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媒聚焦| 专访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大学不应该只教授“技”,还要教授“道”

2017-08-26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9月,无数学子又将迈入大学,开始新的征程。他们曾憧憬象牙塔内的生活,他们曾渴望新的开始。但在传统大学之外,还有很多新兴大学也值得关注。在此,红星新闻推出“大学·教育”系列报道,关注展现它们在办学中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为万千学子提供一个了解的窗口。




 8月的一天,校长徐扬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建的图书馆三楼接受香港一家电视台的采访。这天,他穿一件白色西装和浅蓝色衬衣,系着粉红色领带,同事说,他很少穿得这样年轻。


徐扬生校长接受采访

 

徐扬生是明星校长,是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他此前设计并开发了30多个机器人及智能系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宣布有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徐扬生星”。

 

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对徐扬生而言是挑战,更重要的是,他领导的港中大(深圳)能否继承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也备受外界关注。

 

面对未来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徐扬生表示,人类相对于人工智能的优势是情感、直觉和想象,大学应该做的,就是要发掘学生的潜能。


学生觉得选对了学校

“第一届学生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从深圳龙岗区坂田地铁站驱车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途中树木葱郁,再远一些是已建好和正在建的高楼,出租司机说:“深圳速度嘛,一天一个样。”大约半个小时,学校就出现在龙翔大道旁。

 

2009年,香港中文大学便开始讨论在深圳办学。2013年3月,港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深圳大学签订了最终协议,并组成港中大(深圳)理事会。同年7月,原港中大副校长徐扬生担任港中大(深圳)首任校长,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港中大(深圳)开始招生。

 

到今年9月,港中大(深圳)一期新校园将投入使用,可以保证2014级至2017级约3000多名学生在新校园开始学习和生活。和很多内地大学旁门附近会衍生出一条街道,开很多店铺不同的是,港中大(深圳)显得格外干净和安静。


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的2014级经管学院学生傅邱书豪是进入该校的第一届学生,当时,傅邱书豪在网上查阅了港中大(深圳)的情况后,决定了高考志愿填报,“最吸引我的还是深圳离香港近。”现在,他觉得选对了。

 

一切都是新的,毕业于深圳高级中学的2015级学生叶晓星说,在这里“是真正的参与感”。学生都在为学校积极提供建议,某些领域的爱好者成为学校社团创始人,学生会、委员会还没有拘泥的制度。毕业于山东日照一中的2014级学生辛子豪刚刚进校时就急着跑去打篮球,校长徐扬生正好碰到了,便告知他“那你就做一个篮球社团吧”。


学生社团“微光”公益向校长赠送自制多肉植物

 

当然不止是轻松,还有周围无形的压力。傅邱书豪经常听到同学说“想回高三休息”,“高三是被规划好的,做的题都有套路。”傅邱书豪告诉红星新闻,“但是大学里学得越深越觉得自己懂得越少,就越感到恐慌。我们图书馆每天晚上11:30关门,很多人都是闭馆了才回宿舍。而且我们学校给分有不同分布,需要特别努力才能拿到高的成绩点,再谈申请好的学校。”他正在备考GRE,想申请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2014年,当时入学的学生暂时借住在对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校的一栋宿舍里,晚上回去休息都要穿越马路。家长知道后担心学生安全,提议学校建一座天桥,之后,政府便按照学校要求在学校门口建了一座。第二年,有学生拍到深夜时,校长徐扬生站在天桥下,目送学生从学校回宿舍。

 

被问及为何选址离市区那么远时,徐扬生认为学生培养需要氛围:“选一个城里面的地方,对大学不一定好,都市生活干扰因素太多,老师,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吗?新图书馆设置了“禁闭室”一样的几个房间,供同学们学习,多余的电器插头都没有。我提议在图书馆门口摆手机休息处,可以充电,手机也别带进去。”



要多经历,比只学专业重要

“人比人工智能强大的是情感和想象,我要培养这类人”

 

一进港中大(深圳)行政楼,便可见一副对联: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这个办学理念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徐扬生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的第一天起就坚持的办学理念。

 

“迎新春”活动上,徐扬生校长为学生提笔写春联


某种程度上,这和徐扬生自身的经历有关。高考恢复后,他考进浙江大学,那时的大学生深知机会得来不易,深夜12点时校园路灯下全是看书的人。他学习机械,“现在一学期的内容当时要学两年”,1989年他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89~1997年在美国做人工智能研究,后来在港中大任教,并担任副校长,直到2013年。

 

徐扬生告诉红星新闻,港中大(深圳)沿袭了港中大的传统,“这些理念都是港中大原则性的东西。”他说:“在我的观念里,不管你是工程师也好,医生、银行家也好,首先你要是一个人,大学不应该只教授‘技’,还要教授‘道’。”徐扬生总是告诉学生,要去经历,开眼界。

 

2015级学生叶晓星大一学习必修的《与自然对话》《与人文对话》,未来还要从社会、科学、人文、自然四个领域各选择至少一门课程来学习。他说自己在读马克思的原著,“我学习理论,了解前人所做的努力,至少我不会人云亦云。”

 

徐扬生说自己少年读书时期,语文、数学老师通常都是同一个人,他很推崇这种文理融合的教学理念。而港中大(深圳)的宿舍采取的“书院制”,就是将文科和理工科学生打乱,一个宿舍4个人来自不同学院,公共区域内可以辩论、探讨问题。此外,每学期还会请来音乐、美术等各界前辈驻校,和学生住在书院一起进行交流。

 

入校后的第一年,学校就会为同学们提供大量出国交流的机会。毕业于重庆巴蜀中学的2014级经管学院学生王唯羽告诉红星新闻,因为是全英文教学,所以出国读书适应很快。她发现国外学生对于自己的前途都考虑得很清楚,“学校教给我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眼界,如果不是这三年的经历,也许我对该不该考研都感到迷茫。”

 

港中大(深圳)学生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修读暑期学分课程


徐扬生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得越来越快,各行各业的岗位都有被取代的可能,“人和人工智能相比,优势就是直觉、情感和想象。港中大(深圳)有这个氛围,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思辨的能力。”

 

当被问及通识教育课这么多,会不会耽误专业课学习时,徐扬生说:“我自己转专业都转了很多个,你能保证20年之后你的工作还是你学的专业吗?我想不出10年,人工智能就能出高考状元。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要多经历,比只学专业重要。”

 

近日,网上曝出的马云在贵州大数据峰会的讲话,表达了相似观点:“未来人类和人工智能的竞争,是体验的竞争。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背、算,不让他们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30年以后孩子找不到工作。”



不满意老师上课只为工资

“学生第一,教师第二,校长第三”

 

作为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去建立新的制度,而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坚持香港中文大学原有的东西,“与香港中文大学一脉相承,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

 

香港中文大学有严格的学术管理系统,内容涉及为什么开这样的专业、要学几门课、谁跟你说这几门课是最重要的、需要什么样的教授来教、如何判定学生掌握了课程、教授如何评级等138项内容。

 

对于当下的教育,徐扬生不满意有些学校并不是从培养学生出发,“大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而现在有的学校就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付钱给老师,老师上完课就走。我要找的老师,是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在我的学校,学生永远第一位,教师第二位,校长排第三。”

 

徐扬生说,聘用教授,和对方聊上两句,就知道他到底是为了工资,还是真的爱学生。

 

在“城市”课上,林峥老师带领同学们感受香港文化


这或许和徐扬生的个人经历有关。他年轻时有个姓邵的老师教英语,当时的社会环境认为学英语没用,听课的人也少。后来,邵老师排了一部剧叫《半夜鸡叫》,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为了演剧背了很多英文单词。徐扬生也是从那时起对教育产生了兴趣。

 

在港中大(深圳),学生和教授在食堂讨论问题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学生叶晓星去买咖啡,一个教授还端着泡面走到他的桌前,主动聊起未来计划。

 


徐扬生喜欢在校园四处走走,碰到谁就聊两句,之后徐扬生还会掏出手机,说“加个微信吧”,学生们笑称,徐校长应该是有学生好友最多的校长。来自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2014级学生吴泓宇回忆第一次参加高桌晚宴的经历,第一次穿正装,领带打得不太娴熟,妈妈在电话里指导他,也始终不得要领,在晚宴门口碰到徐校长,校长亲自教他如何系领带。吴泓宇的妈妈感叹:“我看到的不只是校长关心服装的整齐,我们更多地是感受到如父亲般的温暖,透过这个小小的举动我们看到了一个超越师者的为父者的心肠。”


位于学校图书馆三楼的校长藏书


从这个校园的一些细节,也可以看出徐校长对学生的关爱。图书馆一楼门口有供手机充电的休息处,就是校长提议设置的;三楼书籍都是校长的个人藏书,供学生老师随意借阅;走进行政楼随处可见他的书法;每个学期有一两次的“校长夜话”,校长和各部门老师坐在行政楼一楼等着学生来提意见,“跟校长说什么都可以”;校长带着学生一起在学校的墙壁涂鸦;过年时,校长写春联送给去领的每一个学生;他还会请学生到家里做客,展示他的厨艺,向学生讲解他的藏品;他有个人公众号,写感悟也是“感觉对学生有用”。




学费是一个门槛

“要为好的教育付费,教授的工资也不能少”

 

今年,港中大(深圳)招来900多名内地本科学生,其中包括广东省的理科状元和福建省理科第二名。广州市第六中学胡钰祺关注港中大(深圳)3年,高考未被录取,还给港中大(深圳)写了信表达惋惜,徐扬生还亲笔回了信。

 

尽管如此,招生依然是“像大海捞针一样”的挑战。每年3、4月份,徐扬生都会去各个省市的中学招生。对于他来说,江浙沪地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更多内地的地区还是比较“谨慎”,“内地不少家长对高考和分数太过看重。自己的孩子考了一个高分,就一定要读一个和分数匹配的有名气的学校,否则就认为是对分数的浪费,但对学生来说,并没考虑适不适合。”

 

徐扬生的办公桌上摊放着学生档案,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就读中学、成绩、专业、在学校的发展状况等,目前为止,近2000多名在读本科生他都能记住。他说,自己想做个对比,想知道只凭高考成绩被录取的学生和按照综合素质考核被录取的学生,哪种发展更好,以调整他未来的招生计划。

 

但徐扬生也不否认学费是一个门槛,且有可能还会更高,“一定要为好的教育付费,教授的工资也不能少。我们有20%~25%的学生都能拿到奖学金,金额高达1亿,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去社会上化缘。”

 

港中大(深圳)学生参加商赛


徐扬生称,学校想要做好,要以百年为单位,口碑应该来自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学生。

 

对于学校能不能被社会认可,学生傅邱书豪觉得这不是问题。他说,实习单位对港中大(深圳)没有质疑,只是会感到好奇,“他们会问你们学校会不会用粤语教学,但你的能力可以证明你的学校是OK的。”





内容转载自红星新闻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