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英语最6的人!他们捧回了全国大赛一等奖!
图 | 杨丝淇(中)、陈钟(左)和易思奇(右)三位同学在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现场
中国海外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如何得到当地员工的认同?
如何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在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赛场上,面对以上问题,我校代表队凭借丰富跨文化知识储备和优秀的临场发挥,摘得大赛亚军(一等奖),以及全场唯一的“最佳合作奖”单项奖。
图 | 广工代表队获得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亚军(一等奖)
“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是目前难度最大、专业性最强、考察最全面、最具挑战性和观赏性的综合性语言文化类比赛。大赛综合考察参赛选手的跨文化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包括已备案例展析与问答、文化名言警句解读、中外文化和跨文化理论知识问答、跨文化即兴案例述评与问答、讲述中国故事等环节。
我校代表队由外国语学院杨丝淇、陈钟和易思奇三位同学组成,指导老师为孙文娟、戴晖和彭圆。
图 | 广工代表队获得全场唯一的“最佳合作奖”单项奖(右起:指导老师孙文娟、参赛选手易思奇、杨丝淇、陈钟)
对很多人而言,跨文化能力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
但随着一带一路的启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国门,或在外国投资建厂,或收购海外企业。面对不同的文化、风俗、理念和价值观,我们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包括具备本国和外国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态度和技能。跨文化能力大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从校赛、省赛到国赛,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跨文化能力,代表队的同学和老师们有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外国语学院18级翻译2班
“外研社杯”学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一等奖
保送至外交学院英语口译专业
大四第一学期,我成功保送外交学院英语口译专业。不久后,我便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备赛的安排,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备赛中。作为队长,我深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努力发挥自己的leader作用:训练时带着队员们分析视频,找出主要冲突点,训练结束以后再反复背诵理论,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动用自己前期的积累,带领我们团队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备赛准备的深入,我们团队也越来越默契,训练质量也越来越高。从校赛到省赛,从省赛到国赛,我们三个和指导老师们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最后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上大三时,我也曾参加“外研社杯”英语演讲的国赛。因为备赛压力大,我曾一度失眠。在备战这次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的“外教社杯”比赛时,我吸取经验教训,并慢慢琢磨出了适合自己的一套日程方法:压力大睡不着?早点起床,加大白天的工作量,晚上让自己累到没时间胡思乱想倒头就睡;事情太多手足无措?一个字:干!全身心专注在手头的任务上,像打游戏升级打怪一样“关关难过关关过”。同时,我还逼自己不时出去跑跑步打打球,为的是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提高自己身体的耐受力。
增进国际理解,是跨文化能力大赛的一个中心和主题。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更加顺畅,便是我们要做好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既要了解中国人的文化特征,也要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比赛给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坚定了我对自己祖国的文化自信,也让我更有兴趣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做好沟通的桥梁,使得这项工作变得十分有趣。
外国语学院18级翻译1班
“外研社杯”英语写作大赛广东省三等奖
保送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博连读
也许有人觉得我是学霸,我曾经拿过本专业绩点第一,拿到“外研社杯”阅读校赛一等奖,后来拿下国奖。
即使是这些成绩,我也没有对自己很有信心。我必须承认,我没有很清晰很远大的目标,目前有的成绩,也只是出于一种不让自己落下的心态,其实不知道做这些事情最终的意义在哪里。但是跨文化大赛改变了我很多想法。
首先自己对于专业价值更加认同。文化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减小文化的鸿沟,就会让沟通顺畅许多。我们曾准备过一个案例:某企业的蒙古国员工的工作纪律性不够强,让中国的管理人员很是苦恼。背后的原因是蒙古国以畜牧业为主,习惯自由生活的牧民其实难以适应现代严格管理的工作制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制定合适的、双方都能接受的规定。
其次是我变得更加能与人合作了。以前我喜欢独来独往,这次竞赛是我和老师同学交流最深的一次。我们在赛中有分工,我负责回答问题,在训练中,我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分析当中不完善的地方,不断丰富自己的回答内容,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另外两位同学都给了我很大帮助,他们的主动帮助,让我很感动,也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以前我总觉得在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里,外国语学院的存在感还是有点弱。但是这次,我们跟其他高校外语领域最优秀的学生一起同台竞技,这种参与的过程让我对专业学习和发展前景更有了信心。
外国语学院2020级翻译2班
“外研社杯”英语写作大赛广东省三等奖
图 | 易思奇
2021年,学院组队参赛的时候,队里一位学姐因时间冲突不能参赛,我替补成了省赛队伍的队员。那时候,我刚刚大二,知识水平和储备显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跟其他两位队员比起来,差距也比较大。省赛的时候,我答错了三道题。如果没有那丢失的三分,我们就能超过深圳大学成为全省第一。
“易思奇到底能不能打好比赛?”我受到过不止一个人发出的质疑。
我知道自己不是“爽文”女主角。但是种种质疑,也让我迟疑起来。这时候,是指导老师和团队的师兄师姐,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我能力不够时给予帮助与包容,在我自我怀疑、自我放弃时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也许,人的脆弱和坚强往往都超乎了自己的想象。
在备赛的那个寒假里,几乎每一个工作日我都在从早到晚地看新的书,放假第一天我写完了三千道题库的题目,我的学习软件上多了一百多个新文档: 从布达佩斯到科尔多瓦,从玫瑰战争到二战城市花园战役,从欧几里得到华罗庚。所有知识越学越多,也越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12月末,我在日记里写到,感谢我的老师孙文娟,虽然之前我总是被你搞哭,但是你是我的恩师,你改变了我整个人,整个人生。
有点幼稚吧?但这是我的心里话。孙老师经常上午有课,中午又早早地到了训练的教室,从两点半到晚上五六点,我们集训轮换时可能有休息,她从来没有,到点又匆匆地去接孩子放学。
我当时也有点后怕,如果我们没有成绩,老师的这些付出是不是永远都不会被人看到了?是不是永远都付之东流了?孙老师说其实从来没有在乎这样的问题,她只是勤勤恳恳,专心致志地做这一切。
我很感动,也很感激。感谢坚持下来的自己,感谢为这个比赛操劳奉献的老师们,感谢一路包容我帮助我陪伴我的师兄师姐,更感谢为我们提供这个平台、这个成长机会,为我们保驾护航的学校和学院。
图 | 孙文娟
2004年,我入职广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实现了我的职业理想。我不曾一天忘记我选择做一名教师的初心。17年来,我对自己几乎没有什么物质要求——我从未为自己买过一支口红,一部2000元的手机可以使用5年直到再也无法使用,一条牛仔裤可以穿10年……但是,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人生道路航向上,我资助、帮助和指导了很多学生。我从不和他人说起这些事,因为这是我的本职工作。
17年来,从2005年第一次带队到北京参加“外研社杯”辩论赛到2022年带队到上海参加“外教社杯”跨文化能力大赛,我先后数次带队参加“外研社杯”辩论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21世纪杯演讲比赛等各类省赛或国赛。我除了实际担任竞赛指导老师外,更多是应学生之邀做学生竞赛不记名的指导老师。
自2020年起,我开始记名指导演讲比赛和跨文化能力大赛,我培养人才的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我只有一个目标——我要竭尽我所能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最好是全国一等奖以上,这样他们以后才有可能推免到外交学院、北外和上外。
2021年7月,“外教社杯”跨文化能力大赛校赛正式启动,我便把跨文化能力大赛的备赛定位为我工作、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把除了上课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备赛上面,8个月来累计为跨文化大赛花费了400+小时,我戒掉了多年的午睡习惯,咖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和历史悠久的“外研社杯”演讲比赛以及“21世纪杯”演讲比赛有丰富的备赛课程和真题视频资料相比,后起之秀的“外教社杯”跨文化能力大赛几乎没有什么备赛资料。凭着自己一股不服输的钻研精神,依靠着有限的资料,我逐渐摸索出跨文化能力大赛5个环节的门道与诀窍。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全国决赛的所有环节题目或问题,我都提前给学生准备和训练了。是我们幸运吗?有运气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我们对比赛的钻研以及扎实和充分的备赛。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继续秉持初心,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同路人。
“策马扬鞭正当时,矢志笃行立芳华”
愿更多的广工学子
砥砺奋进,不负韶华
奏响青春的最强音
点击以下链接,回顾往期作品
↓↓↓↓↓
文 | 李胜彬
图 | 被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 | 练晏宁 叶诗翩 白志鹏
运营团队 | 学生新闻中心
责编 | 李胜彬
审核 | 陈少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