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对泰国社会影响
【清迈古城外一寺庙供奉毗湿奴,身后是七头眼镜蛇神那迦】
有人说“印度文化是泰国文化之母,中国文化是泰国文化之父”。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泰国古代较少主动进行对中国直接的学习,更多的是随着潮闽客粤琼移民而来的商业与饮食上的影响。而印度文化却是真正地贯穿在泰国历史的始终。
早在泰民族国家建立前,泰国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孟人、高棉人建立的国家,这些国家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文化和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文化,其中婆罗门教文化对统治方式的影响最为直接。后来泰民族崛起,从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发展到今天的曼谷王朝,从最初的父统治子式的君臣关系,到国王成为假想神,再到后来的神、佛、国王三位一体,体现着泰民族国家在统治方式上对印度的追随。从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第一任国王的名号意为“君父圣因陀罗缇”中我们可以看出婆罗门教对泰国统治者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知道当时是父与子式的统治。而到了第四任国王开始大力兴建佛寺提倡佛教,名号意为“大法王一世”,可以看出佛法地位的崇高。
【学校中央的象头神】
虽然从素可泰第四任国王开始佛教逐渐成为国家宗教生活的主流,但婆罗门教却一直是影响统治阶级的重要宗教,泰国古代的立法、王位加冕及各种重要仪式都离不开婆罗门法师。直到现在,曼谷王朝的历任国王也以罗摩自居,事实上神、佛、国王三位一体的神指的就是婆罗门教之神(佛并不是佛陀而是忠于戒律的法王)。但是泰国对婆罗门教不是全盘吸收,泰国统治者并没有采取种姓制度固定人的社会地位,国王不希望受到婆罗门阶级的控制而只是让其为之统治地位的神圣化服务。另一方面我认为“种姓”这个词最初指肤色,带有雅利安人与当地土著区分的意味,而泰国并不存在一个入侵的民族对土著的统治,也不存在以肤色为区分的基础。
另外,在泰国毗湿奴神主要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因为其保护神地位与统治者想要强调的君主对民众的保护相一致。而民间则更崇拜梵天神,人们相信梵天神可以帮助自己达成心愿,曼谷著名的四面佛其实就是梵天神像。而湿婆生殖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被认为是原始落后的,生殖石像大多被捣毁。除三大神外,象头神也受到了泰国民众的普遍崇拜,意义也被赋予了多元化,我在泰国学习期间的大学校园正中心就设了一座象头神神龛,许多泰国学生会在考试或者参加比赛之前拜祭以祈求成功。
佛教对泰国的影响可谓是从古至今,从上至下的。在恭请锡兰僧人素可泰讲经,及派出僧人到锡兰学习佛法,及从周边柬埔寨、缅甸等国的吸收后,锡兰派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确立了主流的地位,庙宇林立僧人众多,被世人称为“黄袍佛国”。如今的泰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国王也被规定为必须为佛教徒。
各种佛教经典构成了泰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部分,佛本生故事从古流传至今,人们相信光是听到佛本生故事就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泰国信仰佛教的男子一生中必定要出家一次,泰国人积功德、安守本分、顺其自然、友好待人的性格也处处体现着佛教的思想。泰国的节日体系中也体现着大量的佛教因素,比如守夏节、出夏节、万佛节、浴佛节、佛诞节,及阴历中每个月四天的佛日都展示着佛教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状态。泰国的街道虽然小商贩很多,但是却异常干净,人们非常重视垃圾的回收,因为泰国人从小就被灌输只有做到外部的洁净才能达到心灵的洁净这一佛教理论。如此这种佛教对泰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数不胜数,可以说佛教在泰国不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也形成对民众强大的道德约束。泰语书面语中的“我”,意思为“佛陀的仆人”、至高的国王见到僧侣也要行合十礼而僧侣不必还礼、目前泰国仍采用佛历纪年等等,都可见佛教地位之崇高。
【佛教祝福仪式】
印度文化对泰国文学与语言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印度的诗歌形式直接被泰国所采用,并成为历来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的部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更是被翻译并改写成泰文版本的《罗摩颂》,并成为泰国的国家文学,曼谷王朝的历代国王也以罗摩自居。印度的文字也对泰文的创立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婆罗门教与佛教的传播也使得泰语中大量引入梵语和巴利语。因为统治者需要婆罗门教法师来赋予神圣的统治权力,所以皇室用语大量采用梵语;佛教大量借用巴利语,寺庙之所以被称作泰国第一所学校就是因为僧人出家后首先就要在寺庙学习巴利语以便阅读佛教经典。泰国人的正式名字一般都是梵语和巴利语名,而泰语只是作为小名在生活中使用。
【学生制的水灯】
总之,印度文化深入到了泰国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印度文化或直接对泰国产生影响,或借道柬埔寨、缅甸间接对泰国产生影响,在长期的吸收和发展中,印度文化已经与泰国文化互相交融,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就像泰国盛大的水灯节活动那样,每个泰国人都知道是为了请罪和感恩于孔卡女神,却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孔卡指的就是印度的恒河。
掸邦中文网
掸邦中文网真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