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五年后再考同济建筑硕士获得复试第一,我和刚毕业学生的区别和优势是——?

2017-10-25 FF学长 几凡设计教育




0 前言


首先要向之前带过我的各位领导致歉。辞职时候的理由是要离开上海,回山东发展。可是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又返沪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和领导们汇报工作和生活情况,希望所长大人、总监大人们原谅。领导们的帮助和教导已经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我继续工作和学习的最大助力。


其次要说明的是,题目并非笔者所定。接触过我的人都知道我的低调,并没有太多锋芒。但是这个题目同时说明了我是谁做了什么事以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我的语文水平并不支持我起一个即低调又说明问题又吸引人的标题。所以就这样吧。


这篇文章的主要受众是临近毕业的同学们。对于你们中的大部分来说,需要在考研和工作中二选一,不差钱的同学可以选择出国深造。我无法帮你们对未来做决定,因此在这里连建议也不会有。我只想把自己的经历讲出来,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我会尽量写的冷静客观。这几行字就是激进的题目和冷静的内容之间理智的分割线。




同济建筑


一百多年来,同济大学跟随着中华民族兴衰起伏荣辱与共的历程早已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数十万历代师生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使同济一直闪耀着独特光芒。因此,同济代表的不只是名校而已,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从浩瀚历史中而来,植根于每个同济学子的内心深处。


同济大学建筑系,源自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等,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由这些校系合并而成。自创系以来,建筑学人一贯崇尚理性务实,革故鼎新,不跟风、不逐流,在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建筑思潮面前,始终抱着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兼容并蓄,博观约取的态度和胸襟,从而使同济建筑系拥有一种独特的学术性格和传统。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排名第20位,大陆范围内仅次于清华大学建筑学(11位)。



在很多人心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就代表着国内建筑学教育的天花板。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具体因素,和清华大学的百花齐放不同,同济大学虽然是综合大学,但一直以建筑土木为执牛耳专业,吸引着有志于此的各国学者和优秀学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竞争惨烈,甚至可以说生在山东就注定了与理想大学无缘(普通家庭)。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在整个山东省只招一到两个名额。因此相对公平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为寒门考生进入名校的唯一途径。


我的高考分数仅高出当年山东省一本分数线10分,权衡后去了山东省建筑学专业最好的两所学校之一,青岛理工大学(原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在青岛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开始我的建筑之旅,并在五年后决定考研同济。



无奈同济建筑并非一厢情愿就可以成功的,水平欠缺,只能折戟沉沙。建筑考研和其他专业不同,对普通水准的考生来说(大神无视),快速设计这门考试的运气成分占比很大。虽然其他科目分数很高,我也只能咽下失败的苦果。但是把失败归于运气只是在逃避现实而已,失败的唯一原因只能是自己的水平问题。在痛苦的剖析自己后,我决定把目光转向工作,而把弥补遗憾的机会留给未来。



3 面对这个时代


在几年的工作生涯中,我自认为已经很努力,在不断的挑战中完善自己的能力,但是距离理想中的生活状态还是相差甚远。眼看三十岁渐渐的逼近,意识到青春已经消失在无数的图纸和模型中,我经常感到恐慌。无休止的加班,已经剥夺了我太多东西。去年决定辞职并离开上海,回到山东同时准备研究生考试和重新找工作。



(恐慌日常)


(加班常态)


大家可能都对这两年间的建筑市场滑坡有所耳闻甚至亲身经历,建筑设计公司的普通员工在时代浪潮中是最容易被摧毁的弱势群体,昔日多么为“建筑师”职业光芒自豪,如今就有多么的自卑惆怅,只能以离职以保全自己。加上“逃离北上广”的呼声日益高涨,每个来自外地的人都在思考一件事,“我真的能在上海立足吗?”而冰冷冷的现实就是最好的回答。在我离职的同事中,大部分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在当地的设计院继续本行,还有些转行经营起了餐饮等其他行业。



但是众多建筑师在转行的同时,还是会利用建筑师再创业等字样来宣传,说明还是放不下建筑师的身份光环加成。回想一下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是如何从前些年的明星行业急转直下到如今地步的,不仅令人唏嘘。我认为行业肯定是往更加理性的方向来发展的,在这个过渡期的阵痛也是无法避免的,不巧让我们赶上了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下,我才不会觉得考取同济硕士是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只是人生中的一次选择而已。我不甘心就这么铩羽而归,我想知道究竟自己有没有能力留在魔都。同济大学是我心心念念的学校,但是进入它的大门并不是我努力的终点,而只是我的又一次开始而已。我更倾向于把这一次考研形容为“以退为进”,让自己喘一口气,利用这三年难得的学校时光好好安静一下,并静待建筑市场向更加成熟的转变。


在每一期的几凡课程中,都会有学员利用课间来和我交流,我才知道原来有很多和我情况类似的职业建筑师,甚至有工作十年的设计院老人。但是工作经验并不能等价的替换为学习经验,在考研复习准备中,工作数年的职业建筑师甚至要更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下对应届本科生和职业建筑师继续学习的一些看法。



4 通才教育的不足与弥补


很多大学都标榜着我们要培养的人才不是针对重复单调的工作的,而是全面复合型有足够的弹性可以适应任何情况的全才。但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一直很大。什么都学,意味着什么都学不好。去年应聘市场上哀鸿遍野,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本科教育和建筑市场的脱节,应届生来到部门后普遍需要重新学习。在市场欣欣向荣的时候设计公司是很愿意为未来投资的,但到了市场萧条的时候,浪费成本来培养新人就显得不太明智了


我比较幸运,本科毕业时赶上了好行情的尾巴。所长说,你刚毕业肯定啥也不会,我给你配个师傅,有什么事都问他。(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在近几年的设计院中已经销声匿迹了。)因此我在刚毕业的一年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对建筑设计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国内建设大潮背景下,商业建筑公司对于行业现状的认识,其实也是片面的。但是和注重建筑理论和大师光辉的本科建筑教育来说,我认为实践性的设计工作对大部分建筑学子的职业生涯更有意义。毕竟我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成不了大师,与其抬头憧憬月亮,不如先把脚下的六便士捡了


(你能认出下列大师吗?)

图片来自西雅图的女插画家Kathryn Rathke为Intelligent Life杂志


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有想法却无法深入


建筑设计中,前期工作是最有意思的。在方案之初,拿粗粗的蘸头笔在草图纸上龙飞凤舞一番,好像大师附体,指点江山。但是方案有无数条路可走,面对只能走一条路的时候怎么选择,最重要的是怎么能走到最后。而前期方案的目的就是要告诉甲方,我的方案符合甚至超出你们的预期,并且是可以实施的,甲方才会放心的给我们设计费。



很多同学想的天花乱坠,要这个要那个,坐在书桌前却连最基本的体块关系都做不好。其实这并不是偶然,我也是在工作之后才得到了系统训练,也是多亏带我的前辈有足够的耐心。这就是本科教育的不足之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五年时间,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有效时间究竟有多少。哪怕你很有上进心,是不是也经常像蒙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在茫茫资源中不知道如何得到提高。



(我的工作笔记)



2.对细节的考虑严重不足


在工作面试的时候,老板看到我们手里都拿着作品集,说“你们的作品集我就不看了,本科生的课程作业都不能称之为方案,因为连概念方案的深度都不够”。有个男生不是很服,再三要求老板翻一下他的作品,老板于是礼貌性的翻了两页不做评论还给了他。


在后面几年的工作中,“精细化设计”一直是个高频词。建筑设计要把人可以感受的任何微小的细节都要考虑到,从大的体块关系一直到门窗框的粗细和抹灰勾缝的尺度。从概念阶段就要考虑到具体节点的处理,确保作品是可以落地实施的。这就要求建筑师可以不像施工图设计师那么精通于构造,但至少要对细部有相当了解才行。


细部、节点、构造这些内容,其实和任何建筑设计,甚至和本科的课程设计也应该息息相关的,因为它的效果会直接呈现在人的眼前,是由内而外的功夫。在我们的SU模型中、工程图纸中、效果图分析图中,都应该表现出来。所以老板才对本科生的作品不屑一顾,因为本科的作业要么深度不够,要么根本就是错的。


(某节点做法)



3.工作思路的转换


在公司里,每个人都在同时做着两三个甚至更多的项目,要保证每个项目的每个节点正常完成,需要把时间规划的异常合理才能避免加班至死。完成工作,远比把工作尽善尽美重要的太多太多。因为完美是不存在的,太追求完美就是人格的不完美没有人喜欢加班,加班是猝死之源,但是事情是一定要做完。没人在乎过程,要以结果为导向。我的习惯是每天晚上下班前在本子上列出明天的工作计划,按照重要程度排好序,然后在明天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微调计划,每完成一件事情就划掉,所有的条目都划掉了才能下班。这个列计划的习惯也延伸到了我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过程中。



除了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还有工作中的具体操作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软件的使用。本科生的简历中经常写着:精通SU,CAD,RHINO,PS……但是其实SU建下来完全没有应用组件,CAD也只是会画线而已。而学习这些软件的成本,讲道理真的不应该由设计公司来承担。


当然,应届生中还是有一些大神的。像我的一个同门,本科时候是老八校的第一名,虽然刚毕业,但是成熟度已经达到工作一两年的程度了。还是要感慨一下名校和普通学校本科教育之间的差距。但即使不是名校,在青岛理工大学时期我们班的第一名也一直是我仰望的存在。所以本科阶段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倾斜只是一方面,根本原因还是要看个人。


在几凡的课程练习中,两级分化同样特别明显。每一期都有明星学员,快题画的令人叹为观止,相应的每一期也有个别同学毫无基础。辅导机构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中把优等生的细微不足补上,并将处在末尾的同学从基础补起。我相信只要是考试,肯定都会有其内在规律的,经过针对性系统训练盲目练习的同学也肯定会有很大区别。


(几凡课堂)



5 我的考试过程


去年九月份末辞职后,我先回家待了一个月进行资料整理和第一轮复习,十一月初回到上海展开全面的复习。由于我的户口在青岛,我又打个飞的回到了青岛,在青岛二中考了两天。个中难处自不必说。重点说说复试。


(我的建筑史笔记)


过了初试后,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几凡。至于为什么选择几凡,原因很简单,因为人多。在快题辅导这方面,资源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以至于几乎通过考试进入同济的全部学生都是几凡的学员,在几凡课堂上看到的大家的快题水平基本就是考场上竞争者们的水平了,每一天的练习也都可以看作是一次高度仿真模拟考试。而几凡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又经过沉淀,形成了完备的知识系统,作为快题实践教学的理论后盾。



(几凡部分出版物)


在复试班上,我发现快题画的好的那一部分同学已然自成一个小团体,因为大部分都是全程班学员,或者连续考两三年的资深考研者。而我虽然经过数年工作的历练,却连基本的画图工具都多年未碰。经过两三天的摸底后,我的自信心已经到达低谷,只能缩在角落里默默的自己总结练习。以至于到复试班最后几天还有同学礼貌的怀疑我是不是不常来上课


六个小时的大快题确实不容易,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并且对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对于腰部有职业病的我来说简直要命。所以十几天的复试班下来,我才只画了六七张完整的快题。每天晚上总评时间都要赞叹同学们的佳作并且反思自己的不足,回到住处再拿出小本本进行自己的抄绘训练。因为和练了几十张甚至更多快题的同学来说,我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的。



今年的复试毫无预兆的提前了一星期。考场在红楼图书馆,王一老师监考。看到题目后我还是挺开心的,因为难度相对于前几年较低,又是我熟悉的面对景观的小建筑。考试过程六小时,但是过得很快,刚刚画完。考试过后在红楼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和同学聊聊考试内容,大家都自我感觉良好。


(复试现场)


由于主入口的朝向问题,我一度认为要挂掉了。于是赶紧在面试前联系导师,看能不能有回转,导师回复在出差,面试当天才能回上海,一切面试时说吧。所以我是抱着绝望的心态去面试的,甚至已经联系好了调剂学校。面试时,包括导师在内的一排老师坐在对面,问了我几个问题,包括复试快题的具体细节,都赞叹有加,我才稍稍定下心来。

关于我的复试快题和学习方法,请戳下图——




6 有工作经验考生的优势


众多打算重返学校的职业建筑师备考时的通病,就是时间。我们留给自己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个通常是由于客观因素(工资、社保、私活等)或者主观因素如自大(认为有工作经验有优势)或者自卑(八成考不上还是想其他后路吧)的心理导致的,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有偏差。


有工作经验的同学们是有优势的,具体可以分为这么几点:


1 找导师。

有项目的导师都希望能招到有经验的建筑师做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具体事务,会省事省心很多。


2 对建筑的理解。

建筑素养是需要时间累积的,在行业中摸爬滚打过肯定对建筑设计有更深刻的认识。


3 对细节的把控。

一般来说工作三年左右的建筑师都有布过平面,快题中的功能分区流线组织会简单很多。相关规范和细节处理也已经相当成熟。


4 工作中养成的良好习惯。

在工作中会养成实用主义的工作态度,不会拖泥带水,并且会根据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修正具体的到达目标的路径。


5 决心。

和本科毕业生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尤其是辞职的人,就是在破釜沉舟了。牺牲很多,是为了得到更多。


所以哪怕刚开始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小朋友们好恐怖,业余考研和专业考研的水平真是天壤之别,但是只要把工作强度等效的转换成学习强度,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毕竟身为职业建筑师,都已经习惯了把生命献给工作,这种持续的强度是在校生无法企及的。但是也要注意时间要留足,不然复习了很久而没有一个好的结果,时间也是白白浪费了。


初试前我给自己留出了三个月,把这件事情当做一个超长周期的投标项目来做。不同的科目就是项目中不同的部分,都要有,都不能漏。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复习,渐渐达到各个阶段深度,从前期方案一直到节点设计。最后并不会像真正的投标只能选一个方案那么残酷,只要进了前五十就算成功了。


当然凡事说起来简单,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也大相径庭。建筑设计这项工作就是每天处理世俗中的各种困难,所以建筑师们才大都有一种迷之自信。没有不可能,就看条件是否充分了。


(图书馆主楼远眺)



7 结语


我们在人生中一直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在做出选择时我们会考虑各种内因和外因,工作几年后再回到学校只是无数选择中的一种而已。这个小目标虽然达成了,而我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还相差甚远。我现在依然保持着每天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十二点回寝室的工作状态,最大的不同是,我对未来又重新有了一些期望。


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相信可以通过努力让家人也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我们拼了命工作的目的不是吗?虽然我现在没有了工资,但是每月账户还是有盈余的。家人也重新以我为荣了,不会再像前几年一直催着我换工作相亲什么的了。很多人问我毕业后准备做什么,但是这个时代瞬息万变,关于两三年后的事情根本无法回答。就像我刚毕业的时候准备凭自己的努力五年内在上海付首付,这个目标在当时可见的未来内是可以实现的,过了两年就只是一个梦了,现在更是天方夜谭。虽然没有具体的目标工作,但是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的期待着两年半后重返职场的时候了。经过这三年的同济求学,我坚信前方一片光明。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编辑几小凡

/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几凡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

20358673@qq.com

/


设计丨手绘丨游学丨考研丨留学丨出版


官方网站:http://www.shjifan.com

电话:400-022-1066;18117140286

客服QQ:2850910896;2850910873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大连路1548号莱克大厦6楼

建筑交流群:626167435

规划交流群:593737743

景观交流群:5937387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