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凡又可贵!广工人的扶贫故事一定感动到你!!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这场长达八年的战斗中
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
1800多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我们身边
也有一群为扶贫工作倾注了心力的人
\\
他们暂别妻儿,远赴帮扶扶贫村,一待就是三年
他们毕业后,背上行囊去到遥远的西部,服务基层
他们放弃安逸的工作,来到偏远的山区小学,做一名平凡的支教老师……
\\
不捐细流,无以成沧海
而每一朵浪花,都留下过他们的故事和感动
让我们聆听这些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个细节中
还原一个个普通的广工人如何投身于扶贫攻坚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

王亚煦:我的山海我的情


图 | 王亚煦在为山区孩子上课


王亚煦

广东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曾参加团中央“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项目,在宁夏西海固山区支教一年(2005年7月-2006年7月)。


春节期间刷完了火爆全网的扶贫剧《山海情》,熟悉的山川、亲切的乡音、记忆里的漫天黄沙,就像一场扑面而来的西北风,唤起我内心深处的乡土乡情。作为一个宁夏人,一名曾在西海固的大山里支教一年的志愿者,我与剧中人同悲共喜,为之动容动情。对我来说,电视剧的每个情节都是一段或见证、或亲历、或参与奋斗的故事,每个出场人物都是我的乡亲父老、山河故人。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乡土史诗,
我们都是见证者。

我在宁夏银川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住的离闽宁镇不远。每当夕阳被城市西边的巍巍贺兰山掩盖,闽宁镇和银川市区就会被同一片暮色洇染。

读书时和同学去贺兰山游玩,常会路过山脚下的这个戈壁小镇,目睹着它日渐繁华;剧中的双孢菇,我们叫“圆菇”,是涮火锅必点的菜品;玉泉营的葡萄、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庄,都是伴随我成长的印记。

2005年,我正在西海固地区做支教老师,经常看到挂着彩旗横幅的大卡车驶过,是当时冷清的县道上为数不多的热闹场景。十多年后的今天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吊庄移民的“整村搬迁”,剧中涌泉村的村民就是在2006年乘坐这种大卡车移民到了银川平原上。当时只道是寻常,却不知每辆车的背后有着多少扶贫攻坚的艰难历程,饱含着多少山民的苦乐与悲欢、梦想与追求。

岁月无声,山海有情。2020年暑期,我回乡探亲,又一次经过闽宁镇。看到昔日的戈壁滩上种满葡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家乡终于破茧成蝶化为塞上江南,心中满怀感动。这不仅仅是一个小村镇的变迁,更是时代大潮写给马德福、张树成、李大有、白麦苗、李水花和每个人的波澜壮阔的乡土史诗,我们都是见证者。

这是一项筚路蓝缕的创业工程,

我们都是亲历者。


很多看过《山海情》的朋友问我:西海固真的那么穷困落后吗?


早听说西海固是“苦瘠甲天下”,但直到去那里支教,才真的了解到什么是“绝对贫困”。家访时,我看到过除了一口水缸空无一物的“家徒四壁”,看到过残疾父亲带着9个孩子挣扎生活的“生存绝境”,也感受到当地政府面对贫困户偷卖扶贫母牛换钱娶媳妇的无语无奈。


我的支教地是一个九年制学校,学校里许多孩子因家境贫困辍学。当地政府对义务教育率有考核,所以我接到的第一件工作不是走上讲台,而是走进大山,去学生家里把辍学者劝回课堂。像剧中的白校长一样,我们一遍遍往返于学生家和学校之间。每次跋涉在山路上,望着连绵不绝的大山,心情都特别沉重:这片似乎永远都走不出去的荒山,真的能承载孩子们的未来?


图 | 西戈壁小学孩子们在上课


剧中最让我动容的是西戈壁小学参加县合唱比赛的场景。孩子们大声喊出他们心中的向往,稚嫩的、倔强的、蓬勃的、有生命力的呼喊,让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扶贫先扶智,接受教育就有希望,而托起希望翅膀的人,是白校长,郭闽航,也是一届又一届毅然迈入大山的扶贫干部、志愿者。这些人,平凡又伟大。


图 | 西戈壁小学孩子们在早读


这是一个变迁发展的伟大时代,
我们都是奋斗者。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讲到:“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了解乡土,就是了解自己的根。但对于踏着时代浪潮背井离乡的一代人来说,根又在哪里?


在剧中,马得福关于“根”的解读意味深长,他劝不愿移居的涌泉村村民们:“人有两头根,一头在先人手里,一头就在我们后人手里,后人到哪了,哪也就能再扎根。”是的,只要人在,能发展,根就不会断。


在传统传承与时代变迁中,从先人到后人,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从过去到未来,历史从来都不是线性叙事、单向发展,而是在不断回望、反哺滋养中达到融合统一。


2006年,涌泉村的村民们离开贫瘠的西海固,怀着能浇上黄河水、能去附近国营农场打工、能让孩子就近读书的梦想,搬迁到“塞上江南”银川市,慢慢扎下了根。


2009年,在“塞上江南”银川市长大的我,离开这个西北小城,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在这里工作、生活,慢慢也扎下了根。


自此,和剧中去福建打工的白麦苗一样,“家里那口面的味道”成为永远抹不去、化不开的故土情结。在这个发展变迁的伟大时代中,有太多的白麦苗们,满怀热忱,在时代浪潮中追逐梦想、不竭拼博。他们的两头根,一头是对先人故土的眷恋,一头是生机勃勃的美好未来。


《山海情》是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片,在这个百年变革中,我和我的家乡都是受益者。下一个百年历程中,我们将与风云并驱,与时代同行!如有凌云志,山海亦可平!


江蓓滢:希望更多年轻人一起来建设西部


图 | 江蓓滢和同事们为爱心义卖准备的物品和附上的感谢信


江蓓滢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届毕业生。2019.7—2020.7 参加西部计划,就职于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团委。


2019年7月,我报名参加“西部计划”,被分配到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团委负责基层青年工作。

新疆自然环境干燥多风沙,日照时间久,在广东长大的我很不习惯,恨不得每次出门都把自己包成粽子,戴上口罩防晒服,完全不敢穿短裤。

麦盖提团委的工作强度很大,事务繁杂。刚上岗时,我并不熟悉团委的工作,有些手忙脚乱,感觉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不懂时,我就积极地请教领导或身边有工作经验的志愿者,渐渐熟悉了工作。

我曾经带队“鲁新青少年,融情一家亲”手拉手夏令营活动。作为老师,事无巨细,都要操心。一路上,我照顾学生要考虑方方面面,特别辛苦,但这群维族孩子也带给了我许多感动,他们多才多艺,麦西来甫,刀郎音乐,街舞说唱,趣味主持……我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2019年底,我们西部计划志愿者广东赴新疆服务队,发起一场新疆特色台历的义卖,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筹集资金,为深度贫困的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中心小学的同学们购买文具。共计文具套580套、铅笔3000支、学生套尺239套、考试专用橡皮檫390块、笔刀960个。

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西部和新疆对人才的渴望。新疆很多地方都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建设,希望更多人能一起来建设这片古老又美丽的土地。

钟丽诗:点亮山区孩子们的梦想


图 | 钟丽诗利用课间给基础较弱的学生讲解习题


钟丽诗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20届设计学硕士毕业生。2019.7—2020.7 参加支教计划,就职于郁南县平台镇中心小学。


2019年,我来到郁南县平台镇中心小学支教。

这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师资力量紧缺,学校基础设施简陋,教学条件艰苦。孩子们学习上生活上问题太多了: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留守儿童比例大等等。最让我头疼的是数学,孩子们数学基础薄弱,计算速度慢,做题正确率低。初到学校,我内心着实有些崩溃。

我一边跟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一边跟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建立“革命友谊”。我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对我的接纳。两个月后,他们的成绩大有进步,及格人数大大增加,期末考获得全年级第一、全镇第二的好成绩,我也获得实习生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山区的孩子没有上过什么兴趣班。我尝试着发掘孩子们的天赋,在课堂上时常介绍地理、化学等知识,孩子们很喜欢,他们说:“老师,你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这样的认可让我信心更足了,我真希望自己是那颗点亮孩子们梦想的星星。

为了让有兴趣的孩子得到更系统的学习,在更大的平台得到锻炼,我鼓励和辅导有美术兴趣的学生参加云浮市第二届科幻画比赛,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辅导学生参加云浮市硬笔字现场书法比赛,获得小学组二等奖;为学生开设美术手工创作课,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在这所大山环抱的小学里,我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如果能帮助他们萌芽心中的梦想,如果能让他们对人生充满信心,如果能让他们树立改变世界的勇气……这便是我支教生活最珍贵的收获!也是鼓舞我一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动力!

梁文锦:真心的付出,换来“老乡的小康”


图 | 梁文锦和农户在田间地头


梁文锦

广东工业大学保卫处副处长,曾为驻英德市雅堂村扶贫工作队队员(2016年4月-2019年初)。


2016年4月,我有幸被选派到学校扶贫点——英德市东华镇雅堂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驻村三年,亲身参与了脱贫攻坚战,目睹雅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一个个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历程。

刚到雅堂村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条环绕整个村庄的小溪,水面上漂浮着各种生活垃圾,味道难闻;没有路灯,村庄每到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在雅堂小学,贫困户赖前辉的两个小孩都是光着脚上学;在寒冷的冬天,贫困户赖勋巨房内床上只有一张破旧的薄被……看得让人心酸。

三年间,我们一方面跟村民打成一片,一方面争取各种支持,改善村里的条件,帮扶三年后,雅堂村的“广工路”建成,解决了进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村庄主干道61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乡村舞台、老人活动中心、儿童之家、健身设施等民生工程,让村民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光伏工程的建成,让村集体和贫困户有了稳定的经济收益;一村一品“雅堂大米”的种植,让贫困户腰包鼓了起来;危房改造工程的完成,让贫困户有了自己的安乐窝;雅堂这个省定相对贫困村也成了“英德市十大最美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我国的扶贫攻坚,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作为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一员,我为自己能有机会参与这项意义重大的事业感到骄傲!

赖琼琪:肩挑重责,不负韶华


图 | 赖琼琪在菜地里跟村民一起商量豇豆的销路


赖琼琪

广东工业大学驻英德市雅堂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2019年5月至今)。


扎根扶贫第一线,我深深感受到了学校师生们对扶贫工作倾情奉献,我们做好的一点一滴给整洁美丽的雅堂村烙下深深的大学印记。

经过广工师生近五年的努力帮扶,给雅堂村修建了“广工路”“幸福路”“老人活动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中心、雅堂小学科技励志中心、党群文化楼、红色广场、红色长廊、红色雅堂小学等项目,通过光伏产业和种植雅堂大米产业扶贫、开展雅堂大米进校园消费扶贫,把雅堂村打造成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精准落实到人,人均收入超过省定标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户户通网络,路路硬底化,学校的老师们每次来村都会由衷发出感叹:扶贫工作让雅堂村一年一年越变越好!每到收获季节,看到德来叔的蔬菜,国强哥的大米,前辉哥的鱼塘获得丰收......感受到贫困户脸上发自内心的喜悦,我和队员深受鼓舞和感动,这是对我们学校扶贫工作最大的肯定和鼓励,更坚定我们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石宇杰:2021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一起见证!


图 | 石宇杰在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石宇杰

广东工业大学驻英德市雅堂村扶贫工作队队员(2019年5月至今)。


时间的长河流过2021年2月25日,这必将是一个铭记在历史画卷上的伟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作为学校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驻村工作队队员也近两年时间了。

2019年5月5日,我怀着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来到了我校帮扶定点贫困村英德市东华镇雅堂村。“你顾大家,我顾小家。”妻子的支持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初到村里,语言不通,我就多做、多听、多问,用真诚换取老百姓的信任。深夜里,村委的灯光陪伴我熟悉每一项政策,我从一个扶贫系统零基础“小白”转变成数据系统的多面手;烈日下,一顶草帽陪伴我走遍全村56个贫困户的住所和田地,我从一句客家话都听不懂到可以和贫困户拉拉家常。两年来,与村民们的朝夕相处,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雅堂人”,雅堂村也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在雅堂村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我收获了许多:我为贫困户国强叔种植“雅堂大米”收获满满而高兴;为村里贫困户赖优小成功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前辉叔养鱼致富事迹在学习强国平台展示而鼓舞;为五保户赖大溪拉着我的手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帮助而感动。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感谢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感谢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所给予的指导和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我们一起见证!

图 | 《广东工业大学报》271期第4版



听到这些广工人的扶贫故事

心中充满敬意的同时

也燃起了一颗奋斗的心

作为祖国的未来

我们要向这些伟大的广工人们学习!

向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广工人们致敬!


点击以下链接,回顾往期作品

↓  ↓  ↓  ↓  ↓

■ 广工位列全国第25位!2020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发布

■ 广东工业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考生须知

 特约评论员文章:实干!落实!

■ 学党史 迎百年(四)| 广工组织师生党员观看《榜样5》专题节目

■ 定了!广工2021年要干十件发展大事、十件民生实事!




来源 | 《广东工业大学报》271期第4版

文字 | 王亚煦 江蓓滢 钟丽诗 梁文锦 赖琼琪 石宇杰

图片 | 王亚煦 江蓓滢 钟丽诗 梁文锦 赖琼琪 石宇杰

编辑 | 刘京怡

运营团队 | 学生新闻中心

责编 | 李胜彬

审核 | 陈少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