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16-09-26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学习在港中大(深圳)是一项很多元化的活动,它和我们自己的课外兴趣爱好等其它活动几乎没有任何对立冲突,反而使我们每个人的日程安排变得有机而灵活,丰富而有条理。”
文/ Eric  2015级理工学院学生
             从一个理工学院学生的角度来看,平日的课程已经给我提供了很系统的、很广泛的学习机会,但我主要还想谈谈正课以外的学习。
      港中大(深圳)的学习是很多元化的。除了正课以外,我们还有很多渠道可以学习,而正是这些渠道使得学习的形式丰富,随意,自由和多样。比如,理工学院的教授们经常会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组建学习兴趣小组,亲自带同学们开展学习活动。他们还会自己组建微信群,所有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加入。比如,张昭宇教授曾组建了物理学习小组,每周亲自组织同学交流,以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作为学习素材帮助同学们获得多元的学习体验。由于力学课在上学期就结束了,这学期学院没有提供物理的正课,所以这样的兴趣小组给喜欢物理的同学带来了福音。
双足机器人(左)与四足机器人(右)
双足机器人闪着酷炫的小灯学生自制软件无线电设备用树莓派控制通信芯片,学生可以用它做机顶盒玩游戏看视频
              杨升浩教授组建了“树莓派学习兴趣小组”。近期,他召集同学们开会,讨论采购树莓派和其他硬件的事项,还和大家交流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并使用这些硬件来做各种好玩的事情。现在有同学已经开始进行项目相关学习了,形式内容都很自由,并且有专业能力很强的杨教授辅导,收获除了知识技能以外,还有乐趣。
     潘文安教授组建了“电子工程兴趣小组”。组员每周会上两小时的兴趣课,课程是潘教授参考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基础课设置的,使用的教材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材。参加的同学们被分成小组,每节课的一个主题由一个小组的同学讲授,潘教授负责补充,答疑以及随时提问。一次讲授需要做很充分的准备,从最基本的知识学习到最终完成讲授,小组同学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潘教授乐意随时帮助同学们。兴趣小组的学习和专业课不同,绝对不是学习的“正餐”,但作为一门兴趣课,它能拓宽我们的视野,给我们带来乐趣,这已经足够了。
潘文安教授(Simon Pun)给学生上课   钟致棠记者摄
              另外,许多社团也是理工学院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平台,例如计算机协会以及生物自然社。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们能获得很多课本以外的有趣知识。如果你有了好的点子,想把它做成项目,甚至进行创业,有一个神奇的组织“CIDE”(中文名“创新创意创业中心”)可以帮你实现你的想法。那里有一群和你一样有想法的人。还有一些既不是教授组织,也不属于学生社团的兴趣小组也可以成为学习的平台,这些兴趣小组是志同道合的几位同学自发组织的。例如观星小组,几位喜欢天文的同学组织在一起,不定期地观星,交流天文知识,这也是学习的一种形式。
       即使是大一学生,我们也有机会参与校外实习或是项目。教授们也会第一时间告知适合我们的实习或是项目,并组织学生报名和选拔,让我们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加。近期,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还开设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邀请学生报名加入Pinocchio Club,一起学做机器人。
研究生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实验室测试单轮机器人和书法机器人

        即使你没有参加任何社团,兴趣小组,以及实习项目,学校的图书馆也为你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图书馆的馆藏书和电子资源是很丰富的,以外文书籍为主,中文书包括港澳台和内地出版的书籍。除此之外,许多原版期刊杂志也可以在这里读到,例如“Nature”,“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National Geographic”和“Economist”等等。你还可以自愿参加各种讲座,包括校级的“大师讲堂”,“博雅讲堂”和“中国文化大讲堂”,理工学院的各种Academic Seminar,甚至是人文和经管学院的讲座、博雅沙龙和SALL语言中心都是理工学院学生自由学习的绝佳平台!
文字/ Eric (2015级理工学院学生)摄影/ 陈鸣 (CPRO)          易榕(CPRO)编辑排版/ 张哲元  (2015经管学院学生)                  易榕(CPR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