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今日揭晓

2016-06-21 声振之家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怡)北京时间6月21日,英国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的新闻特写栏目专门介绍了十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这十位科学家由《自然》的记者和编辑们选出,他们在神经科学、空间科学、结构生物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提升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份名单中包括4位女科学家,她们是率先在小麦和大米上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中科院遗传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观察到蛋白质在原子层面是如何工作的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基础神经生物学和大脑健康转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叶玉如;用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付巧梅。


此外,这十位科学家还包括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海试现场海试副总指挥崔维成、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秦为稼、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以及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新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


《自然》此次聚焦中国科学家,与近年来中国科研在世界上取得的突出成绩密不可分。《自然》的特写编辑理查德·蒙纳斯特斯凯(Richard Monastersky)认为,这十位科学家凸显了中国创新的广度和对于创新的承诺,其强劲的推动力迟早会成为世界科学的领导者。


以上信息来自中国科技网,为了让大家能对十位获奖者及其所做工作有所了解,小编对他们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仅供大家参考。

吴季:冲上云霄

吴季: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顶级空间科学官员,2001年任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卫星有效载荷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和总指挥。


吴季长期从事天线与电波传播领域,以及微波遥感和空间科学探测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同步通信卫星赋性波束天线馈源参数优化、天线的球面扫描近场测量理论,以及干涉式被动微波成像研究领域都有突出贡献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2004年任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并获五部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者奖。2005年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科学实验卫星,负责有效载荷的研制,并任“萤火一号”工程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


主要科研贡献与业绩:在电磁场理论方面推导出了用于球面波展开系数旋转的对角线递推公式;在非线性多目标优化理论方面建立了最大最小优化标准与相应的优化算法SAM;在微波遥感技术方面提出了与陆基散射测量相关的浅粗糙面散射理论和相应的测量方法,以及陆基散射计用于地物波谱测量中与SAR在信号带宽等方面的兼容性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提出了利用陆基散射计辅助SAR图像进行土壤湿度测量的方法;提出了改善星载微波辐射计空间分辨率的孔径综合新的成像方法,并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所承担的863高分辨力机载微波辐射计获得我国第一幅高分辨力机载微波辐射图像。

叶玉如:牵线搭桥

叶玉如:香港科技大学脑神经科学家,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叶玉如因在分子生长控制、鉴别和神经系统树突形成中的重要发现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主要学术成就: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NT3,NT4和NT7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发现CNTF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并研究了CNTF的作用特点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阐明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发现Cdk-5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直接影响突触的形成及其功能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


20多年来叶玉如一直都在研究脑的功能以及与脑神经相关的疾病。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神经营养因子,并阐明这些蛋白如何作用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这些成果有助理解神经营养因子如何参与在神经细胞的分化及维持过程中,揭示其应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疾患,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等的可能性。


叶玉如长期从事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讯号转达等范畴的研究,成功地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神经营养因子,并阐明了这些蛋白如何作用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这些成果有助于理解神经营养因子如何参与到神经细胞的分化及维持过程中,揭示了其应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病变疾患的可能性。

颜宁:晶体行家

颜宁: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10月7日,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Stephan Grill教授共同获得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4年,颜宁率领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2015年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此外,她还对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解析了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最近又利用最新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最大钙离子通道RyR1的高分辨率结构。

高彩霞:作物设计师

高彩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学家,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进农作物。1998-2009年丹麦DLF-Trifolium公司科研部Research Scientist,课题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1) 禾谷类植物遗传转化方法以及重要功能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小麦族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突变体库的建立、重要突变体鉴定以及相应基因的功能分析。


研究目标:建立高效的禾谷类植物遗传转化平台、分离控制该类植物发育、生殖、环境适应性、生物量和产量的重要基因并将其应用于麦类作物的遗传改良。 

崔维成:深海蛟龙

崔维成: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设计师,三位试航员之一。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负责研制11000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和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崔维成在从事深渊生态学、深渊生物学和深渊地质学研究的同时,陆续研发万米级的着陆器、万米级的无人潜水器和万米级的载人潜水器,再搭配一条3000吨级的小型科学考察船,把中国的深渊科学和深渊技术同步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


崔维成所提出的变截面结构脱层强度的工程预测方法及整个破坏过程的数值预报方法有重要应用价值,被英国西部直升机公司引入设计手册。在船舶结构强度、疲劳和可靠性研究方面,所提出的区间概率论和模糊二次规划数学模型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重要应用价值。

王贻芳:粒子能量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曾师承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专业研究高能粒子。2012年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曾入选2012年年末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2015年王贻芳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2015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贻芳曾参加L3,AMS,Palo Verde和KamLand等实验,在中微子物理、e+e- 对撞物理、宇宙线与天体物理、探测器设计与建造、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发表了二百多篇文章。首次提出“Swap Method” 以解决时间不对称信号中的时间对称本底问题,对低本底中微子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完整地计算出宇宙线引致的中子产额及能谱,扫除了国际上围绕这一问题二十多年的混乱,对低本底中微子实验、质子衰变、双b衰变、暗物质寻找等均有重要意义。在国外领导完成了多项实验工作,如负责Palo Verde 中微子实验的电子学、触发、数据获取、离线软件以及物理分析;AMS 与 KamLAND 实验的蒙特卡罗模拟与设计等。曾先后担任 L3 实验的新粒子寻找组组长与多光子态物理分析组组长,在新粒子寻找,tau物理,QCD等方面有多篇以L3合作组名义发表的文章。


自加入高能所以来,主要从事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担任了北京谱仪总体(BESIII)主任,成功领导了新北京谱仪的设计、建造,现任BESIII国际合作组发言人,领导BESIII的科学研究。另一个是中微子物理与探测器的研制。提出了在大亚湾核电站用反应堆中微子测量中微子混合角sin22q13的完整实验计划,包括探测器的设计,本底的估计,误差分析和解决办法,最佳实验点的选取等。现任大亚湾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和工程经理,领导了实验的设计、建设和科学研究。

付巧妹:基因组史学家

付巧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博士。


她参与了一块埋藏于西伯利亚的河岸边长达4.5万年的现代人祖先腿骨的研究工作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西伯利亚西部4.5万年现代人基因组》的文章。研究成果入选《自然》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之一,被评为“有理由庆贺”的科研成果之一。

秦为稼:极地探索

秦为稼:男,汉族,1961年6月出生,贯籍安徽,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与武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1984年6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工程技术带头人。

陈吉宁:污染斗士

陈吉宁: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环境系统分析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吉宁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973攻关和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2001年和2004年他先后主持了国家环保局"辽河流域'十五'环境规"和"全国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与行动方案";2000年至2005年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和"污水回用技术、政策和规划研究"等重大研究工作。


他是国际预测环境变化专家组成员、国际水协议程委员会委员,以及环境未来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多个国际专业学会和中国环境学会环境技术分会主任等多个国内学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以及理事,是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研究示范课题》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陆朝阳:量子鬼才

陆朝阳:英国剑桥 61 25529 61 15791 0 0 3243 0 0:00:07 0:00:04 0:00:03 3243大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对多光子纠缠、光学量子计算和基于量子点的光子和电子自旋操纵领域的多个关键性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实验成果。


陆朝阳的研究成果被Nature杂志、英国BBC、英国物理学会(IOP)、美国物理学会(APS)、新科学家、科学美国人等国际科学媒体广泛报道。第一作者成果两次入选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Nature Physics杂志创刊5周年纪念亮点。获得中科院院长奖,香港求是奖,剑桥海外奖(ORS,COT),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Fellowship等荣誉。


2011年入选首批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2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2013年入选上海"千人计划",2014年获得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5年12月,获得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当选"年度突破",位居榜首。

以上个人信息由小编整理自百度百科,如有不准确之处,望大家及时指正。

关联阅读

98人获第九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

2016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受理项目公布

陈嘉庚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揭晓!共39名科学家获奖

六位科学家获2016邵逸夫奖,奖金增至120万美元

我国学者首次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地面试验大奖

声学的搞笑诺贝尔奖:最厌恶的声音和沉默枪



声明:本微信转载文章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