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校长们都说了什么
开学第一课
校长们都说了什么
2017年9月1日上午,2017级新生们与校领导第一次正式会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副校长罗智泉教授、副校长朱世平教授、副校长阮健骢先生、协理副校长兼学生处处长李霞教授、协理副校长兼科研处处长李学金教授、协理副校长蔡小强教授、协理副校长Prof. Jesus Seade以及协理副校长张化成教授一起出席了见面会。
老师们对即将迎接大学新生活的同学们有哪些叮嘱?开学第一课,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校长们都说了什么?
以历史传承奠定基石,朝未来开拓进取
徐扬生校长首先从香港中文大学的历史谈起,介绍了港中大的诞生、发展进程中形成 “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 的传统等等历史积淀,并指出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为了将港中大的办学理念、管理学术体系移植于祖国内地,创办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为国家高等教育改作出贡献。因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可谓是肩负着传承港中大的历史与开拓港中大(深圳)崭新未来的双重使命。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采用全球招聘方式,选拔最优秀人才,所聘教授层次可媲美全球一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设立经管、理工和人文三座学院。徐扬生校长介绍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严格控制教学质量,将授予学生香港中文大学学位。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学校更是具有十分强大的科研实力,我校目前已成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图灵奖得主科学家研究院等多个研究院,这些顶尖水平的研究院为我校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徐扬生校长指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秉持学贯中西、汇通古今、融合文理的教育理念,坚持中英文并重、书院制教学、强调通识教育、鼓励学术交流开拓国际视野的教学特色。其中书院制为香港中文大学几十年来形成的独特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港中大(深圳)现已成立逸夫、学勤和思廷三个书院,旨在培养心智健康、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学生;通识教育通过让学生们阅读人文和科学原典,帮助学生们建立和完善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除此之外,高桌晚宴、大师讲堂、中国文化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也可以让在校学生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在国际交流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目前已与国际上的多所名校达成合作,让学生们通过修读暑期学分课程、交换生、本硕联读等方式去国际名校进行交流学习,开拓视野。令人骄傲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生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表现十分出色,在各项比赛中屡创佳绩。
徐扬生校长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人,那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要培养怎样的人呢?他认为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走出去的学生,应该是有担当、有独立思辨能力、学有所专、情志身心健康且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贤所言,就是在教导我们要有担当,他更是殷切地期望同学们能常怀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世界,这样才能成长为被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所需要的勇于担当的人。“至于独立思辨能力,独立思辨能力是创新精神的条件,也是未来领袖的基本素质。学生们应该具备挑战权威的勇气。”徐校长说,学校正在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同学们的思辨能力,例如各座书院都会开展各种思辨活动,学校也会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们了解世界文明,提高思辨能力,挣脱羊群效应,不人云亦云,强化独立思维的能力。除此之外,他更是点出了“专心”的重要性,有大成就的人一般都有专心钻研的优秀品质,只有“专”才能“精”。同学们更要注意不断拓宽眼界,这里说的眼界不仅在地理的维度上,更在精神的维度上。在学校中可以通过接触一流的教授了解国际前沿的学科发展,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为自己涉猎所学专业之外的更多领域提供时间和精力,学校为大家把各领域的艺术家、大师请到校园里来与同学们零距离的交流互动,就是希望同学们在这里成长成有志趣,不惧未知与挑战、心态开放包容、全面发展的人才。
徐扬生校长为学生们在大学四年期间生活成长提出了几个小目标,其中首要目标的是开眼界,只有眼界开阔,才能找准定位,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徐校长鼓励大家用全英文与他人交流,尽最大努力与最高水平的教授谈话,尽可能多参加国际交流,尽可能多参加各项活动。
其次,大学期间也要立好志气。进入了大学即开启了新的阶段,不要沉迷于过去的荣光,在大学一切重新开始。大学期间更要为自己设定合理的阶段性目标。要有韧性,不畏失败,在完成课业的同时能够充实自己的生活。
另外,广交良友在大学阶段也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的朋友将会成为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同学们要学会与人相处之道,与同学师长互敬互爱,懂礼貌,学会宽容待人。
最后,徐校长提到了习惯的力量,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对一生都产生深远影响,他认为,人生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好习惯,无论是生活的习惯,守时的习惯还是办事的习惯,在大学期间养成这些习惯都会受益终生。
在演讲的最后,徐扬生校长对大一新生寄予了厚望,他相信这四年会为他们辉煌的人生打下最牢固的基础,希望同学们能在这里竖起脊梁,立定脚跟,向梦想勇敢前进。今日的满园芬芳,终将成为明日的国家栋梁!
把学术规范当作罗盘,向远方扬帆起航
主管学术的副校长罗智泉教授以扬帆起航作为标题开始了他的演讲。
他介绍说,我们的大学旨在建造一所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我们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教职工多是来自国际一流大学的学者。同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成果出众。罗智泉教授还向新生们介绍了我校的学科专业规划建设及已经组建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不仅如此,我校的多个科研平台已经建成,并且也在计划拓展更多科研平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计划培养有知识懂涵养,拥有国际视野,具有社会担当的创新型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采用与香港中文大学相同的学术系统、质量控制和学位颁授经验,专业和课程由香港中文大学教务会负责审批和监督,并经国家教育部审核通过,确保学术水平与香港中文大学一致。罗智泉校长尤其强调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杜绝抄袭,一旦发现抄袭现象,将由学术委员会或其他有关纪律委员会视所犯事情的性质及轻重予以惩处。他还向新生们介绍了课堂纪律、日常行为规范、课程评核标准及考试纪律等在校注意事项。
罗智泉教授还为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学习建议,提醒同学们能够妥善选择专业,做好时间管理,希望大家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切勿操之过急。罗教授还十分细致的为同学们在迎接英文挑战方面提出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温故知新、善用学校各类资源等几点建议。
最后,罗智泉教授希望大家能在校园中妥善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自己与父母家人的关系,在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寻找帮助。罗教授细致入微的谆谆教诲中,蕴含了对每一位同学热切的期望:“任重道远,让我们扬帆起航!”
兴致勃勃的新生家长也来“上课”
将珍惜感恩化为动力,为明天振翅飞翔
主管外事及学生事务的朱世平教授,其演讲则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以三个不同的身份作为出发点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新生们提出了一些期许。
作为一个“资深”学生,朱世平教授说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与室友、同学间难得的缘分与情谊,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在课上课下积极结交朋友,去收获难得的青春友谊。另外,我们港中大(深圳)拥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只要同学们勇于和教授以及tutor进行交流沟通,提出自己的问题,一定能在四年的时光中结识令大家终生受益的良师益友。此外,作为亲眼看着校园落成的学生,同学们的开学典礼,就是新校园的“落成典礼”,这在一个学校的历史上,是一个资格,更是一份光荣,同学们要向为了建设这个校园的每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怀着一份感激之情。
以老师的身份,朱世平教授希望同学们要明确事业和爱好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因为玩耍耽误了学业。他还希望同学们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消化好,要阳光、积极、向上。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逐步成长为充满正能量,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优秀人才。
在讲及自己的校领导身份时,朱世平教授将校领导的身份定义为“为学生们服务”。他认为校领导是为学生们的好好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力求取中西方之所长,将学生们培养成融合东方与西方的全才。
朱世平教授在结尾时说道“你们能进港中大(深圳),已经是百里挑一的,祝贺你们!我们有一流的教授,一流条件,我们有信心把你们培养成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达人,为社会的安康作贡献,为国家的富强作贡献,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
主管大学国际交流事务的协理副校长Prof. Jesus Seade介绍了我校的国际化交流成果。自2014年建校以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致力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高端国际交流平台,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目前学校已与海外43所全球一流大学签订50多个各种类型的海外交流项目,包括本硕连读、联合培养、校际交换、海外交流、国际暑课等。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明尼苏达大学两校理工学院将开展包括 “3+2” 本硕连读、师资交流、联合建立研究院、博士后联合培养以及科研合作等诸多形式的全面深度合作。 “3+2” 本硕连读项目将面向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对接明尼苏达大学理工学院所有硕士项目,包括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数据科学,数学,金融数学,化学,物理学,工业及系统工程,材料科学及工程等。师资交流方面,明尼苏达大学理工学院将选派约十名理工学科的教授到港中大(深圳)担任至少一年的全职教职,承担科研及教学任务。任期内的科研成果将属于港中大(深圳)和明尼苏达大学共同享有。
2017年6月至8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校学生已前往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大学、杜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等海外名校开展暑期学术研修项目。大学学生目前具备海外学习经历的人数占在校生人数比例已超过60%,在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
内容由港中大(深圳)传讯与公共关系处提供
摄影/ 邵鹏韬(2015级理工学院学生)
编辑排版/ 余无尘(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