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湖畔 | “生活在公园”的三种实践尝试
“生活在公园”
的三种实践尝试
Parklife
本篇推文原载于校刊《神仙湖畔》第四期,从展览、空间活化与社群共创三个视角,走进位于龙岗的“港中大(深圳)公园”。
展览
从“可持续”的公园化大学
到“意象化”公园之旅
2020年公益周,Parklife将展品创作的重点放在公园氛围营造上面。展品的材质、外观设计以及展出地点,都围绕着“公园”一词展开。「回声树洞」、「声音匣子」将自然的元素融入到展品中,与校园的绿化带融合;「盒围」则是由几十个纸箱回收搭建而成的,集中体现“可持续”的概念;「落日穿越」润色校园中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捕捉转瞬即逝的浪漫,引导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挂起公园」则巧妙利用校园公共空间,将帆布和风景摄影搭配起来,更加直观地体现“大学公园”这一概念。
2021年公益周,展览设计也不单单围绕着字面意义进行。他们开启了一段“意象化”公园之旅。从简单的“无障碍”延伸到“流动”这一词上,却依旧没有放弃“生活在公园”这一原生基调。“单向度阶梯”体现当代人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却面临着无法体验信息全面透明的障碍。展品设计不单单体现残障人士可能面对的困难,更是将视线放到大众身上,引导更多身边的人关注“无障碍”议题。
# 展览路线 #
2020年:木制座椅—架空层主展区
—玻璃长廊—逸夫书院
2021年:全家福便利店旁空地——
下沉广场的路线
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感,他们根据学校的建筑特点,设计了观展的路线图。2020年的公益周,他们致力于活化校园空间,挑选了“下沉广场”——这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可利用场所。他们从木制的阶梯座椅开始,布置装饰性展品,同时用一些生动的人物KT板,提醒大家能在这一校园公园里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到架空层的主展区,他们用学术性文章传递大学建造者的“校园公园化”初心;一路经过“玻璃长廊”,延伸至逸夫书院,「挂起公园」展示着大家眼里的校园公园。2021年的展览布线则更为小巧精致,从全家福便利店旁空地延伸至下沉广场的路线。他们不仅希望更多人看到展览,更希望大家思考并深入探讨“无障碍”这一社会议题。
# 通过“挂起公园”
构建理想的社会评议 #
即使概念是晦涩的,公共性艺术的定义仍决定它们首先需要被大众看到。因此,今年“Parklife流动在公园”展览中,他们在形式上偏好有辨识度且大体量的吸睛展品。以“挂起公园之二”为例,Parklife思考如何更加直观的表达“情景式障碍”这一主题。许多障碍是隐秘的、不为人所知、却需要被大众了解的。如果这些声音可以被标语“喊”出来,让更多人听到呢?相比于图片的隐晦,文字更能给观众带来冲击感——所以他们挂起了大幅文字;而为了中和文字的锐利,海报采用了帆布材质的纸,并加上彩色的镭射纸作为点缀。
与此同时,展品的呈现形式也将贴近展览主题。展品的展出地点在校园中一个非常有公园气息的角落——这便是第一层“公园”的含义,我们的展品被放置于一个“真实的公园”中。而在更深层次上,这件展品是我们试图传达“意象化的公园”概念的一次创作:对于社会事件,各方都可能因为自身的立场而持有各自的观点。这项展品则将观点抛出来,让观众可以基于自己的经历与理性的判断,对展品中展出的各种议题自由地思考并发声。这便是我们“意象化的公园”中理想的社会评议的存在,同时也是“流动在公园”展览想要表达的核心概念。
# 策展人说:希望在人群中
产生“最大公约数”的共鸣 #
作为公共展览的策展人,我们在展览的策划过程中需要反复问自己两个问题:我们想呈现的是什么,怎么和观众对话——这与“大学公园”设计的包容性息息相关。
我们所要呈现的理念决定了展品的设计方案。例如:在2021年的公益周,其主题是“无障碍”,即构建无障碍的生活空间。联系展品与该展览概念,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于解构“障碍”。经过搜集资料和咨询专业人士等前期调研之后,我们首先了解到的是生理性障碍,如进食障碍、心理障碍等;后来发现,社会性被动构筑行为与社交障碍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广泛,比如婚恋、求学、疾病污名化等。因此,我们若要构建无障碍生活空间,首先便要呈现与这些小模块相关的内容,最终展品的设计方案才能被敲定。
怎么和观众对话则是展品包容性设计的又一大体现。我们想让这些障碍“被看到”。在展览设计过程中,需要避免落入将“受障碍人群”等同于“少数群体”的思维惯性中,这样我们的展览传达出来的理念才是有态度,且包容开放的;同时,我们尽可能地避免展品叙事的说教感,这样和观众平等对谈的同时,也能包容不一样的观点。“挂起公园之二”展示的标语并不是为了传达一种刻板印象,相反的,展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诉说某一群体的情景式障碍,希望能更好地引起过路人的共鸣。我们希望可以在人群中产生“最大公约数”的一个共鸣,既不是针对某种小众的,也不是刻意针对某些群体的,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们没有主动向观众植入理念——他们自发地路过、观看,然后是一刹那的思考——这也是一种包容性公共展览策划的体现。相比于铺天盖地的宣传,我们只是根据每个展品的特征,将展品的思想与视觉设计结合,制作了一些在校园内随意张贴的小宣传单。如在制作挂起公园的宣传单时,我们选取了“请嫁给爱情,而不是彩礼”这句话作为切入口,以透明玻璃的戒指作为婚姻以彩礼为枷锁的悲剧,配以红双喜的渐变背景,引起观者对画面的思考,从而理解这一标语的内涵。
展览的主题“流动性”明确指出了一个大纲要:人在社会中不是单一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不同人群中,人的身份是流动的。与人的定位一样,光谱也是流动的。因此,展览视觉设计均采用渐变的处理方法,以寻求颜色间的包容与过渡,创造流动的美感。而多次在海报以及各处出现的透明的玻璃材质树木,则是光谱最终流动的终点——所有颜色流动到一起,倒不如说是无色,无色无味无感,即是流动的最终和谐。
空间活化
我们不是创造空间的人,
是创造性使用空间的人
「回声树洞」:
发现生活中值得回忆或思考的细节
“生活在公园”自成立之初,就希望能够发起一个“活化空间”的项目,把被闲置或没有被大家注意到的地方利用起来,并吸引更多人到这些地方来。学生中心负一层处的下沉广场,其实有着很漂亮的光影和树景,但这个角落的位置不太起眼,同时,由于空间设计上的限制,造成了长时间的荒置。我们希望利用这处荒置的地方去承载和表达更多想法,让大家可以缓下脚步去亲近身边的空间。这就是「回声树洞」最初发起的动机。
下沉广场不太起眼的角落
完成选址后,项目内容的选择则是实现“空间活化”的另一重要考量因素。他们产生了为大家创造一个“树洞”的想法:让大家可以在一个匿名化场域中更自由更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大家去发现生活中值得回忆或思考的细节。他们向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大家围绕着问题中的关键词来思考和表达(即:我想到什么,感到什么,想提出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树洞”选择了许多和校园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711和全家福掉进了河里你会先救谁;也包括了一些与家庭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你最想/不想让爸妈知道的一件事是什么;以及和个人情感相关的问题,比如:你最近一次哭是什么原因。
空间活化后的角落
用KT板搭建的拟态树洞造型十分亮眼,可爱的小鹿和花草树木,在隔间顶部安装的暖黄色的灯光下,成功地点亮了那个原本灰暗不起眼的角落,许多同学被吸引到树洞前写下自己的答案。
“回声树洞”收到了非常多独特的答复:有人写到跟爸妈通话已经是一两个月之前,但也有人写到正在通话并且每个星期都会通话;有人写到性羞耻的苦恼,有人分享和最好的朋友奇妙的初识经历等等。
「项目人说」:
呼吁大家更坦诚地去讨论问题,更耐心地
和自己以及身边的空间相处
看着各种各样的回答,我们不难发觉大家在生活里感受到的情绪是很多样的,这些树洞上的字句奇妙地呈现出了我们每日身处着的校园生活多种样貌。同时,大家在看到别人的答案后,写下自己的答案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更深刻的思考——这也是我们对于展品呈现效果的更高的期待。
这一块“荒置角落”的人流量从此变大了。活动前两天,由于答案数量超出了墙面页册的容量,我们还进行了材料的更换和维护。我们开心地感受到整个空间突然活过来了,这个地方从一片荒僻的闲置地变成了一个可以去阅读、欣赏、跟朋友们交谈讨论和表达心绪的地方。
除了在展览时期空间活化效果上的成功,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回声树洞”的出现给这个区域的性质带来了改变。之后,很多社团和机构开始意识到这个区域是可以利用的。比如,学生会和唯在设计社发起的“脱单便利店”,其设计的问题墙和表白墙就选取了原来树洞所在的区域。
我们极其欣喜看到这样的变化。此外,我们仍持续呼吁大家直面和重视习以为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感受。不管是关于自我认知、家庭、友情还是关于爱情或其他的主题,大家都能更坦诚地去讨论这些问题,更耐心地和自己以及身边的空间相处。“回声树洞”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希望可以为未来校园中的各类活动提供一些经验,也能鼓励大家展开关于空间活化更广泛、更有创意的尝试。
「摩登时代的小黄鸭」:
人和空间的连接
下园RA和RB前面连廊延伸至逸夫书院处有一段流水阶梯——“摩登时代的小黄鸭”即选址于此。2021年,Parklife的主题之一叫做“流动在公园”。物理上,“流动”大多数时候很明显是液体的特质,因此,这个僻静的流水阶梯成为了Parklife的选择。
空间活化的过程很简单,他们就是放置一些橡胶小黄鸭。几只鸭子之间用鱼线连着,再和水池底下的鹅卵石绑在一起。由于鸭子它们头重脚轻,鸭身容易前倾,展览期间风大,大风一吹鸭子就容易以头抢地。在同学拍的照片里,有个保洁阿姨在用她的扫帚翻鸭子人和鸭子产生了连接,在这个地方发生了和从前不一样的行为。
吴一鸣/摄
最初,Parklife构建“摩登时代的小黄鸭”有两个主旨:第一个比较浅的主旨是审美上的,希望当同学们在路上看到小黄鸭,可以觉得挺可爱和减压。第二个主旨是——流水阶梯正好在去教学楼上课的必经之路,教学楼又是以“卷”而著名的校园灵魂地带。在流水阶梯放小黄鸭,还是一种抗拒——当风或者水流把鸭子冲向下游时,小黄鸭是被绑着,它们必须放弃凫水的自由才能保证不被风或者水流冲走。这就很像现实中的人,人要放弃自己某些天性才能得以生存。
徐悦嘉/摄
「项目人说」:
十几只小黄鸭,就让水池活起来
同学A跟我说,他那一段时间压力很大,在去上课路上突然看到有一些小黄鸭在那里,感觉很开心;此外,小黄鸭突然频繁地出现在教授的ppt里。当他们想要放某张带有学校风景的照片到ppt里的时候,他们就会用一张小黄鸭浮在水池上的照片。在一段时间里,或许漂流着小黄鸭变的水池成了校园里有趣的标志性风景。其实我们只做了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往一个水池里扔了十几只小黄鸭,这个水池突然就鲜活了起来。
Kenny&Winnie /摄
社群共创
从思考者、观察者
到体验者、创造者
在之前的阶段,他们以不同形式的展品为理念的静态载体,将观点“投射”到这些具体的事物上,引发观众的思考。在这一阶段,他们期望实现从思考到共创的进阶。观众的互动方式将更多的从静态(与展品的交互)的转变为动态(与人的互动),在这之中,观众也将完成从思考者、观察者转变为体验者、创造者的身份变化。
“共创”的环节是不可缺失的。因为公园有了人才能成为公园。Parklife通过构建社群和举办活动,希望观众能在共创中更深度地理解公园的理念,在与公园里的其他人建立联结的过程中,构建一座我们共同期待的理想“大学公园”。
“抬头,看天!”——
"龙大抬头看天小组"社群
“奥林匹斯山顶!
By 气泡豆奶
“看天小组”策展团队们想让大家发现生活中很美好的事情,这可能是校园的某个角落、自然景象或者任何身边的事。他们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关注身边——“我们从抬头看天开始,常常看身边。”
“每一栋教职工宿舍
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云!”
By 昵称
“朋友们!有彩色的云耶!”
By 闲钟
抬头累了,可以看看别的
“今天学校很绿”
By Hernando
“向天空
借一盆水”
By Katie
“是天空的映射”
By Gloria
“在公园....的日子”
系列活动
公园得有人气,所以,他们举办了“在公园....的日子”,并挑选了一些最具公园气息的活动,向大家传递公园理念背后大家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寻,例如“放飞机”、“暮航船”等活动。
在公园“放飞机”的日子:
纸飞机大赛
“童年的纸飞机,现在终于飞到我手里。”
纸飞机大赛是公园里最受欢迎的活动。
大家用笔装饰纸飞机或者写下心愿,在指定地点放飞,用最简单的方式寻找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在公园“浮游”的日子:
暮航船活动
“你还能想起湖心游船时望向湖面的平静吗?”
2021年,Parklife基于“流动”的关键词,与友思Y∞UTH举办了暮航船活动,邀请大家在新图湖边折几只小船,放松快节奏生活中被绷紧的神经,让大家同小船一起“流动在公园”。
公园留言板
From participants
“看到大家在下沉广场因为纸飞机欢呼,就是看着也觉得很开心!这就是大学该有的样子吧!最近滑滑板的人也好多,好青春啊!”
“希望把整个学校都搞成公园!”
“喜欢放小船还有下沉广场的布置,让人好像回到童年,很美好。”
“觉得学校特别快节奏,没有人理解自己,但沉浸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时很棒的。”
“疫情后一直觉得很封闭,觉得大学像一个钢铁森林,很冷漠,但‘生活在公园’让我感到了久违的凝聚感和温暖。”
“一瞬间,觉得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被美好和关怀填满了。”
“喜欢这种能在公园里看到大家的感觉,而不是每个人都只做自己的。”
“真的很喜欢你们用心的设计,让我觉得生活有被好好记录,生活需要这些仪式感,谢谢你们。”
“This is cute.”
社群组织人说
做纸飞机大赛之前,其实没想到这个活动会这么受欢迎,我甚至还想大家会不会觉得太幼稚了,不愿意来玩。结果活动开始之前,在我们还在布置场地的时候,就有同学来等着玩了。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我发现好像没人觉得“幼稚”,而是在说“可爱”、“童心”。当一群大学生兴致勃勃地比谁扔得远的时候,他们可以放下自己20岁的假装成熟、聪明头脑,他们变的有些傻里傻气的,但有了没人会嘲笑的单纯美好。
——灼热
Parklife今年的主题之一是“流动在公园”,我想要策划一些以水作为主要元素的展览;同时,新图书馆镜面湖十分符合空间活化的选址要求,所以我选择在新图书馆镜面湖上办“暮航船”。有了同学们现场折的锡纸船,我希望“暮航船”可以让公园真实地流动到校园镜面湖上……参考天气预报,我将“暮航船”安排到了一个有绵绵细雨的下午。雨停后,锡纸船在淡淡的晚霞笼罩下反射着夕阳的余晖。
——谭淑敏
传讯及公共关系处(CPRO)出品
内容统筹:
吴一鸣 2020级 人文社科学院 思廷书院
金珠淇 2020级 人文社科学院 学勤书院
苏乐涵 2019级 经管学院 逸夫书院
乔曦皓 2019级 理工学院 逸夫书院
排版:
李怡宁 2019级 经管书院 祥波学院
《神仙湖畔》
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管,
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主办,
立足大学,面向社会,
通过记录这里的学者学人,
探讨时代下的青年话题,
来传递大学文化与精神。
长按二维码
在线阅读第四期校刊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下方图片
浏览校刊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六期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