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栏丨艺术史必读书目

2016-06-04 徐坚 历史研习社

 

栏目介绍

这是一个新栏目,名为“中国艺术史专栏”,而且是「明清史研究资讯」大旗下的一栏。因此我随时准备退位让贤,请真正够资格的学人担当此栏目负责人。请诸位看官务必自高奋勇。


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经验、立场和偏见。作为专栏编辑,其师承、阅读和志业轨迹决定了栏目的选文、判断和评估。然而,我始终相信,我应该与我做的事情一起成长。因此在这个暂时由我打理的栏目里,会出现偏见和立场,但同时也可见反省与平衡。所谓平衡,指的是我自以为的知识与读者经验的平衡,以及个人兴趣与栏目主旨之间的平衡。栏目里会见到艺术史通识、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经典与新知、与中国艺术有关的书评、书讯与博物馆展览讯息。当然,同时,非常期待诸位踊跃荐稿及赐稿。


 

栏目负责人介绍



何鉴菲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2002年九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课程上被青铜器幻灯片和考古学家吸引,一往而深。博士阶段赴云南楚雄,通过楚雄彝族小区的节日与仪式讨论一个被认为很有时间深度、传承有序的彝族服饰传统如何在最近一个世纪内在各种机缘之下形成。2013-2015年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 Toronto, Canada)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供职于北山堂基金负责中国艺术与文化项目。面对自己每一个阶段充满历史偶然性的转换,相信珍重着这份转折与断裂之间的幸运,那些需要克制和完善的部份就是得以向上和超越的空间。



庆祝艺术史栏目正式开栏~


编者按

上周,阴差阳错地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发出了艺术史专栏的第一篇:《艺术与艺术家》。得到不少反馈:为甚么是这篇?这跟中国艺术研究有甚么关系?我想来想去,没有比以下这篇能更清晰明了的解释了。

艺术史必读书目

徐坚,2013

1.《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成凯译:《艺术的故事》,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贡布里希是大多数现代艺术史家的教父,我们从他那里学会如何观看和阐释。而这本书,是艺术史大师写给普通读者的尝试。


“世界上并无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贡布里希以如此犀利一语开篇,随后如数家珍搬娓娓道来起于史前时期,迄于现代主义的西方艺术史。内容完备,线索清晰;详略得当,持论公允;更重要的是,艺术史绝非对“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的平铺直述,而是艺术史家独特的观察和阐释,——这不就是好作品的全部要素?


《艺术的故事》自1950年初版以来,屡次再版,长盛不衰,迄今仍是普通读者管窥,艺术史学生登堂入室的必经渠道。

2.《中国美术史讲座》

☆李霖灿:《中国美术史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这是一本大家写作的入门读物。李霖灿先生原本想成为职业画家,前往大理丽江采风却发现了东巴经,随后成为东巴经最主要的整理者之一。他先入中央博物院,后终老于故宫博物院,因此常有机会与历代艺术珍藏相视对读,其洞见也常令人莞尔击节。——对了,他是“翠玉白菜”的发现者!


本书是李先生在台湾大学讲授中国美术史的讲义修改而成的,一讲一主题,以二十多个主题打通上起金石,下至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诸家的中国艺术史。本书对中国艺术史写作的历史价值在于见证了从“画传”到以画作、画迹为中心,从单一书画到多种载体和形式的转变。本书可以和李先生的另一本写作更恣意、挥洒更自如的中国艺术史入门书《天雨流芳》参照阅读。



3.Art in China

Craig Clunas, Art in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西文写作的中国艺术史存在一个范式转型,一种是以中国读者更能接受的以时代、艺术类型和艺术家为线索的写法,另一种是更接近于西方艺术史的以观念和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写法,柯律格的书无疑是后者翘楚。


对于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而言,柯律格具有革命性意义,他通过《长物志》复原晚明士人的艺术世界,通过“雅债”瓦解纯粹的晚明艺术的想像世界,以墓葬、宫廷、庙宇、文人、商业等类别对中国艺术和艺术家进行重新洗牌,都出自“情境(context)”观念,“后(post-)”学痕迹未加掩饰,对旧范式的冲击也毫不留情。


在柯律格笔下,纯净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家都融化了,艺术和艺术家进入到永恒的阐释和再释轮回中。本书已经有中译本(刘颖译,《中国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仅从书名论,如果以《在中国发现艺术》或者《艺术在中国》为名,可能更近原意。

4.《气势撼人》

☆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其实,我的本意是推荐高居翰作品系列,共计五种,《气势撼人》只是其中之一。高居翰著述五种可分两组:《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和《山外山》构成了完整的元明绘画史,这在此前的中国艺术史写作中是一处空白。




在《气势撼人》和《画家生涯》里,高居翰转换了写法和关注点,从连贯的线索切换到关键的节点上。前三种从属于一个独立的元明清绘画史写作计划,而后两种则是两个系列讲座的底本修改而成。两个系列之分也体现了高居翰对明末清初中国艺术的剧变的微妙感受。但是,高居翰治学之中一以贯之的是形式风格分析和情境观念,这才是艺术史的独特立场。

栏目编辑补充

☆《中国艺术史》(The Arts of China),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徐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




初版于1967年的The Arts of China,至今经过1973、1977、1984、1999、2009五次修订,每一版修订的精进都是显著的。


除了保持更新中国考古出土材料和异军突起的中国当代艺术外,书中关于宋、明、清艺术的叙述逐版加强,史情及史识亦随作者对中国的关切,以及自身对解放后中国的认识变化而不断得到打磨。其对中国艺术认识和表述的深刻、全面、直接与不断完善和超越,使其成为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艺术史入门经典读本。这是一本断代中国艺术史,“情境”仍然是此书独到之处。


从史前到二十世纪,以当代中国政治疆域为地域框架,中国艺术不同门类的此起彼伏被置于历史情境中娓娓道来。这是一本不会让人犯困的教科书。《艺术中国》(苏立文著,徐坚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为此书中文版的第一版。另,对英文版2002修订版的一些关键批评可见Julia K. Murray发表於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61, No. 4, Nov, 2002的书评。


栏目编辑:@何鉴菲    排版:@Flor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