。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3.6%,比整体增速高2.2个百分点。此外,在贸易方式上也呈现进一步优化态势,2021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4.08万亿元,占比超过六成,增长24.7%;加工贸易进出口8.5万亿元,增长11.1%。


在外贸经营主体方面,民营企业进出口更加活跃。2021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企业56.7万家,增加3.6万家。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9万亿元,增长26.7%,占48.6%,提升2个百分点。


中国外贸市场日益多元,朋友圈不断扩大,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相互支撑作用愈发明显,民营企业的作用日益突出……这是很多业内学者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提到的共识。


因此,促使政策早落地、早见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就显得格外重要。《意见》中提出要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给予金融支持,积极培育贸易发展的新动能。例如,积极利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等,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促进海外仓高质量发展。鼓励具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建设和使用海外仓的金融支持。还要继续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巩固、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加大出口信贷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提升外贸企业的汇率避险意识与能力。


熨平外贸短期波动



从近段时期外贸发展态势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不定影响,全球外需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短期内依然面临原材料价格过高、重要零部件短缺等困难。这些将不同程度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经营风险,导致企业“有单不敢接”“增收不增利”。


新的一年,外贸运行面临的环境异常严峻。主要表现在,全球贸易下行风险依然很大,主要经济体政治因素引发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加大,疫情冲击下,国际物流受阻,航运价格高企,外贸供应链和产业链面临严峻考验仍存,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也必然会冲击进出口贸易总额。总体来看,来自“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压力在外贸领域依然存在,很多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表示, 2021年我国外贸爬了一个高坡,2022年稳外贸压力依旧很大,为了熨平疫情以及其他突发因素可能导致的外贸短期波动,我国在外贸领域首次提出要做好跨周期调节。


还应看到,外贸跨周期调节是“稳政策”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跨周期调节不仅包含对短期内外贸的总量把控,更重视中长期外贸结构的优化以及发展动能的挖掘,是从中长期视角对促进外贸稳定发展作出政策储备和安排,政策举措更具前瞻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培育外贸新动能



近些年来,部分外贸企业不再一味热衷于价格竞争,而是从技术、质量、服务、品牌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在许多外贸企业看来,破解“老问题”、拓展“新领域”,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是此次《意见》的一大亮点,也将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


在推动外贸创新发展方面,跨境电商、海外仓、离岸贸易、绿色贸易、贸易数字化等成为稳外贸工作的“关键词”。《意见》明确,将增设一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培育一批离岸贸易中心城市(地区)。同时将鼓励金融机构以市场运作方式加大对各类企业建设和使用海外仓的支持,促进海外仓高质量发展;调整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扩大进口类别,更好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有关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持续推进对外贸易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是今后加快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离岸贸易为例,虽然中国的货物贸易规模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离岸贸易与先进经济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种高级形态也代表着全球贸易发展的未来趋势。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的离岸贸易额刚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香港在2017年就超过5700亿美元,新加坡在2015年就超过6800亿美元。


事实上,离岸业务成熟与否代表了区域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配置全球市场资源的能力。离岸贸易是目前国际上自由贸易港的重要业态,这种外贸形式具有订单流、资金流和货物流分离的特征,在传统的贸易监管模式下是难以操作的。因此从这一视角来看,培育外贸新动能,进行制度创新不可或缺。



来源:中国贸易报记者 张伟伦

投稿/建议:geyan@ccpit.org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往期精彩回顾
聚焦|见证冬奥赛场上的中企力量
关注|美政府将美国光伏全球保障措施延长4年,商务部这样回应!
分享|中国政府与阿根廷共和国政府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