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家研发超颖材料设备 全息技术从科幻走向现实

2017-01-25 John IntelligentThings

导读


美国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描绘的全息技术,相信大家不会陌生。然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微型纳米设备,以构建高质量的全息图像,让科幻走向现实。


科幻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先从科幻说起,介绍一下《星球大战》。


它由美国卢卡斯电影公司拍摄,以太空科幻为题材的电影系列,描绘了在遥远的太空中,各种英雄人物的冒险经历。这部电影包括「正传三部曲」:1977年 星球大战-曙光乍现 ;1980年 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 ;1983年 星球大战-绝地大反攻,还有「前传三部曲」、「后传三部曲」,以及相关的电视剧、动画片和小说。


技术


《星球大战》中,最让人难忘的前沿技术就是全息技术。


所谓全息技术,就是利用光线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


首先,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然后,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体验,我从《星球大战》相关系列电影和动画题材中,分别选取了几幅图片,供大家参考。





材料


然而,实现任何技术都离不开材料,全息技术更需要特殊材料。此时,一种材料走入了科学家的视线,她就是:「超颖材料」。


超颖材料,是指一类通过人工设计结构实现,具有天然材料无法具备的超常物理特性的材料。然而,由“超颖材料”构成的薄层,就成了「超颖表面」,它对光线的控制效果前所未有


在研究中,澳国科学家使用了一种「超颖表面」,它由「亚波长共振器件」构成,每个器件都可以改变入射光线的相位、振幅和极化。正是由于超颖表面具备这种控制和重塑入射光线的能力,它的应用范围除了全息技术外,还包括太阳能电池、计算机、通信、传感器以及显微镜等方面。


但是,目前大多数的超颖表面都是一种「电浆子平面结构」,然而这种结构的材料大部分效率较低,因为他们的金属组件会带来损耗。然而,科学家们又发明了一种「全介质共振纳米光子结构」,可以吸收损耗,提高整体效率。


(图片来源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制造


有了材料,就要开始考虑造设备了,看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们是怎么做的?


(图片来源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科学家使用了36种不同的纳米柱,高865纳米,半径在79纳米到212纳米之间,组成一种方型网格形状。每个纳米柱作为全息图的一个子像素。


为了将这些材料制造成超颖表面,科学家使用了低压化学汽相沉积多晶硅,电子束蚀刻定义了纳米柱的几何形状,反应离子蚀刻将几何结构转化成硅。


(图片来源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研究的合作领导者Sergey Kruk 博士称,设备由数百万个微型硅柱构成,每个硅柱的直径不到人类头发的五百分之一。


效果


(图片来源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该超颖全息设备,能够创造灰度级的高分辨率图像,并且可以转化90%的光线,衍射效率在1600纳米波长下达99%,操作的频谱带宽是375纳米。迄今为止,这是超颖全息设备中效率最高的。


这个方案还可以应用其他材料例如Ge,、GaAs、TiO2、钻石等等,操作的波长范围可以扩展到其他波长,特别是可见光。


应用


这项研究的领导作者 Lei Wang 称,他们发明的这种复杂的红外线全息图像,未来有望应用于工业领域。


他说,“未来,全息技术研究将在显示器和增强现实设备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现在,我们正在致力于研究许多其他相关应用,例如用于摄像机和卫星的超薄和轻量的光学设备。”


这种设备将取代笨重的器件,使得摄像机变得小型化,减少宇宙飞船上光学设备的尺寸和重量,降低太空任务的成本。同时,智能手机、智能硬件、AR/VR设备也属于它的应用场景。


合作


Kruk 博士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领导了该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光学测试。另外,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以及中国南京大学也共同参与了开发。


这项研究由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支持,目前作为一个重大科学突破,以备忘录的形式发表在《光学》杂志上。


结语


从科幻走向现实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技术研究、寻找材料、制造设备、验证效果、协力合作、实践应用等一系列的过程,但是凭借努力探索和创新实践,这一切并不是不可能。


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历数一下,有多少曾经的科幻,都变成了如今的现实。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看到更多科幻中的技术,走到现实生活中来,造福于人类。



参考资料


【1】http://www.anu.edu.au/news/all-news/sci-fi-holograms-a-step-closer-with-anu-invention

【2】Lei Wang, Sergey Kruk, Hanzhi Tang, Tao Li, Ivan Kravchenko, Dragomir N. Neshev, Yuri S. Kivshar. Grayscale transparent metasurface holograms. Optica, 2016; 3 (12): 1504 DOI:


相关阅读




对于前沿创新技术或者产品有兴趣,需要咨询或者讨论,可以直接评论留言,也可以直接联系微信:JohnZh1984。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前沿技术文章,直接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