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揭秘!新工科教育的“广工模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21财闻汇 Author 21记者
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建设以来,全校师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在学校深入改革发展的当下,我们推出“建功新时代 攀撑向未来”专栏,围绕学校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话题,开展系列报道。用文字与影像,记录学校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奋进新征程的点滴,以新姿态新成绩献礼二十大,迎接65周年校庆。近日,就如何在广东制造强省探路“新工科”教育,校长邱学青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的专访,报道内容如下:
专访广工校长邱学青:在制造强省探路新工科教育“广工”模式
走进位于广东工业大学(下称“广工”)的“工大创谷”,充满朝气的大学生热情洋溢地介绍着他们的创意发明,粤港机器人学院团队成员为教育机器人研发在做一次次地调试。
这个占地超2万平米的国家级基地,吸引了近200个学生创新团队入驻,其中不乏获百万元级融资潜力项目,“工大创谷”成为年轻学子追逐梦想的“超级硅谷”。
在刚刚过去的9月,广工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创新创业教育9项国家级荣誉的高校。同一月份,广工携手华为共建全国首个“鲲鹏&昇腾开发者创享社”(下称“创享社”),力图打造自主可控“根技术”研究领域能担重任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高地。
广工一直被誉为广东省属理工科大学“长子”。每年有超万名毕业生从广工走出,92%留在广东,77%就业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研发一线。作为省属工科院校,广工要为制造强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过去10年,广工与地方政府共建12个“造血式”重大协同创新平台;为服务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广工在粤东新建揭阳校区,对接广东绿色石化、装备产业发展新需求;为解决芯片高端人才缺口问题,广工举全校之力建设集成电路学院,助推广东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的重任。
“时代不断向前,广东需要什么,广工就冲锋在前,始终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近日,就如何在广东制造强省探路“新工科”教育,如何为广东教育链、人才链升级发展作出贡献等话题,广工校长邱学青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称:南方财经)的专访。
图 | 广工与华为共建全国首个“创享社”
这次与华为共建“创享社”,广工也是全国首家。“创享社”更侧重“创新创业”,项目引入华为及其生态企业的真刀实枪课题,构建实战场景,培养实战能力,同时汇聚华为生态技术的产业资源和师资力量。“创享社”落地于广工“工大创谷”实体平台,这个平台是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全省最大的创新创业平台,这在全国高校也不多见。
平台搭起来了,还要汇聚人才、科技、信息这些资源,要让学生、老师和企业都愿意进来,基于这个理念,我们非常欢迎企业走进学校。可以说,让企业走进学校是我们解决“新工科”教育痛点难点问题的关键。
南方财经:你长期在理工科院校工作,如何看待“新工科”建设在具体实践中的难点痛点?
邱学青:这些年,学校一直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创新,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也积累了经验。我觉得应该从四个维度去考虑,第一是观念理念,学校要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理念,这点“知易行难”。比如,机制改革,广工创设的创新班就力图去破解现有高校学科机制体制难题;还有师资改革,要让教学实践真正符合社会需求,不但教学、教材上要有创新,也要借力实业界的师资力量;最后是兴趣驱动,要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有兴趣去学。
工科院校现在普遍的问题是什么?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脱节,产业链与教育链、人才链脱节的问题,也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这些问题导致一些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缺少工程经验,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用人单位抱怨学生不好用……
解决这些难点和痛点问题,勇气、决心和坚持至关重要,广工采取的是先试点、后扩大渐进的方式,一步一步推进,一点一点积累,从2011年的飞机维修班、IC班到腾讯实验班,逐步形成人才培养上的“广工模式”。
图 | 学生团队开展无人车模拟测试
南方财经:“广工模式”的亮点在哪里?
邱学青:我国大学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现在不少高校采用学科大类招生培养,但在实践中仍有很多问题。“广工模式”的亮点在于产教深度融合以及跨学科多专业融合。广工特色班的多专业融合,实现了学科交叉,让学生可以学习原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技术,适应现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打破了原专业的就业局限,解决了有些学生对专业“不满意”的现实问题。例如,读了“材料类”“化工类”又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也有机会从事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和机器人领域的工作,突破了原专业的就业范围。
以我们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IC班为例,每年从自动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物理光电学院等相关专业遴选60名左右学生,采用“2+2”学制进行培养,IC班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团队作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开放式新型校企培养模式,实践环节占了近40%,与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建有校企联合实验室,形成了学生培养、实践、实习的长期合作关系。
类似的班还有非常多,如我们依托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创立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还有广汽传祺班、粤芯班等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班,总数达15个之多。这种新工科模式为同学们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成才条件,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强能力、宽视野、多样性、敢担当”的特点,很受市场欢迎,主要体现在学生高质量就业和高升学率。
如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毕业生约40%获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或赴海外深造,就业的平均月薪达1.34万元。IC班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超过60%,就业的平均月薪超过1.42万元。
图 | 学生进行全国机器人大赛赛前作品调试
南方财经:2021年,广工服务国家战略新成立的集成电路学院备受外界关注,目前这个学院建设进展如何?
邱学青:集成电路学院是广东省实施科技创新强省战略重点布局、学校举全校之力建设的新工科学院,承担着为大湾区培养高质量集成电路创新人才,助推广东省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的重任。学院现有教师70余人,未来三年将达到100人,在集成电路学科建设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非常不容易的。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研究生450余人,未来三年将达到3000多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一半。
在组建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和在校生规模的基础上,我们将力争尽快获批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这个大平台,打破传统实验室的运作机制,学院现在正在多方筹建微纳半导体加工平台和自旋电子学与磁性传感器实验室。
除了已有的IC班,今年学校与龙头企业合作加开“粤芯班”和“匠心班”,此外与广州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合作,为广州市集成电路企业定向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
我经常用“大”“实”“特”“快”来形容广工的特点。“实”指的就是广工校友“务实”的特质,广工校友脚踏实地,在产业、上市公司有很多“大咖”,但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都很低调,像突破技术封锁、打造全球半导体产业巨子的闻泰科技公司董事长兼CEO张学政,中国灯光行业领跑者蒋伟楷,“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创业者”蔡延青,他们都是广工人“求务实、敢创新、有志向、勇担当”的代表。
南方财经:未来五年,在全力支撑广东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上,广工如何继续发展“新工科”教育体现担当?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承担的任务非常重,我觉得在地缘优势上,无论是人才培养、科技研究还是服务社会方面,广工都应该为广州“双链”融合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高校400强,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0.71‰),连续3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更快再上一个台阶,按照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瞄准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需求,广工在“十四五”时期将举全校之力实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建设1个基地、2个学科群和3个中心)。现在全校已经形成了共识,广工要建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争取早日进入国家“双一流”,在更远的将来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所世界级名校。
来源 | 南方财经
编辑 | 张瑞恒
运营团队 | 学生新闻中心
责编 | 王宇涵
初审 | 杜清
审核 | 陈少徐
↓↓往 期 精 彩↓↓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全文
↓ ↓ ↓请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