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时评 | 中小企业激活“一带一路”双向投资新潜能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唤醒了沿线国家与中国所共同拥有的历史记忆。十年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大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取得进展,“小而美”的项目亮点频现。在这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中国企业单纯“走出去”的渠道,而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双向互动的重要平台。
这不仅体现在外贸进出口方面,也越来越体现在双向投资的领域。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吸引外资408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投资增长了27.8%;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57.6亿美元,同比增长9.5%,占同期总额的18.3%。这固然离不开大型项目显著的带动效应,但也不能忽视中小企业所作的贡献。
纵观改革开放45年来的历史,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将精力放在“引进来”方面,吸引外资的重点也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世界500强等巨头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企业也逐步在海外投资建厂,进入了“走出去”阶段,有实力在国际市场竞争的也多是大型企业;如今,中国经济实力得到提升,并进入了“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阶段,来华投资兴业的企业不仅是发达国家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等巨头企业,也包括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工笔画”阶段后,中小企业的作用还将越来越重要。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小企业存在合作需求,又能优势互补。“一带一路”沿线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各国中小企业特色也有不同,但始终有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拓展国际市场所需的产能因为种种因素难以扩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短缺情况更为突出,产能不足是常态;中国中小企业扩大产能相对容易,但是国际化起步较晚,对国际市场生疏,拓展业务有难度,连“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都曾表示,中国的隐形冠军企业比德国的企业更野心勃勃,但国际化程度较低。针对这些情形,中小企业的选择之一是与大型企业合作,但中小企业的话语权较低,权益难以保障;另外一个选择就是中小企业之间双向合作,在一方国家或双方国家合资开设公司,从而达到贴近市场或扩大产能的目的,更可能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小企业双向合作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能完善产业生态。一如中国中小企业的“五六七八九”的特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小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小企业之间若展开技术合作,将形成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培养当地相关行业人才,提升当地企业科技水平;若是开展产能合作,企业将生产部门进行更好的国际布局,这不仅能解决扩大产能、进入市场难等问题,还有利于增加就业。特别是对我国而言,《“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就提出,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占比提升到30%,这更离不开中小企业来华投资。
中小企业投资将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也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一家大型企业规模壮大到一定程度,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大公司病”,这不仅使其自身发展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妨碍到其他企业的创新发展,进而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如果中小企业的双向投资得到大力发展,将有助于走出这一窘境。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生产、生活与贸易方式,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各国积极争取新领域新议题的话语权的当下,科创型中小企业的到来或将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此外,中小企业不仅对市场发展的嗅觉十分敏感,而且对营商环境的感触也特别灵敏,无论是中国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时捕捉到中小企业的诉求并作出相应调整,有利于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从而为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创造条件。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促进中小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双向投资,还颇有难度。这就需要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理念上进行改变,更加重视中小企业投资,也要针对如何开展“小而美”项目出台顶层设计的制度或制定一些相应政策。当然,还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培训,帮助他们找到合作伙伴或中介机构,为其进一步拓展市场打好基础。总之,只有让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小企业的双向投资活力迸发,“一带一路”建设的“工笔画”才能炉火纯青,才能激发深化“一带一路”双向投资合作的新潜能。
来源:中国贸易报 张凡
投稿/建议:geyan@ccpit.org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关注 | 突发!非洲两国爆雷,出货务必谨慎!
分享 | 17家!纳入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