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这十年!
编者按
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建设以来,全校师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在学校深入改革发展的当下,我们推出“建功新时代 攀撑向未来”专栏,围绕学校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话题,开展系列报道。用文字与影像,记录学校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奋进新征程的点滴,以新姿态新成绩喜迎二十大,献礼65周年校庆。10月8日,《南方日报》特刊《非凡十年 ● 广东答卷》以《广东工业大学:提升创新能力 服务国家战略》为题,报道了广工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始终与广东崛起共成长的使命担当。报道内容如下: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下称“广工”)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创新创业教育9项国家级荣誉的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是广工的一张闪亮名片,是广工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深化改革、开拓全新发展格局的标志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工锐意改革、乘势而上,实现一次次大跨越: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高校400强,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连续3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广工进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快车道。
“我们把握攀高峰、创一流的内在驱动力,扎根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加快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新路子。”广工党委书记胡钦太说。始终与广东崛起共成长
“党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年前,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3名代表回到母校,深情回忆上世纪60年代广工(原广东工学院)200余名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为解决香港同胞饮用水难题而艰苦奋战的激情岁月,感动了无数师生。
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是广工奋勇向前、不断攀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上世纪70年代,为支持广东矿冶产业发展,广工搬迁到韶关南华寺办学。在晨钟暮鼓里,师生怀揣科教兴国梦想,研发出广东首台中型计算机,解决工业应用需求。
过去10年,广工在佛山、广州、东莞、惠州、河源等地,与地方政府、工业界联合共建12个“造血式”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服务企业6000多家,构建了“点-线-面”立体式产业服务体系,助力广东夯实全国制造强省地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工科研团队与企业携手,研发用于提升口罩机产能的纳米纤维滤膜,以及电子听诊器、心电图机等,运用至救治一线。
近两年,广工在粤东新建的揭阳校区,成为当地首所本科大学,对接绿色石化、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区域主要产业需求设置学科专业,服务“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时代不断向前,广东需要什么,广工就冲锋在前,始终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是我们办好一所大学的初心和使命。”胡钦太说,过去10年来,广工以党建引领各项事业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广工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实实在在为国家和广东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今年5月,榕江实验室落户广工揭阳校区,将聚焦突破绿色化学核心基础和应用基础等问题。“这将有效整合学校绿色材料化工学科群优势,为揭阳建设沿海经济带产业强市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同时带动学校学科发展。”校长邱学青说。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2015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广工成为7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广工紧扣广东创新驱动战略,瞄准广东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不断优化学科、聚集人才、贡献技术,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实力显著。
如今,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0.71‰),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入选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广工潜心笃志,砥砺奋进,步履不停,服务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的底色更加鲜明:正举全校之力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集中力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高端电子制造和绿色材料化工学科群,以及智慧医疗创新技术中心、广东国际先进设计中心、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开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服务与协同育人,推动学科高峰快速凸显、学科高原全面崛起,将在更高水平上以更大作为支撑广东制造强省及“双区”建设。
“‘工大创谷’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的好平台,我在这里获得指导、结识队友。”学生岑达康在校内数学建模大赛获奖之后,成功将竞赛中做出的“生鲜物流配送最优方法”模型申请专利。
图 | 工大创谷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广工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创新创业教育9项国家级荣誉的高校
“工大创谷”是广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这个2万余平方米的基地里,200多个高水平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挥洒汗水、推动创意落地,其中不乏已获百万元级融资的潜力项目,俨然“大学硅谷”。
“融入产业、创新担当”基因早已嵌入广工的大学精神文化之中——
与华为共同开展“智能基座”协同育人项目,跨学院、跨专业招生,培养掌握国产自主技术的卓越工程师,近日双方还共建全国首个“鲲鹏&昇腾开发者创享社”;
图 | 广工与华为共建全国首个“鲲鹏&昇腾开发者创享社”
加快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和人才高质量发展,先后与华为、全志科技、粤芯半导体、工信部电子五所等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
与腾讯、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分别合作开设“广工腾班”“广汽埃安班”,由校企双方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
随着越来越多产业资源和师资力量引入,学生们充满干劲和期待,敢闯爱创的精神在广工校园蔚然成风,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已达40%。近五年来,广工学生在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包括国家级奖项620余项、省级奖项1140余项,在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25位。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广工2022年发展战略研讨会明确,将更加主动承担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向更高的办学高度不懈攀登。
打造“顶天立地”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
作为省属理工科大学“长子”,广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国家需要、广东需求,就是广工的行动指南。”翻开64年办学历史,广工党委书记胡钦太说,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国家和区域发展,输出了一大批创新型拔尖人才。面向社会需求,广工推进实施分类培养,让人才既“顶天”也“立地”。
校长邱学青介绍,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整合优质资源,开设创新班,以小班制、导师制、项目制等多种形式,汇聚出类拔萃的学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顶天”学术研究型拔尖人才。
同时,广工走上“新工科”改革创新之路,形成跨学科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学机制与企业生产接轨,并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学科领域开展校企合作和项目研究,培养“立地”的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大学的根本问题。”胡钦太表示,人才培养绝非朝夕之功,学校将进一步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继续加强“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和“高精尖缺”人才培养,未来10年,力求在科技与产业战场“十万学子十万军、三千粤甲领创新”,打造“顶天立地”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成为“湾区卓越工程师摇篮”。图 | 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学生正在装配参赛的R2机器人
数 读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通过教育部等认证/评估专业21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外国院士3人、共享院士7人,省级及以上人才280余人(次);科睿唯安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8人(次)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9项;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获广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来源 | 南方日报
文字 | 姚昱旸 陈少徐 卢迪 杜清
运营团队 | 学生新闻中心
责编 | 王宇涵
初审 | 杜清
审核 | 陈少徐
审定 | 张育广
↓↓往 期 精 彩↓↓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全文
↓ ↓ ↓请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