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时评 | 筑牢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市场阶梯
自全国两会闭幕以来,中国高层发展论坛2023年年会、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相继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也于4月10日拉开帷幕。伴随着这一系列重要活动,外企高管也密集来华参会、考察、走访,掀起一阵来华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百位知名外企高管来华访问,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增长中。
这是跨国企业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对投资中国的信心。这种信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当前中国经济各项指标的明显回升。2023年前两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8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更重要的是,中国持续不断地向世界传递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信号,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所说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环境会越来越好、服务会越来越优。开放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投资兴业。”
开放助力中国经济腾飞,也让外企扎根中国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为何青睐在华发展,各方一直用比较优势理论、价值链理论来解释。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之下,中国凭借低廉的土地、劳动力价格等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从事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世界工厂”成为中国的标签。如今,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特别是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活动,说明中国市场本身的潜力正在不断释放。普华永道4月7日发布的题为《在华跨国企业高管洞察:亚太供应链重塑》的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企业将“本地市场巨大”列为其在中国建立和保留供应链的考虑因素。目前,“在中国,为中国”成了不少外企的行动指南。
这时,市场阶梯理论便有了用武之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斌在其著作《大国制造:中国制造的基因优势与未来变革》中提到了追赶阶梯理论,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便是市场阶梯。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当下外企投资中国也很贴切。我国市场不仅人口数量庞大,而且还存在多样性,具有低端、中端、高端俱全的特征,也就是存在着连续的市场阶梯。而连续的市场阶梯,并非任何国家都能够拥有,这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新优势。
如果对知名跨国公司的在华业务拓展版图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外企的关键举措是“下沉”,将其业务延伸到三四五线城市,甚至是到县城去布局。例如,DHL先后在泰安、银川、宝鸡、九江和安平等地开设直营服务中心。还有一种“下沉”是将中小企业列为业务发展的目标。例如,摩根大通看到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机遇,在上海推出了适合于跨境电商的贸易解决方案。这都说明,大型跨国公司已经看到了“小城市”“小企业”中的“大机遇”,正在从中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此外,中国近年来将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国际化、专业化人才优势不断释放,吸引高技术产业外资、科创型外资企业不断来华投资兴业,他们对“上升”“下沉”的双向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
这些客观和主观优势的叠加,令保障连续市场阶梯能为外资企业提供足够的上升或下沉空间变得十分重要。这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内部的市场一体化建设,打通制约区域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推动经济要素由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辐射、渗透,特别是要用好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等开放平台,使得国际要素资源更方便在区域乃至全国流动,从而进一步降低外企开拓下沉市场的成本。
二是不断扩大中产阶层规模,为扩大内需提供动力。只有最终消费大幅提升,在华外资企业才会有生产、投资和研发的动力,对未来才会充满信心。中产阶层规模的不断壮大,将进一步拓宽外企“下沉”“上升”的通道。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高民众收入的同时,做好分配的制度安排,强化在教育、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领域的政策支撑,促进共同富裕。
准入门槛高不高决定着外企是否进得来,营商环境优不优决定着外企是否愿意来,而市场规模大不大则决定着外企是否留下来。不断夯实外企在华发展的市场阶梯,实质上就是在另一个维度扩大了市场规模,有效释放中国市场消费潜力,为外企更好实现“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提供助力,从而不断夯实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来源:中国贸易报 张凡
投稿/建议:geyan@ccpit.org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观察 | 系统看待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
热评 | 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 持续扩大开放合作“朋友圈”
商法 | 印度尼西亚商标制度介绍之注册申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