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暑假 | 愿知识带你我走得更远 我在剑桥上暑课
这个暑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子们陆续奔赴世界各著名学府参加海外暑课。我校同传专业研究生赵凌菲同学,在今年暑假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修读了为期两个月的暑期课程。本期文案,赵凌菲将为我们分享她在剑桥的所遇所闻。
此前没有想过自己到了研究生阶段还会拿出整个暑假去国外上课。在剑桥两个月的学习生活确实给了我意外的收获。
由于我校与剑桥大学有暑期合作项目,今年暑假我校30名同学被选派前往剑桥大学参加为期八周的“Pembroke-King’s Programme(彭布罗克学院-国王学院项目)”。我很荣幸是其中一员。
这是一个专门为国际学生开设的暑期项目,主要由剑桥大学的教员亲自授课,为保证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交流,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每门课程限额30人。每个学生需要选修三门课程,可选范围包括理化生物、文史哲学、商业经济等,虽然不同课程有为期4周与8周的差别,但课时量都是相等的,包括12节lecture(教师纯授课)与8节与授课内容配套的seminar(研讨会),最后还有论文与考试作为考核。
平均每天上两三节课,其余时间则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体育类的比如打板球、高尔夫、攀岩、远足、拉丁舞、练瑜伽;休闲类的比如泛舟康河、欣赏日落、逛私家园林、听音乐会、看话剧;学习类的比如大咖讲座、西班牙语拉丁语入门课、创意写作工作坊、辩论比赛等,周到贴心的安排总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喜好。
整个暑课期间,最让我沉迷其中的是一门十八世纪英国艺术史的课程(Splendour and Squalor: Eighteen-Century British Culture)。
讲师Mary Newbould来自剑桥大学英文系,是一位极富魅力的知识女性,讲课时用的全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语言。第一节课毫无准备的我被老师极快的语速、排山倒海的信息量和文诌诌的书面词汇惊得目瞪口呆茫然无措,内心焦虑值爆表,心想剑桥果然名不虚传,作为经过多年专业口译训练的研究生竟然也听不懂他们本科生的基础课程,恐怕这个假期不好过。
于是,我赶紧花大把时间做课前预习、查背景资料、熟悉这位老师的常用词汇。这样一圈下来,到第二节课的时候,我就慢慢上道了,能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也能放缓心神真正感悟讲师的语言魅力和个人风格——听她描述十七世纪英国私家庄园(country house)体现的等级秩序,在研讨会上揣摩诗人宾客们为庄园主创作的歌功颂德的田园诗;听她朗读柯尔律治、拜伦、雪莱赞颂勃朗峰的诗篇,讨论浪漫主义运动的思想精髓;听她分析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年轻富有的贵族绅士怎样开启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旅行(Grand Tour)”,一起想象这些富家子弟在欧洲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听她讲述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与洛可可建筑的宏伟巨制,默默对着奢华的剧院宫殿咽口水;听她谈论19世纪英国讽刺漫画的兴起与社会现实和人性关系的独到见解,在研讨会上一起细细欣赏荷加斯版画里人物的神情,交流对画作思想表现的差别理解……
康河泛舟
从课程的内容架构、文字图片选材,到课后阅读材料的安排都设计得十分到位,我常常暗暗惊叹老师备课的充足与细致,以及对时间把控的精准。每次纯授课时,老师丰富的想象力与超强的语言表现力都让我们听得出神(老师兼任 The Shandean 学术期刊的编辑,还定期为 The Scriblerian 杂志写评论文章,文学美学的素养功底不言而喻)。每次一个多小时的课程,她带我在文学艺术的画廊里深度游,不时穿越时空全速饱览,不时走走停停,驻足观摩。研讨会是一个让思想闪光的地方,老师总会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你的艺术想象与对鉴赏的兴趣。而对于我们的回答,她总报以深邃的眼光,毫不掩饰对不同见解的认同与欣赏,常常就你的回答侃侃而谈,并加以对该话题的深挖。
每每到引人入胜的时候我总会略略开个小差,感叹外语能力能给一个人打开的广阔世界,庆幸语言的小小优势带来的一系列不可言说的精妙体验。总而言之最大的感触还是知识与智慧能让一个人散发的光芒,能带你走到多远的地方。
在LSE上暑课的孔令琦(右一)与赵凌菲合影
除了这门让人赞不绝口的艺术史课程以外,我还选修了“Creativity and Business Innovation”、“Foreign Policy Analysis”这两门课程。每位老师身上都有非常吸引人的点,比如意大利老师的帅气和缜密逻辑(以及他的课最后不用写论文,取而代之的是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创新项目),再比如有32年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经历的老师对国际形势的洞察、典型的英国绅士风格和语言的幽默艺术。有一次,我有意无意地在课堂展示里加入当下外交政策的内容,竟获得美国与日本同学的坦诚赞同,老师也说是“a very appealing defense for China”。那可不,“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么重要的战略,当然逮着机会就要往外多说说。
国王学院图书馆
不过,尽管很享受在剑桥的学习时光,但到了期末的时候,对于平时没有接受过太多科研训练的我来说,论文写作还是困难重重。而剑桥大学对论文的要求十分严格,老师不仅为我们写了非常详尽的构架与引用格式的要求,还专门开设讲座给予指导,还有项目助教组织的“论文问诊”。尽管有这么多可以诉诸帮助的渠道,真正开始写作还是感到十分吃力。
最后两周基本都是在图书馆浸泡式学习,有时熬到深夜只为将那可能转瞬即逝的灵感赶紧落实到纸上。正儿八经地找来一大摞书籍文献,正襟危坐地一个个地码字,在有500多年历史的国王学院图书馆里蹑手蹑脚爬架子拿书的时候,在身边的同学都细细碎碎敲字做研究的时候,在每到夜晚康河里戏水的鸭子们都上岸跑到窗外的大草坪上欢叫聚会让人苦恼的时候,真的感觉整个世界里其实只有知识与智慧与你厮守相伴。
与来自世界各地参加剑桥暑课的学生合影
当然,在剑桥的每一天不都这样高冷地学习,生活的精彩也是重头戏。八周的项目,学校安排了五次高桌晚宴,每次都是一个绝好的社交机会,我和好朋友也得以在晚宴上认识了好几位帅气绅士的香港男生、在美国念本科的中国小伙伴、热情周到的外国友人等等。有一次我故意挑了一个和外国小帅哥挨着的座位,竟然能用刚刚捡起来不久的法语与他交流了几个回合,于是整顿晚餐都是发自内心的开怀。
国王学院的哥特式大饭堂
不过说到国王学院的哥特式大饭堂,平时我不太喜欢坐在里面吃饭,这像教堂一样的建筑物楼层很高,感觉周身凉飕飕的,四周直通天花板的五彩玻璃孤傲地散发着诡秘的光芒……再加上有那么多先哲从墙上的油画里看着你,仿佛整顿饭都要挺直身板,管理表情,收敛心神,因此大多数时候我都索性去旁边更接地气的有沙发的房间里大快朵颐,和老朋友们无拘无束地谈天说地。
住在国王学院里,最有感触的是身份认同感。每每与好友相伴而行出入国王学院大门的时候,一亮胸牌,门口的工作人员就会回以温和的问候并容许我们大摇大摆地出进。这时候就有半个主人的感觉,但也往往会招来排队焦急等待的游人的一脸疑惑的嫌弃。
剑桥大学的一个学期就刚好是八周课程,相当于我们切切实实地体验了一把正儿八经在剑桥当学生的感觉。只不过作业方面要松活很多——据说他们的学生平均一周写1.5篇论文、每篇论文1800-2000字,要引用4至6本书或文章。
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
相比已经在为毕业后的工作实习忙碌的同学,在剑桥大学生活的两个月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奢侈。一个暂时逃避现实的暑假,可以天马行空地做梦,大胆地想象,发挥所有理想主义的词藻。
最后很想感谢学校为研究生预留的名额,感谢为我撰写推荐信的我的导师张瓅文博士,为我的申请提供很大帮助的Kyle老师,以及很重要的一点,妈妈慷慨的经费支持。
希望你我都有一张充满学识的脸庞,希望知识与智慧带你走到很远的地方。
国王学院
文字及图片/ 赵凌菲(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
编辑排版/ 余无尘(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